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免疫学反应及抗原提呈功能有明显差异,而与流产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差异.目的:观察不同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银屑病患者和流产胎儿骨髓单一核细胞并培养、传代,传至第2代72 h后收集培养上清液,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CD34+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状态,细胞磁珠分选仪分选出的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培养24 h 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骨髓CD34+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与结论:CD34+细胞加入银屑病患者和流产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培养24 h后,细胞形态无差别.银屑病患者和流产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相似文献   

2.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脐血CD34+细胞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滋养层细胞体外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作用,将MSC和胎儿骨髓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样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经60Coγ线照射后分别制备细胞滋养层,比较不同滋养层细胞和添加或不加细胞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增殖数及LTC-IC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有无添加细胞因子(rhFL、rhSCF、rhTPO),HFCL滋养层组培养12天扩增细胞数明显高于MSC滋养层组,以第0天细胞数为100%(下同),有细胞因子组为(9797±361)%vs(7061±418)%,无细胞因子组为(5305±354)%vs(1992±247)%,均P<0.01.MSC滋养层组CD34+细胞扩增数与HFCL滋养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825±305)%vs(820±191)%,P>0.05],但在细胞因子存在时低于HFCL滋养层组[(939±212)%vs(1617±222)%,P<0.01].MSC滋养层组维持脐血中LTC-IC的能力明显优于HFCL滋养层组[第5周CFU-GM数(129.95±8.73)个/105接种细胞数vs(89.81±10.29)个/105接种细胞数,P<0.05];细胞因子存在时,其作用更为明显[第5周CFU-GM数(192.93±4.95)个/105接种细胞数vs(90.47±14.28)个/105接种细胞数,P<0.01].MSC与HFCL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提高扩增效率.当MSC与HFCL之比为41时,集落形成数量最高,达(186.89±11.11)个/105接种细胞数,明显高于比例为32(131.45±13.02)个/105接种细胞数和二者单用组[前者(138.92±14.84)个/105接种细胞数,后者(64.63±6.11)个/105接种细胞数;均P<0.01].结论MSC维持脐血中LTC-IC集落形成的能力优于基质细胞系HFCL,HFCL支持脐血CD34+细胞的增殖能力优于MSC,MSC加上适量HFCL可显著提高CD34+细胞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及细胞因子对脐血CD34 造血祖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及其扩增作用 对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用免疫磁珠富集脐血CD34 细胞,然后接种到含有或不含有MSC和细胞因子的24孔培 养板,体外培养1周,观察不同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表明:①SDF-1α SCF TPO FL因子组合与SCF TPO FL因子组合对脐血CD34 细胞的扩增作用无显著性差异(无论有无MSC细胞层存在)(P>0.05);②MSC 与上述细胞因子共存的培养体系优于相应的单纯细胞因子培养体系(P<0.05);③扩增前与扩增后脐血造血祖 细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趋化因子SDF-1α对SCF TPO FL因子组合的扩增作用无显 著影响;MSC增加细胞因子的脐血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体外扩增不影响跻血细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背景:体外扩增是目前解决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单份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数不足问题的丰要手段.已有许多关于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不同细胞因子支持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而单独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报道仍很少.目的:观察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的体外培养体系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3/2007-05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经产妇知情同意,采集健康足月分娩胎儿脐带9份.方法:应用贴壁培养的方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化实验进行鉴定.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从正常足月出生儿脐带血中分离CD34+细胞.应用3种不同培养体系进行脐血CD34+细胞的体外扩增: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作基质层、细胞因子培养体系和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细胞因子培养体系.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细胞计数法、集落培养计数法和流式细胞学检测法对扩增后细胞数量、集落形成能力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比较.RT-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第14天后,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细胞因子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组;CD34+细胞总数为培养前的(4.19±1.37)倍,明显高于细胞因子组.培养第7天和第14天,间充质干细胞组的CD34+CD38-细胞亚群比例均高于另两组.RT-PCR结果显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表达干细胞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早期干细胞效应因子.结论:单独应用脐带源间危质干细胞可有效地对脐血CD34+细胞进行体外扩增,更有利于保持较早期干、祖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造血干细胞扩增的能力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来源于脐血的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14 d,然后计数造血干细胞数与集落形成单位.ELISA方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的细胞因子.结果: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的造血干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造血干细胞(P<0.05).此外,在培养体系中添加外源性细胞因子可明显提高造血干细胞增殖率(P<0.05).间充质干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包括GM-CSF、IL-7、IL-8、IL-11、SCF和SDF-lα.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细胞滋养层可用于体外扩增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介导MSC对HSC增殖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抑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发育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将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与MSC共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DC/MSC)的表型变化;RT—PCR检测造血和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用诱导实验观察其分化潜能的改变。结果表明:DC/MSC不表达CD31、CD34、CD45、CD14、CD86。HLA—ABC、CD29、CD7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即对照组与共培养组阳性率分别为93.1%vs13.44%,98.3%vs78.8%,95.3%vs 75.9%。另外,DC/MSC表达TGF—β,M—CSF等细胞因子均有所增加;进一步将DC/MSC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诱导后细胞内不能形成脂滴,但其仍保持向成骨分化的特性。结论:DC发育对MSC的基本特性产生一定影响,导致MSC表面间质性标志表达减少,分化能力降低,而造血及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则增加。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上调CD8+CD28-T细胞抑制T细胞的增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旨在探讨CD8^ CD28^-T细胞在间充质干细胞(MSC)抑制T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应用尼龙毛柱分离T淋巴细胞。再经CD8磁珠分选出CD8^ T淋巴细胞;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与或未与MSC共培养3天的CD8^ T细胞,应用MTT法测定T细胞的增殖;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与或未与MSC共培养8天的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用PHA刺激与或未与MSC共培养3天的CD8^ 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表明,MSC抑制PHA刺激引起的CD8^ T细胞的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未经MSC处理的CD8^ T细胞相比,MSC显著上调共培养8天的CD8^ T细胞中的CD8^ CD28^-亚群。及经PHA作用72小时后的CD8^ T细胞中的CD8^ CD28^-亚群。结论:MSC通过上调CD8^ CD28^-T细胞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将单独培养的HL-60细胞作为对照组,与MSC共培养的HL-60细胞作为实验组。在不同时间计数两组HL-60细胞,描绘其时间-数量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HL-60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细胞比例及Survivin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实验组HL-60细胞的增殖明显受抑,在第5-7天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HL-60细胞分布于G0/G1期的比例增加〔对照组(47.0±9.0)%vs实验组(70.0±16.0)%,P=0.003)〕,并且出现凋亡峰。实验组HL-60细胞Survivin和Bcl-2蛋白表达同时下调。Bcl-2表达率在对照组为(63.0±9.1)%,实验组为(50.0±14.1)%(P=0.045);Survivin表达率在对照组为(94.0±9.3)%,实验组为(77.0±11.8)%(P=0.006)。结论:骨髓MSC对HL-60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促进HL-60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CD34^+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对CD34^+细胞表面标志、归巢黏附分子、集落形成能力等干细胞特征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磁珠法从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用MSC饲养层(feeder)制备经^137Cs照射的间充质干细胞饲养细胞(MSC feeder cells)。将CD34^+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分为3组:HSPC+CK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FL和TPO),HSPC+MSC组为CD34^+细胞接种在MSC feeder上,HSPC+MSC+CK组同时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MSC饲养细胞。培养后4、7、10、14天计数有核细胞总数(MNC),计算细胞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间CD34^+细胞及亚群免疫表型、归巢黏附分子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2周的培养时间里,3组MNC和CD34^+细胞均明显增加,MNC扩增数依次HSPC+MSC+CK组〉HSPC+CK组〉HSPC+MSC组。体外扩增10天内HSPC+MSC+CK组MNC得到大量的扩增,同时CD34^+细胞的扩增亦较高。培养4天3组细胞CD34^+比例较0天有明显下降(P〈0.01);扩增后CD34^+细胞比例:HSPC+MSC组〉HSPC+MSC+CK组〉HSPC+CK组(P〈0.01);各组CD34^+细胞亚型细胞比例有所不同,HSPC+CK组4天时CD34^+CD38^-细胞有一过性升高(62.71%),之后迅速降低,7天时为0.05%;HSPC+MSC组7天时CD34^+CD38^-细胞比例为18.92%,与HSPC+C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落形成分析结果看出:MSC、细胞因子混合组扩增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7天)下,MSC和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同时使CD34^+细胞得到明显的扩增并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消耗性、反复发作、以关节症状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多发性小关节炎,以手、腕、足、膝等关节受累较明显,早期可有红、肿、热、痛和关节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畸形,并有骨腐蚀和骨骼肌的萎缩,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1].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于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最早在骨髓中发现,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的植入、免疫调控和自我扩增等特点[2].Gao等[3]报道了利用MSCs构建骨、软骨联合移植物的可行性,证实了在固体支撑物中加入MSCs可以促进缺损软骨的修复.Bouffi等[4]研究表明,通过注射自体或异体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2011年9月-2012年1月我科采用自体纯化CD34+细胞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抗风湿治疗效果不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通过精心护理,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背景:CD4+CD25+调节性T细胞功能降低、数量下降已被公认为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免疫失调的重要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并已在许多免疫性疾病方面成功应用。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方法:自SD大鼠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传代培养及鉴定后制备细胞悬液。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和干细胞移植组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干细胞移植组注射阿霉素当日尾静脉射干细胞1&#215;107;正常组不做处理。 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大鼠均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以腹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为特征;干细胞移植组较生理盐水移植组则有明显改善(P〈0.05)。②造模第28天,干细胞移植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造模后外周血CD4+ CD25+Treg/ CD4+ Treg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造模第28天,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组(P〈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肾病综合征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FoxP3在组织局部的表达而诱导CD4+CD25+Treg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增殖和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比较K562细胞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黏附培养前后细胞增殖、化疗敏感性及MDR1变化,以寻找白血病耐药与造血微环境的关系。对悬浮培养和与MSC黏附培养的K562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并观察化学药物对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的影响;用RT-PCR技术检测MDR1基因表达。结果表明:与悬浮培养比较,黏附培养K562细胞增殖受抑,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0.05),S期细胞比例下降(P〈0.05),G2/M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在柔红霉素(DNR)诱导的凋亡中,黏附培养组K562细胞凋亡受阻(P〈0.05)。黏附培养未诱导K562细胞MDR1基因表达,也未使K562/ADM细胞的MDR1基因表达发生改变。结论:K562细胞与MSC黏附接触共培养,可导致K562细胞生长抑制,并产生化疗耐药,其机制可能与MDR1无关。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除造血干细胞以外,骨髓中还含有另一类干细胞,被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这类细胞可分化为多种造血以外组织特别是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和星形神经胶质细胞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和培养扩增,还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在多种造血以外组织的缺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扩增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方法。CM-DiI作为荧光标记物稳定、可靠、标记率高、标记简便。 目的:建立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标记的方法。 方法:取2只体质量50-100 g雄性SD大鼠,无菌条件下采集双侧股骨、胫骨骨髓,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出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及时、反复传代对细胞进行扩增纯化,在体外用荧光活性染料CM-DiI标记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作为供体细胞来源。 结果与结论: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两种方法均能成功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出的细胞CD34阳性率为17.5%,CD44阳性率为97.9%、CD90阳性率为9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一致。但培养出的细胞数量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明显多于密度梯度离心法,两种方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CM-DiI能够成功荧光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CM-DiI作为荧光标记物稳定、可靠、标记率高、标记简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小鼠胶原性关节炎 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 C57BL/6(H-2b)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Ⅱ型胶原性关节炎(CIA)模型组、MSCs 移植治疗组、甲氨蝶呤治疗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弗氏完全佐剂+Ⅱ型胶原诱导小鼠建立 CIA 小鼠模型。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后,进行 MSCs 细胞分选及鉴定。美国 BD 公司 FAcscal-iburTM 型流式细胞分析仪对小鼠骨髓 MSCs 进行分选和鉴定。 MSCs 移植采用尾静脉注射,所含细胞数为2×106。移植后第42天全部处死动物观察不同分组小鼠的关节症状及肿胀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CD4+ CD25+浓度,收集数据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MSCs 移植治疗组小鼠关节的肿胀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SCs 移植组 CD4+ CD25+调节性 T 细胞的表达,与甲氨蝶呤治疗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 移植治疗小鼠 CIA ,能显著改善关节的肿胀度,并明显上调 CD4+ CD25+表达,故 MSCs 可作为一种新的替代细胞来源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其三系分化的能力和免疫诱导特性使其具有再生医学的应用前景。目的:从小鼠骨髓中研究分离制备Flk-1+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方法,检测了这类细胞的生物特性。方法:以小鼠骨髓为研究对象,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并扩增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它们的细胞周期、表型和多系分化的能力。结果与结论:小鼠来源的骨髓来源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小鼠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在光镜下均呈成纤维样或多角型贴壁生长,在体外相应的诱导液环境中均可以向三系分化。提示小鼠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造血微环境尤其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白血病细胞恶性克隆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联合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K562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对化疗敏感性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6/2008-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需手术的患儿.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单独培养组培养皿中只接种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1×106个;共培养组培养肌中按2×108 L-1接种第3代人骨髓间危质干细胞,3 d后伞量换液,再加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1×106个,共培养24 h.消化收集两组K562细胞,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1,0.2,0.4,0.8 mg/L的阿糖胞苷,再次培养24 h.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的影响.不同质量浓度阿糖胞苷干预后K562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与单独培养组比较,共培养组K562细胞数明显降低,至第7天仅为单独培养组的57.7%:Go/G1期、G2期共培养组K562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均<0.05),S期、S+G2期共培养组K562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P<0.05).阿糖胞苷质量浓度为0.1~0.8 mg/L时,对K562细胞诱发凋亡作用逐渐增强;在相同质量浓度的阿糖胞苷干预下,共培养组K562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组(P<0.05).结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K562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且处于增殖期的细胞比例F降,主要阻滞于Go/G1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阿糖胞苷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率,产生化疗耐药.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观察不同时相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UCB)CD34^+细胞移植的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明确最佳的移植时机,将体外培养扩增的人骨髓MSC分别于UCBCD34^+细胞移植同时、移植前48小时及移植后48小时输入经^60Coγ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观察共移植后42天内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并于移植后42天处死小鼠,用FACS检测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人源细胞含量。结果表明:(1)MSC和UCBCD34^+细胞同时输注可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幅度,缩短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二者不同时输注均不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幅度,且输注UCBCD34^+细胞后48小时输注MSC时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晚于同时输注者。(2)与单纯UCBCD34^+细胞移植相比较,不同时相输注MSC均可促进UCBCD34^+细胞的植入,三个共输注组间促进骨髓各系造血植入效应无明显差异。结论:人骨髓MSC与UCBCD34^+细胞共移植时,以同时移植效果最佳,此结果为MSC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