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厂煤气站空气输送管线上,原设计安装的是孔板流量计对入炉空气进行计量。由于标准孔板的压力损失较大,使空气鼓风机的能耗较大,并且安装也不方便。若采用阿牛巴流量计替代孔板流量计对入炉空气进行计量,就可起到增加空气流量,减少煤气生产的循环时间,增加煤气的产量,减少空气鼓风机的电能  相似文献   

2.
粘性密封的设计计算(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述 (一)粘性密封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粘性密封也称螺旋密封。它的基本原理是,在旋转轴与静止壳体之间有一狭小间隙,其间充有粘性流体,在轴或壳体上(或者同时在两者上)刻有螺旋槽;当轴旋转时,由于螺旋槽对粘性流体的泵汲作用而建立起一个密封压力,该压力与被密封流体的压力相平衡,从而防止了泄漏。当装置内的被密封流体为高压液体时,则该液体本身即可作为密封流体(图1),当装置内为正压或负压气体时,则可从  相似文献   

3.
吴文珍  吴文景  吴昊 《阀门》2013,(6):12-14
分析了国内有关标准对钢制阀门的壳体试验、高压密封和上密封试验等试验压力值及38℃时最大允许工作压力的规定,提出了各种金属材料的阀门试验压力值计算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ABAQUS软件对牵引绳用调控式往复密封装置在高压环境下的密封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密封组件与牵引绳的应力分布及变形情况,分析调控压力与介质压力对密封泄漏率及摩擦力的影响规律.设计搭建主密封试验装置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合理的调控压力与密封结构设计可以实现较好的接触应力分布,显著地减少密封泄漏;随着调控压...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相对运动条件下密封接头的泄漏量及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分析了技术上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用精密流量计间接测量质量流量,在张力和有相对运动的条件下用力传感器测量密封接头与钢索间的动摩擦力,并进行了对气源、恒压气室、试验装置和测控系统的设计.该方法满足动密封条件下的密封性和摩擦力的测量需要,并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密封性测量方案.  相似文献   

6.
航空发动机高温高速密封试验台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缺少试验装置,目前国内不能对航空发动机密封装置进行全工况条件下的试验研究。研制一种能模拟航空发动机密封装置的全工况条件的密封试验台,对某刷式密封试验件进行静态和动态试验。该高温高速密封试验台能模拟航空发动机密封装置的工作温度、压力、安装方式及工作转速等工况,可对密封装置的静动态试验的泄漏量进行测量,为密封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常规环空排气阀采用的橡胶密封易受高温、高压强腐蚀气体侵蚀而失效的难题,设计一种具有双弧面金属密封结构的新型环空排气阀。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不同下入深度时新型环空排气阀金属密封的应力与接触压力分布以及密封接触宽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该阀在下入深度小于等于600 m时,最大Mises应力大于壳体材料屈服强度,最大接触压力为壳体材料屈服强度的1~1.37倍,而密封接触宽度基本保持不变,能够实现金属密封。对新型环空排气阀进行了开启压力和密封压力实验,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大致吻合,表明该阀在下入深度小于600 m,密封压力不大于45 MPa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连通、密封上下环空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目前钢铁企业正在使用的各类煤气放散阀在高风温、高压力的条件下密封性的问题,采用了球面密封,提高了放散周密封压力及使用寿命,确保高炉高压生产.  相似文献   

9.
苗雨才 《阀门》2002,(6):28-33
对国内外阀门压力试验标准中关于壳体试验、密封试验、上密封试验及气压试验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研制了与实装相一致的外装式艉轴机械密封的试验台,该试验台能实现对试验装置机械密封泄漏量、密封端面温度、介质压力等参数的有效测量。进行了机械密封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该试验台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柴油机轴瓦磨损问题,为了研究滑动轴承磨损影响机理且由于现有设备无法满足试验要求,开发研制了一套滑动轴承磨损试验系统。利用该系统可进行主轴瓦和连杆瓦两种滑动轴承在结构、转速、载荷、磨粒、润滑油状态不同条件下磨损状态的模拟试验研究。在完成试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该试验系统的液压模块、机械承载模块、润滑模块、试验控制模块等子系统的开发设计。该系统采用液压伺服的加载方式对模拟轴进行了拉压加载,采用变频器控制驱动电机转速,润滑油的压力及温度可以自由调节,并利用基于美国NI公司的LabVIEW环境的软件实现了对试验系统的自动控制以及试验数据实时显示和存储,实现了不同工况下的轴瓦磨损的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试验系统可以实现试验功能,具有良好的试验性能,达到了试验系统开发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核电、石油化工等行业需求的增长以及工艺复杂程度的提升,其关键设备状态的安全监测缺少直接、实时、在线的监测手段,难以实现故障的准确诊断与预警。本文选取石化和核电行业关键设备管壳式热交换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热交换器换热管外结垢机理及对换热性能影响,应用总传热系数建立换热效率、传热平均温差与结垢厚度间的表征关系,提出了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结垢故障虚拟感知方法,利用热交换器的温度、压力、流量等高精度、易获取运行数据,实现热交换器结垢厚度在线准确感知。最后,通过在热态功能试验台架回路上采用高压容器试验件开展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总传热系数的热交换器结垢虚拟感知模型能够在30%误差范围内实现在管径2.2%以上的垢层厚度监测。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先进的鲁奇炉代表型MARK#Ⅳ/4型φ3 800 mm鲁奇式加压气化炉壳体的焊接工艺及相关要求。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确定试验方案,在试验的基础上针对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方案论证和工艺攻关。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焊接工艺方案,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产品质量和控制焊接变形,实现壳体纵环缝焊接采用窄间隙埋弧焊自动跟踪压道焊工艺。成功地解决了鲁奇式φ3 800 mm加压气化炉壳体焊接在质量性能、控制焊接变形等方面存在的难题,获得了满意的焊接效果。该项目的研制成功为承制大型疲劳容器和耐高温、高压的机械传动设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陈孙艺 《压力容器》2008,25(2):18-22
针对壳程较高压的浮头盖密封设计存在的管程二次试压易泄漏的问题,提出了以GB150的法兰设计方法为基础的另外四种可行处理方法,包括垫片选优法、重紧浮头螺柱时的螺柱面积控制法、密封焊法和压差控制,对几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比较。在垫片曾经分别满足内压和外压单独作用的前提下,一般当壳程与管程的设计压力比达1.2时,常用的垫片已难以满足一次拧紧即可内压或外压反复试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一种典型轴向柱塞泵为研究对象,模拟其工作过程中压力脉动在壳体外表面产生的振动,获得在此激励下的动态响应。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建立轴向柱塞泵壳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瞬态响应分析。分析壳体在不同压力级别下的振动响应,通过分析结果确定泵壳位移、应力和应变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找到泵壳的“敏感区域”,为轴向柱塞泵振动测试和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耐压壳体是UUV各功能设备的装载平台,其可靠性水平关系到UUV的安全性、可靠性。文中应用可靠性理论中的应力-强度干涉模型,介绍了某型UUV水下耐压壳体强度可靠度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7.
为在室内考察井下随钻测量仪器工作性能,设计了井下环境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能够模拟井底70 MPa高压及125 ℃高温环境,可作为井下仪器、工具的室内耐温耐压测试平台。液压系统是装置核心模块,采用恒压变量泵控等技术,精确模拟环空压力、地层压力及井底温度。变量泵的输出流量与工作负载相适应,符合井下环境模拟装置高压、小流量工况要求,且高效节能。经测试,试验装置压力控制精度±0.3 MPa,温度控制精度±0.5 ℃,能够较准确地模拟预设压力及温度数值,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机械密封式水铰链在带载运转情况下的密封性能,指导水铰链的研制和开发,文中在以往试验装置的基础上,研制了水铰链综合试验装置。介绍了该装置的原理、整体结构及运行情况。该装置由温度调节系统、压力流量调节系统、伺服驱动系统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组成。该装置温度可控,转速可调,测试界面友好,测试数据直观可视,能进行水铰链在不同压力及流量下的运转试验。该装置为水铰链产品的研制及性能评价提供了有效的试验手段。  相似文献   

19.
陈杰  范引鹤  高德平 《机械强度》2003,25(2):233-236
研究受内压开孔圆柱壳与其受拉伸开孔平板模型在结构和受载条件上的相似性,有限元分析表明,开孔圆柱壳与其相应的平板模型在开孔附近的等效应力分布非常相似,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开孔圆柱壳模拟疲劳试验载荷应由控制疲劳寿命的关键部位(即危险点)的等效应力来确定,当开孔圆柱壳与其平板模型在危害点的等效应力水平和分布相同时,可认为二者的疲劳寿命也相同,在正确的加载条件下,开孔平板模型可用于开孔圆柱壳的模拟疲劳试验,并较精确地预测开孔圆柱壳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20.
设计制作了一套大型液压千斤顶试压装置,实现了对液压千斤顶的试压检验,为维护设备的性能稳定,确保现场施工的使用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