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1998年以后识别并命名的新实体瘤,是一组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的含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多表达CD117的间叶源性肿瘤。此前大多数GISTs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的研究显示大部分肿瘤无典型平滑肌和神经细胞的特征。直到1998年,Sarlomo-Rikala等发现CD117蛋白是胃肠道间质瘤的特有敏感标志物,胃肠道间质瘤才被识别并列为一种新的肿瘤实体。目前临床上对GISTs的认识还不够,本文就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薛志杰  曹雅静 《天津医药》2007,35(3):222-22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与平滑肌肿瘤和间皮瘤不同.其基本肿瘤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它包括了以往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等。其中胃间质瘤最为常见。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病理学概念.由于临床上对GISTs认识不足.常使GISTs的确诊和及时治疗遇到困难。现将我院外科1996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0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斌  ;许春伟 《医药世界》2013,(12):952-954
<正>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类特殊的以CD117(c-kit)蛋白表达阳性为特征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来源的肿瘤。最初由Mazure和Clark[1]于1983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提出,它是独立来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的肿瘤。胃肠道间质瘤从食管至直肠均可发生,少数病例可发生于胃肠道外,如腹  相似文献   

4.
夏曙辉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33-223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 stinalstromal tumom,GISTs)是起源于胃肠道的一种非上皮性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其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可发生于从食管到肛门的全胃肠道以及胃肠道外的部位。既往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该病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者是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1983年Mazur和Clark提出并命名的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肿瘤。好发于胃和小肠,而发生于直肠者少见。直肠间质瘤有  相似文献   

6.
<正>胃肠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以外的一类肿瘤,其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与胃肠间质瘤(GIST)相似~([1])。尽管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但是仅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2]),而EGIST占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仲坚  徐立  李威  詹友庆 《江苏医药》2005,31(1):65-66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胃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既非神经源性也非平滑肌源性。其病理形态多样,以往常被诊断为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等。通过对35例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的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肿瘤,临床并非十分罕见,胃间质瘤占胃肿瘤的3%,可发生于各年龄段,高峰年龄50~70岁,男女性发病率相近。胃间质瘤主要起源于胃肠道未定分化的间质细胞,  相似文献   

9.
孙桂森  刘敏  谷川  张淑英 《天津医药》2005,33(8):526-52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a,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变异较大,病理形态多样。传统的分类几乎都将其归为平滑肌肿瘤。随着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证实此类肿瘤并不同于真正的平滑肌肿瘤,而提出GISTs概念,GISTs目前定义为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蛋白表达阳性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多属于间质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到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毒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讨论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28例胃肠间质瘤常规病理检查。结果GISTs50~70岁为发病高峰,多发生于胃和小肠。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常规组织学与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易混淆。本组按Lewin并结合Hurliman和Goldburm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s的良恶性,结果良性18例,恶性6例,潜在恶性4例。结论GISTs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其良恶性有时需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娄底市中医院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24例经手术证实的GISTs的MSCT表现。结果在24例GISTs中,发生于胃部10例(41.67%)、空肠4例(16.67%)、回肠6例(25%)、直肠l例(4.17%)、肠系膜3例(12.5%)。其中良性间质瘤5例(20.83%)、交界性间质瘤4例(16.67%)、恶性15例(62.5%)。良性GISTs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MSCT是GISTs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问叶源性肿瘤,多发生于CD117免疫表型阳性者.近年来,有关GISTs的研究很多,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分子靶向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贵州航天医院于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020例患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临床病理标本,采用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可溶性酸性蛋白(S-100)四项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10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高度恶性肿瘤患者有470例,330例属于潜在恶性肿瘤,210例属于轻度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中,CD117阳性标记940例,CD34阳性标记820例,SMA阳性标记270例,S-100阳性标记160例。肿瘤恶性程度与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肿瘤的大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发生部位在胃和小肠,其中小肠部位的肿瘤恶性程度较为严重。比较重要的免疫标记物阳性标记是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和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而其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量和肿瘤大小决定了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5.
谢铭  周航 《贵州医药》2006,30(3):222-22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少见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 0.1%-3.0%。GIST发生于胃肠肌壁,是一种不成熟的梭行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传统上由于病理技术的限制,往往被误认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而近年来已证实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可能起源于Cajal细胞。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21例 GIST,并对其临床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占全部胃部肿瘤的1%~3%,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整个消化道,但以胃和肠道多见。其中发生于胃部的患者占60%~70%,也有部分胃肠道间质肿瘤发生于腹膜、腹腔韧带、网膜、肠系膜等胃肠道以外的组织。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9月收治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诊断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胡兵 《现代临床医学》2013,39(5):395-397
胃肠间质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起源于胃肠间叶组织的肿瘤,目前认为:其主要来源于Cajal细胞,主要发生于胃、小肠、结肠等部位;c-kit/PDGFRA基因突变导致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通路的激活是胃肠间质瘤发病的主要机理.胃肠间质瘤的比例约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1%~3%,患者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恶性程度有关,通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肠梗阻、腹痛等.  相似文献   

18.
70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原发于消化道,表达C-Kit蛋白(CD117),细胞呈梭形、上皮样,偶或多型性的间叶源性肿瘤。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以来收治胃肠道间质瘤70例,现就其临床特点诊治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多数GISTs中发现c—kit蛋白(CD117)过度表达,遗传学上有c—kit基因激活突变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基因突变,这些发现推动了GISTs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技术及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GISTs的生物学行为的判定常常十分困难,近年来很多研究提出新的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组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1]. 相关研究表明,胃间质瘤占GIST的52% ~58%,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因此临床治疗胃间质瘤以手术为主[2].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我国胃镜、腹腔镜、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但是目前少有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切除胃间质瘤的报道,现将达芬奇机器人在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