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补肾中药靶向经穴给药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归经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临床实验观察补肾方药靶向经穴位给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靶向给药与药物归经的相关性。方法:①观察对象:选择2004-08/2006-12河北医科大学骨质疏松专科门诊和石家庄市桥东区医院门诊骨质疏松患者180例(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患者分为6组: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肾经组,外贴膀胱经组,依普拉封组,骨疏康组,非经非穴位组,每组30例,平均年龄(60.5±6.0)岁,平均病程(6.32±2.03)年。6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补肾方药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每5丸含原药材3g;抗骨松贴剂:由地黄、淫羊藿、山药、丹参、骨碎补、独活等药物组成);依普拉封为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产品;骨疏康颗粒由熟地黄、淫羊藿、黄芪、丹参、骨碎补、木耳、黄瓜子组成。③实验干预:补肾方药口服组:口服补肾方药10丸/次,3次/d,连续服用6个月。外贴肾经穴位组:选择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和络穴大钟;外贴膀胱经穴位组:选择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肾俞穴和络穴飞扬;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选择大腿外侧和后背部较广阔没有经络循行的区域;外贴组每个穴位贴2g生药量,每2天1次,左右交替进行。依普拉封组:口服依普拉封200mg/次,3次/d。骨疏康组:口服骨疏康颗粒10g/次,2次/d,各组均以6个月为1疗程,用药期间不进行任何其他中西医抗骨质疏松治疗。④实验评估:比较6组的骨痛症状与骨密度、血清Ca、P、碱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甲状旁腺素、降钙素、雌二醇、睾酮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疗效评价,评估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结果:1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肾经组、外贴膀胱经组、依普拉封组、骨疏康组治疗后,升高骨密度、雌二醇、睾酮、降钙素;降低甲状旁腺素;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3.33%,83.33%,83.33%,83.33%。②非经非穴位组治疗后,骨密度、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为46.67%。结论:靶向经穴给药可明显提高补肾方药的归经调节作用,至少在骨和性腺两个靶点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根据"体表穴位-经络-内脏-靶器官"相关,采用外贴穴位和口服药物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治疗骨质疏松,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推测均会"归入肾经"而发挥调节作用,但实际上是否会有"靶向给药"的特异性呢?目的本实验将补肾方药分别制成"外贴剂"和"口服剂",检测"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的激素,进一步分析肾、骨、子宫、甲状腺、睾丸等靶器官的雌、雄激素受体,观察"归经与受体"的相关性,探讨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骨细胞"阳杀阴藏"的影响.设计以骨质疏松大鼠为观察对象,完全随机,补肾方药不同给药途径的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和生化教研室,石家庄市桥东区医院中医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5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清洁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每组雌雄各10只.补肾方药主要含有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甙,每克流浸膏含生药量为9.543 g.抗骨松穴位贴剂由熟地、丹皮、淫羊藿等组成.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均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正常对照组和病理模型组不给药;补肾方药口服组将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 g/100 g体质量灌喂给药;外贴膀胱经组大鼠在膀胱经选肾俞、飞扬穴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外贴肾经组大鼠在肾经选太溪、大钟穴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外贴非经非穴位组大鼠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选非经非穴位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给药13周后处死大鼠,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的浓度以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动、静态参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给药后各组大鼠雌二醇、睾酮、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的测定结果.③给药后各组大鼠骨组织静、动态参数的测定结果.结果实验选用1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后各组大鼠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雌二醇、睾酮、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显著降低(P<0.01),甲状旁腺素均显著升高(P<0.01);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②给药后各组大鼠骨组织静、动态参数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骨小梁体积百分比、骨小梁表面百分比、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活性生成面百分比、骨小梁矿化沉积率、纵向骨生长率、骨小梁骨生成速率均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1);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抗骨松穴位贴剂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效控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与口服给药途径取得了同等的药效,拮抗实验性骨质疏松"破骨大于成骨",逆转"阳杀阴藏"的过程,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减弱,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能力增强,增加骨密度,实现"穴位经络通道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3.
背景:根据“体表穴位-经络-内脏-靶器官”相关.采用外贴穴位和口服药物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治疗骨质疏松,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推测均会“归入肾经”而发挥调节作用,但实际上是否会有“靶向给药”的特异性呢?目的:本实验将补肾方药分别制成“外贴剂”和“口服剂”。检测“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的激素。进一步分析肾、骨、子宫、甲状腺、睾丸等靶器官的雌、雄激素受体。观察“归经与受体”的相关性,探讨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骨细胞“阳杀阴藏”的影响。设计:以骨质疏松大鼠为观察对象,完全随机,补肾方药不同给药途径的对照实验。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和生化教研室。石家庄市桥东区医院中医科。材料:实验于2004-06/2005-05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清洁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病理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每组雌雄各10只。补肾方药主要含有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甙,每克流浸膏含生药量为9.543g。抗骨松穴位贴剂由熟地、丹皮、淫羊藿等组成。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均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正常对照组和病理模型组不给药;补肾方药口服组将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s/100g体质量灌喂给药;外贴膀胱经组大鼠在膀胱经选肾俞、飞扬穴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外贴肾经组大鼠在肾经选太溪、大钟穴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外贴非经非穴位组大鼠在大腿内侧肌肉丰厚处选非经非穴位贴敷抗骨松穴位贴剂。给药13周后处死大鼠,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睾酮、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的浓度以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动、静态参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给药后各组大鼠雌二醇、睾酮、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的测定结果。②给药后备组大鼠骨组织静、动态参数的测定结果。结果:实验选用12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后各组大鼠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雌二醇、睾酮、雌二醇/睾酮、骨密度、降钙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均显著降低(P〈0.01),甲状旁腺素均显著升高(P〈0.01);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②给药后各组大鼠骨组织静、动态参数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理模型组、外贴非经非穴位组骨小梁体积百分比、骨小梁表面百分比、骨小梁形成表面百分比、活性生成面百分比、骨小梁矿化沉积率、纵向骨生长率、骨小梁骨生成速率均显著降低(P〈0.01),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1);补肾方药口服组、外贴膀胱经组、外贴肾经组以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抗骨松穴位贴剂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效控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与口服给药途径取得了同等的药效,拮抗实验性骨质疏松“破骨大于成骨”,逆转“阳杀阴藏”的过程,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减弱,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能力增强,增加骨密度,实现“穴位经络通道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4.
骨松宝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观察骨松宝对45—70岁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骨代谢以及临床证候变化进一步理解中医补肾壮骨的特点。方法 选择54例有肾阳虚证,同时用法国Challenge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量丢失≥25%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口服骨松宝颗粒,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肾阳虚证症状体征、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血清碱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等变化。结果 54例患者治疗后肢冷、腰膝酸痛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前后比较t=10.561,P&;lt;O.01。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BMD—L2-4上升值(O.018&;#177;O.052)g/cm^2,P&;gt;O.05,股骨近端骨密度略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尿羟脯氨酸、血清碱性磷酸酶、尿钙、血清钙磷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骨松宝颗粒能明显缓解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减缓增龄性骨量丢失的速度。  相似文献   

5.
背景:将补肾方药分别制成“外贴剂”和“口服剂”,根据“体表穴位-经络-内脏-靶器官”相关,分别用外贴穴位和口服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治疗骨质疏松,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推测均会“归人肾经”而发挥调节作用,但实际上是否会有“靶向给药”的特异性?检测“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的激素,进一步分析肾、骨、子宫、甲状腺、睾丸等靶器官的雌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观察“归经与受体”的相关性。设计:以骨质疏松大鼠为研究对象的完全随机设计,补肾方药不同给药途径对照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0—01/2004—12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60只,体重(300&;#177;20)g。实验动物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在实验室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10只);病理模型组(10只);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g/100g体质量灌喂组(10只);穴位贴剂外贴膀胱经穴位组(10只);穴位贴剂外贴肾经穴位组(10只);穴位贴剂外贴非经非穴位组(10只)。方法:采用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用抗骨松穴位贴剂(antagonism osteoporosis acupoint paste,AOAP)外贴穴位、非经非穴位、并与口服补肾方药比较治疗骨质疏松(OP),以血清雌激素、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游离T3、游离T4的变化为衡量指标。取垂体、甲状腺作促甲状腺激素细胞、C细胞和Tg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形态计量,观察其治疗效果。主要观察指标:①补肾方药调节甲状腺功能;②补肾方药调节骨密度。结果:AOAP能提高雌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游离T3、游离T4的水平。增加骨密度;促甲状腺激素细胞、C细胞数目增多,Tg阳性反应物增多,颜色深。结论:AOAP可以通过“多位点相关集合效应”综合调控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功能,提高雌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水平,扭转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的趋势。改善甲状腺的功能。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减弱。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增强.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中药补肾活骨方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但其具体的药理学机制仍不是很清楚。25-羟基维生素D3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是调节骨吸收与骨形成的重要的偶联因子。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血清及肝肾组织中25-羟基维生素D3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108只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后2组摘除双侧卵巢,导致雌激素缺失,从而诱导骨质疏松症模型。治疗组大鼠造模后以中药补肾活骨方2mL灌胃,2次/d。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股骨头骨密度明显提高(P<0.05),最大应力和最大负荷指数明显增强(P<0.05),血液、肝脏和肾脏组织中25-羟基维生素D3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水平明显提高(P<0.05);且接近于假手术组(P<0.05)。提示补肾中药在雌激素缺失早期即可在分子水平上调节25-羟基维生素D3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的表达水平,激活骨代谢提高骨密度增强骨质量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方药归经与实验性骨质疏松靶器官信号转导分子Smad2的基因表达,从基因水平研究中医归经理论,为靶向给药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6/2006-11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3个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未曾交配)90只,体质量(300±20)g。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数字表法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骨质疏松模型组、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非经非穴位外贴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和骨质疏松模型组每组20只,其余每组各10只。实验处理:除正常对照组喂正常饲料,自由饮水外,其余各组均喂食低钙饲料,饮用蒸馏水,每周2次在大鼠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mg/kg体质量,5周后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实验评估:造模后,用抗骨松穴位贴剂分别外贴肾经和膀胱经穴位、非经非穴位、并与口服补肾方药比较治疗骨质疏松,以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连续给药16周后大鼠离体股骨骨密度,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别检测Smad2的mRNA、蛋白表达,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纳入90只大鼠,在实验第5周时,正常对照组、骨质疏松模型组分别取10只,用于验证造模成功,7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给药16周后,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的股骨骨密度明显增加[(0.161±0.016),(0.206±0.028),(0.196±0.023),(0.202±0.015),(0.205±0.023)g/cm2,P均<0.01]。②应用补肾中药防治16周后,与骨质疏松模型组比较,补肾方药口服组、肾经外贴组、膀胱经外贴组、依普拉封口服组Smad2mRNA的表达明显上调(0.517±0.031,0.524±0.033,0.596±0.033,0.592±0.021,0.583±0.032,P<0.01);Smad2蛋白表达亦明显增强,差异显著(50.901±2.205,71.802±2.100,72.352±2.306,74.012±2.145,73.802±2.203,P<0.01)。结论:①补肾方药通过口服和外贴穴位两种不同途径均发挥“归经”作用,引起靶器官骨组织上调Smad2的表达而有效改善骨密度。②Smad2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的下调可能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背景将补肾方药分别制成"外贴剂"和"口服剂",根据"体表穴位-经络-内脏-靶器官"相关,分别用外贴穴位和口服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治疗骨质疏松,按照中医传统理论推测均会"归入肾经"而发挥调节作用,但实际上是否会有"靶向给药"的特异性?检测"下丘脑-垂体-靶腺"系统的激素,进一步分析肾、骨、子宫、甲状腺、睾丸等靶器官的雌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观察"归经与受体"的相关性.设计以骨质疏松大鼠为研究对象的完全随机设计,补肾方药不同给药途径对照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0-01/2004-12在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3月龄健康SD雌性大鼠60只,体重(300±20)g.实验动物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在实验室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10只);病理模型组(10只);补肾方药总成分按0.8 g/100 g体质量灌喂组(10只);穴位贴剂外贴膀胱经穴位组(10只);穴位贴剂外贴肾经穴位组(10只);穴位贴剂外贴非经非穴位组(10只).方法采用注射地塞米松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用抗骨松穴位贴剂(antagonism osteoporosis acupoint paste,AOAP)外贴穴位、非经非穴位、并与口服补肾方药比较治疗骨质疏松(OP),以血清雌激素、骨密度、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游离T3、游离T4的变化为衡量指标,取垂体、甲状腺作促甲状腺激素细胞、C细胞和Tg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形态计量,观察其治疗效果.主要观察指标①补肾方药调节甲状腺功能;②补肾方药调节骨密度.结果AOAP能提高雌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游离T3、游离T4的水平,增加骨密度;促甲状腺激素细胞、C细胞数目增多,Tg阳性反应物增多,颜色深.结论AOAP可以通过"多位点相关集合效应"综合调控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功能,提高雌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水平,扭转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减退的趋势,改善甲状腺的功能,使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减弱,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增强,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方对继发性肾性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就诊的继发性肾性骨质疏松症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原发病疗法基础上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50μg/d,2周后转为鼻喷剂(200IU/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补肾活血汤进行治疗,连续进行12周。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得分、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及临床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得分、1~4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得分低于对照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25-OH-V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及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疗法基础上使用补肾活血方能够改善患者骨痛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骨代谢水平,提升骨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补肾壮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法,4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别服用补肾壮骨胶囊1.458/粒,2粒/次,3次/d)和骨松宝颗粒(10g/袋,1袋/次,3次/d)。6个月后分析疗效。结果 补肾壮骨胶囊的临床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和100%,与对照药骨松宝颗粒相同。经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补肾壮骨胶囊可使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L2-4的骨密度(g/cm^2)由0.71&;#177;0.06提高到0.75&;#177;0.07(s=-2.08,P&;lt;0.05);股骨粗隆的骨密度由0.65&;#177;0.01提高到0.71&;#177;0.09(t=2.09,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尿钙、尿差劲脯氨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5-1.19,P&;gt;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x^2=1.03,P&;gt;0.05)。结论 补肾壮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其机制为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其防治措施多以补肾为主,也有报道除补肾外,其他脏腑的调补不容忽视,但缺乏切实可信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活血方药对老年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寻求符合老年骨质疏松病机特点的防治方法.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湖北中医学院完成,对象为50只15月龄Wistar大鼠,雌雄各25只.干预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病理对照组、补肾活血组、健脾活血组、补肾健脾活血组.用地塞米松2.5 mg/kg体质量肌注大鼠,2次/周、连续6周,复制老年骨质疏松模型.正常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补肾活血组、健脾活血组、补肾健脾活血组分别灌服补肾活血方药、健脾活血方药、补肾健脾活血方药.6周后处死,取左股骨远端1/3制作脱钙病理切片,采用骨形态计量法方法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相对骨体积、平均骨小梁宽度和单位面积骨小梁内骨细胞数.结果正常对照组、补肾活血组、健脾活血组、补肾健脾活血组的相对骨体积(%)、平均骨小梁宽度(μm)均高于病理对照组(t=2.244~8.158,P<0.05~0.01);正常对照组、补肾活血组和补肾健脾活血组的单位面积骨小梁内骨细胞数(%)高于病理对照组(t=2.162~3.775,P<0.05~0.01);补肾健脾活血组的相对骨体积、平均骨小梁宽度均高于补肾活血组和健脾活血组(t=2.188~5.436,P<0.05~0.01).结论补肾活血方药和健脾活血方药均能有效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将二者结合的补肾健脾活血方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骼肌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导致其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细胞的凋亡,这种凋亡可能是Caspase家族蛋白所介导的。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方对去势大鼠骨骼肌caspase-3和caspase-8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48只等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后3组大鼠摘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对照组仅切除周围少量脂肪组织。造模2周后,中药组给予补肾健脾方(2.979g/kg)灌胃,西药组给予戊酸雌二醇片(0.104mg/kg)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1次/d。结果与结论:①干预12周后,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密度值和骨矿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而中药组和西药组的骨密度值均高于模型组(P〈0.05),且2组骨密度值和骨矿含量接近(P〉0.05)。②酶标免疫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骼肌中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中药能显著降低大鼠骨骼肌中Caspase-3的表达水平(P〈0.05),而西药能显著减低Caspase-8表达水平(P〈0.05)。③说明补肾健脾方对卵巢切除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提高骨密度,而且能显著减低Caspase-3的水平,但不能显著减低Caspase-8水平,显示补肾健脾方不是通过死亡受体途径去抑制细胞凋亡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分析补肾壮骨汤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与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补肾壮骨汤进行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睡眠质量(PSQI)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QI睡眠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采用补肾壮骨汤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睡眠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优劣,取决于骨的结构和骨的材料.片面追求骨矿密度的提高,可能会引起骨生物力学性能的恶化.目前对骨质疏松治疗作用的不少研究过分强调了药物对骨矿密度的影响,对骨质疏松部位骨的整体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完全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补肾中药复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皮质骨(股骨)生物力学性能的作用及其相关的机制.单位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0-11/2001-06在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完成.10月龄Wistar雌性大鼠50只,体质量(350±20)g.方法将50只10月龄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密骨胶囊组、仙灵骨葆组和倍美力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做假手术,其余4组做卵巢切除术.术后正常饲养90 d,第91天开始给药,连续用药90 d,处死,测定股骨的骨矿密度、几何尺寸和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为股骨力学性能参数的比较.②次要结局为股骨几何结构参数、皮质骨面积和股骨各平面骨矿密度的变化.结果模型大鼠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下降,骨强度降低;股骨干外径变细,股骨中段骨皮质面积减少,骨矿密度有所下降.补肾中药复方组(密骨胶囊组和仙灵骨葆组)大鼠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明显提高,骨强度增加;股骨中段外径增粗,骨皮质面积增加,骨矿密度提高.结论补肾中药复方能明显改善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皮质骨(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其主要作用机制是补肾中药复方能够提高大鼠皮质骨(股骨)宏观结构的生物力学应答调节机能,使股骨干外径增粗,皮质骨面积增加,骨矿密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疾病负担,循证评价与遴选我国乡镇卫生院合理治疗成人骨折的基本药物。方法按本系列研究之二制定的方法、标准和流程,参考国内外循证或权威指南的推荐意见,结合国内相关临床研究证据,循证评价并推荐相关药物。分别采用RevMan 5.1和GRADEpro ler 3.6等软件整理分析数据和评价证据质量。结果①共纳入17个治疗指南,其中6个是循证或结合专家意见制定。国外指南推荐药物主要为骨折手术及镇痛类药物,国内指南推荐中成药。②1个RCT表明,与单纯复位而未用药相比,伤科接骨片能有效缩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低级证据质量,MD=–4.2周,95%CI(–5.25,–3.14)]。1个RCT表明,伤科接骨片较三七药片的临床总疗效有效率更高[低级证据质量,RR=1.28,95%CI(1.11,1.47)]。1个RCT表明,与沈阳红花片相比,伤科接骨片对骨痂生成效果更好[低级证据质量,RR=1.48,95%CI(1.27,1.73)],对骨折临床愈合有效率更高[低级证据质量,RR=1.62,95%CI(1.37,1.9)]。1个RCT研究表明,伤科接骨片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略高于跌打丸[中级证据质量,MD=0.25,95%CI(0.026,0.47)]。1个RCT表明,与单纯复位而未用药相比,伤科接骨片能有效减轻疼痛[低级证据质量,MD=–25.9,95%(–32.6,–19.19)],且止痛时间较短[低级证据质量,MD=–38.6,95%(–41.44,–35.77)]。1个Quasi-RCT表明,伤科接骨片有效减轻疼痛率较扑炎痛高[低级证据质量,RR=1.13,95%(1.04,1.23)]。1个RCT表明,伤科接骨片消退肿痛有效率较沈阳红花片高[低级证据质量,RR=2.4,95%CI(1.88,3.02)]。1个RCT表明,伤科接骨片减轻肿胀程度优于跌打丸[中级证据质量,MD=–0.4,95%CI(–0.60,–0.2)]。2个RCT(n=198)表明伤科接骨片未出现不良反应。药费7.47元/d,以温开水或黄酒口服,适用性好。③1个CCT显示试验组服用接骨七厘片21天时,其骨痂形成者明显多于不服药组[极低级证据质量,RR=2.26,95%CI(1.59,3.17)],肿痛消退情况较好者也明显多于不服药组[极低级证据质量,RR=2.69,95%CI(2.04,3.55)]。另1个CCT表明接骨七厘片与伤科接骨片的消肿止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极低级证据质量,7天时消肿有效者RR=1.46,95%CI(0.72,1.54),止痛有效者RR=1.05,95%CI(0.95,1.16)]。该研究治疗前后肿痛消退总分值结果表明,接骨七厘片组优于伤科接骨片组[MD=1.05,95%C(I0.96,1.15)]。1个RCT和1个CCT表明,接骨七厘片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伤科接骨片[极低级证据质量,治疗有效者RR=1.05,95%CI(1.15,1.96)且临床总疗效评分为MD=4.77,95%CI(2.29,7.25)]。1个RCT表明,接骨七厘片治疗骨折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药费6.3元/d,适用性好。④上述药品及其剂型均被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收载,具有合法性。⑤上述药品应严格按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处方。结论①强推荐伤科接骨片和接骨七厘片治疗成人骨折。②建议尽量报道大样本对照研究,完善结局指标,以便生产高质量本土化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我院自制药“气阴养骨片”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8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仑膦酸钠和钙剂等基础治疗,而实验组同时口服“气阴养骨片”。2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VAS评分)及腰椎骨密度(BMD)变化和总有效率的差异。 [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为(1.498±1.001),而对照组为(3.845±1.40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差异亦较显著(P<0.05);实验组显效31例(77.5%),无效仅3例(7.5%),对照组显效25例(62.5%),无效4例(10.0%),二者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31);腰椎骨密度改善情况,实验组(0.669±0.441)比对照组(0.782±0.396)更能体现出优势(P=2.021)。 [结论] 气阴养骨片能显著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疼痛症状,促进骨形成,改善骨质量,提高骨强度,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用药特点和用药经验,为临床用中医中药治疗绝经综合征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搜集并整理了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1000张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之后采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创建了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用药Access数据库,以中药学和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分析探讨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绝经综合征中医用药,就四性言,用寒凉药为多,占42.40%,温热药占31.95%,说明绝经综合征属热证较多;就五味言,甘、苦味药物应用为多;就归经言,用药以入肝、心、肺、肾经者为多,肝经9715次(21.28%)、心经6994次(15.32%)、肺经6736次(14.76%)、脾经6555次(14.36%)、肾经6241次(13.67%)、胃经3929次(8.61%);就用药分类言,补气药、补阴药、养心安神药、补血药等补虚药应用较多,补气药出现频率2023次,占11.72%、补阴药出现1518次,占8.79%、养血安神药出现1153次,占6.68%、补血药出现1093次,占6.33%、发散风热药出现1010次,占5.85%、理气药出现997次,占5.77%、清热凉血药出现868次,占5.03%、活血调经药出现818次,占4.74%、补阳药出现805次,占4.66%、利水消肿药出现689次,占3.99%;就常用中药性能言,白芍、当归、茯苓、北柴胡、炒酸枣仁、炒白术、浮小麦、牡丹皮、生地黄、熟地黄等为常用药物,与补血、补气、安神药应用较多相符;就用药安全性方面言,选用有毒性的药品仅占1.33%。结论绝经综合征病程较长,病因病机较复杂,中医在治疗此病上,选药比较谨慎,极少选用有毒性的猛烈的下品药,大多选用上品无毒性的补益药。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淫羊藿含药血清干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如何抑制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促进其成骨分化将是防治骨质疏松的新途径之一。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淫羊藿含药血清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全骨髓培养法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2只SPF级SD雌性大鼠按体表面积的方法给予淫羊藿水提液,药物以蒸馏水定容至所需浓度,相当于临床剂量的20倍、10倍、5倍灌胃,连续灌胃7d后眼眶取血,观察各组干预后7d成脂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中药低、中剂量含药血清组的成脂率低于空白组(P<0.01、0.05),说明中药淫羊藿含药血清发挥了抑制骨质疏松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中药各剂量组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3组成脂率数值方面以中剂量组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