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研究采用三维测量仪和计算机辅助系统分别对中国人正常牙齿颊侧和舌侧表面形态进行了三维测量,证实了中国人牙齿各数据与国外数据相比,有明显差异。目的:旨在获得重庆地区正常数字化模型牙体形态的矫正学数据资料,结合Andrews、国人测量结果及Ormco舌侧托槽数据,比较不同人种,不同地区牙体在唇(颊)侧,舌侧的形态差异,为个性化矫正系统提供测量依据。方法:激光扫描并三维重建45副重庆地区未经矫正治疗的正常数字化模型,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精密测量唇(颊)侧及舌侧各4项测量指标:牙冠轴倾角、转矩角,凸距和磨牙补偿角。结果与结论:重庆地区正常牙体的矫正学测量结果特点:①牙冠轴倾度角:上前牙,尖牙较白种人直立;双尖牙,磨牙近中倾斜明显。②牙冠转矩角:上前牙较唇倾,磨牙舌倾较白种人明显,但倾斜度均小于国人。③牙冠凸距:上下磨牙凸距比白种人大,同时,尖牙凸距比国人大。④磨牙补偿角:上颌磨牙补偿角较白种人偏小,与国人大致相似。结果表明,重庆地区正常的牙齿形态与白种人,国人有较大的差别,统计显示有其自身特征。测量方法可为直丝弓矫治技术,舌侧矫治技术提供准确的牙体矫正学所需数据,有助于制订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帮助正畸医生更全面和客观地评估不同地区、不同人种的牙畸形特征。  相似文献   

2.
背景:距骨作为踝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发病率。目的:建立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60例,男30例,女3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1.25mm,扫描间距1.25mm,重建层厚0.625mm,重建间距0.625mm,Fov30×30mm,矩阵512×512dpi,球管电压150kV,电流260mA,将扫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PC计算机,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比利时产MaterrialiseMimics13.01测试版)行后处理并测量。并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重建的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平面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长、距骨宽、距骨高,滑车前宽、滑车后宽、滑车高、滑车长,内踝面长,外踝面长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测量获取的距骨解剖学数据对距骨疾患、手术器械的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距骨作为踝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发病率。目的:建立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60例,男30例,女3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1.25mm,扫描间距1.25mm,重建层厚0.625mm,重建间距0.625mm,Fov30×30mm,矩阵512×512dpi,球管电压150kV,电流260mA,将扫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PC计算机,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比利时产MaterrialiseMimics13.01测试版)行后处理并测量。并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重建的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平面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长、距骨宽、距骨高,滑车前宽、滑车后宽、滑车高、滑车长,内踝面长,外踝面长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测量获取的距骨解剖学数据对距骨疾患、手术器械的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恒牙初期侧貌美观正常上下唇突点到审美线(E线)的距离及E线各段间的比例关系。方法:2000-01/2005-12筛选恒牙初期侧貌美观正常汉族青少年30名,男15名,女15名;年龄平均11.5岁。常规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别测量上唇突点-E、下唇突点-E的距离及上唇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唇间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下唇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比值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①上唇、下唇突点E线距:侧貌美观正常上唇突点-E、下唇突点-E距离分别为(0.0833±0.9208)mm和(0.6217±1.1246)mm。②各部分占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的比例:上唇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唇间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下唇段/鼻尖点-软组织颏前点分别为0.4138±0.0223,0.2009±0.0231,0.3857±0.0228。结论:E线分析法用于临床软组织侧貌诊断简洁高效,矢状方向上下唇突点基本位于其上,即与鼻尖点、颏前点4点共线;垂直方向上3段比例基本为2∶1∶2。  相似文献   

5.
背景:咀嚼肌形态与颅面形态的密切相关性已经被报道,但是关于咀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明确。目的:探讨咀嚼肌形态功能对牙弓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横截面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纵截面长度及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浅层嚼肌横截面的面积与上颌牙弓前中段长度,纵截面长度与下颌前段牙弓长度,最大厚度与下颌牙弓中段宽度及上颌牙弓周长呈正相关(P〈0.05);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与上颌牙弓前段及前中段长度呈负相关(P〈0.05),提示浅层嚼肌、颞肌形态功能可能是影响牙弓形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牙弓后段长度不足与错畸形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目的:测量兰州地区成人个别正常牙弓后段长度。方法:在兰州地区甘肃籍在校大学生中选择 18-24 岁正常102 例(男 47 例,女 55 例),平均年龄(19.33±2.67)岁,拍摄头颅侧位片,按照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32°)、低角组(〈22°)、均角组(22°-32°)3 组。分别测量受试者上、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并进行性别、组内、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上颌牙弓后段长度男性稍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下颌牙弓后段长度男性稍大于女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发现,男性低角型下颌牙弓后段长度显著大于男性高角型下颌牙弓后段长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可以初步说明牙弓后段在发育过程中不受性别影响,不同垂直骨面型、不同性别成人个别正常牙弓后段长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背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对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进行可视化观察,但国内外基于个人PC的颅面部血管三维重建研究报道尚少.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扫描数据重建颅面部血管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例经CT增强连续扫描检查的健康志愿者数据集,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0.01软件,运用阂值选取技术、手动编辑技术、三维区域增长技术对颅面部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与结论:获得了颅面部血管的三维数字化模型.该模型可以进行任意缩放和任意角度旋转,可显示不同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和空间构象,并可进行三维的距离、角度测量.提示在PC上应用Mimics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颅面部血管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为人体解剖学教学、临床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和影像诊断学提供了形态学参考,并为后期的虚拟手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错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中,准确地描述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评价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头影测量方法r角,以准确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方法:对180例13~25岁错畸形青少年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按照4项标准分为3组,确定不同的错畸形类型,分析男女差异。结果与结论:①骨型Ⅰ类错的r值为(40.84±3.10)°,骨型Ⅱ类错的r值为(48.85±3.09)°,骨型Ⅲ类错的r值为(26.12±4.76)°。②各组r值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r角能够反映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调,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r值在35°~45°之间为骨型Ⅰ类错,小于35°为骨型Ⅲ类错,大于45°为骨型Ⅱ类错。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错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中,准确地描述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评价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头影测量方法r角,以准确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方法:对180例13~25岁错畸形青少年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按照4项标准分为3组,确定不同的错畸形类型,分析男女差异。结果与结论:①骨型Ⅰ类错的r值为(40.84±3.10)°,骨型Ⅱ类错的r值为(48.85±3.09)°,骨型Ⅲ类错的r值为(26.12±4.76)°。②各组r值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r角能够反映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调,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r值在35°~45°之间为骨型Ⅰ类错,小于35°为骨型Ⅲ类错,大于45°为骨型Ⅱ类错。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正常[牙合]模型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牙合]是错[牙合]畸形诊断及治疗的基础和标准。不同种族和地区需有各自的正常[牙合]测量均值作为临床参考应用。作自2003年7月至2005年5月选择温州地区正常[牙合]青少年的牙颌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量分析,以建立温州地区正常[牙合]模型数据库,为本地区口腔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激光扫描与CAD-CAM技术进行面部三维重建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为临床医学个体化三维建模需要,提出用激光扫描仪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反求面部表面轮廓的方法。方法:采用激光扫描系统对人体面部石膏模型进行扫描,通过获得的点云文件建立面部三维模型,将三维模型同原始点云数据进行偏差分析。结果:对由不同数量曲面片重建的模型与原始点云进行比较分析,精度可达0.01~0.20mm,最大误差主要集中在面部曲率较大处,结果满足整形设计的临床需求。结论:利用激光扫描与CAD/CAM技术进行面部三维模型重建,可以满足整形设计的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S: Measurement of fetal urine production may provide a means of evaluating amniotic fluid volume, which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directly, and predicting fetal hypoxia.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some reports on fetal urine production, most of these have used two-dimensional (2D) ultrasonography to measure bladder volume. Three-dimensional (3D) ultrasonography is, however, known to be superior to 2D ultrasonography in some organ volume measurements. Thus, we undertook this study to measure bladder volumes using 3D ultrasonography and to establish a nomogram of fetal urine production rate (UPR) according to gestational age (GA).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four women with a normal singleton pregnancy at 24 to 40 weeks' gestation were enrolled in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women had no medical or obstetric complications affecting amniotic fluid volume. Fetal bladder volume was measured using 3D ultrasound imaging and Virtual Organ Computer-aided AnaLysis (VOCAL) with a rotational angle of 30 degrees and manual surface tracing technique. Bladder volume was measured two or three times within a 5-10-min interval and fetal UPR was calculated from serial measurements. When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more than twice, we used the mean rate of calculated UPRs. UPR was then plotted against GA to establish the nomogram. RESULTS: Fetal UPR increased with GA from a median value of 7.3 mL/h at 24 weeks' gestation to 71.4 mL/h at term, and could be calculated from GA using the formula: Ln(UPR) = - 6.29582 + (0.43924 x GA) + (0.000432 x GA2), r2 = 0.63, P = 0.0046. Growth percentiles of UPR according to age are presented. CONCLUSIONS: Fetal UPR can be easily measured by 3D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bladder volume. This modality may b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amniotic fluid volume measurement such as amniotic fluid index and single deepest pocket, and might be an alternative option for predicting fetal hypoxia.  相似文献   

13.
14.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探测方法和切面显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新技术探测、切割和显示正常成人心血管结构的方法学及临床价值。方法 在12例正常成人中,应用二维超声、实时三维超声和全容量三维超声等3种技术对心脏和大血管的解剖结构进行多个方位和切面观的静态和动态观察,对所获得的解剖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在所有思考中获得了满意的二维超声、实时三维和全容量三维的图像,与传统的二维超声技术相比,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具有即刻显示心脏局部“蛋糕块”图像内任一结构的三向正交切面和空间毗邻关系的优点,全容量三维超声技术具有迅速显示心脏整体“金字塔”图像内任一结构的三向正交切面和空间毗邻关系的优点。结论 实时三维和全容量三维超声技术可显示传统二维超声技术无法显示的结构,从而减少二维超声检查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提高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研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进行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并与普通荧光显微镜的图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共聚焦显微镜可以清晰地显示系膜细胞的立体形态以及纤维连接蛋白在细胞质内不同层面的分布状况及分布强度,这为从立体结构方面对系膜细胞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三维测量技术在逆向工程、质量检测、虚拟现实等各种领域的广泛应用,也逐渐进入到医学领域.选择安全、准确、快速、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测量方法,可获得满足临床需求的测量数据,提供精确的手术模拟效果.目的:综述激光扫描与三维特征提取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并对应用中的主要技术进行分析.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ckrd.cnki.net),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http://www.sciencedirect.com)中已发表的关于利用激光扫描进行三维特征提取以及在临床中应用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激光扫描,三维重建,临床应用",英文检索词为"laser scanning.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clinical application".结果与结论:激光扫描进行三维特征提取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要求,并已经广泛用于口腔正畸学、额面外科、整形设计、矫形设计、康复研究等领域,并且相比于CT,MRI等传统方法,具有快速、精确,对人体无伤害的优点;通过对利用激光扫描进行特征提取主要技术的研究,发现相关技术可以很好的满足临床要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进行数据分块需要通过交互方式或迭代方式给出,不能自动分块;重构物体是由许多面片组成,这些面片对于造型处理起来也不直观;发展基于集成的逆向工程技术,包括测量技术、基于特征和集成的模型重建技术、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和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如何快速准确的提取特征等都是以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在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测量的可重复性,初步确定GDxVCC测量RNFL厚度的正常值.方法 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对67例(123眼)正常人进行RNFL厚度测量,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比较性别、眼别间及同一眼内上下方RNFL厚度的差别,对RNFL厚度的重复测量进行组内相关系数计算.结果 67例(123眼)正常人的平均RNFL厚度为上方(70.30±6.76) μm,下方(67.35±6.77) μm,平均(56.87±4.53) μm;平均TSNIT标准差23.68±4.61;平均双眼对称值0.86±0.11.上方RNFL厚度与下方RNFL厚度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952,P=0.000).男女性别间TSNIT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左右眼间TSNIT参数比较,下方RNFL及TSNIT标准差有统计学差异(P=0.005,0.002),上方及平均RNFL无统计学差异(P=0.086,0.529).所有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均>0.5,其中上方、下方及平均RNFL厚度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均>0.8.结论 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测量RNFL厚度的可重复性好,但年龄对GDxVCC测量RNFL厚度的影响仍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背景: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有术前定位、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复查等作用.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螺旋CT,三维重建"为中文关键词,“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ral,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现已有部分学者把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多层螺旋CT配合多层面重组技术能更加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提高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并能与其他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引入手术时还有定位、引导和复查等作用.提示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三维重建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末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背景: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有术前定位、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复查等作用。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螺旋CT,三维重建"为中文关键词,"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ral,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现已有部分学者把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多层螺旋CT配合多层面重组技术能更加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提高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并能与其他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引入手术时还有定位、引导和复查等作用。提示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三维重建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末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