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后发生纵隔感染的诊治方法。方法对24例行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术后纵隔感染患者,均行纵隔清创冲洗+"箍桶法"钢丝胸骨再固定+术后纵隔冲洗,并辅以有效的全身抗感染治疗及必要的营养支持,观察其疗效。结果 21例治愈,死亡3例,2例因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1例患者失访3例,余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未发生纵隔感染导致的远期死亡。结论一期行"箍桶法"胸骨固定可有效的防治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术后纵隔感染。  相似文献   

2.
刘胜申  曾富春  丛伟 《四川医学》2012,33(7):1138-1140
目的 总结钛板联合钢丝双重固定胸骨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并探讨其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按胸骨切口固定方法 不同,分为钢丝固定组(A组)、钛板固定组(B组)和钛板联合钢丝双重固定组(C组),每组30例,观察比较三组关胸手术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切口感染或胸骨裂开发生率、术后胸痛或不适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 B组和C组的关胸手术时间短于A组.但住院费用却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C组,术后切口感染或胸骨裂开发生率、术后胸痛或不适发生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24h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钛板联合钢丝双重固定胸骨切口,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可以缩短关胸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张新 《中国现代医生》2013,(25):147-148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2012年6月收治的15例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创面大小、感染范围及纵隔固定情况,选择清创后负压治疗、中厚皮片植皮及清创后肌皮瓣或大网膜转移修复治疗。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者,1例清创后负压治疗后伤口愈合;l例植皮后局部坏死,再次植皮后愈合;12例肌皮瓣均成活良好,11例Ⅰ期愈合。随访8~26个月,切取腹直肌肌皮瓣者无切口疝发生,胸骨骨髓炎无复发,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修复区形态尚满意。结论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治疗棘手,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外科治疗方法,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钛板固定系统在胸骨横断切口中与传统钢丝固定的区别。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249例胸骨横断切口行胸腺和胸腺瘤切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钢丝缝合胸骨120例(钢丝组),应用钛板固定系统129例(钛板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胸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短期(1周内):(1)钛板组患者的胸骨稳定性明显优于钢丝组(P<0.01);(2)钛板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为3.79±1.31,低于钢丝组的4.48±1.43 (P<0.01);(3)钛板组患者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为(2.78±0.79)天,早于钢丝组的(3.59±0.89)天(P<0.01);(4)两组间的表面伤口延期愈合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长期(6周以上):钛板组的胸骨愈合率优于钢丝组(P<0.05)。结论 钛板固定系统对胸骨断端的固定呈高强度三维固定。在胸骨横断的手术患者中使用钛板固定系统能有效提高术后患者的胸骨稳定性,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增强患者活动能力,降低远期胸骨不愈发生率,较传统钢丝固定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及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198例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胸骨下段小切口组(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正中切口组),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VSD)与房间隔缺损(AS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胸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无死亡病例。ASD 修补术中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 h 引流量及切口长度均小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 修补术中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后24 h 引流量、切口长度均小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与正中切口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2个月~3年,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小切口组无胸骨畸形,正中切口组6例出现鸡胸。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手术安全可行,较传统切口更美观、微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骨结扎带联合钢丝在行胸骨劈开心脏手术患者胸骨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胸骨劈开手术的心脏疾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固定胸骨的材料分为观察组(n=18)和对照组(n=28),观察组患者采用胸骨结扎带联合钢丝进行胸骨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钢丝进行胸骨固定。比较2组患者胸骨固定时间、胸骨固定过程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切口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胸骨固定时间分别为(12.2±2.1)、(20.8±4.1)min,观察组患者胸骨固定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9.39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胸骨固定过程出血量分别为(92.2±20.3)、(130.5±39.1)mL,观察组患者胸骨固定过程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t=-3.934,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2.6±0.9)、(4.6±1.2)分,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04,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胸骨哆开、纵隔感...  相似文献   

7.
腹直肌带蒂肌皮瓣治疗心脏术后胸骨骨髓炎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绍明  陶宏炜  徐小平  张珩 《医学争鸣》2005,26(16):1496-1498
目的:探讨正中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后并发胸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正中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后并发胸骨骨髓炎5例患者,经反复清创并长期换药治疗不能愈合,行感染胸骨及部分肋软骨切除,范围可达胸骨角水平,后用腹直肌带蒂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术后肌皮瓣成活良好,无坏死,I期愈合4例,再次植皮后愈合1例.结论:心脏术后胸骨骨髓炎经彻底清除感染胸骨髓和用带血管蒂的腹直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的9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为微创组;选择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相应手术的9例患者为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微创组9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2例使用生物瓣),二尖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主动脉瓣环扩大+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植入主动脉瓣膜型号19~25 mm,无1例延长手术切口。术后无死亡患者,无出血及胸部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气和右侧胸腔积液各1例,均经胸腔引流后治愈出院。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CC)时间稍延长(P 0. 05),但并不延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入住时间(P 0. 05),且术后引流量和总输血量减少(P 0. 05),皮肤切口长度及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 0. 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微创组患者术后随访1~13个月,心脏彩超提示人工瓣膜未见明显异常,心功能恢复至Ⅰ级。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术可以取得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同样的效果,但创伤更小,失血和输血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方式在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80例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切口方式不同分为胸骨下段小切口组40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术)和胸骨正中切口组40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方式入路)。2组患儿均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观察2组患儿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24h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低于/短于正中切口组(P<0.05),而2组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在肺渗出、肺不张、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6、0.000、1.802、2.632、2.632,P>0.05)。术后随访3个月,心功能等级均为Ⅰ级,小切口组未发生胸骨畸形,正中切口组发生胸骨畸形4例,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P=0.001)。结论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方式行小儿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更为美观,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上肺局部晚期肺癌经胸骨正中切口切除及双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方法与经验.方法: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对31例上肺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受侵的血管和支气管切除后进行成形或重建,清扫同侧肺门纵隔及双侧上纵隔淋巴结.并与同期30例后外侧切口行上肺肺癌切除术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方面进行比较.术后对患者随访3...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由于近年来微创手术观念和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小切口非心肺转流术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比较微创左胸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66例冠心病经左胸微创小切口实施非心肺转流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对42例冠心病经传统正中切口行非心肺转流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比较术前基本情况、手术切口长度、伤口感染情况与住院时间,术后第1、2、3周及术后1、2、3、6月进行随访。结果左胸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均无手术死亡、术后出血、心绞痛症状,仅胸骨正中切口组出现1例收口感染,其余无伤口感染裂开。左胸小切口组较胸骨正中切口组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随访半年无绞痛等症状发生。结论左胸微创小切口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靠,近期临床效果显著,适用于单支血管病变或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重症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1897年Milton首次行胸骨正中切开摘除前纵膈淋巴结。自1957年Julian介绍胸骨正中切口以来,因其创伤小、易行、显露满意、对肺功能影响小、术后疼痛轻等优点,日益广泛地用于心脏大血管、食道、  相似文献   

13.
自1957年Julian等首先采用正中胸骨切口以来,目前已成为大多数心脏和纵隔手术最常采用的途径。这种伤口感染虽然少见但十分严重。不仅有较高的死亡率还可延长病员的住院时间。本文回顾了我院心脏术后胸骨后纵隔感染的处理经验。 1 临床资科 从1980年至1989年,经标准正中胸骨切口途径施行心脏直视手术1228例,其中18例(1.4%)发生纵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经胸骨正中小切口,治疗心脏疾病。方法:对26例患者取胸骨正中小切口,从胸骨角下缘2cm至剑突水平作7.5-10cm长切口,经第二肋间横断胸骨,然后给僻劈下端胸骨,显露心脏。体外循环下经右房切口行房缺补片6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矫正1例,三尖瓣心包补片成形1例,室缺修补12例,室缺修补+二尖瓣成形1例。经右室流出道切口行室缺补片5例。结果:手术经过顺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4例,3例患者轻度切口疤痕增生,无局部胸骨隆起和心脏残余分流。结论:该切口保留了胸骨角水平以上胸廓的完整性,切口位置较低,切口短,有一定的美观功效,适宜于5岁以上的患者行房、室缺修补术,二尖瓣、三尖瓣成形术和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下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心脏不停跳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A组: 24例室间隔缺损患者,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在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操作.B组:随机抽取年龄、体重及缺损大小与A组相仿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均经常规胸骨正中劈开切口,在心脏停跳下进行修补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A组与B组相比,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24 h引流量差异有显著性,而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心脏不停跳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靠、美观、恢复快且疼痛小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外科手术中应用体会以及该方法的优点.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5月,大庆油田龙南医院胸外科开展了胸骨正中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8例,法鲁氏三联症1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4.5±7.8分钟,皮肤切口5.5±1.1 cm,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可以完成常规胸部正中全部劈开切口所能完成的大部分心内直视手术,而且损伤小,安全.并具有美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周家旺 《重庆医学》2015,(28):3998-4000
目的:探讨记忆合金胸骨接骨器在预防冠脉搭桥手术后胸骨哚开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实施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46例。分为钢丝固定组26例,记忆合金固定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数字评分法(VAS)疼痛评分、ICU 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骨哚开的发生率。结果钢丝固定组患者出现胸骨哚开6例,发生率为23.08%。记忆合金固定组患者术后无胸骨哚开现象。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而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肺部并发症、VAS 疼痛评分、ICU 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忆合金固定组比钢丝固定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记忆合金胸骨接骨器能降低冠脉搭桥术后胸骨哚开的概率,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是一种可靠的胸骨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0例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 18例 ,主动脉瓣置换术 12例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1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 ,切口长约 7~ 9cm。结果 :本组 4 0例无围术期死亡者。术后恢复快 ,无严重的并发症 ,术后纵隔引流量少 ,输血量少 ,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多种心脏直视手术 ,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总结主动脉弓中断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的方法、疗效。方法: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手术年龄1~11岁,体重9~21kg。其中A型7例,B型1例,8例均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和重度肺动脉高压,均经正中胸骨切口一期矫治。结果:全组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及肾功能衰竭,随访6例,6~14年,无晚期死亡。其中1例术后12年发生同种血管钙化、狭窄,压差12kPa,再次行人工血管连接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主动脉吻合口压差5.3kPa,其余主动脉吻合口压差为1.3~3.3kPa,心功能NYHAⅠ级。结论:主动脉弓中断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手术矫治尤其是主动脉直接吻合的方法操作简便,暴露良好,创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行胸骨劈开心内直视手术370例,发生胸骨裂开3例。胸骨裂开的原因为:胸骨后感染;固定胸骨的钢丝太细;钢丝固定不紧;固定胸骨的未根钢丝位置过高。胸骨骨擦音及伤口异常出血是本病的临床表现。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可确诊本病。胸骨后引流通畅是预防胸骨后感染及胸骨裂开的关键。胸骨裂开后若无感染时,应手术行钢丝重新固定,若有感染时,可行彻底清创或局部清创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