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的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28例房颤患者接受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平均年龄(54±1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18例。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及双Lasso标测导管技术,分别进行环左、右侧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位消失,左心房-肺静脉双向阻滞。复发患者再次消融术采用双Lasso导管指导在原环形消融线上标测“漏点”并消融封闭之,对不能终止心动过速者再行拖带标测、激动标测或结合Carto系统标测;对典型心房扑动(房扑)行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结果初次消融术后平均随访(245±65)d,18例无复发;8例复发房性心律失常包括5例典型房扑、2例其他房性心动过速、1例阵发性房颤;2例左上肺静脉电位未完全隔离者仍持续房颤。除外1例持续性房颤,另外9例接受了再次消融术,证实所有复发患者均有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8例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192±92)d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初次手术附加右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可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三维导航下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及房颤复发患者二次消融时的电生理发现、消融策略及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采用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共91例。术后4例患者因心动过速反复发作或无休止发作于2周内行二次消融术。随访3个月后,25例患者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其中15例接受二次消融术。在所有接受二次消融的19例患者中,第一次消融前房颇为阵发性者11例,持续性2例,永久性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例,年龄25~65(53±12)岁。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环状电极行肺静脉电位探查。结果5例患者发现窦律下左侧肺静脉延迟电位,1例出现右侧肺静脉延迟电位,2例患者双侧同时出现延迟肺静脉电位;此类患者于环状电极指导下标测原消融线径的传导“缺口”并再次隔离成功。3例患者左侧肺静脉内颤动样节律,递减传导至左心房出现不规则房性心动过速;此类患者再次于三维标测指导下行左侧环状消融隔离成功;1例患者左侧肺静脉心动过速并1:1传导至左心房,经终止心动过速后隔离成功。4例患者肺静脉探查未发现肺静脉电位,但诱发出其他心动过速,包括右房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隐匿性旁路介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右后间隔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及三尖瓣峡部依赖的心房扑动。此4例患者在常规标测和三维标测指导下,心动过速均被成功消融。术中呈房颤节律者3例,再次于三维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获成功。平均随访4~26(11.5±8.5)个月,16例患者无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1例有频繁房性早搏,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仍呈房颤节律,另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转为阵发性房颤。结论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电传导恢复是消融术后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肺静脉以外的心动过速在左心房线性消融术后可以表现为独立的心动过速,也可以触发房颤;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不足以完全改良永久性房颤的维持基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原因及再次手术对房颤的影响。方法入选随访3个月以上自觉症状较术前无好转、心电图证实仍有房颤发作的患者,于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电生理研究及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手术终点为环肺静脉消融线的完整及肺静脉的彻底电学隔离。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后随访至少4个月,观察再次射频消融治疗对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总计23例复发患者在2005年2月以前入院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占同期复发患者的51.1%(2345)。其中13例首次手术时消融策略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SPVA),另外10例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CPVA),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占56.5%(1323)。首次手术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为单位计算)为92.3%(4852),而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计算)为75.0%(3040)。手术中见首次接受节段性肺静脉消融术的患者再次手术的手术时间、X线时间及放电时间均较长,与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4.2±3.5(4.0~9.0)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82.6%(1923)。结论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是多数房颤患者复发的原因;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用于治疗复发患者同样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电生理机制及早期再消融的可行性、疗效.方法 入选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内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1.8±8.4岁,房颤复发距首次消融时间4.9±3.7 d.若肺静脉传导恢复,则补点消融再次隔离.肺静脉隔离后诱发房颤,标测并消融非肺静脉异位灶.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14例患者首次消融后24.7±5.5 d再次消融.仅1例肺静脉传导无恢复,其余13例(92.9%)中均有至少一侧肺静脉传导恢复,补点消融后均再次隔离.3例(21.4%)为上腔静脉起源房颤,行上腔静脉隔离房颤终止.1例(7.1%)为界嵴上部起源,行局灶消融成功.3例诱发出典型心房扑动(房扑),1例诱发出左心房房扑,消融均成功.术后平均随访5.8±1.4个月,13例患者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有阵发性房速发作(服用维拉帕米).结论 肺静脉传导恢复是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非肺静脉(上腔静脉、界嵴)的异位灶,早期再消融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而其复发的特点目前仍然不清,本文对房颤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共442例房颤消融治疗患者中,29例消融后复发的患者[男性19例,年龄(56±11)岁],本文患者复发时间〉6个月。对这些复发患者进行二次导管消融治疗。分析和对比初次与二次消融的电生理特点。结果29例房颤患者(20例为阵发性房颤,9例为持续性房颤)复发时间6—33(11.3±5.3)个月,所有患者初次消融后均服用3个月抗心律失常药。在复发的29例患者中,(1)3例初次消融术采用单纯靶肺静脉电隔离,二次消融发现1例出现非消融肺静脉触发灶,予以补充消融;另2例发现原靶肺静脉均有传导恢复,予以所有肺静脉经验性电隔离。(2)12例初次消融策略为所有肺静脉(48根)经验性电隔离,二次消融时发现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静脉传导恢复(36根),8例再次所有肺静脉节段电隔离(其中1例发现上腔静脉起源予以针对性电隔离);4例患者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3)12例患者初次消融策略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二次消融时重复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1例患者术中发现左心房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并成功消融,2例患者术中出现左心房不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成功消融。二次消融术后随访(15±10)个月,5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阵发性房颤1例,持续性房颤4例;成功率82.8%),1例患者出现严重左肺静脉狭窄。结论对于房颤进行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治疗,其复发患者以肺静脉传导恢复为复发的主要原因。单纯进行靶肺静脉消融的部分患者,其他肺静脉的触发灶对于复发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复发患者与非肺静脉起源的触发灶相关。复发的房颤患者,再次导管消融治疗可以达到较高的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肺静脉冷冻消融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即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冷冻消融行肺静脉电隔离的即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0例,阵发性房颤16例,持续性房颤4例。采用北极圈冷冻消融导管冷冻隔离肺静脉,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65.88±52.20)min,曝光时间(43.42±17.23)min。实际电隔离57支肺静脉,平均每支肺静脉消融(5.64±2.57)次。2例持续性房颤在消融中终止,2例消融后电转复。7支肺静脉(占总消融肺静脉12.28%)在电位消失后30 min内恢复传导,再次行冷冻消融成功。消融即刻成功率100%。结论经导管冷冻肺静脉电隔离即刻效果较好。为减少复发,隔离后的等待时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左心房-肺静脉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生理学特征及其消融策略.方法: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复发节律规整的心动过速患者9例,三维指引下拖带标测左心房、肺静脉,明确环肺静脉消融线遗留的缝隙,消融缝隙并随访.结果:9例左心房-肺静脉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平均年龄(57.9±11.1)岁(42~72岁),心动过速周长(300.1±29.4)m,(264~318 ms),其中持续性心动过速7例,阵发性心动过速2例.所有患者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后电传导恢复,心动过速时左心房与肺静脉之间1:1传导,三维标测显示5例最早心房激动位于右肺静脉前庭、2例位于左肺静脉前庭、1例位于左肺静脉干、1例位于右肺静脉干.拖带标测显示心动过速与左心房、肺静脉以及环肺静脉消融遗留的两个缝隙[间距(34.4±4.1)mm]构成的折返环路有关,单一传导路径消融可以终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终止后消融缝隙,随访15.1 ±411.1(6~32)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心房-肺静脉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左心房、肺静脉以及环肺静脉电隔离线上遗留的两个缝隙相关,可根据左心房和肺静脉内拖带标测明确诊断,消融缝隙可以根治此类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机制及射频消融的方法.方法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房速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50~70(62.6±7.2)岁.在三维标测系统和环状标测导管联合指导下,对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经标测在关键峡部消融;对存在心房一肺静脉电传导者的房速,在原消融径线上的裂隙处消融.结果 3例为无心房-肺静脉点传导的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终止;6例为存在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对原消融径线裂隙消融后,4例房速终止,余2例附加左心房峡部线性消融后房速亦终止.消融术时间为90~295(211.7±75.4)min,X线曝光时间为11.5~67.6(25.5±16.5)min.消融术后各种刺激亦均不能诱发房速,没有出现肺静脉狭窄和其他相关并发症.随访4~8(6.2±1.4)个月,9例患者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仍为窦性心律.结论 慢性房颤消融术后恢复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66.7%)占大多数;无心房-肺静脉电传导的房速多为折返机制;针对恢复传导部位的补点式消融和对折返环关键峡部的线性消融,可以成功终止并发的房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需要克服的一个难关.本研究的目的 是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效果以及影响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因素,以提高消融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两次行房颤射频消融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导管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各合并症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关系.结果 232例第2次消融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次(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部位(Gap)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次(28%)、前下部49例次(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次(25.4%)及后下部61例次(26.3%).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且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VEF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肺静脉隔离术后,经长时间随访有约80%的患者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持续性心房颤动初次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不同心律失常类型对再次消融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持续性和长时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因初次消融后,复发接受第二次导管消融术的患者173例。初次消融策略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以及左心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的双向传导阻滞。根据术前心电图和病史特征以及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分为四组:复发持续性心房颤动组(Group 1,n=40),复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组(Group 2,n=33),复发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组(Group 3,n=86),复发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组(Group 4,n=14)。术后3、6、12个月和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评价无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的情况下窦性心律的维持率。结果:基线资料分析发现,与其他三组患者相比Group 1患者左心房明显较大。初次消融术后有73.6%的患者至少1条肺静脉恢复传导,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和左心房顶部线恢复传导比例为68.8%、39.3%和50.9%。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Group 3患者中47.7%的患者为二尖瓣峡部相关心房扑动。平均随访(26.6±8.8)月,104例患者(60.1%)无心律失常发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35.0%、57.6%、69.8%、78.6%(P=0.001)。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初次消融术后,复发心律失常以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为主,复发折返或局灶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再次消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消融术后复发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进行再次射频消融并随访,探讨影响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后复发的房颤患者再次进行射频消融64例,年龄(62±11)岁.其中男性47例,女性17例;阵发性房颤42例,持续性房颤22例.消融采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进行标测,将肺静脉电位隔离、三尖瓣峡部阻滞以及不能诱发房颤作为消融终点.消融术后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个月,若仍存在房性心律失常则做为失败病例.所有病人随访12个月.结果 性别、伴随疾病、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首次消融术后复发心律失常频率及持续时间与再次消融预后无关.亚组分析显示,年龄>70岁或<40岁人群复发率显著高于40~69岁人群.结论 不同年龄段再次消融后的成功率不同,>70岁或<40岁患者再次消融后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二尖瓣峡部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生机制及其消融策略。方法122例房颤患者采用EnSite-NavX和环状电极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后32例复发房颤或房速,8例经EnSite-NavX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存在二尖瓣峡部房速,在三维导航下于左下肺静脉口部下缘至二尖瓣环之间行线性消融,对不能成功阻断二尖瓣峡部传导者予以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术中同时探查双侧肺静脉电位,如传导恢复予以再次隔离。结果8例中2例呈无休止性发作,6例为阵发性,可被程序刺激诱发。房速的周长217.5±20.6ms,其中顺钟向折返5例,逆钟向折返3例。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至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5例,3例心内膜途径失败者经冠状静脉窦内消融,其中1例获得成功。术后随访5.5±4.3个月,6例无房颤及房速发作,1例仍有阵发性房速发作。另1例术后房速呈无休止发作,予以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治疗。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发生的二尖瓣峡部房速与左房线性消融治疗房颤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有关,其主要的机制是消融线相关的大折返性心动过速,阻断峡部传导可以治疗此类房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外科消融术后复发的电生理特征和疗效。方法8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后复发患者,平均年龄(49.1±4.5)岁(男性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后3例。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时间距外科手术(1.2±0.9)个月。根据复发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类型,消融方法主要包括消融线径补点消融、肺静脉补点隔离、消融局部折返和碎裂电位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中5例复发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尖瓣峡部依赖2例,二尖瓣峡部依赖1例,左肺静脉缝隙依赖1例,左心房前壁局部折返1例,导管消融均终止,并实现消融线阻滞(必要时)。3例复发房颤(2例阵发性,1例持续性)均存在至少1根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关闭缝隙达到肺静脉隔离,持续性房颤加碎裂电位消融,同时关闭原消融线缝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6.7±2.9)个月,共6例(75%)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5例房扑/房速中4例无复发,1例复发阵发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无复发,1例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阵发性房颤。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术后主要复发房扑/房速,后者主要与原消融线或肺静脉消融环的缝隙有关,或为与初次消融无关的局部折返。少数复发为房颤,可能与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线缝隙有关。导管消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陈晨  蒋汝红  蒋晨阳 《心电学杂志》2010,29(3):213-215,219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标消融)后复发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及再消融治疗,探讨其复发机制. 方法 入选30例心房颤动初次消融后复发病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通过检查肺静脉、辅助线等电传导恢复情况,明确复发心动过速的机制,并进行相应消融. 结果 30例患者中.25例肺静脉恢复传导,18例术中转归为大折返性心动过速,13例标测到肺静脉外异位兴奋灶.3例行再次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余27例附加线性消融和(或)碎裂电位消融.结论 肺静脉传导恢复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此外肺静脉外起源、消融线未完全阻滞等也是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发生机制和再次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Lasso导管和电解剖(Carto)标测,对135例房颤患者行环同侧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以上的102例患者中,33例患者仍有ATa发作。其中20例接受再次消融治疗。再次消融术均采用单Lasso导管标测,Carto指导下点状消融肺静脉与心房的传导点(gap),或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左心房。消融成功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结果Lasso导管标测表明,20例患者均存在心房与肺静脉(A—PVP)的电传导,一侧和双侧A—PVP传导分别为8例和12例。再次消融,18例患者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其中10例为局部补点式消融,余8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另2例患者的左侧或双侧肺静脉未能电隔离。平均随访(5.5±5.3)个月,18例术中达到消融终点的患者,仅1例仍有阵发性房颤。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存在或恢复左心房与肺静脉的电传导是导致ATa发生的主要原因。再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是成功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隔离(CPVI)基础上采用心房碎裂电位(CFAEs)指导的线性消融进行心房基质改良的疗效。方法分析6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病例,所有患者标测碎裂电位,行环肺静脉隔离后根据标测结果设计消融径线。明确消融术中房颤终止比例及随访疗效。结果所有入选患者CFAEs分布比例从高向低依次为:肺静脉前庭、左房间隔、顶部、前壁等,消融径线主要为顶部线、前壁线、间隔线、峡部线等。入选患者平均消融线(1.9±0.4)根。随访(16.5±3.9)个月,52例(78.8%)患者经过一次消融术未再发心律失常。14例复发,1例为典型心房扑动,10例为阵发性房颤,1例为持续房颤,2例房性心动过速。结论持续性房颤接受CPVI附加CFAEs标测后线性消融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静脉前庭重构与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CPVI)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因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再次消融患者359例(阵发性房颤180例,持续性房颤179例)。LASSO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情况,在Carto系统引导下行补点消融。利用CARTO系统自带软件测量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结果 35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射频消融。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144例(80%)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45例(31.25%),2支占58例(40.28%),3支占24例(16.67%),4支恢复占17例(11.81%)。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155例(86.59%)电传导恢复,其中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占24例(15.48%),2支占72例(46.45%),3支占17例(10.97%),4支占42例(27.1%)。阵发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6.15±0.65)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7.95±2.24)cm2。持续性房颤左肺静脉前庭面积(10.48±1.00)cm2,右肺静脉前庭面积(11.4±2.16)cm2。统计学分析提示阵发性房颤CPVI术后单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持续性房颤(P=0.001),而持续性房颤4支肺静脉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P=0.001)。阵发性房颤左、右肺静脉前庭面积均小于持续性房颤(P0.001,P=0.022)。结论持续性房颤肺静脉前庭重构程度高于阵发性房颤,因此持续性房颤电隔离术后肺静脉-左房电传导恢复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后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影响。方法对7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完成冷冻球囊肺静脉隔离予以ATP诱发肺静脉电传导恢复为观察组,对肺静脉电位恢复者再次冷冻重新达到肺静脉隔离。另有对照组7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完成常规冷冻消融术后不做诱导试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78例患者均完成肺静脉隔离;静脉注射ATP20mg后,有20例患者24根肺静脉出现肺静脉电传导恢复(14根左上肺静脉,4根左下肺静脉,2根右上肺静脉,4根右下肺静脉)。再行冷冻消融除1例外19例达到肺静脉隔离。对照组7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肺静脉隔离;经随访观察组12例(15. 38%)复发,对照组23例(29. 87%)复发(P 0. 05)。结论补充消融ATP"暴露"的肺静脉-左房电传导间隙,可以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频发房性早搏(房早)的分布特点和评价消融的效果.方法 21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1.2±8.7)岁.平均距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2.3±1.1)个月.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平均房早个数为(12110±375)个.肺静脉起源房早予以再次补点隔离肺静脉,其他部位房早采用三维激动标测和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消融效果.结果 肺静脉电位恢复2例,均为房早起源部位(左上肺静脉1例,左下肺静脉1例),补点隔离肺静脉后房早消失.余19例无肺静脉电位恢复,其中起源于左心房右后上壁2例、后下壁4例,左心房顶部4例、左心房左前上壁2例,冠状静脉窦口1例,界嵴中部2例,高右心房间隔2例,高右心房后上壁1例,三尖瓣环6点位置1例.消融后共使18例(85.7%)房早消失.消融术后随访(11.7±4.2)个月,17例(81.0%)无房早复发.结论 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早分布离散,主要起源于左心房(66.7%),但多与肺静脉电位无关,其次为起源于右心房.三维标测和消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导航指导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在磁导航指导下,对49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双侧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左心房顶部和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术。术后随访一年,分为房颤复发组(n=21)和房颤未复发组(n=28),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建模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X线暴露时间、肺静脉前庭隔离急性成功率、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49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房颤复发率。结果 4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左心房建模、标测和消融;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手术操作时间、建模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消融时间、X线暴露时间和肺静脉前庭隔离急性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肺静脉狭窄、心脏穿孔、心包填塞和猝死等严重并发症。随访一年,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为57.1%;Cox回归分析提示术前房颤发作时间及合并冠心病与术后房颤复发有关。结论磁导航指导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较好的安全性。术前房颤持续时间及合并冠心病是术后持续性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