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报告1980~1994年间手术切除食管贲门癌986例,术后切缘癌残留68例,发生率为0.8%。其中食管癌切除术后切缘癌残留9.2%(44/478);贲门癌切除术后切缘癌残留4.7%(24/508),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5%(34/66)、14.5%(9/62)和3.7%(2/54)。作者认为切缘癌残留与切端距肿瘤的距离有密切关系,主张距肿瘤上下各10cm以上切除,术中残端快速病理检查和术前放疗有利于减少切缘癌残留,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1980 ̄1994年间手术切除食管贲门癌986例,术后切缘癌残留68例,发生率为6.8%。其中食管癌切除术后切缘癌残留9.2%(44/478);贲门癌切除术后切缘癌残留4.7%(24/508),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5%(34/66)、14.5%(9/62)和3.7%(2/54)。作者认为切缘癌残留与切端距肿瘤的距离有密切关系,主张距肿瘤上下各10cm以上切除,术中残端快速病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癌周脉管癌栓对淋巴结阴性的大肠癌术后复发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134例行根治切除的淋巴结阴性的大肠癌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肿瘤T分期癌周脉管癌栓的比例,癌周脉管癌栓对大肠癌术后复发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肿瘤T分期越晚,癌周脉管癌栓的比例越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阴性的大肠癌术后复发率癌周脉管癌栓阳性组高于对照组,其术后5年生存率癌周脉管癌栓阳性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癌周脉管癌栓影响淋巴结阴性的大肠癌预后,术后化疗对改善存在癌周脉管癌栓的淋巴结阴性的大肠癌预后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4.
Xu Y  Fan J  Zhou J  Qiu SJ  Wu ZQ  Yu Y  Hang XW  Tang ZY  Wang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0):2101-2104
目的:分析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的肿瘤相关因素,为肝癌肝移植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4月至2006年2月间251例肝细胞癌肝移植病例,Kaplan-Meier生存率统计分析各种肿瘤相关性因素对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影响,LogRank检验组间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的危险因素。结果:对术后生存率和/或无瘤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大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Edmondson分级、镜下癌栓、肿瘤部位、播散灶、术前甲胎蛋白(AFP)等(P〈0.05或P〈0.01);而术前治疗史及肝炎背景对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对生存率或无瘤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的指标有:大血管癌栓、肿瘤播散灶及镜下癌栓(P〈0.05或P〈0.01)。结论:Edmondson分级Ⅲ~Ⅳ级、镜下癌栓、肿瘤位于左叶或两叶、肿瘤有播散灶及术前AFP≥300μg/L等都是肝癌肝移植危险因素,提示预后不良。有大血管癌栓、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极差,应列为肝癌肝移植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220例食管癌切除患者中发生切端癌残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为4.9%(60/1220),根治性、姑息性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2.1%(18/860)和11.7%(42/360)(P〈0.05)。食管中上段、食管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6.5%及2.3%(P〈0.05)。癌残留与癌肿的大体类型、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浅表广泛型早期癌、弥漫浸润型进展期食管癌、癌肿直径〉5cm、分化程度低及癌肿浸润深肌层及纤维层者易发生癌残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贲门癌手术切缘癌残留的原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73例贲门癌手术后切缘癌残留72例临床资料,分析切缘癌残留的影响因素。结果贲门癌不同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生长方式及手术切除长度的切缘癌残留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切缘癌残留组1,3,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贲门癌切缘癌残留明显降低生存率,术前对其进行正确估计、选择最佳手术径路、充分切除癌灶是减少和防止切缘癌残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结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选择5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门静脉左右分支癌栓的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微波消融结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对照组29例单纯行微波治疗。治疗后定期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及肝癌血清学指标癌胚抗原(AFP)、门静脉癌栓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随访患者生存率。结果观察组0.5、1、2、3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癌栓缩小率、AF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5、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加门静脉灌注化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疗效明显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PVTT)的疗效及预后生存率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癌合并PVTT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肝癌合并P VTT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164例患者行肝癌及癌栓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95.35%;术后发生并发症者28例,占17.07%;肝癌合并PVTT患者,中位生存期17.68个月,5年生存率3.78%;肝癌合并PVTT患者术前有无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经动脉灌注化疗(TACE/TAI)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肝癌合并PVTT患者术后有无TACE/TAI、不同癌栓分裂类型、不同癌栓去除方式之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应争取肿瘤和癌栓一并切除,术后联合TACE/TAI治疗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分析143例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8例经TACE治疗后二期切除(A组),75例未行术前TACE单纯切除(B组)。观察TACE前后肿瘤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癌残留率,以及两组病人的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①A组经TACE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肿瘤坏死增多,周围子灶的检出率增加22.1%;肿瘤与周围脏器的粘连增加,而肿瘤包膜形成增多、癌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②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肝门阻断时间均较B组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为88.2%、53.0%、36.1%和65.7%、37.7%、30.4%;B组分别为68.8%、36.9%、25.1%和46.2%、24.4%、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TACE使难根治性切除大肝癌肿瘤缩小、包膜形成和癌残留减少,有效地提高大肝癌根治性切除率,延长实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分析143例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8例经TACE治疗后二期切除(A组),75例未行术前TACE单纯切除(B组)。观察TACE前后肿瘤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癌残留率,以及两组病人的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①A组经TACE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肿瘤坏死增多,周围子灶的检出率增加22.1%;肿瘤与周围脏器的粘连增加,而肿瘤包膜形成增多、癌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②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肝门阻断时间均较B组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为88.2%、53.0%、36.1%和65.7%、37.7%、30.4%;B组分别为68.8%、36.9%、25.1%和46.2%、24.4%、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TACE使难根治性切除大肝癌肿瘤缩小、包膜形成和癌残留减少,有效地提高大肝癌根治性切除率,延长实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胃癌肝转移灶行肝切除的疗效并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1982例胃癌患者中106例诊断为肝转移,其中同时性肝转移91例(4.6%),异时性转移15例(0.7%),23例行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术,对该23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2%、35.6%、16.8%,3例生存超过5年;单因素分析显示单肝转移灶、异时性肝转移和胃浆膜层未受累是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患者有利的预后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前两者是其有利的预后因素。83例胃癌肝转移未行手术切除者中,8例有肝切除可能,该8例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37.5%和0%,未行肝切除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肝切除者(P〈0.01)。结论对能进行根治性切除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单肝转移灶和异时性肝转移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卢文华  程明  马亚辉 《海南医学》2014,(14):2042-2044
目的:探讨影响不同切除方案对胃中部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手术治疗280例胃中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全胃切除术患者194例(TG组),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86例(DG组),比较两组胃中部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TG组和DG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7.6%和6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TG组患者相对肿瘤更大、分期更晚且肿瘤位于小弯侧者居多(均P〈0.05)。TNM分期预后分析显示,两组胃中部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中部癌患者不同近切缘距离者的5年生存率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胃切除方式不是胃中部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而浸润深度和TNM分期是胃中部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在能够根治的手术前提下,不同的切除方案并不会影响胃中部癌患者的远期预后,但胃中部癌患者若能够满足彻底根除的条件,则实施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观察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3月来该院治疗早期胃癌的患者50例,对5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结果通过分析发现,高分化腺癌在贲门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胃体和胃窦部(P〈0.05),低分化腺癌在胃窦部的发生率高于胃体和贲门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癌灶〈3 cm的早期胃癌患者中,发现粘膜内癌发生率明显于高于粘膜下癌的发生率(P〈0.05)。而对于癌灶〉3 cm的早期胃癌患者,粘膜下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粘膜内癌的发生率(P〈0.05)。经过早期手术治疗,患者的存活率明显增大。结论早期胃癌根据其分化不同生长的部位也不同,癌灶大小对癌组织的生长部位也有影响,所以临床医生在诊断,需要加强重视,避免漏诊,尽早检查胃癌,尽早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胃癌肝转移患者316例的临床资料,以采用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173例,采用胃切除辅以化疗进行治疗,化疗组143例,采用单纯化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相同期间我院进行胃癌切除术患者中的165例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处理。结果①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肝外转移、胃切除术及TACE,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采用胃原发病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胃癌肝转移患者后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N及脉管癌栓为其预后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胃癌原发灶切除及肝转移灶手术治疗患者的影响因素中淋巴结清扫范围、H及N为其独立预后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应该提高胃癌肝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以达到提高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21^waf1在贲门癌中的表达状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贲门癌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组织芯片技术,对78例贲门癌组织中的p21^waf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贲门癌中p21^wa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5.4%,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Lauren分型有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p21^waf1表达与贲门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同正常对照组相比,贲门癌中p21^waf1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其表达与贲门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阳性表达患者预后优于阴性者,但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胃腺癌且行胃癌切除术并有完整随访数据的病例380例,将其分为术后并发症组(52例)和无术后并发症组(328例),统计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及分级,以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5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有: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MN分期(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因素有年龄、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MN分期、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并发症(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并发症、性别、淋巴结转移数、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胃癌切除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之一,积极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对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陈凛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9):908-910,915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及预后特点。方法将我院干部病房收治的209例胃癌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与非老年组(〈65岁),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胃癌占63.2%,无症状者明显多于非老年组(23.5%比16.9%,P〈0.05)。老年组伴随病多于非老年组(81.8%比64.9%,P〈0.05)。两组手术切除率(90.9%比97.4%、根治性切除率为(73.5%比89.6%)、围手术期并发症率(14.4%比7.8%)、围手术期死亡率(3.0%比0%)有明显差异(P〈0.05),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7%比61.1%,P〉0.05)。多因素分析TNM分期和手术根治度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胃癌中无症状患者多见,伴随病多见,手术风险较非老年组大;老年胃癌预后与非老年患者无明显差别,其预后与TNM分期和手术根治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86例早期胃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析对早期胃癌预后影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月我院收治8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早期胃癌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早期胃癌病例5年生存率为90.9%,其预后主要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直径〈2cm、2~4cm、〉4cm以上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1.6%,50.5%,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73.4%)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91.3%)。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性别、病理分型与预后因素问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毕I或毕Ⅱ式根治术后患者,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是早期胃癌重要的预后因素,对肿瘤直径大、淋巴结转移广泛的早期胃癌患者应采用以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指导早期胃癌预后及手术选择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冉江林 《四川医学》2013,(8):1180-1182
目的探讨老年周围脏器浸润性直肠癌患者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86例老年周围脏器浸润性直肠癌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43例患者采用联合脏器整块切除术(MVR)以及联合远处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术作为观察组,43例患者采用局部切除术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两组患者3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年生存率、肿瘤复发或转移,同时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评估。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0.70%,3年生存率为81.39%,对照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81.39%,3年生存率为60.46%,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91%,对照组为16.28%,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为(37.8±12.4)分,对照组为(30.4±7.7)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例(6.98%)复发或转移,对照组12例(27.91%)复发或转移,观察组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或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周围脏器浸润性直肠癌患者在严格筛选适应征的情况下,采用联合脏器整块切除术(MVR)以及联合远处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术,可降低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提高近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胃癌术后预后情况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12月住院手术的8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各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1、3、5年的生存率为74.42%、58.14%、22.09%,生存时间为10~7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49.5个月;吸烟(X^2=10.66,P〈0.05)、临床分期(X^2=16.98,P〈0.05)、肿瘤大小(X^2=20.18,P〈0.05)、浸润程度(X^2=18.92,P〈0.05)对胃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具有显著的影响;Cox结果表明临床分期为Ⅲ、Ⅳ期(RR=I.45,95%CI:1.28~2.96)、肿瘤≥5cm(RR=1.32.95%CI:1.20~2.79)、浸润程度侵及浆膜(RR=1.73,95%CI:1.37~3.06)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病情越重、肿瘤越大、浸润程度越大,胃癌手术患者的生存期越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