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倪青 《家庭中医药》2003,10(4):46-46
治疗痛经的非处方药中艾附暖宫丸、痛经片偏于温经散寒,妇科得生丸、元胡止痛片偏于理气止痛。实证痛经,气滞或寒凝特征明显者,可以对证选用,一般可任意选用一种。虚者一般见经期或经净后疼痛,多为小腹隐隐作痛或腰背酸软疼痛,按之痛减,伴经色浅淡、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头晕等,治疗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名老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笑梅主任医师,擅治妇科杂病,对痛经之辨治,尤其独到.他认为,痛经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及虚实之辨,原发性痛经多数是由精神创伤而致,继发性痛经多数是由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经行腹痛有虚实之分,实者有寒凝、气滞血瘀或热滞;虚者有血虚、气虚、气血两虚及肝肾亏损.实者多痛于行经之前,经通而痛减,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痛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往往与引起禀质有关.兹根据其临证经验,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3.
试探痛经因虚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郑艳 《福建中医药》2007,38(4):50-51
痛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病证之一,表现为女子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者可因剧痛导致晕厥,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古往今来对痛经病机的认识通常以实证居多,即壅则不通,"不通则痛";治疗不离"通则不痛"准绳,但不乏其复发者.笔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和总结,参阅一些文献报道,认为素体虚损导致痛经较为常见,或虚实夹杂,而以调整体质、补虚治痛不失为治疗痛经的捷径之一.推此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止痛散敷脐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6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痛经指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根据病因病机分为气血瘀滞、寒湿凝滞、肝郁湿热、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五型,笔者采用止痛散敷脐法治疗寒湿凝滞型痛经6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任督脉穴位治疗痛经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凌  林红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0):61-63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是指女性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难以忍受,影响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者。西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中医对痛经辨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与肝郁气滞或经期受寒有关,一般痛在经前;虚证多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一般痛在经后。  相似文献   

6.
<正>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1]。少腹逐瘀汤为清代王清任所创,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证少腹诸症。导师康志媛教授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时,主要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收效良多。病因病机痛经主要病因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可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而致胞宫气血不通而痛,虚者有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胞宫失于濡养而痛。  相似文献   

7.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笔者自2000年3月-2006年元月之间对妇科门诊痛经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发现痛经以寒凝胞宫型多见,采用温经汤加减治疗9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痛经又称经期疼痛,是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腰骶痛,疼痛剧烈,严重时出现昏厥现象,称之为痛经。患者多发生小腹疼痛,甚至绞痛或剧痛昏厥,并伴性情急躁、乳房胀痛、头痛、恶心、乏力、呕吐或腹泻等全身症状。西医学认为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从月经开始就发生的腹痛,发生于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多见于  相似文献   

9.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主要症状为行经前后或经期下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昏厥,肢冷汗出,泛恶呕吐,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其病机概括为虚实两大类,实证痛经多由气郁、血瘀、寒湿阻滞冲任胞宫,而致“不通则痛”。多用通利之法治之。至于虚性痛经,其病机与“不通则痛”迥然有别,在治疗上不可袭用通利的法则,须施用补虚治痛的治则。  相似文献   

10.
痛经指女性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者疼痛可放射至腰骶、会阴,并伴恶心呕吐、手足厥冷。痛经者其生殖系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为原发性痛经,主要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祖国医学认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肾气未充,冲任气血调和能力较弱,对于经期及行经前后的急骤变化不能疏通条达,故而发病。其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证型以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最常见。与证型相关的胸胁、乳房胀痛(气滞)、小腹冷感、得温痛减(寒凝)、月经瘀块(血瘀)等伴随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11.
痛经[1-2]是指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有疼痛、坠胀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四肢冰冷甚至晕厥,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又称功能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而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多见,腹痛多发生于行经1~2天或经期1~2天,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下坠感,疼痛可引及全腹部或腰骶部,或外阴、肛门坠痛;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二便失禁等晕厥现象.笔者采用孙思邈十三鬼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以周期性下腹部及腰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为妇科常见病.祖国医学亦称“经行腹痛”.临床观察本病多由肝气郁结,寒湿凝滞,或肝肾亏虚,胞脉失于滋养,而致经行受阻,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相似文献   

13.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青年妇女多见[1]。近年来,笔者采用少腹逐瘀汤配合灸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4例取得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52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痛经是指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相似文献   

15.
痛经是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之,多见于青年妇女。笔者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痛经50多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寒性痛经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多因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涉水感寒,或多食生冷,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作痛。或素体肾阳虚弱,阴寒内盛,抑遏人体阳气,或房劳伤肾,或手术损伤胞脉,胞脉系于肾,而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气血,以致血瘀停滞,不通则痛。治疗上当遵寒者温之,瘀者通之,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17.
王艳霞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43-1144
痛经是指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  相似文献   

18.
答: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一般经前、经期痛者多为实证,经后痛者多为虚证.痛时拒按者属实证,喜按者属虚证.得热痛减者多为寒证,得热痛剧者多为热证.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者多属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绵绵作痛或隐痛多属虚.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相似文献   

19.
痛经即妇女在经期前后或月经期,周期性的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程度较重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亦称“经行腹痛”。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者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以青少年女性多见;继发性痛经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或宫颈狭窄等引起者,常见于育龄期妇女。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亦称经行腹痛。本病好发于初潮后到青春期少女,严重者可影响学习和生活。我科在2008年-2010年通过药物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89例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89例患者中,年龄在13岁-25岁之间,病程在0.5-8年之间,所有病例痛经B超排除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确诊为原发性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