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百合珠芽与鳞茎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百合珠芽及鳞茎的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采用国标法对百合珠芽及鳞茎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比色法对百合珠芽及鳞茎的活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基本营养成分分析表明,与百合鳞茎相比,百合珠芽中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低,粗纤维含量高,总糖、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百合珠芽和鳞茎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其中钾含量较高,分别为1 943.52 mg/100g(DW)和2 026.15 mg/100g(DW);氨基酸分析表明,百合珠芽及鳞茎中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脯氨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 260 mg/100g(DW)和2 010 mg/100g(DW);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百合鳞茎相比,百合珠芽中总酚、总黄酮、生物碱及皂苷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珠芽中总酚、总黄酮及皂苷含量高,生物碱含量低,珠芽及鳞茎中总酚含量分别为1 025.86 mg/100g(DW)和875.52 mg/100g(DW)。百合珠芽和鳞茎皆营养丰富,从资源开发利用与营养学角度分析,百合珠芽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iCE 3500原子吸收光谱仪等仪器测定来自甘肃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4个省8个市11个县共119份药食兼用百合样品中 10 种矿物元素(Ca、Mg、Zn、Cu、Fe、Se、K、P、Cd、Pb)的含量,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药食兼用百合样品中矿物元素含量不但与其产地的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密切相关,此外还受品种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确定Ca、Mg、Zn、Cu、Fe为百合的特征元素;建立的判别模型可以明显区分各产地及不同品种的百合,为名特优新农产品产地溯源及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区19个引进龙眼品种果实品质的评价与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州地区引进的19个龙眼(Dimocarps longan)品种的果实品质进行了评价与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在表观性状方面,除品种间肉质、果形差异较大外,其它性状差异不大,部分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小果或薄皮的品种一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薄皮、厚肉或横扁的品种一般可食率较高。运用分层聚类的方法,依据各品质指标将品种划分为3类; 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因子分析法,将8个品质指标用3个主成分来表示(累计贡献率达88.27%);确定简化后的品质评价指标为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食率和肉厚率,并依据因子得分和简化指标对19个品种进行聚类,两种聚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综合评价花生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为花生品质育种和生产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DPSS软件对花生含油量、蛋白质、油酸、亚油酸、油亚比(O∕L)等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表明,将10个品质性状综合成为4个主成分因子,可以代表花生品质80.73﹪的原始数据信息量;聚类分析将51个花生品种划分为6类,各类别间品质和遗传距离有较大差距。【结论】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花生品质的综合评价,可以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对花生亲本的利用和品质育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表型性状的中国大蒜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资源圃保存的212份大蒜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系统鉴定,分析表明我国大蒜种质资源的表型变异丰富。主成分分析表明,29个性状可以归并为反映植株生长发育、产品特征和产量构成的8个主成分;进一步的聚类分析将所有资源分为特点明显的2类5亚类。为了避免质量性状在种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与产量相关的鳞茎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4.83%,第一主成分中鳞茎重、鳞茎直径、鳞茎高和鳞芽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主坐标排序将所有资源分为6类。通过综合评价,将大蒜鳞茎产量分为6个级别,筛选出单产大于15 t/hm2的资源3份。  相似文献   

6.
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为多年生球根药食同源植物,其鳞茎具有典型的生理休眠特性,而低温是百合鳞茎解除休眠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揭示大百合鳞茎休眠解除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对4℃低温处理0、30和60d的鳞茎分别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鳞茎休眠的解除与酚类物质的代谢相关,酚类物质的降解有利于解除休眠,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s)在此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同时,bHLH、bZIP、MYB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均与酚类代谢物显著相关,且参与解除休眠。共表达分析证实PAL、CAD和POD是酚类代谢重要的调控基因,MYB4、MYB114和ICE1参与了酚类代谢调控网络,其中ICE1可能是连接温度信号和酚类代谢的关键因素。这些转录因子与酚类物质的共同作用可能对鳞茎打破休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山丹百合鳞茎和樱桃番茄‘碧姣’果实为材料,分析不同浓度(0~1.0 g/L,以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CK)百合鳞茎提取液在低温(5℃)和常温(20℃)贮藏期间对樱桃番茄果实感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采用比色法、比浊法等方法测定提取液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抑菌活性,探究山丹百合鳞茎浸提液对采后樱桃番茄果实的保鲜效果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用0~1.0 g/L百合鳞茎提取液处理樱桃番茄果实,在常温和低温下果实分别可贮藏21 d和35 d,贮藏期分别比CK延长了3~6 d和7~14 d。(2)低温下适宜浓度(0.4~0.8 g/L)和常温下各浓度百合鳞茎提取液均能有效抑制番茄果实硬度下降,延缓质量损失率和色度的升高,而在常温和低温下均以0.8 g/L处理效果最佳;在贮藏结束时,常温(低温)贮藏的质量损失率和色度分别比CK显著降低了70.27%(58.82%)和93.44%(89.33%),硬度显著提高了81.11%(69.78%)。(3)低温下适宜浓度和常温下各浓度百合鳞茎提取液均能显著延缓番茄果实维生素C(Vc)和总酸(TA)的消耗,以及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升高,而在常温和低温下仍以0.8 g/L处理效果最佳;在贮藏结束时,常温(低温)贮藏果实TA和Vc含量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65.59%(65.06%)和70.87%(53.44%),而TSS含量显著降低了93.49%(84.62%)。(4)低温下适宜浓度和常温下各浓度的百合鳞茎提取液能有效延缓番茄果实SOD活性的下降,而在常温和低温下均以0.8 g/L处理效果最佳,贮藏结束时,常温和低温下果实SOD活性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66.42%和70.80%。(5)0.8 g/L百合鳞茎提取液中富含多糖、黄酮、黄烷醇、皂甙、总酚和生物碱等活性成分(0.34~2.41 mg/g),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铜离子还原能力分别达到7.10和1.06μmol/g,并对番茄青霉菌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青霉菌数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了74.44%~79.76%。研究发现,百合鳞茎提取液中富含多糖、皂甙和多酚等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活性;适宜浓度的百合鳞茎提取液能有效降低番茄果实质量损失率,保持番茄硬度和色度,维持维生素C、总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成分,并保持较高的SOD活性,明显延长贮藏时间,表现出良好的保鲜效果,并以0.8 g/L浓度的百合鳞茎提取液的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分析评价不同品种油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果实的营养品质,以‘赤皮’‘玻璃油甘’‘东坑甜’‘饼甜’‘六月白’和‘马蹄甜’6个品种油甘子果实为材料,测定7项营养成分含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果实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油甘子维生素C和还原糖含量均较高;维生素C与蛋白质呈显著正相关,还原糖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认为‘赤皮’和‘玻璃油甘’2个品种可作为油甘子丰产林建设的优良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部分板栗品种坚果表型及营养成分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板栗主产区山东等10个省份97个板栗品种为材料,对其坚果表型性状及营养成分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1)97个板栗品种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坚果表型性状及营养成分指标品种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遗传变异系数均较大,最大达到0.378,遗传潜力较大;且所有性状重复力均在0.928及以上,受自身遗传因素控制较强。(2)坚果长度等表型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淀粉含量等营养成分指标间为正相关关系,而表型性状与营养成分指标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据此可将坚果表型性状、品质性状作为两个相互独立又有一定关联的综合因子。(3)进一步利用坚果表型和营养成分8个指标对97个板栗品种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多重比较结果,综合选出具有单个或多个性状优势的43个品种。研究认为,选出的43个板栗品种具有果粒较大,或营养价值较高,或二者特性兼有,初步选择为果型或品质优良的板栗品种资源材料。  相似文献   

10.
秀珍菇辐射新株系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个秀珍菇辐射新株系子实体中的必需氨基酸指数、生物价、营养指数、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化学评分和氨基酸评分的6项蛋白质营养价值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必需氨基酸指数和生物价因子、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和化学评分因子、营养指数因子,这3个主要因子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95.88%.依据主成分向量将18个秀珍菇辐射新株系聚为4类.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异源三倍体百合与龙牙百合(BB)的杂交亲和性,实现观赏百合与食用百合的种质融合与创新,该研究以三倍体百合Triumphator(LLO)作母本,龙牙百合为父本,采用常规授粉与切柱头授粉,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分析母本及子代的基因组成。结果显示:(1)通过常规授粉和切柱头授粉共获得17个发育良好的果实,通过胚抢救共获得了40株幼苗,且常规授粉的出苗率明显比切柱头授粉的高。(2)对随机选取的8个子代进行GISH分析,所鉴定的后代均为非整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6~32条,其中东方百合基因组(O)染色体数目为2~8条,铁炮百合(L)与龙牙百合(B)基因组染色体始终为24条。(3)通过GISH技术无法区分铁炮百合与龙牙百合的染色体,亲本与子代均无重组现象。研究表明,龙牙百合与铁炮百合亲缘关系较近,龙牙百合作父本与三倍体百合Triumphator杂交可获得非整倍体,实现了观赏百合与食用百合的种质融合,为培育赏食兼用百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百合属植物是多年生的宿根草本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有的种可食用也可药用。本研究对百合属4种植物(细叶百合、川百合、卷丹和百合)花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并结合前期的野百合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鉴别花发育相关基因。并筛选出5种植物的直系同源基因,进而检测正选择基因,分析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组装分别在细叶百合、川百合、卷丹以及百合花中获得了44565、51413、41638和44716个unigene。为了了解unigene功能信息,将其在公共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和注释,发现了13个花发育相关基因。另外,在5个物种间共获得8247对直系同源基因,并计算其Ka、Ks及Ka/Ks值。在5个物种中有33对直系同源基因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作用,随后对其进行GO、KEGG功能富集分析及基因功能注释,发现这些基因主要是与抗性以及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野生百合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中国东北地区6种3变种30份野生百合的23个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野生百合种质资源的主要数量性状均有明显差异,其中花柱长和叶宽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59.49%和54.03%。基于形态性状,把30份野生百合聚类并划分为两大类:第1类为茎粗壮、花朵较大的种类,包括卷丹和毛百合;第2类为花朵相对较小的种类,包括有斑百合、大花百合、细叶百合、垂花百合、大花卷丹、东北百合和朝鲜百合。通过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形态分化的82.51%,即叶长和宽、外轮花瓣宽、内轮花瓣长和宽、花蕾长、花柱长、花药长8个性状是其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20个野生百合种或变种的叶表皮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种野生百合气孔器均分布于叶片远轴面,气孔器的长轴与远轴面细胞长轴方向一致,均位于远轴面细胞的端点处。气孔器形状从长椭圆形到近圆形不等;保卫细胞均为肾形,无副卫细胞,保卫细胞表面角质层均具条纹;表皮细胞角质层近于光滑或具条纹,均具蜡质,蜡质纹饰呈膜片状晶体或颗粒状;气孔密度、气孔器大小、近轴面远轴面细胞、垂周壁样式差异较大。(2)聚类分析表明,兰州百合、川百合、卷丹百合、紫斑百合、乳头百合、宝兴百合、山丹百合、大理百合、绿花百合、毛百合和有斑百合聚为类群Ⅰ;淡黄花百合、岷江百合和玫红百合3个野生种聚为类群Ⅱ;青岛百合单独为类群Ⅲ;宜昌百合、紫脊百合、通江百合、百合和野百合聚为类群Ⅳ,聚类结果总体上支持形态学分类的结果。(3)叶表皮形态对于区分野生百合不同种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营养评价方法,对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Wulf.)Fr.]子实体进行了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结果为绣球菌子实体的粗蛋白质含量为12.9%,氨基酸总量为9.33%,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3.9%。绣球菌的赖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苏氨酸相对过剩。绣球菌子实体蛋白质的化学评分(CS)、氨基酸评价(AA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营养指数(NI)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分别为80.9,87.3,78.3,73.6,10.1和87.9。绣球菌的营养价值高于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和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因此,绣球菌子实体是良好的菌类蛋白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蟹味菇和贵州产野生棕灰口蘑中的氨基酸组分进行分析来探求其在营养方面的价值。方法:采取酸水解法对氨基酸组分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在这两种食用菌中所含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占各自总氨基酸含量的比例为55.44%和39.44%;相同质量的二者相比较,棕灰口蘑中氨基酸总量明显少于蟹味菇的氨基酸总量。结论:这两种食用菌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和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经典测量和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龙牙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 Baker)3个地方品种的形态特征及核型进行研究。植株形态分析结果显示:‘江西’龙牙的株高、开花口径、种球重量和周长、中外层鳞片重量和长度以及鳞片扦插产生小鳞茎数等指标均显著大于‘大叶’龙牙和‘平头’龙牙;‘大叶’龙牙的叶片最长,均值为14.54 cm。花粉、叶表皮气孔及鳞片淀粉粒的微形态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江西’龙牙的花粉粒径最大,均值达111.76 μm;‘平头’龙牙的叶表皮气孔最长,气孔密度也最大(约47.6个/mm2);‘大叶’龙牙的淀粉粒径最大,均值为47.61 μm;‘江西’龙牙的淀粉粒大小分布更集中,差异性小。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龙牙百合3个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4,为二倍体,其中‘江西’龙牙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AT)+6sm(2SAT)+12st(4SAT)+4t;‘平头’龙牙核型公式为2n=2x=24=4m+8sm+10st(4SAT)+2t;‘大叶’龙牙核型公式为2n=2x=24=2m(2SAT)+6sm+14st(4SAT)+2t,三者核型均为3B型。  相似文献   

18.
秦巴山区及毗邻地区野生百合的形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采集于秦巴山区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百合形态的详细观察,表明不同种类的野生百合在鳞茎、茎干、叶片及花等器官上具有形态多样性。野百合和宜昌百合同种内不同生态型也存在形态多样性。在宜昌百合上首次发现了黄色花的生态类型。此区域内野生百合丰富的形态多样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五种食用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测定了五种食用菌中氨基酸的含量,并利用五种非生物学指标对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五种食用菌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分别达到45.94%、37.62%、42.45%、41.54%、35.98%。茶树菇和姬松茸的限制性氨基酸为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鸡腿菇、香菇和黑木耳的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不同的评价指标对蛋白质进行营养评价,评价结果会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Floral traits such as color and size are highly diversified in lilies, but their adaptive significance remains uncertai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mpared pollination processes between Lilium japonicum var. abeanum and var. japonicum to clarify how the two varieties are adapted to different pollinators. Lilium japonicum var. japonicum is known to be pollinated by moths, and we hypothesized from its flower traits that var. abeanum is pollinated by diurnal insects. Using waterproof digital cameras set to a recording interval of 10–30 s, we recorded flower visitors for 7–9 flowers of var. japonicum and 4–6 flowers of var. abeanum over 24‐h periods. We also recorded the number of versatile (T‐shaped) and rigid (I‐shaped) anthers per flower. For var. abeanum, we observed flowers at 05.00 and 17.00 hours to determine flower opening time and measured the intensity of floral scent using a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odor sensor. Both diurnal and nocturnal insects visited flowers of the two varieties, but visitation of diurnal insects was more frequent in var. abeanum. Anthers of var. abeanum are usually rigid, as in many bee‐pollinated flowers, whereas those of var. japonicum are mostly versatile. Although flowers of var. japonicum are known to open in the evening, 32% of the flowers of var. abeanum started to flower during the day. Lilium japonicum var. abeanum emitted scent at night, with a maximum intensity at 20.00 hours, just as in var. japonicum.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floral traits of the two varieties are adapted to the different relative availabilities of nocturnal versus diurnal pollinators. The flower of var. abeanum is more adapted to diurnal pollinators, but retains adaptations to nocturnal pollinators,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its sc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