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利用杂种优势是农作物提高产量,改进品质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继玉米和高粱之后,水稻杂交种也投入了生产。利用杂种优势也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年来人们就发现棉花具有很高的杂种优势,杂种一代能增产30%以上,绒长增加1—3毫米,杂种二、三代还能增产15%以上。所以棉花利用杂种优势大有可为。但由于棉花三系(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还没有育成,化学杀雄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徒手去雄又效率不高,生产大量杂种有困难,因而制种问题一直是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严重障碍。为了解决制种的问题,我们近几年来在简化制种操作,提高制种效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进行了“三改两集中”的改革,为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创造条  相似文献   

2.
三交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优良水稻不育系作母本,用大面积推广或新近培育且对不育系有全保持能力的优良水稻品种作父本(下称临时保持系),杂交产生杂种一代(下称杂种不育系),再与原不育系的恢复系制种,产生供生产上利用的杂种,称三交稻。 利用三交杂种优势在玉米和高粱中较为普遍。玉米的三交种能把三个自交系的优良性状集于一体,并且可提高制种产量,减少制种面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国外推广的三交高粱,具有比三系单交种更广泛的适应性,在不良条件下具有稳定的产量,且制种产量较高。 在水稻方面,杨仁崔曾报道四汕2号《 V。;AX珍汕97) F;AXIR。4〕三交种的制…  相似文献   

3.
苎麻是异花授粉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制种方便并易用无性繁殖固定优势,进行多年利用。为探讨苎麻品种间杂种一代的产量潜力,明确其利用价值,我们于1979年开始本项研究,拟通过测定杂种一代在主要性状、纤维产量和品质方面的优势大小,以评选出高产优质的强优势组合,供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中棉所83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棉花杂种优势是提高棉花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棉花大面积人工杂交制种难以为继。为解决棉花杂交种生产问题,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集高产、广适、简化制种于一体的棉花三系杂交种已成为棉花育种的重点方向之一。中棉所83是在此背景下经多年选育而成的三系配套的杂交种,其母本是用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影响杂交棉推广种植的主要原因是杂交种的价格问题,其次是新疆地多人少,劳动力严重匮乏,要想在新疆规模化生产杂交种就必须有足够的制种人员。提高棉花制种产量和降低种子成本始终成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我们近几年来在新疆哈密、库尔勒等地对杂交棉制种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一套杂交棉高产制种技术,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抗虫杂交棉制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外源基因的显性遗传 ,利用转基因 Bt抗虫棉与常规高产、优质抗病棉花品系组配杂交组合的杂种一代在高抗棉铃虫的基础上 ,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使得抗虫杂交棉成为方便、快捷利用转基因抗虫棉的有效途径。最近几年 ,我国已经审定了多个抗虫杂交棉品种 ,这些杂交种在全国的适宜棉区深受欢迎 ,杂交一代棉种一直供不应求。大量杂交制种时容易产生种子质量问题 ,制种效率与杂交种纯度的矛盾尤为突出。根据最近几年的抗虫杂交棉制种和利用的一些经验及教训 ,认为在大量的抗虫杂交棉制种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把好制种亲本纯…  相似文献   

7.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主要作物中,玉米、高粱杂交种用于生产较早,近年来,水稻杂交种也首先在我国推广应用。由于杂交种的推广利用,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棉花杂种一代优势也很显著,一般可增产30%左右,这一事实早被人们所认识,但因制种困难,限制了它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国内外正从三系配套、化学杀雄、指示性状、昆虫传粉、人工去雄授粉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直到目前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我省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我们设想了用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法,在生产上应用其一、二代的途径,因为棉花  相似文献   

8.
高粱育种以高产为目标,以多抗、耐密、广适为核心,以优质为保障。①重视适应性的选择,特别是不育系的适应性要好;②重视改善品质,根据用途培育优质高产杂交种;③提高耐密性和抗逆性,增强抗倒性;④重视提高或保持类型间的杂种优势;⑤易制种,且产量高;⑥改进和完善种子繁殖制种技术,建立健全优良杂交种推广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提高大豆单产、改良大豆品质、强化大豆适应性的重要途径,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及强优势杂交种创制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大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第一批启动项目,项目牵头单位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有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西北大学等11家单位参加。该项目以创制高制种产量、强优势杂交种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国大  相似文献   

10.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和技术开发的研究结果。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的育成及审定为杂交大豆产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制种技术的突破使制种产量达到了1000kg/hm^2,是杂交大豆产业化的必要前提,杂交大豆生产和栽培技术要点的确定为杂交大豆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大葱种子清选、合理干燥、正确包装的加工贮藏技术要点,重点阐述了大葱超干贮藏、超低温贮藏技术。  相似文献   

12.
培育伴侣品种实现玉米杂交种间优势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绍江 《玉米科学》2004,12(3):003-005
基于当代优势和花粉直感的特点,宋同明教授提出了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生产模式并已在生产上取得了成功.为配合这一优质化高产模式的推广,应该强化三利用模式中配套单交种的筛选,选育当代杂种优势和花粉直感效应均高的伴侣型杂交种,形成伴侣型玉米生产系统,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当代杂种优势和品质性状的花粉直感效应,实现玉米的高产和优质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油化后的普通玉米直接作为种子进行跨代利用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利用小麦杂种优势能够创制稳定的雄性不育系。相比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具有育性稳定、易恢复、不受环境影响等特点。小麦隐性核不育基因 ms1的克隆以及杂交制种技术(hybrid 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y,SPT)的开发,为雄性不育的保持和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将小麦花粉育性恢复基因 Ms1、花粉致死基因 ZmAA1、红色荧光蛋白基因 DsRed2及其特异性启动子和终止子连接到表达载体pGEII上,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得到6株转基因拟南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拟南芥种子,发现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表面平滑,不能发出红色荧光;而转基因种子表面呈现颗粒状,能够发出红色荧光。这说明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能够在拟南芥中成功表达。这为创制人工小麦隐性核不育系奠定了理论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对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产量及有关性状、抗逆性和品质性状等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等进行了研究。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育成了40多个强优势双低油菜杂交种,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河南省在2003-2016年平均单产为2288.6kg/hm2,比1978 -2000年的平均单产提高50%,比全国同期平均单产高23.58%。今后河南省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重点是选育和推广高含油量、抗倒伏、抗裂角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同时加强抗根肿病的防控和抗病品种选育,充分挖掘油菜在菜用、肥用、饲用、蜜用和观赏等多功能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非编码RNA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特殊基因.以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L.)Makino vat.utilis]为实验材料,根据普通白菜花粉特异的非编码RNA基因Bc MF11的全长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直接扩增的方法从菜心中克隆出BcMF11的同源基因全长序列,命名为BcNR1 (GenBank登录号为EF363720).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全长801 bp,缺乏明显的开放阅读框,而且在序列中多处出现终止密码子,具有非编码RNA基因的序列特征.RT-PCR表达分析结果显示BcNR1是菜心花粉发育特异表达的基因,推测该非编码RNA基因在植物花粉发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和新配的18个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以优质常规稻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星2号和Basmati 370作对照,进行稻米品质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的整精米率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平均千粒重为26.48 g,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平均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分别为6.59 mm、2.24 mm和2.98 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平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7.5%和17.86%,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6.98%,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胶稠度平均为36.28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因此,依据上述杂交稻亲本和杂种稻米品质遗传关联,可选择稻米品质适当的父母本来配置并选育具有理想米质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7.
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的选育及利用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改良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对条锈病的抗性,以贵农21为抗锈亲本进行杂交,经过数代选择,培育出了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经套袋和花粉育性观察,2000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套袋结实率为0,2001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花粉育性为0,说明MTS-1不育特性稳定,适应性强。对MTS-1及其所配组合的抗条锈性及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TS-1对当前条锈病小种免疫,抗锈性遗传力强;杂种F1抗条锈性大多较好,杂种F1代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18.
杂交大豆育种方法和制种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阐述了杂交大豆“三系”选育、杂交种选育、制种技术等内容,“三系”的选育采用已育成的品种或品系与RN型稳定的大豆不育系进行测交和回交转育进行选育,大豆杂交种是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大规模配制杂交组合,经过F1产量鉴定,筛选出强优势组合,而制种要求选择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有灌溉条件、野生昆虫种类多、群体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繁殖制种的产量与质量问题,本研究通过借鉴杂交玉米中的成功经验,用不育系的姊妹系来配制二元不育系。试验结果表明:(1)所配制二元不育系不育度为100%,其套袋自交结实率都为零,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和圆败为主,个别二元不育系有少量染败现象;(2)二元不育系的农艺性状比亲本不育系有了一定的改良;(3)部分二元不育系的开花及异交习性得到了一定的改良。一般二元不育系开颖数量高于其对照亲本不育系,但开颖比例互有高低。大部分二元不育系表现花期集中。半同胞二元不育系在包颈度、柱头外露率方面,较对照母本不育系均有较大改良。全同胞二元不育系改良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稻金两优36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两优36是以籼稻光敏不育系HS-3为母本,早籼品系946为父本选配的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具有穗大粒多、产量优势强等特点,2000年2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