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复位固定盂唇骨性Bankart损伤治疗难复性髋关节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6年8月,收治11例髋关节盂唇骨性Bankart损伤导致的难复性髋关节后脱位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复位固定盂唇骨性Bankart损伤治疗。男7例,女4例;年龄15~36岁,平均23.7岁。交通事故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关节脱位至手法复位时间为2~8 h,平均5.3 h;首次手法复位至关节镜手术时间为6~31 d,平均12.8 d。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2±0.9)分,改良Harris评分为(32±8)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为(30±5)分。结果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9min;无髋关节镜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68个月,平均42.7个月。术后X线片复查示髋关节均完全复位,CT提示髋臼后壁骨块复位良好;末次随访时骨块均愈合,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骨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5±0.5)分,改良Harris评分为(94±5)分,WOMAC评分为(95±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关节镜下复位固定盂唇骨性Bankart损伤治疗难复性髋关节后脱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手术效果。方法 2014-01—2016-12间,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共手术治疗71例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 63%(4/71),其中2例感染、1例股骨头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复位优良率为88. 73%(63/71)。手术前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为(57. 69±12. 07)分,术后6个月为(81. 51±14. 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 735,P=0. 000)。结论手术治疗髋臼骨折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理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疗效及术后康复锻炼的意义.方法 1998年10月至2007年5月,对28例(46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男27例,女1例;年龄22~58岁,平均38.9岁;病程5~35年,平均17年2个月;髋关节屈曲强直7例(14髋),伸直强直21例(32髋).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34髋,改良前外侧与外侧联合切口12髋;其中应用全生物型假体40髋,混合型假体6髋.术后24 h即开始进行系统性康复锻炼.对手术前、后患者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及患者整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平均38.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坐骨神经或股神经麻痹、皮肤压疮、肺部感染、关节松动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周出现髋关节脱位,经闭合复位治愈.8髋出现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 Ⅰ级6髋,Ⅱ级2髋.7例髋关节屈曲强直患者,屈曲角度由术前34.3°±16.3°改善为术后4.2°±3.3±.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28.3±10.3)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2.7±7.6)分.VAS评分:术前(3.5±1.4)分,术后(3.8±1.8)分.髋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5.6°±9.3°改善至术后133.7°±17.6°.术前28例患者生活均不能自理;术后1年,除3例患者行走时仍需借用单拐、生活需他人帮助外,其余25例患者生活均可自理,并可从事家务或轻体力劳动.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晚期严重髋关节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系统康复锻炼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经联合的髂腹股沟和K-L入路治疗累及前后柱的髋臼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累及前、后柱的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前侧髂腹股沟联合后侧的K-L入路切开复位,重建带或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25例累及前、后柱的髋臼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用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程度。采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和d′Aubigne-Postel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80~495(322.6±85.4)min,术中出血量400~5000(1402.0±908.4)ml,输血400~4000(1104.0±663.0)ml。其中9例采用自体血回输,输血量119~750(322.3±206.8)ml。根据Matta骨折复位标准:完全解剖复位23例,满意复位2例。24例得到12~61(32±15.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Brooker Ⅲ型异位骨化和股骨头坏死各2例。改良Harris评分74~120(112.5±15.1)分。根据d′Aubigne-Postel标准:优16例,良4例,可3例,差1例。结论采用经髂腹股沟和髋关节后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累及前后柱的髋臼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联合手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采用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联合手术治疗的12例(15髋)股骨头坏死,记录患者术中髋脱位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iHOT-12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股骨大粗隆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无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3(9~30)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3.75±7.62)分,显著高于术前的(30.75±10.76)分;iHOT评分为(35.75±23.76)分,显著低于术前的(72.03±16.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髋关节外科脱位技术既可充分显露髋臼、股骨头、头颈交界区等髋关节结构,又可保护股骨头血运,在手术处理股骨头坏死病灶方面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外科脱位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4年4月—2015年8月,采用髋关节外科脱位术治疗15例(16髋)FAI。男12例,女3例;年龄22~59岁,平均36.6岁。单髋14例,双髋1例。病程4~120个月,平均28个月。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9±1.0)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4.1±9.3)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0~46个月,平均39.5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5±1.6)、(0.5±0.7)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5.5±4.4)、(95.6±3.9)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术后两时间点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满意(Harris评分≥90分)率达93.8%(15/16)。X线片复查示,患侧髋关节股骨头颈及髋臼成形部位无撞击征象出现。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髋关节外科脱位术在行髋臼和/或股骨头颈成形同时修补撕裂的盂唇,治疗FAI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二期翻修治疗人工髋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14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行二期翻修手术,所有患者一期手术取出假体并彻底清创,使用去甲万古霉素1 g与骨水泥20 g的抗生素骨水泥临时间置器,平均间隔(3.6±1.2)个月后二期置换.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行Harris评分.结果 一期处理后所有伤口均愈合,14例均获随访,时间7~29(16±5.9)个月.术后无感染复发,随访期间无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72~91(81±6.8)分,较术前22~51(39±8.1)分平均提高(42±1.7)分.优2例,良10例,可2例,无差病例.结论 彻底清创,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间置器为局部提供高浓度抗生素的二期翻修术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技术在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8月至2009年1月收治8例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36.3岁(18~43岁);左侧3例,右侧5例.受伤至复位时间平均为3 h,复位成功到接受髋关节镜手术时间为2~3周.8例患者均行髋关节镜探查、关节清理、游离体摘除术.术后牵引3周.结果 术中证实8例患者髋关节腔内均存在撕脱的游离体,骨性游离体6例,软骨性2例.8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3年4个月(平均1年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4.4±5.3)分,疗效均为优.无一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或下肢牵引并发症.结论 对于单纯创伤性髋关节脱位,髋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可以清除关节内血肿及游离体,手术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可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金属对金属(MOM)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与金属对聚乙烯(MOP)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对30例(30髋)进行MOM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术(MOM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0.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7 kg/m2;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6±15)分.同期采用后外侧入路对30例(30髋)进行MOP全髋关节置换术(MOP组),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3.4 kg/m2;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4±17)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及影像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4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骨折脱位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MOP组有1例患者术后2个月形成深静脉血栓.术后1、3、6、12个月Harris评分MOM组平均分别为(86±3)、(90±3)、(95±4)、(92±4)分,MOP组平均分别为(78±4)、(84±3)、(90±4)、(92±4)分.术后1、3、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OM组髋关节总活动范围平均为239.2°±21.9°,屈髋平均为135.4°±10.9°;MOP组髋关节总活动范围平均为190.1°±16.7°,屈髋平均为95.3°±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M大直径全髋关节置换相比传统MOP全髋关节置换短期疗效好,其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55岁以下成年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回顾性研究年龄55岁以下成年患者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病例以提高对其治疗的重视。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治疗55岁以下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7~55岁,平均(48.0±6.0)岁;空心钉治疗17例,髓内钉治疗1例。入院时诊断为股骨头坏死16例,骨不连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结果:18例患者内固定术后至手术失败时间8~32个月,平均23个月。复位内固定术后Garden指数不佳;入院时髋关节Harris评分33~80分,平均(56.0±12.5)分。8例股骨头坏死病例和2例骨不连合并股骨头坏死病例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股骨头坏死病例接受了表面髋关节置换术,3例虽然影像学有股骨头坏死征象但临床症状不明显,接受了保守治疗。所有行髋关节表面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例术后随访12~53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Harris评分(94.0±3.0)分(89~96分)。结论:股骨头坏死是55岁以下成年移位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常见并发症,必须提高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联合翼形跟骨钢板治疗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和骨盆后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和骨盆后柱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1~73(43.23±6.45)岁。所有患者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联合翼形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12例骨盆合并前后柱骨折,7例髋臼骨折并累及四边体,2例髋臼骨折伴中心性脱位。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60±6.45)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根据Matta影像学复位评价:11例骨盆前后柱骨折为解剖复位,1例为满意复位,7例累及四边体的髋臼骨折为解剖复位,1例伴中心型脱位为解剖复位,1例为满意复位。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髋关节评分13~17分。结论: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辅以联合翼形钢板治疗累及四边体的复杂髋臼、骨盆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放射学及临床结果,对复杂骨盆骨折及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治疗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肩胛下肌强化缝合术治疗伴有严重盂唇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行肩胛下肌强化缝合术(arthroscopic subscapularis augmentation,ASA)治疗伴有严重盂唇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8~50(29.06±10.54)岁;左肩4例,右肩12例。在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Rowe评分对肩关节功能和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1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9(18.75±7.26)个月。VAS由术前的(5.25±1.13)分降至末次随访的(1.37±0.65)分;ASES评分由术前的(59.44±9.93)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90.88±4.00)分;肩关节Rowe 评分由术前的(51.56±8.89)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92.19±7.06)分(P<0.05)。随访期间未见肩关节脱位,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临床并发症。结论:肩胛下肌强化缝合术是治疗伴有严重盂唇损伤的复发性肩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并且患者的外旋功能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EPSTR法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在85例(87髋)全髋置换中采用改良EPSTR法对后路结构进行修补,男39例,女46例;年龄62~85岁,平均69.5岁。新鲜股骨颈骨折58髋,股骨头坏死25髋,髋关节骨关节炎3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1髋。结果:85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没有发现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外旋挛缩畸形和大转子骨折,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89.2±4.5)分。结论:改良EPSTR法是一种预防全髋置换术后脱位的有效和简捷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李帅垒  孙永强 《中国骨伤》2015,28(10):924-927
目的:观察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疗效,评价髋臼骨缺损进行自体骨重建的优越性。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16例(16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1~72岁,平均56.3岁;病程3.6~37.2年;交通事故伤12例,坠落伤4例。所有患者进行系统跟踪随访,评定术后1个月髋关节疼痛指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变化。结果:16例(16髋)均获随访,时间11~78个月,平均27.3个月。16例(16髋)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56.2±23.4)°,VAS评分86.3±7.2,Harris评分32.6±12.6;术后1个月髋关节总活动度(181.8±17.6)°,VAS评分11.1±2.6,Harris评分86.3±7.2,均较术前改善,术后解决了疼痛和髋关节功能受限,假体位置均完好。结论:自体股骨头植骨结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髋臼的初始稳定性及远期稳定性均较好,自体骨植骨避免了异体骨的并发症,骨源合理利用,价格低廉,减轻了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6.
张如意  云才  杨涛  张易  朱建华  刘峰  张立超  苏鹏 《中国骨伤》2022,35(12):1115-1120
目的:评价对抗牵引法整复合并Hill-Sacks损伤的难复性肩关节喙突下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6例合并Hill-Sacks损伤的难复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脱位类型均为喙突下脱位。在肩关节腔注射麻醉下分别采用对抗牵引法(试验组)和传统Hippocrates法(对照组)进行复位,各28例。其中试验组男11例,女17例;年龄(61.95±19.32)岁;左侧9例,右侧19例。对照组男12例,女16例;年龄(63.13±12.75)岁;左侧11例,右侧17例。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价,包括复位成功率、复位时长、复位成功距离受伤时间、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情况(肩关节Constant评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2.86%(26/28)和67.86%(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复位时长分别为(4.25±2.13) min和(6.31±1.6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成功距离受伤时间分别为(9.16±0.94) h和(8.94±1.31)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自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回顾性分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8例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疾病的患者,男8例,女10例;年龄59~87岁,平均71岁。其中3例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为股骨头坏死,12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均有明显疼痛,行走能力受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疼痛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或消失,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14例恢复自由行走,2例需要手杖帮助下行走,1例助行器协助行走,1例死亡。18例中,2例出现脱位,其中1例脱位患者于术后3个月因心肺疾病死亡,此外,有4例活动后出现轻微疼痛。术前Harris评分(41.7±1.4)分别与术后6个月(80.1±5.4)和末次随访(83.4±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10例,良4例,可1例,差2例。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在髋部疾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失败后Ⅱ期行髋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24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8~58岁,平均42.9岁。术后行X线检查,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4个月(25~48个月),1例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未发现髋关节感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Harris评分为90.9±4.3,优18例,良4例,可1例。结论:Ⅱ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术中手术难度增加,但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浮肩损伤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5例浮肩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17~56岁,平均(36.2±2.3)岁;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21例,合并肩锁脱位4例。患者均有合并性损伤。7例保守治疗,7例单纯固定锁骨,11例行双固定。采用Herscovici,Constant和Murley,Rowe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得到随访,时间11个月~10年,平均4.6年。除1例锁骨粉碎骨折延迟愈合外,其余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内固定物无断裂;2例保守治疗患者出现方肩畸形,其余患者肩关节外形正常。3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2例3个月内恢复,1例半年恢复;肩胛上神经损伤患者1年内恢复。Herscovici评定疗效:优18例,良5例,可1例,差1例。Constant和Murley肩关节评分:总评分(83.2±5.7)分,其中疼痛(12.1±2.5)分,日常活动(17.2±3.2)分,运动范围(32.1±3.5)分,力量(18.5±2.1)分。Rowe评定结果,优18例,良5例,差2例。结论:浮肩损伤系高能量损伤,破坏上肩胛悬吊复合体的稳定性,应根据骨折的移位及粉碎程度,患者的职业及治疗预期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再入院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10月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237例,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再入院情况分为两组,其中再入院组39例,男7例,女32例,年龄(84.59±4.34)岁;未再入院组198例,男34例,女164例,年龄(84.65±4.17)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纳入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再入院组中合并症(脑梗死和冠心病)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再入院组(P<0.05),再入院组中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未再入院组(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低于未再入院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再入院组发生感染、谵妄、关节脱位、贫血和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再入院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髋部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再入院危险因素包括脑梗死、感染、谵妄、关节脱位、贫血和静脉血栓形成(P<0.05)。结论:高龄髋部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再入院的患者并发症明显高于未再入院患者,脑梗死、感染、谵妄、关节脱位、贫血和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患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根据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此减低患者再入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