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机械强度,无毒副作用,可控的降解速率等特点。目的:观察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手术显露36只Wistar大鼠坐骨神经,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游离坐骨神经后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切断坐骨神经后行神经断端直接吻合,实验组于神经吻合断端包裹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结果与结论:①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术后4,6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假手术组(P均〈0.05)。②组织学检测:对照组神经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实验组吻合口光滑平整,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明显降解吸收,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对照组有髓神经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且轴突再生率和再生轴突成熟度较低。③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检测:对照组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阳性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假手术组、实验组明显减少。表明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膜能减轻神经术后粘连,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2.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三维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异体神经移植由于存在难以消除的宿主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其使用,许多学者试图用其他组织替代来弥补以上不足,但效果均不满意.目前,尚没有研制出公认的效果满意的人工神经,自体神经移植至今仍被认为是最佳选择.目的:观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85∶15)三维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及神经导管内微丝支架的作用和不同数量微丝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制作大鼠12 mm的左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用该导管桥接大鼠12 mm的坐骨神经缺损.A组:PLGA神经导管组;B组:PLGA神经导管内纵形放入20根PLGA微丝;C组:PLGA神经导管内纵形放入40根PLGA微丝;D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B、C组神经导管内均注入层粘蛋白+神经生长因子混合液.造模后动态观察大鼠肌肉萎缩、跛行情况,测量神经导管内再生神经的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湿质量恢复率.对再生神经中1/3段行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以评价神经修复的效果.结果与结论:造模后各组再生神经均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B、D组再生神经较A、C组粗大;再生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B组和D组明显快于A组和C组(P < 0.05);A组、C组肌肉萎缩最明显,而B组、D组肌肉萎缩较轻且肌肉萎缩程度基本相当.病理图像分析神经纤维计数以D组最多,B组次之,而与A组、C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B组与D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数量及成熟程度均要明显优于A组和C组.提示新型的PLGA三维神经导管能有效引导SD大鼠坐骨神经长过12 mm的神经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神经导管;神经导管内微丝支架能有效引导神经再生,数量过多反而可能抑制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有研究表明,许旺细胞神经移植复合体具有极强修复自体神经缺损作用,并且许旺细胞在神经再生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比较不同浓度许旺细胞神经移植复合体修复自体神经缺损时周围神经的再生效果。方法:建立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大鼠。原代培养大鼠许旺细胞,构建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细胞外基质凝胶-许旺细胞神经移植复合体修复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大鼠。按许旺细胞浓度的不同分为105,106,107,108,109 L-1结果与结论:建模后3,6和12周,含许旺细胞各浓度的神经移植复合体组各时间点神经传导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其中10浓度组,对照组不含许旺细胞。分别于建模后3,6和12周,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建模后12周各组胫骨前肌湿质量测量和组织学观察。8 L-1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优于其他各浓度组(P 〈0.05)。建模后12周,大鼠胫骨前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各浓度许旺细胞神经移植复合体组正常肌纤维数均多于对照组(P 〈0.05)。其中许旺细胞浓度108,109 L-1浓度组胫骨前肌形态恢复较好,肌纤维细条样、波浪状,同向而行,长短、粗细及疏密大致一致。结果证实,108 L-1许旺细胞神经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移植复合体对缺损坐骨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4.
载溶菌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载溶菌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形成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暨南大学生物材料研究室完成.采用双乳液法(W/O/W法)制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通过改变微球的制备条件[初乳时间(15,30,45,60,120 s)、初乳速度(6 000,10 000,14 000,18 000,22 000 r/min)、聚乙烯醇质量浓度(0,5,25,50,100 g/L)、复乳时间(0.5,2.5,5,8,11.5 h)、复乳速度(200,400,600,800,1 000 r/min)、初始药物质量浓度(0,20,40,60,80,100 g/L)、内/外水相添加剂(吐温-80、葡聚糖、蔗糖、氯化钠)、油相潜溶剂(丙酮、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制备不同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扫描电镜下观察微球内/外部结构. 结果:制备出不同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微球表面主要呈3种状态:光滑致密、光滑多孔或粗糙多孔.微球的内部呈多孔洞或核壳结构.①初乳速度较低时(<10 000 r/min),微球表面以光滑为主,内部多孔,中间有一大的核心;初乳速度较高时(> 18 000 r/min),微球表面较为粗糙,内部孔洞致密,呈蜂巢状.②不同初乳时间制备的微球仍以表面平滑为主,有的微球表面有孔洞,大小在几个微米左右,微球内部仍然是蜂巢状结构.③聚乙烯醇质量浓度影响复乳的稳定性,从而对微球的形成过程影响很大.④复乳时间对微球形成过程的影响较为明显,反应时间过短(<0.5 h),微球未充分固化,增加反应时间,球形度相对提高.⑤复乳速度直接影响到复乳体系的稳定.速度较低时(200 r/min),形成的微粒体积较大,易形成不规整的大块聚集体.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加,微粒球形度也相应提高.但是当速度过大时(1 000 r/min),微粒容易破裂形成碎散的不规则聚集体.⑥初始药物质量浓度对微球形成过程的影响很大,药物质量浓度高时(100 g/L),微球表面粗糙,碎片较多;药物质量浓度为60 g/L时,微球表面光滑,球形度很好.⑦不同的内水相添加剂(吐温-80、葡聚糖、蔗糖、氯化钠)制备的微球球形度均较好,微球表面平滑,但是存在部分微球相互粘连的情况.外水相添加蔗糖和氯化钠,微球的球形度较好,微球之间无粘连.但外水相添加吐温-80,形成的产物体积较大且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聚集体.外水相添加葡聚糖形成的微球表面粗糙且含较多碎屑.⑧选用不同的油相潜溶剂(丙酮、甲醇、乙醇、二甲基亚砜)均存在部分的微球融合现象. 结论:从多角度系统阐述了载溶菌酶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形成机制.不同的制备条件对微球的结构影响各异,微球的尺寸分布及形态性能是初乳与复乳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的方法修复软骨损伤,易发生退变。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根据需要调节降解速度等性能,可能在修复软骨损伤方面具有应用前景。目的:观察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月龄新西兰兔骨髓培养,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第3代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共培养制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复合物。建立兔髌股关节股骨髁部缺损模型,在右侧36个膝关节植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复合物,左侧18膝植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另18膝造成缺损后留作空白对照。术后4,8,12,24,36,48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组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复合物修复大鼠缺损后,软骨细胞分布较均一,色泽与正常软骨相似,与正常软骨界限消失,表面细胞平行于关节面,深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呈团状,基质异染广泛,软骨下骨形成及潮线恢复正常,与周围正常软骨连接良好。而单纯植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或缺损后未处理大鼠缺损边缘细胞呈团块状增生,底部为纤维组织。提示骨髓基质细胞源性软骨细胞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较理想的种子细胞,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适合作为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的方法修复软骨损伤,发生退变.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根据需要调节降解速度等性能,能在修复软骨损伤方面具有应用前景.目的:观察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月龄新西兰兔骨髓培养,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第3代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共培养制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复合物.建立兔髌股关节股骨髁部缺损模型,右侧36个膝关节植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复合物,侧18膝植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18膝造成缺损后留作空白对照.术后4,,12,4,6,8周取材,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织学评分.结果与结论: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复合物修复大鼠缺损后,骨细胞分布较均一,泽与正常软骨相似,正常软骨界限消失,面细胞平行于关节面,层细胞排列紊乱,胞呈团状,质异染广泛,骨下骨形成及潮线恢复正常,周围正常软骨连接良好.而单纯植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或缺损后未处理大鼠缺损边缘细胞呈团块状增生,部为纤维组织.提示骨髓基质细胞源性软骨细胞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较理想的种子细胞,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适合作为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支架材料,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背景:应用硬膜外阻隔材料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一种方法,而制备既有机械阻隔能力,又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能力的复合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观察其防止兔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方法:大耳白兔120只行L2椎板切除,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硬膜外不放任何物质;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组取皮下脂肪贴于硬膜表面;透明质酸钠组将透明质酸钠1 mL 滴于硬膜外;PLGA膜组、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组,分别将各种膜修剪成合适大小植于硬膜外.术后2,4,6,8 周处死动物,观察L2术区的瘢痕形成及与硬膜粘连的情况并评分.术后4周,透射电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形成较广泛的瘢痕.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瘢痕量少于对照组.透明质酸组早期瘢痕形成量明显少于自体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后期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对照组.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硬膜外瘢痕的形成量最少,与硬膜无或轻微粘连,其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各组,但两种复合膜组间差异不明显.术后4周,对照组、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成纤维细胞的状态和功能明显好于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 PLGA膜组.壳聚糖/PLGA复合膜与干扰素/ PLGA复合膜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8.
苏云  孟祥俊  张新 《中国临床康复》2010,(47):8916-8920
背景:应用硬膜外阻隔材料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一种方法,而制备既有机械阻隔能力,又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能力的复合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的:制备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观察其防止兔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方法:大耳白兔120只行L2椎板切除,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硬膜外不放任何物质;自体游离脂肪移植组取皮下脂肪贴于硬膜表面;透明质酸钠组将透明质酸钠1mL滴于硬膜外;PLGA膜组、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组,分别将各种膜修剪成合适大小植于硬膜外。术后2,4,6,8周处死动物,观察L2术区的瘢痕形成及与硬膜粘连的情况并评分。术后4周,透射电镜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形成较广泛的瘢痕。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瘢痕量少于对照组。透明质酸组早期瘢痕形成量明显少于自体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后期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对照组。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硬膜外瘢痕的形成量最少,与硬膜无或轻微粘连,其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各组,但两种复合膜组间差异不明显。术后4周,对照组、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成纤维细胞的状态和功能明显好于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壳聚糖/PLGA复合膜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是预防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有效材料。  相似文献   

9.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吗啡微球的制备及其镇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药物微球因其对特定器官和组织的靶向性及微粒中药物释放的缓释性而成为一种新的给药系统.国内外学者对局麻药缓释给药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麻醉性镇痛药的微球制剂末见报道.目的:制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的吗啡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制剂,并检测其镇痛作用.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吗啡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并计算其载药量及包封率.将雄性健康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剂)和吗啡微球组(皮下注射吗啡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利用CO2激光为热刺激进行痛阈测定.结果与结论:制成的吗啡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为白色粉末,载药量为11.86%,药物包封产率为33%,微球可较明显延长吗啡作用时间至6 h以上.结果说明吗啡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明显地延长了吗啡释放时间,缓释性好,但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时间,仍然需要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离心力等力学刺激对细胞的功能活动及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力学刺激也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目的:观察施加不同稃度离心力对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生物学件状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组织工程学体外实验,于2008-05/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实验科及病理科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因骨不连行自体髂骨移植的患者,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骨二科提供.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为济南岱罡生物公司产品.方法:自人体髂骨抽取骨髓15 mL,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制成2×1010L-1细胞悬液,均匀接种到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上,5 d后加入软骨细胞诱导液.设立4组:3个受力组于离心管内培养,分别施加100g,200g,300g离心力,2次/d,30 min/次.间隔 12 h,受力4周;静止组于6孔板内常规培养.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的黏附情况,复合物Ⅱ型胶原的表达及蛋白聚糖含量.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黏附性良好,能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上生长并分泌基质.离心培养4周后,各受力组形成的复合物体积无收缩,且200 g受力组体积最大,弹性较好;静止组复合物体积收缩,弹性也较各受力组差.200 g受力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出现大量的软骨陷窝样结构,偶见同源细胞群,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后可见较多呈黄色的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Ⅱ型胶原;余3组形成的陷窝样结构及Ⅱ型胶原均较少.与静止组比较,体外培养4周各受力组复合物分泌的蛋白聚糖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200 g受力组比较,100 g,300 g受力组复合物分泌的蛋白聚糖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100 g,300 g受力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黏附性能.在软骨细胞诱导液存在的前提下,加适当的力学刺激更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化,200 g离心力是较佳的力学刺激条件.  相似文献   

11.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可降解材料,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有利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后续药物载体研究与工业化生产条件的确立。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包裹材料,探索纳米粒的制备条件对粒径、表面形态等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以粒径为观察指标,探讨乳化剂种类、乳化剂含量、油相种类、超声时间、挥发时间、油相与水相体积比(W∶O)以及聚合物质量浓度等制备条件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确定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与结论: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条件是在室温下,以一定的搅拌速度和滴加速度,选择常用无毒的乳化剂,浓度在0.3%~1.0%,丙酮为有机相,超声时间8~15min、挥发时间6~10h、水油相比(W∶O)〉25∶1,聚合物质量浓度〈60g/L。提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优化制备条件,可制备出表面形态规整、粒径适宜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  相似文献   

12.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可降解材料,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有利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后续药物载体研究与工业化生产条件的确立。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包裹材料,探索纳米粒的制备条件对粒径、表面形态等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以粒径为观察指标,探讨乳化剂种类、乳化剂含量、油相种类、超声时间、挥发时间、油相与水相体积比(W∶O)以及聚合物质量浓度等制备条件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确定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与结论:优化后的制备工艺条件是在室温下,以一定的搅拌速度和滴加速度,选择常用无毒的乳化剂,浓度在0.3%~1.0%,丙酮为有机相,超声时间8~15min、挥发时间6~10h、水油相比(W∶O)>25∶1,聚合物质量浓度<60g/L。提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优化制备条件,可制备出表面形态规整、粒径适宜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  相似文献   

13.
背景:牙胚组织工程重建研究表明牙齿结构可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牙齿存活及行使功能的关键在于牙根及其牙周附着,那么是否可以绕开具有复杂组织结构的完整牙齿组织工程概念的束缚,而将组织工程构建目标仅仅指向结构单一的牙根组织?
  目的:采用组织工程方法,以牙乳头细胞为种子细胞,海藻酸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支架材料构建兔组织工程牙根。
  方法:分离、培养扩增兔牙乳头细胞,离心收集细胞混于海藻酸钠水凝胶,制成浓度6×109 L-1的细胞悬液,接种到人牙根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中,用CaCl2固化后,构建出细胞-支架复合物,然后移植于裸鼠背部皮下,植入后4,8周取材,进行大体标本、X射线、三维CT、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结果与结论:经4-8周体内移植后获得的组织定型于牙根形状。植入4周后,标本密度较低;牙根移植物出现矿化,但矿化不完全,海藻酸钠水凝胶已降解,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未降解;标本中出现了大量类牙本质结构,在标本表面具有纤维膜结构,与根面平行,结构不连续,没有明显髓腔形成。植入后8周,标本密度增高,更为接近自然生长的牙根组织;牙根移植物矿化基本完成,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已大部分降解;标本中出现了大量类似于成熟牙本质的结构,在标本表面形成连续的纤维膜结构,与根面平行,在其下方开始有类似牙骨质样结构的形成。表明采用工程方法可建出具有基本组织学类型和结构的类似人工牙根组织。  相似文献   

14.
背景:前期已成功制备磷酸钙骨水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PLGA,CPC/PLGA)生物复合材料,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生物相容性。目的:进一步验证CPC/PLGA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工程化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体内观察,于2004-01/2005-12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自制CPC/PLGA支架材料,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制备桡骨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于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CPC/PLGA复合材料、复合了种子细胞的磷酸钙骨水泥及单纯磷酸钙骨水泥。主要观察指标:经不同时间的X射线片、组织形态学及电镜观察,了解各组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X射线照片显示组织工程骨组不同时间新骨形成的量均优于其他组,其骨缺损修复的方式和速度均优于其他组;组织学观察到组织工程骨组的成骨细胞及骨小梁出现均早于其他组;电镜结果表明,与其他组相比较,组织工程骨组的成骨速度较快。结论:种植了骨髓基质干细胞的CPC/PLGA复合物能促进骨组织生长,有望作为一种新型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Gd-DTPA微球制成Gd-PLGA,观察其弛豫性能、体外释放规律,为构建靶向MR分子探针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水/油/水)制备Gd-PLG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d-DTPA含量,以离心法测量Gd-PLGA微球包封率.采用MR扫描仪测定T1,计算Gd-PLGA微球的弛预率(R1);在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双蒸水环境下(双蒸水组)模拟Gd-PLGA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 成功制备出Gd-PLGA,被包裹的Gd-DTPA为15.00 mg,包封率为31.99%,包裹后R1弛豫性能下降(P=0.008).体外释放规律研究发现微球在双蒸水环境释放量多于PBS,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组间单位时间累计释放曲线形态相似.结论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出Gd-PLGA,Gd-DTPA被PLGA包裹后R1下降,释放规律与其他PLGA微球体系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细胞因子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的分泌对加速创面愈合有重要作用,实验观察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工程皮肤生物支架材料胶原膜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对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两种生物材料在创面愈合中的生物活性。方法:实验于2005-05/2007-02在福建省烧伤研究所完成。以密度为2×107/cm2的成纤维细胞接种于胶原膜和PLGA上,以相应的单层细胞培养为对照组,于第7和14天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在培养第1,3,5,7,14天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的水平;同时检测乳酸脱氢酶水平来反映细胞损伤程度。结果:①扫描电镜下所见:培养第7天,成纤维细胞黏附于胶原膜和PLGA上呈三维生长;培养第14天,细胞突起形成并锚定于胶原膜和PLGA上,相互交错排列形成网状铺于胶原膜和PLGA表面或延伸进入间隙中,并有大量纤维丝状细胞外基质生成。②乳酸脱氢酶水平:各组各时相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成纤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比较:胶原膜组第1~7天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0.05),而PLGA组则于第3和5天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胶原膜组和PLGA组中第1~5天和第14天白细胞介素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0.05);胶原膜组和PLGA组中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膜组和PLGA组两组间各时相点各细胞因子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胶原膜和PLGA均是良好的组织工程皮肤生物支架材料,对成纤维细胞无毒副作用,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分泌某些细胞因子,为创面的修复提供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应用硬膜外阻隔材料是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一种方法,而制备既有机械阻隔能力,又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能力的复合膜是其研究方向.目的: 制备壳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F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观察其防止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 2005-05/2007-04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完成材料制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在解放军第〇八医院实验动物室完成.材料: PLGA膜、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由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制备.方法: 大耳白兔120只行L2及L4椎板切除,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于椎板缺损区处理如下:①空白对照组:硬膜外不放任何物质.②自体游离脂肪组:取皮下脂肪贴于硬膜表面.③透明质酸钠组:透明质酸钠1mL涂于硬膜外.④PLGA膜组、壳聚糖/PLGA及干扰素/PLGA复合膜组:分别将各种膜修剪成合适大小植于硬膜外.主要观察指标: 术后2,4,6,8周处死动物,观察L2手术区硬膜外瘢痕形成及粘连程度并评分,然后完整取下L4节段脊柱,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行组织学评分.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空白对照组形成较广泛的瘢痕;自体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的瘢痕量少于对照组,前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透明质酸组早期瘢痕形成量明显少于自体游离脂肪组和PLGA膜组,后期差异无显著性,但仍优于空白对照组:壳聚糖/PLGA膜组与干扰素/PLGA膜组硬膜外瘢痕的形成量最少,与硬膜无或轻微粘连,明显优于其他各组,两种复合膜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壳聚糖/PLGA与干扰素/PLGA复合膜均可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8.
背景:Sox基因家族是一个新发现的基因家族,在胚胎发育、性别分化、神经系统及骨骼系统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SOX-9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培养生长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其复合材料修复软骨缺损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SOX-9基因转染成功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培养生长,制备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复合物植入软骨缺损,通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对软骨缺损模型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SOX-9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后可以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上正常生长,并有Ⅱ型胶原的高表达,将复合物植入软骨缺损后,可以修复软骨缺损动物模型.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转染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修复兔软骨缺损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通常的合成纤维相比,蚕丝力学性能好,又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是制作组织工程韧带/肌腱的良好支架材料,但蚕丝丝素纤维降解速度缓慢,难以与组织再生速率相匹配. 目的:分析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编织绳状支架的力学性能及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的细胞相容性. 方法:通过捻拧编织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细丝混合支架,并以纤维连接蛋白作表面修饰,检测支架的力学性能.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细丝混合支架上进行体外共培养,观察细胞与支架复合生长、基质形成,以及细胞与支架结合的情况. 结果与结论: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混合编织支架呈乳白色,质地均匀,韧性强,为螺旋上升的绳索状,直径为2.3 mm.支架材料的最大负荷、拉伸强度、断点伸长率、弹性模量分别为(315.06±30.77) N、(75.83±7.46) MPa、(61.39±7.26)%、(213.58±23.45) MPa.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附于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细胞大多呈梭形,伸出伪足匍匐于材料的表面,形态较佳,伸展良好,呈立体状生长,并分泌基质.表明蚕丝-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编织绳状支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20.
谢红炬  李明  邓颖  陈碾 《中国临床康复》2009,(51):10039-10044
背景:与正常生理性皮瓣相比,静脉皮瓣的主要优点在于摆脱了动脉血管分布区域对传统轴型皮瓣的供区与受区的限制,但其成活率不稳定。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bFGF-polylactic-co-glycolicacid,bFGF-PLGA)缓释微球对兔静脉皮瓣成活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10在南华大学完成。材料: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bFGF-PLGA缓释微球组、空微球组、空白对照组,8只/组。方法:应用正交设计试验进一步优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的制备工艺,采用优化处方制备bFGF-PLGA微球。3组兔均制作侧腹壁静脉皮瓣,术前5d,bFGF-PLGA缓释微球组向皮瓣皮内注射28.85g/L优化处方后的bFGF-PLGA微球3mL(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空微球组同法注射同等质量空微球+等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混合溶液,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考察bFGF-PLGA微球外观形态和粒径分布,检测其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质。术后7d检测皮瓣成活率,取兔皮肤标本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34+的表达及皮瓣内微血管密度。结果:所制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无粘连现象;微球粒径98%分布在12.50~43.49μm,平均粒径26.93μm,径距0.611±6.60;载药量为[(23.11±0.44)×10-3]%,包封率为(86.51±0.83)%;突释期内微球的体外释放度为27.78%,30d后体外累积释放度高达81.56%,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r=0.997)。空微球组、空白对照组的静脉皮瓣成活率及皮瓣内微血管密度基本相似(P=0.597,P=0.336),但均明显低于bFGF-PLGA缓释微球组(P=0.0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FGF-PLGA能够促进皮瓣与周围建立血供关系,改善皮瓣的成活,并表达较为丰富的CD34+。结论:应用W/O/W复乳-干燥法可成功制备表征良好、载药量和包封率高的bFGF-PLGA微球,该微球通过较长时间地持续释放活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兔静脉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