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SPECT/低剂量CT对全身骨显像肋骨病灶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9mTc—MDP全身骨显像无法确诊的42例肋骨病灶行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检查。由2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阅片进行诊断。最终诊断分别以病理学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诊断级CT或MRI)相印证或至少6个月的随访为依据。结果全身骨显像对肋骨病灶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2.61%、29.41%及60.00%;SPECT/CT融合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8.24%及95.00%,SPECT/CT融合图像较全身骨显像能够显著提高肋骨病灶的特异性(χ2=12.14,P〈0.05)及准确性(χ2=14.05,P〈0.05)。结论sPEcT/低剂量CT融合图像可显著地提高肋骨病灶诊断的特异性及准确性;作为全身骨显像的有效补充,对肋骨病灶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CT断层扫描融合显像(PET/CT)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初诊患者49例,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肺癌,所有患者均行^18F-FDGPET/CT显像,并进行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结果:1.49例肺癌患者,肺癌病灶PET/CT检出灵敏度100%,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病灶,病灶直径介于0.8~8.2cm,标准摄取值(SUV)为7.03±3.93。PET所见高代谢病灶与CT所见占位性病变位置及形态基本匹配。PET/CT在病灶定性、定位及在区分肺癌与肺不张面优于单纯PET和CT。2.在转移灶的检出方面,PET/CT优于单纯PET和CT,灵敏度分别为95.4%、90.9%、72.7%。PET和CT对病灶的捡出有互补性,PET在小淋巴结转移灶、骨转移检出及定性方而优于CT,而CT对肺内小转移灶检出优于PET。结论: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方面优于单纯CT或单纯PET。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发热待查(FUO)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协和医院PET 中心行18 F‐FDG PET/CT检查的144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结果。以手术病理、穿刺细胞学检查或者出院诊断并结合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作为最终诊断依据。分析PET/CT图像,并从病变检出率、诊断效率、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等方面评价 PET/CT对FUO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144例患者有130例最终得到明确诊断,其中恶性肿瘤41例,良性病变89例,14例病因未明。PET/CT为97.6%(40/41)的恶性肿瘤患者和88.7%(79/89)的良性病变患者检出了异常病灶,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40/41)、86.5%(77/89)、90.0%(117/130)、76.9%(40/52)、98.7%(77/78)。PET/CT 为46.3%(19/41)的恶性肿瘤患者首次检出了原发灶,并为92.7%(38/41)的患者检出了比传统影像学方法更多的病灶。结论18 F‐FDG PET/CT 显像对FUO患者病变的检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18 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的51例FUO病例的FDG PET/CT检查结果。依据病理学、实验室检查或临床随访(大于3个月)得出最终病因诊断,通过定性及半定量方法对FDG PET/CT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组间t检验。结果:51例FUO患者的最终诊断包括感染32例、恶性肿瘤9例、非感染性炎症7例以及不明原因3例。单独FDG PET显像对FUO的诊断结果中,真阳性27例(52.9%),假阳性14例(27.5%),假阴性9例(17.6%),真阴性1例(2.0%)。相比之下,联合PET和CT检查的PET/CT显像诊断结果中,真阳性36例(70.6%),假阳性14例(27.5%),假阴性1例(2.0%),真阴性0例(0)。 PET/CT诊断的灵敏度为97.3%(36/37),特异性为0(0/14),准确度为70.6%(36/51)。针对恶性肿瘤,PET或PET/CT的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达100.0%(9/9)。感染与恶性肿瘤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7 vs.7.7±3.5,P=0.001,t=3.6),提示SUVmax可能有助于发热病因的鉴别诊断。结论:FDG PET/CT不但能够在全身范围内发现、定位导致发热的潜在病灶,而且有助于FUO的病因诊断,特别是对恶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与PET/CT结合对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38例和结核球22例,均行PET/CT显像和HRCT检查,HRCT根据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判断良恶性,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良恶性,统计单纯PET/CT诊断和HRCT与PET/CT结合诊断结果。结果单纯PET/CT正确诊断肺癌36例和结核球14例。2例肺癌PET/CT显像为阴性,其中1例经HRCT和PET/CT联合诊断为恶性;8例结核球PET/CT显像为阳性,其中7例经HRCT和PET/CT联合确诊。单纯PET/CT诊断和联合诊断对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74%、63.64%、83.33%和97.37%、95.45%、96.67%。结论HRCT与PET/CT结合能大大降低孤立性结核球诊断的假阳性率,明显提高周围型肺癌和结核球鉴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前评估和在术后早期发现小复发病灶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肝癌患者拟行或已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和^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肝移植术前进行^18FDG PET-CT扫描8例10次,肝移植术后进行^18F-FDG PET—CT扫描者22次(11例患者)。结果 8例肝移植术前评估的患者中有2例PET显像全身各部位均未发现转移性病灶.均按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有2例PET显示转移灶位于拟手术野区域内,故也按期进行了移植手术(术中对局部的转移灶做了外科清扫);有4例患者因已有不同程度的远处转移,与家属讲明原因后放弃肝移植手术,而改用介入或其他内科治疗。肝移植术后进行扫描者22次(11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术后行PET检查未发现肿瘤复发及全身其他部位的转移灶:1例患者术后发现霉菌性脑脓肿:在其余19次(8例患者)PET检查中发现移植的肝内出现复发病灶者4例.另外还发现肝左右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癌栓、肺内、多部位多发淋巴结、骨、脾脏内、胸壁胸膜、胸椎椎间孔等处转移征象。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性扫描兼有对肿瘤显示高度敏感性的两个优势,在肝移植术前评估和术后早期发现复发病灶的临床应用中均起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对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和疗效评价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PET/CT显像结果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初诊患者,并对17例治疗前后的PET/CT显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证实54例为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44例,霍奇金淋巴瘤10例),PET/CT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15%0、915%。其中11例(204%)的临床分期得到上调,并改变了5例(9.3%)的治疗方案。^18F—FDO-PET/CT显像与骨髓穿刺结果基本一致。对照研究中I7例中的6例示病灶处于抑制状态,11例示肿瘤残存或新发阳性病灶。结论^18F—FDGPET/CT显像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残余病灶性质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Wu ZJ  Zhang YX  Wei H  Jia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53-2256
目的探讨“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处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已行^18F—FDGPET/CT全身显像而常规检查未能发现肿瘤原发灶患者。PET/CT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方法。组织病理、细胞学结果和/或临床随访对PET/CT结果进行评价。结果34例患者中,FDGPET/CT显像发现可疑肿瘤原发灶20例,其中位于肺部9例,结肠3例,直肠2例,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20例可疑原发灶中,17例经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和/或临床随访结果证实为真阳性,其中位于肺部8例,结肠2例,直肠、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另3例假阳性分别位于肺、结肠及直肠各1例。^18F-FDGPET/CT全身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检出率为50.O%(17/34),假阳性率为8.8%(3/34)。50.0%(17/34)的患者^18F—FDGPET/CT显像后因发现原发灶和/或新的转移灶而改变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CT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病例的处理决策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常规检查无法确定肿瘤原发灶的病例,^18F-FDGPET/CT全身显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法:71例疑似淋巴瘤的患者行18F—FDGPET/CT显像及病理学检查以评析18F—FDGPET/CT显像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其中22例淋巴瘤患者在治疗后3~6个月行第二次PET/CT显像,前后两次PET/CT显像均勾画感兴趣区域(SOI区)2—3个,测定其SUV值,取其平均值(SUVmax〉2.5为阅值)。对比治疗前后同-SOI区SUV值的改变,以评价其疗效。结果:71例疑似淋巴瘤患者中,病理学检查阳性者58例,PET/CT显像阳性者59例,两者一致阳性数为58例,两者一致的阴性数为11例。18例患者治疗后,第二次PET/CT显像示大部分原高代谢的区域恢复正常,残留的区域SUV值较前减小,2例治疗后第二次PET/CT检查,高代谢区域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考虑肿瘤被抑制。2例治疗后,复查PET/CT无改变,予以调整治疗方案。3例在治疗后二年随访PET/CT示肿瘤复发。结论18F—FDGPET/CT显像对淋巴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3%(58/59),91.7%(11/12)。治疗前后SUV值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3.73,P=0.001)。故可以认为SUV值结合CT结构形态的观察对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治疗前后SUV值的改变可作为疗效观察,随访以及判断预后的一个可靠、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DCT增强扫描和FDG PET/CT显像联合应用评价食管癌原发肿瘤及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方法 所有79例食管癌患者均在1周内接受FDG PET/CT检查、增强扫描MDCT检查及手术治疗,并有明确病理结果。观察食管癌原发病灶、周围组织器官有无浸润、转移淋巴结的部位及组数,MDCT图像、FDG PET/CT图像及两者联合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MDCT、FDG PET/CT及两者联合对病灶检出率的敏感度分别为:78.3%、96.4%与96.4%。MDCT、FDGPET/CT及两者联合诊断T4期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70.0%、90%、90%;特异度分别为94.5%、68.5%、98.6%;准确度分别为91.6%、71.1%、97.6%;两者联合与单独FDG PET/CT的特异度(P=0.0)及准确度(P=0.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强MDCT、FDG PET/CT及两者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70.5%、86.1%、94.3%;特异度分别为:95.9%、97.1%、98.6%;准确度分别为:90.1%、94.6%、97.6%;两者联合与单独MDCT(P=0.0)或FDG PET/CT(P=0.021)的敏感度、两者联合与单独MDCT的特异度(P=0.007)、两者联合与单独MDCT(P=0.0)或FDG PET/CT(P=0.004)的准确度均有显著性差异。〖HTW〗结论〓〖HTK〗MDCT增强扫描与FDG PET/CT联合应用可克服各自缺点,提高对食管癌诊断及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ET/CT显像在胃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术前考虑为胃癌的患者行PET/CT全身显像,并将结果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PET/CT考虑为胃癌18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胃癌。PET/CT诊断胃癌准确度100%.灵敏度100%。淋巴结转移灶的准确率为78.4%,淋巴结外远处转移灶的准确率为100%;灵敏度为93.2%,特异性为28.5%。结论PET/CT对胃癌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手术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18F-FDG PET/CT与MRI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和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9例怀疑乳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 d内进行PET/CT、MRI检查及得到病理结果.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18F-FDG PET/CT和MRI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组织病理学证实在29例患者中,良性肿瘤9例,恶性...  相似文献   

13.
郭佳  陈跃 《四川医学》2011,32(2):258-260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 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y,PET/CT)在乳腺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7例乳腺包块的女性患者,PET/CT全身显像行鉴别诊断和分期。PET/CT结果由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病理证实15例为乳腺癌,12例为良性包块。15例中PET/CT诊断阳性14例,漏诊1例,其它影像学方法(CT、乳腺钼靶、超声)诊断11例;12例中PET/CT诊断阴性10例,误诊2例,其它影像学方法诊断阴性7例。PET/CT在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4/15(93.3%)、10/12(83.3%)、24/27(88.8%)、14/16(87.5%)、10/11(90.1%)。病理证实15例乳腺癌中的12例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8F-FDGPET/CT诊断阳性10例,假阴性2例。结论 18F-FDGPET/CT显像是鉴别诊断乳腺癌的较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14.
SPECT/CT图像融合鉴别诊断疑似骨转移灶良恶性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图像对平面骨显像中疑似肿瘤骨转移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临床拟排除肿瘤骨转移患者187例,常规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若发现疑似骨转移(或不能确定)者,则当即追加相应骨的局部核素SPECT和CT检查,并进行SPECT/CT图像融合分析,鉴别或明确疑似病灶的性质,并对部分病例随访或追加检查验证,统计分析单纯SPECT、CT和SPECT/CT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疑似病灶共计340个.SPECT/CT融合图像明确为良性病灶137个(40.3%),恶性病灶172个(50.6%),仍可疑者31个(9.1%),与单纯SPECT、CT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2例获得有明确诊断结论的随访,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符合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3.8%(15/16)、87.5%(14/16)、90.6%(19/32)和9.4%(3/32).结论 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对疑似肿瘤骨转移灶有较高的鉴别或定性诊断价值,但仍有必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下肢长骨骨肉瘤的PET/CT及CT影像,探讨PET/CT和CT对骨肉瘤远近转移灶的检出情况和两种检查对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入组经穿刺活检证实的下肢长骨骨肉瘤患者14例,均行术前全身平扫CT和PET/CT检查,并对肿瘤影像特点、髓腔及肺转移灶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病灶的平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是10.68(3.7~21.1),PET/CT发现有转移组患者SUVmax平均值高于无转移组患者(11.94 vs 8.01,P<0.05).PET/CT发现髓腔转移6例8处,相应的CT检查只发现2例2处;PET/CT发现肺转移3例,而相应的CT检查发现肺转移2例.PET/CT对骨髓腔内转移灶的敏感性高于CT检查(P=0.088 67<0.1),而对于肺转移灶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T/CT与CT影像相比,使4例患者的TNM分期有所增加,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CT检查,PET/CT可以更好地显示骨肉瘤肿瘤范围,对肿瘤的分期诊断较为准确,易于检出髓腔内转移灶,SUVmax值可能有利于评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SPECT/CT图像融合鉴别诊断疑似骨转移灶良恶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图像对平面骨显像中疑似肿瘤骨转移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临床拟排除肿瘤骨转移患者187例,常规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若发现疑似骨转移(或不能确定)者,则当即追加相应骨的局部核素SPECT和CT检查,并进行SPECT/CT图像融合分析,鉴别或明确疑似病灶的性质,并对部分病例随访或追加检查验证,统计分析单纯SPECT、CT和SPECT/CT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疑似病灶共计340个。SPECT/CT融合图像明确为良性病灶137个(40.3%),恶性病灶172个(50.6%),仍可疑者31个(9.1%),与单纯SPECT、CT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2例获得有明确诊断结论的随访,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符合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3.8%(15/16)、87.5%(14/16)、90.6%(19/32)和9.4%(3/32)。结论 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对疑似肿瘤骨转移灶有较高的鉴别或定性诊断价值,但仍有必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CT骨重建与SPECT异机融合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0例192处不典型病灶加做SPECT及同部位的CT检查,然后利用异机融合软件进行图像融合,参考融合图像和CT检查分别对不典型病灶进行转移瘤、良性病灶以及不确定可疑病灶的诊断。最后对29例病灶进行良恶性的随访,分别计算CT骨重建和SPECT与CT的融合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符合率)、假阳性率、假阴性(漏诊)率、阳性结果预测值、阴性结果预测值。结果 150例共检出192处病灶,其中异机融合显像检出良性病灶74个,恶性病灶89个,最终有29个可疑病灶未能明确诊断;单纯CT骨重建明确良性病灶41个,恶性病灶48个,有103个未能明确诊断或者无阳性改变。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29例已确诊的病例进行随访,异机融合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93.3%、85.7%、89.7%;而单纯CT骨重建为84.6%、68.8%、75.9%。结论 CT骨重建与SPECT异机融合显像在骨转移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鉴别和定性价值,且具有定位精确、早期诊断,指导治疗计划和增强诊断信心等优点,使得其临床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  相似文献   

18.
CT及PET/CT在诊断胸膜间皮瘤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膜间皮瘤的螺旋CT征象特点,并探讨PET/CT对胸膜间皮瘤影像学诊断的辅助补充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6年6月间经组织细胞学证实的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螺旋CT及7例患者的PET/CT检查征象。结果: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良性7例,恶性16例。局限性结节样胸膜增厚9例,良性7例,恶性2例;14例弥漫性胸膜增厚均为恶性。应用PET/CT检查的7例患者中,排除手术可行性5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胸膜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而PET/CT可更好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及是否伴有远处转移,对恶性病例的分期更准确,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远帆  刘华  刘建军 《重庆医学》2011,40(8):769-770,773
目的比较分析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G PET)/CT在以CT影像为基础和PET影像为基础的肺孤立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行全身PET/CT显像的肺孤立性结节患者140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均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明确病理检查结果。根据图像结果是否存在肺外病灶将患者分成两组(PET组和CT组),比较18F-FDG PET/CT在两组患者中的诊断效率。结果 140例患者中仅在肺内病灶中出现异常18F-FDG摄取86例,在肺外(包括肺门、纵隔及远处)出现不同程度18F-FDG摄取54例。PE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4%、60%和69.8%,C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2%、63%和78.6%。PET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0.058(95%信区间:0.585~0.814),CT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3±0.048(95%可信区间:0.670~0.8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年龄、病灶大小、病灶结构特征(分叶、毛刺及牵拉)及平均标准摄取值(SUV)等特征应用logisitic回归建立方程后,PE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2%、80%和81.4%,CT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5%、78%和83.6%。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明显受到结节病灶以外所获取的信息如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灶的影响;对于以PET信息为基础的肺孤立性结节,其诊断价值有限,结合CT结构信息,可以明显改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18F—FDGPET/CT在胸水良恶性判定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07年8月-2009年6月我中心以胸水原因待查且常规胸部CT检查仍不能明确胸水性质,行PET/CT检查的病人共59例,男43例,女16例。恶性胸水经病理学证实,包括组织活检、胸膜活检及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测。PET/CT图像分析分为胸膜有无转移及原发恶性病变和胸膜外远处转移病变两个方面。结果随访5-18个月,恶性胸水23例,良性22例,14例不能判定良恶性。PET/CT判断有无胸膜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3.9%和81.8%;发现原发病变11例,胸膜外远处转移10例;指导穿刺6例。结论PET/CT引导下活检穿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