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Ilizarov环型外固定器直接牵张治疗肥大性骨不连患者的病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2~62岁,平均46.5岁;肱骨中段1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中段3例,胫骨中下1/3交界处6例;患肢畸形成角10°~35°,平均25°,其中2例为双平面畸形,10例为单平面畸形;肢体短缩2~6 cm,平均3.5 cm。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对骨断端尽量不切开,局部不植骨,直接安装预构的Ilizarov外固定器。对局部留存内固定物者,采用微创的方法取出,尽量保护骨断端血供。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矫形延长,断端处每天延长0.25 mm。在恢复肢体长度的同时,矫正成角畸形,对双平面畸形,先矫正冠状面畸形,再矫正矢状面畸形。结果 12例骨不连患者均通过断端直接牵张成骨而获得骨性愈合, 骨断端无需植骨。骨性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成角畸形和肢体不等长全部获得矫正。畸形矫正时间15~35 d,平均24 d。畸形矫正10°~30°,平均23°。患肢延长2.0~5.5 cm,平均3.0 cm。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获得的矫形均未丢失。结论 肥大性骨不连断端间纤维骨痂有活跃的成骨潜能,采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肥大性骨不连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患者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9~49岁,平均31.9岁;胫骨近端3例,中段8例,远端3例.原始损伤:5例为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3例为开放骨折髓内钉内固定,4例为开放骨折外固定架固定,2例为闭合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所致.患者自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2~24个月,平均7.54个月;手术次数平均6次(3~14次).根据Jain骨缺损和感染程度分型:A2型5例,B1型2例,B2型7例.窦道形成10例,骨外露4例;骨外露面积最大7 cm×5 cm,最小2 cm×1 cm;清创后骨缺损长度3~12 cm,平均6.71 cm.14例患者均采用清创联合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结果 14例患者均获8个月~6年(平均20个月)随访,均获稳定骨折愈合.住院时间1~7个月,平均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7.79个月;骨外固定时间8~14个月,平均9.64个月.并发症:针道感染1例,皮肤过敏1例,骨折畸形愈合再截骨1例,提前矿化再截骨1例,断针1例,无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和膝关节僵直发生.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13例,良1例.结论 Ilizarov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20例拇指短缩或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9例,女1例;年龄20~56岁,平均33.1岁;左侧15例,右侧5例;机器绞伤12例,压砸伤6例,交通伤2例。其中17例为创伤致截指短缩,截指平面分别为掌骨远端(9例)、近节指骨基底(6例)、指间关节(1例)、近节指骨远端(1例);1例为创伤后行指短缩融合,融合处未愈合致掌指关节缺损0.5 cm; 2例为创伤后骨髓炎,病灶清除后形成指间关节缺损,分别为0.5 cm和0.7 cm。外伤后至行延长手术时间为10~159 d,平均72.7 d。20例患者均应用半环式外固定延长器治疗,其中掌骨截骨延长15例,近节指骨截骨延长5例。术后第5天开始延长,每天延长0.5 mm,每6 h延长一次。 结果 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446 d,平均244.6 d;延长时间26~118 d,平均62.2 d;延长长度1.3~5.9 cm,平均3.1 cm。外固定延长器固定时间114~376 d,平均206.3 d。20例患者愈合指数43.7~ 84.1 d/cm,平均64.8 d/cm;牵开指数19.5~21.4 d/cm,平均20.1 d/cm;成熟指数39.4~110.1 d/cm,平均46.5 d/cm;外固定指数60~130.8 d/cm,平均66.5 d/cm。末次随访时,拇指恢复对指功能和感觉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评定试用标准中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优11例,良9例,优良率100%(20/20 );两点辨别觉4~9 mm;患者对手指功能和外观均表示满意。 结论 Ilizarov技术是治疗外伤后拇指短缩或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术后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4.
应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骨不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骨不连的疗效。自199301997年应用Ilizarov外顺治疗骨不连35所有病例均在2.5-8个月内愈合。认为本法对骨折端稍加修整后进行加压外固定,固定牢固可靠,手术小,不切除硬化骨。患者可早期功能活动,下地负重,促进骨不连愈合,关节功能大多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应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Ilizarov外固定技术治疗骨不连的疗效。自1993~1997年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骨不连35例,所有病例均在2.5~8个月内愈合。认为本法对骨折端稍加修整后进行加压外固定,固定牢固可靠,手术创伤小,不切除硬化骨。患者可早期功能活动,下地负重,促进骨不连愈合,关节功能大多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膜缺如对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骨缺损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Ilizarov技术治疗54例下肢节段性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术中观察干骺端截骨处骨膜分布情况分为两组。骨膜缺如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3~57岁,平均(38.20±9.90 )岁;股骨3例,胫骨7例;非感染性骨缺损4例,感染性骨缺损6例;节段性骨缺损范围4.0~14.0 cm,平均(6.85±2.87)cm。骨膜正常组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38.90±10.10)岁;股骨9例,胫骨35例;非感染性骨缺损12例,感染性骨缺损32例;节段性骨缺损范围4.0~9.0 cm ,平均(6.09±1.54)cm。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骨搬移过程中疼痛进行评价。使用牵开指数、骨愈合指数、外固定指数评估两组患者牵张成骨愈合及矿化情况。应用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系统评估肢体功能。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28.50±5.70 )个月。两组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均得到满意的修复,肢体恢复原有长度,骨缺损均愈合。末次随访时,骨膜缺如组牵开指数[(12.29±1.04)d/cm ]、骨愈合指数[(39.00± 3.96)d/cm ]、外固定指数[(51.25±3.69)d/cm ]、VAS评分[(3.30±1.77)分]分别与骨膜正常组[(11.67±0.96)d/cm、(38.07± 4.22)d/cm、(49.74±4.25)d/cm、(3.36±1.66)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Paley骨搬移治疗骨缺损肢体功能评价:骨膜缺如组,优9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10/10);骨膜正常组,优39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7.7%(43/4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01)。骨膜缺如组:钉道感染1例,对接点愈合不良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2/10)。骨膜正常组:钉道感染2例,肢体力线不良3例,对接点愈合不良6例,足下垂畸形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7.3%(12/44 )。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36 )。 结论 干骺端截骨处骨膜缺如对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节段性骨缺损的骨再生愈合、矿化及骨重塑无明显影响,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张诚诚;张聪明;王谦;孙亮;任程;李忠;张以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8,20(9):818-822
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也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Ilizarov技术已被证明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或伴有骨缺损的有效方法,然而,依然存在着患者带架时间长、依从性差等缺点。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提出Ilizarov技术联合内置物治疗骨不连,极大缩短患者带架时间,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Ilizarov技术的牵张成骨机制及Ilizarov技术联合内置物治疗骨不连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吕乾;徐永清;齐欣;赵泽雨;陈汉芬;夏燊;聂兰英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2,24(06):478-482
目的 探讨Ilizarov外固定结合断端碎骨技术治疗胫骨营养不良型骨不连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胫骨营养不良型骨不连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为32~61岁,平均44.6岁。本次入院前最后一次手术固定方式:组合外固定支架固定6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5例。本次入院前最后一次手术至本次手术时间为9~26个月,平均14.2个月。11例患者均采用Ilizarov外固定结合断端碎骨技术治疗。术后第2天扶双拐下床逐渐负重行走,术后2个月扶单拐行走,术后3个月弃拐、正常负重行走。记录患者的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愈合时间及疗效等。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20.0个月)随访。Ilizarov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6个月。4例患者出现针道轻度感染,应用生理盐水清洗针道后愈合;2例患者出现针道中度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胶囊1周并用生理盐水清洗针道后愈合。所有患者骨不连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6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协会骨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2例,可1例;根据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协会肢体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2例。 结论 Ilizarov外固定结合断端碎骨技术治疗胫骨营养不良型骨不连的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使用单边外固定架骨段滑移术治疗部分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治疗的3例部分骨缺损患者的病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50、50、24岁。左胫骨近段内侧骨缺损2例,其中1例骨缺损长5 cm,宽占该区直径1/3~2/3,合并宽5 cm、长3 cm皮肤缺损;另1例骨缺损,长6 cm,宽3 cm;1例右股骨远段外侧骨缺损,长13 cm,宽占全部周径的1/3~2/3,骨面为贴骨瘢痕,长15 cm,宽7 cm。彻底清创后,安装Orthofix公司肢体重建系统;自胫骨缺损远侧缘起向远侧,沿胫骨前方取一10 cm长纵行切口,采用多孔技术行截骨术。术后第14天开始牵拉骨质,速度为1 mm/d, 4次/d。结果 3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4、28、24个月。2例胫骨缺损患者分别在截骨术后8个月和6个月影像学检查示新生骨形成良好,被滑移骨段与宿主骨愈合,故去除外固定架,患侧髋、膝和踝关节活动范围同健侧。股骨缺损患者截骨术后因调错牵开器方向,骨段滑移术不成功;2个月后再次实施截骨及骨段滑移术,术后10个月新生骨形成良好,拆除外固定架;术后17个月患者可独自站立和持手杖行走,膝关节僵直于中立位,无感染及复发。结论 使用单边外固定架行骨段滑移术可治疗部分骨缺损;该方法具有肢体畸形发生率低,外固定架带架时间短及避免供区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使用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治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使用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治疗11例(14足)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8足),女5例(6足);年龄12~36岁,平均21.6岁;Diméglio分级,Ⅱ级8足,Ⅲ级6足;同期行Ilizarov技术和肌腱转移术者7例(10足),分期手术者4例(4足)。分期手术者一期行跟腱延长、跖筋膜松解、安装外固定架缓慢矫正畸形,二期行肌腱转移术,手术间隔20~32 d,平均26.5 d。术后在负重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胫距角及在Saltzman位X线片上测量胫跟角,并与术前比较;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术后功能;采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采用ICFSG评分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马蹄内翻足畸形均得到有效矫正。踝关节活动:背伸由术前-19.9°±14.8°增加至末次随访时2.7°±1.6°,跖屈由术前38.5°±12.8°减小至末次随访时21.0°±9.2°。末次随访时Diméglio分级,Ⅰ级13足,Ⅱ级1足。胫距角由术前平均122.2°±16.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00.8°±4.8°;胫跟角由术前平均-25.2°±9.2°增加至末次随访时-3.7°±2.8°。术前和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别为(63.9±12.7 )分和(85.2±9.7 )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87, 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分别为(50.1±8.4 )分和(63.7±8.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0, P<0.05)。末次随访时ICFSG评分为3~16分,平均6.6分;其中优7足,良6足,可1足,优良率为92.9%(13/14 )。 结论 使用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术可成功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治疗无血管损伤的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用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治疗的28例无血管损伤的胫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20例,女8例;年龄18~69岁,平均36.4岁。均为创伤性骨折,GustiloⅡ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17例。17例合并感染。清创或扩创后创面皮缺损范围4 cm×3 cm^16 cm×5 cm,骨缺损长度4.5~11.0 cm(平均6.9 cm)。急性短缩3~7 cm后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或术后逐渐短缩创口延迟闭合。术后观察创口愈合、骨愈合、下肢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等情况。骨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分级按照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标准分别评定。Ilizarov手术相关并发症按照Paley标准分为主要和次要并发症。结果创口愈合时间13~35 d(平均21.9 d),缺损端靠拢时间为0~75 d(平均21.8 d)。所有患者术后获12~45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延长段骨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9个月);缺损端1例骨不连,骨愈合时间6~11个月(平均8.3个月)。ASAMI骨愈合分级优良率为100%(28/28),ASAMI下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9.3%(25/28)。Ilizarov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4.3%(4/28),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为57.1%(16/28),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0.7%(17/28),并发症人次平均为1.7个/例。结论Ilizarov技术骨短缩-延长治疗无血管损伤的胫骨与软组织缺损,可以解决皮肤等软组织缺损修复困难难题,具有简化创口闭合、骨缺损端骨愈合较快、愈合率较高、并发症相对较少和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3—2014-10诊治的46例胫骨骨缺损,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单臂外固定架手术治疗)。比较2组骨愈合指数、AKS膝关节、Baird踝关节功能、Fernandez-Esteve骨痂评分,观察组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1~25(18.7±7.2)个月随访。观察组骨愈合指数低于对照组,但AKS膝关节、Baird踝关节功能、Fernandez-Esteve骨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回归分析显示,肢体负重开始时间(OR=1.10,P=0.002)、骨搬运速度(OR=1.07,P=0.010)、骨搬运频率(OR=1.17,P=0.021)评分是骨愈合指数评分的保护性因素,吸烟(OR=0.89,P=0.006)、骨缺损长度(OR=0.96,P=0.000)、年龄(OR=0.87,P=0.000)评分是骨愈合指数评分的危险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合端接触面积(OR=1.21,P=0.001)、肢体负重开始时间(OR=1.19,P=0.001)、负重持续总计时间(OR=1.06,P=0.005)评分是骨痂评分保护性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在骨愈合、骨延长速度、重建下肢肢体长度和功能方面有更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骨截骨延长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骨截骨延长治疗中的应用。方法:1990年1月~2002年12月对66例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进行胫骨截骨延长的患者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延长长度最长9.3cm,最短5.7cm,平均7.3cm;延长时间24~128d,平均62d;拆架时间2.5~10个月,平均6.0个月;愈合指数27~56d/cm,平均34d/cm。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损伤症状;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针道感染;6例出现膝关节屈曲受限;4例出现跟腱挛缩致足呈马蹄畸形。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技术对于胫骨截骨延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Ilizarov技术矫正儿童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作者在2000年3月~2005年3月间,使用Ilizarov技术矫正9例11足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将连接于胫骨、跟骨、跖骨的外固定环互相连接、组合成复杂的三维外固定架,通过逐渐调整外固定架矫正畸形,从而使患足达到或接近正常足的外形和功能。[结果]按Garceau标准评定疗效,优6足,良4足,差1足。[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三维矫正马蹄内翻足畸形效果确实,尤其适用于大年龄儿童之僵硬、复发或难治性马蹄内翻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Treatment of tibial defect and bone nonunion with limb shortening with external fixator and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xternal fixator and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RBX)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bone defect, tibial bone nonunion and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with limb shortening. Methods : Twenty patients ( 13 males and 7 females)with tibial bone defect, tibial bone nonunion or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with limb shortening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Two kinds of external fixators were used: a half ring sulcated external fixator used in 13 patients and a combined external fixator in 7 patients.Foot-drop was correct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external fixation in 4 patients. The shortened length of the tibia was in the range of 2-9 cm, with an average of 4.8 cm. For bone grafting, RBX was used in 12 patients, autogenous ilium was used in 3 patients and autogenous fibula was implanted as a bone plug into the medullary canal in 1 case,and no bone graft was used in 4 patients. Results: All the 20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8 months to 7 years, averaging 51 months. Satisfactory function of the affected extremities was obtained. All the shortened extremities were lengthened to the expected length. For all the lengthening area and the fracture sites,bone union was obtained at the last.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of 12 patients treated with RBX was 4.8 months. Conclusions: Both the half ring sulcated external fixator and the combined external fixator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trauma, simple operation, elastic fixation without stress shielding and non-limitation from local soft tissue conditions, and there is satisfactory functional recovery of affected extremities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bone defects, tibial bone nonunion and 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combined with limb shortening.RBX has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does not cause immunological rejections. It can also be safely used in treatment of bone nonunion and has reliable effect to promote bone heal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6—2013-06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27例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结果 27例术后均获得平均28(16~50)个月随访。骨搬移长度平均7.9(5~12)cm,搬移时间平均78(55~160)d,骨搬移停止至拆除外固定架时间平均180(95~220)d。出现针道感染2例,停止搬移,静点抗生素、对症处理后感染控制;出现牵张成骨区成骨不全1例,植骨后愈合;拆除外架后发生牵张成骨区骨折1例,经内固定后骨愈合;骨搬移停止后,对15例断端进行去除嵌压组织、新鲜化处理后断端骨性愈合,9例无需进一步手术,通过断端加压后骨愈合,3例加压固定3个月后无明显愈合表现,按照骨不连处理方案,应用手风琴技术处理后顺利愈合。结论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骨缺损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骨搬移过程中的环形固定器有利于畸形矫正,但患者对单边固定器有更好的耐受性。严谨的术前设计、精细的术中操作、耐心细致的术后随访是治疗成功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18.
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5年8月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17例创伤所致马蹄足患者。将组装好的Ilizarov外固定架按照Ilizarov的穿针固定原则安装在患侧小腿和足部。术后3d开始转动螺纹杆上的螺母,第1周旋转螺母2~4圈/d,4次/d;1周后旋转螺母1~2圈/d,4次/d,分别逐渐缩短和延长前、后螺纹杆,矫正马蹄足畸形。用伊氏架将踝关节固定在中立位2~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后让患者逐渐增加负重量直至完全负重。不负重时穿戴支具保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至少3个月。结果17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7~14个月)。术后4~6周踝关节恢复到中立位。平均带外固定架14.5周(10~16周)。无血管、神经损伤。3例各1处针道轻度感染,对症处理后感染消失。1例诉矫正过程中疼痛,术后10周去除外固定架,去除外固定架后6周时僵直在跖屈20°。1例去除外固定架4个月后僵直在跖屈10°。1例小腿前后肌群损伤严重合并胫骨骨缺损重建术后踝关节矫正到中立位后1.5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融合术后3个月去除外固定架。其余14例达到0°全足负重,行走时无明显足下垂。2例负重时疼痛。踝关节背伸肌群功能存在的患者,踝关节可主动背伸10°。结论Ilizarov外固定架是治疗创伤性马蹄足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感染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5应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8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均为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清创后小腿软组织缺损位于胫前内外侧,面积平均为30.4(24~91)cm2,胫骨缺损长度平均为9.5(6~13)cm。7例胫骨中远段缺损采用胫骨结节下方截骨向远端骨搬运修复,1例胫骨近段缺损采用胫骨远端截骨向近端骨搬运修复,软组织缺损修剪成椭圆形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0 d开始骨段搬运,速度为1 mm/d,分4次完成。结果术后延长段切口及创面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7~36个月,平均23个月。延长段骨自然愈合,愈合时间为210~496 d,平均271 d;愈合指数3.4~4.0 d/mm,平均3.7 d/mm。对接点2例行二期植骨后愈合,其余6例均自然愈合,愈合时间170~308 d,平均236 d。去除外固定架后5个月疗效根据ASAMI评价标准评定:优6例,良2例。结论Ilizarov技术简便、疗效良好,是同期修复感染后大段胫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