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应力叠加和联合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地壳构造变形中存在两类叠加现象:复合叠加和联合叠加。根据弹性理论的叠加原理,同一地块在两组或两组以上外力同时联合作用下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等于各组外力分别作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的叠加。本文导出应力叠加公式,分析了均匀应力场和非均匀应力场的叠加及其所决定的联合构造型式,解释了弧形联合构造的一系列几何性质和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在华北北部地区进行的大量深部探测工作,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电性结构、热结构,以及地壳、莫霍界面和上地幔高导层构造,表明本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与地壳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认为,由于软流圈的强烈不均匀活动引起了莫霍界面的巨大变化,导致基性岩浆大量溢出、地壳增温、下地壳出现蠕变、上地壳侧向扩张、浅部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其倾角随深度变缓,地表下沉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断裂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地壳断裂构造体系形成的力学机制和过程。对地球广泛存在的两组X型剪切断裂体系的方向进行了分析计算,认为地球转动和内部热活动是形成X型剪切断裂系的主要原因。X型剪切断裂系形成后由于总体和局部应力场变化,它们中的部分逐步固结闭锁,部分更加活动,从而发生进一步的扩展和相互作用。本文根据单条孤立断裂和断裂系扩展过程的分析计算,对剪-张型和剪-压型锯齿状断裂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最后还举例讨论了断裂体系及其扩展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冲绳海槽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冲绳海槽是一个弧后盆地,具有过渡性构造单元的特点:地壳厚度减薄,构造活动剧烈,地壳热流值高等,地震调查表明,海槽内发育三套不同环境下的岩层:A,B,C层,A层代表更新—全新统,北部薄南部厚;B层代表上新统,北厚南薄;C层为“声波基底”,中新世末—上新统初发生海槽运动Ⅰ幕,是冲绳海槽的莫基构造幕,上新世末发生海槽运动Ⅱ幕,是冲绳海槽的统一和扩张幕,冲绳海槽的形成经历了深部物质的拱顶期,地壳的裂陷期和岩浆溢出推挤两侧岩体的扩张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在康滇构造带中段——攀西地区的地球物理探测:重力场、磁力场(包括古地磁和航磁测量)、地热场、大地电磁测深、天然地震、古地磁与块体运动、地壳与上地幔的爆炸地震深部探测等资料,从整体上研究了攀西地区的深部结构、性质与综合地球物理场特征。结果表明,攀西构造带并不是一个已完全消亡的“古裂谷”带,也不是中、新生代以来所形成的正在盛期的现代裂谷系。而是这条“古裂谷”带由于受到临近地区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的多期作用与改造所形成的活动构造带——“复苏”的“古裂谷”带。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震构造应力场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目前国内用以恢复现今构造应力场的一些模拟方法。特别是研究了与华北地震有关的应力场,借以估计北京附近地区地震危险的程度。所用的方法有:用有限单元方法的数学或计算的模拟;用光弹性方法或网格模型法进行的物理或实验模拟;并简述了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7.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位于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上,储量居世界第三。矿床受S-N向展布的哈哈断裂及其中的碳酸盐-正长岩杂岩体控制。矿体以充填方式产于岩石裂隙中并表现出明显的分带特征,据此可将成矿作用划分为三个期次:S-霓长岩化期,S-方解石-重晶石期,S-钠铁闪石-氟碳铈矿期,反映了成矿流体的结晶顺序。前人研究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新生代的碰撞造山环境,因此,矿床深部构造对成矿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在矿区内布置两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线T1和T2,通过2D反演,并结合地表地质填图,推测哈哈断裂在矿区中分为两支。这两条次级断裂在深部都为倾向E的低角度逆断层,并且向下有可能逐渐合并成一条主干断层,而向上则逐渐变陡,并进一步分成若干条次一级破碎带,为成矿的有利空间。因此,从深部到浅部,哈哈断裂可分为3个层次:深层次构造为深度>5 km的导矿断裂,将深部含矿热液运移到浅部;中层次构造为3~5 km的配矿断裂,控制着矿床的产出位置;浅层次构造为3 km到地表的节理裂隙,是直接的容矿构造,含矿流体结晶并充填于其中而...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3种模式,分别与富钙花岗岩、下地壳和上地壳岩石特征相似,反映了石油与这些岩石具有某种成因联系。其中,位于基底断裂带和构造热活动相对强烈的区域,石油的稀土模式与富钙花岗岩、下地壳岩石特征相似,显示这些成油的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与深部岩石有过相互作用,抑或有深部流体物质的直接加入;在基底断裂不发育且构造稳定的区域,石油的稀土模式具有与上地壳沉积岩相似的特征。由此反映了不同构造区域,石油的物质成分来源不同,尤其是在基底断裂带和构造热活动相对强烈区,所赋存的油气田中有深部物质组分的运移和加入。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弹性波在半无限空间介质中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地壳波浪运动学说对大陆边缘地壳的构造进行了探讨,解释了不同类型大陆边缘地壳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特别对活动大陆边缘的海沟和岛孤的形成进行了定性的计算,同时,还对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两种大陆边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它们相互关系和在地质发展历史中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个旧高松矿田断裂和裂隙构造发育,是重要的控矿构造.本文对断裂带构造岩结合矿田花岗岩、地层围岩以及矿石稀土元素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角砾岩表现为富Eu、负Eu以及弱负Eu的三种类型;构造岩与花岗岩和矿石稀土元素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我们更好地认识高松矿田断裂构造岩的演化提供了依据;分析了影响构造岩稀土含量及配分模式的因素,包括断裂的动力分异作用以及围岩地层和岩浆岩对构造岩物质来源的影响;构造岩具有较好的示矿作用,构造岩中稀土元素与主要成矿元素Sn,Cu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能为隐伏矿的预测提供指示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核磁共振 (NMR)波谱和化学定磷法研究了 Ce(SO4) 2 对 5′-腺嘌呤核苷酸 (5′- AMP)及5′-鸟嘌呤核苷酸 (5′- GMP)的水解断裂作用。结果表明 :Ce(SO4) 2 在 37℃ ,酸性条件下使 5′- AMP断裂为腺嘌呤核苷 (A)及无机磷 ,使 5′- GMP断裂为鸟嘌呤核苷 (G)及无机磷 ,SO2 -4 浓度及酸强度对 5′- AMP及 5′- GMP的水解断裂程度有很大影响 ,并对其水解断裂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伴生水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气伴生水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偏高,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油气伴生水普遍形成强度不等的Eu和Ce负异常,表明其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但在后期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氧化环境的改造,并与围岩发生过相互作用,且受后期改造程度较高.该油气伴生水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4种基本模式,其中,SH-4样品的稀土总量∑REE极高,稀土总量介于上地幔和下地壳的岩石之间,稀土模式图及稀土比值特征接近下地壳,显示其中有深部物质加入.在基底断裂发育、构造活动相对强烈的区域所赋存的油气伴生水中,深部物质组分相对较多,表明其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与深部岩石有过相互作用,抑或有深都流体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西南季节性缺氧湖泊阿哈湖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液-液萃取及ICP-MS测试技术,对湖泊不同深度水体中稀土元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阿哈湖水体深度增加,从表层至湖上层下部溶解态稀土浓度急剧升高,从湖上层底部至温跃层顶部稀土浓度快速降低,从温跃层上部至湖下层上部溶解态稀土浓度逐渐降低。湖泊颗粒物表面有机碳的矿化作用是造成溶解态稀土在湖上层浓度急剧升高的主要原因,胶体的絮凝作用使溶解态稀土在湖上层底部至温跃层顶部浓度急剧下降,在温跃层上部至湖下层上部水体中,由于新生成的MnO_2吸附作用使溶解态稀土浓度持续下降。形态模拟结果显示,溶解态稀土主要是以稀土有机结合态和稀土碳酸盐结合态两种形式存在。稀土有机络合物占总溶解态的比例遵循以下规律:湖上层温跃层湖下层;LREE-DOCMREE-DOCHREE-DOC。  相似文献   

14.
依据我国百余条断裂的观察资料,基于断裂构造岩和显观构造的相关性,对各种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所形成的断裂岩进行了分带研究,初步确立了我国断裂构造岩的分带型式。以压性断裂为代表,自断裂中心向两侧划分为四个带,即磨砾岩(断层泥砾带);糜稜岩-挤压片理带;粒化岩-构造透镜体带和碎裂岩-密集裂隙带。分带型式的确立,除了野外的基本事实外,还按照力学原理。实验测试和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稀土元素对3'-腺嘌呤及3'-鸟嘌呤核苷酸的水解断裂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核磁共振(NMR)波谱、HPLC和化学定磷法研究了稀土元素对3'-腺嘌呤核苷酸(3'-AMP)3及3'-鸟嘌呤核苷酸(3'-GMP)的水解断裂作用, 结果表明: 不同稀土元素对3'位核苷酸断裂有较强的特异性, 在37℃, pH9的条件下, 使3'-AMP断裂为腺嘌呤核苷(A)及无机磷, 使3'-GMP断裂为鸟嘌呤核苷(G)及无机磷, 其断裂作用远大于5'位核苷酸, 并对其水解断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地震构造系统与地球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主要讨论全球地震构造系统与现今地球非对称动力系统的关系。全球地震构造可划分为三个非对称系统: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洋脊地震构造系,北大陆地震构造系。地球非对称性还表现为南、北半球的非对称,大西洋半球与太平洋半球的非对称和经向构造东、西两侧的非对称。全球非对称动力系统可能由经向对流、纬向对流和由地球转速变化产生的惯性流组成,它们构成了地球非对称性的动力学背景,并控制了全球地震构造系统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用核磁共振(NMR)波谱、HPLC和化学定磷法研究了稀土元素对3′-腺嘌呤核苷酸(3′-AMP)及3′-鸟嘌呤核苷酸(3′-GMP)的水解断裂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稀土元素对3′位核苷酸断裂有较强的特异性,在37℃,pH 9的条件下,使3′-AMP断裂为腺嘌岭核苷(A)及无机磷,使3′-GMP断裂为鸟嘌呤核苷(G)及无机磷,其断裂作用远大于5'位核苷酸,并对其水解断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稀土元素对腺嘌呤及鸟嘌呤单核苷酸的水解断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兵  李新民  赵大庆  吴亦洁  倪嘉缵 《化学学报》1996,54(11):1089-1093
本文研究稀土元素对5'-腺嘌呤核苷酸(5'-AMP)和5'-鸟嘌呤核苷酸(5'-GMP)的水解断裂作用。空气中CeCl~3在pH 9,37℃能有效地水解断裂5'-AMP及5'-GMP,而其它三价稀土对5'-AMP和5'-GMP的水解断裂作用很小, 铈对5'-AMP的水解断裂速度大于5'-GMP。紫外吸收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Ce(Ⅲ)部分被氧化成Ce(Ⅳ), Ce(Ⅳ)的氢氧簇合物是使5'-AMP和5'-GMP水解的活性组分。  相似文献   

19.
《结构化学》2012,43(5)
利用分形理论对唐山矿南五区的断裂网络复杂程度进行了评价,即所算得的分维数越高,则构造越复杂,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影响就会增大。研究表明:从5#煤层至9#煤层,断裂迹线分布程度从集中到相对分散;构造复杂区主要位于区域北部及南偏东位置,而该区中部偏东位置和西南角的构造简单,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水热反应法,通过改变合成条件,经XRD和FESEM表征,证实合成了四方金红石相异形复层(阵列-团簇)结构的TiO2薄膜。合成薄膜的下层是TiO2的阵列,上层是团簇状的TiO2,并且构成阵列和团簇的每个方柱又由多根纳米棒(25~65 nm)组成。上层团簇的生成量和厚度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和生长基片的角度进行调控。将这种异形复层结构薄膜试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光阳极,发现其光电转化效率比单层阵列TiO2薄膜提高了2.6倍。由此表明TiO2这种以纳米棒为单元结构的异形复层薄膜,上层团簇结构有利于产生采光作用以及吸附微粒的作用,下层阵列结构有利于载流子的定向快速传输,其复合结构的形成,致使光电转换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