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新发心房纤颤(房颤)的相关因素及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OPCAB的124例患者资料,选取备选危险因素,以术后新发房颤为终点,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将P〈0.25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后退法筛选危险因素.明确与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0.25的指标有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年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是术后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OPCAB术后早期新发房颤与年龄及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密切相关,高龄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延长可能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该院收治的房颤相关性脑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及非房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特征及入院时的相关检查指标,对房颤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率14.2%,其中有10例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余患者未进行任何干预;②房颤组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及合并肺部感染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③房颤组年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NIHSS评分高于非房颤组;④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空腹血糖高﹑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引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生,年龄﹑高血压﹑高血糖﹑NIHSS评分﹑合并肺部感染是影响房颤相关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周勇 《中外健康文摘》2007,4(6):133-13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且有很高的致残性和致死率。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老年房颤的病例逐渐增加,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在发生改变。为探讨老年房颤的危险因素,以期在临床上更有针对性地预防的治疗,本研究对我院237例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收集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为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Framingham心脏病研究临床信息调查方法为基础,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通过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天水市住院患者房颤的流行病学现状。结果:房颤的总发病率为0.669%,不同年龄段对本病的发病有差异性。60岁以上房颤发病率占60.7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本病的发病无统计学意义。既往史、危险因素对房颤的发病有影响,但本次流行病学研究中,冠心病81例,居首位,患病率为0.26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显示,心功能的分级对房颤有影响,房颤患者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房颤的常见原发病中甲亢为房颤的典型指标。结论:高龄人群是房颤的多发人群。年龄≥60岁是房颤的强危险因素,风心病、冠心病、甲亢、高血压等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和房颤的发生有关,甲亢是房颤患病的典型指标。关键词Famingham危险评分心房纤颤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尿酸水平用于预测心房颤动发生及治疗效果中的作用,为房颤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尿酸对预测心房颤动发病作用研究:对照组随机选取来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60例,观察组选择因房颤来我院治疗的患者180例,其中符合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三种房颤类型的患者各60例,2组患者分别检测血糖、血脂、血尿酸、CRP水平及心脏彩超检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房颤危险因素进行分析。2尿酸对心房颤动治疗效果评价作用研究:观察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后再次检测血尿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尿酸(428.13±123.7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07.15±97.64)μmol/L,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LVEF(OR=3.173,P<0.01)、LAD(OR=1.376,P<0.01)、运用β受体阻滞剂(OR=1.297,P<0.01)、尿酸水平(OR=2.548,P<0.01)与房颤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OR=1.371,P<0.01)和LVEF(OR=2.414,P<0.01)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药物及电复律控制后观察组血尿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心房颤动独立危险因素,且与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尿酸水平可以用于预测心房颤动发生,并对疗效评价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军队老年干部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院干诊科所有诊断为房颤并且资料完整的病例12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无房颤的窦性心律、年龄匹配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用动态心电图和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房颤与冠心病以及各种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240例,男性168例,女性72例,男女性别比为2.3:1,房颤发生率为58.32%;房颤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房颤组冠心病患病率显著增加;房颤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发生率无显著增加;经多元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慢性心功能不全、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房颤使冠心病发病率增加,年龄、器质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二尖瓣狭窄及二尖瓣关闭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低卒中危险因素房颤抗凝与抗栓治疗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华法林抗凝及阿司匹林抗栓治疗低卒中危险因素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1例低卒中危险因素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用华法林治疗组40例,INR(国际标准比值)2.0—2.5,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组41例,比较两组均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栓塞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脑出血、大出血、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华法林抗凝及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低卒中危险因素房颤均为有效和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578例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肺癌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并分析肺癌术后房颤与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本组肺癌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率为11.4%(66/578),无心脏相关并发症死亡病例;肺癌术后房颤发生与患者年龄、肺手术复杂性有关,与患者性别、手术方式(开放/胸腔镜手术)无关;62.1%(41/66)患者发生房颤时存在低氧血症或/和电解质紊乱。结论高龄、复杂肺切除手术、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是肺癌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只要及时诊断、正确治疗,肺癌术后房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孤立性房颤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118例孤立性房颤患者,根据在院期间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转律组和复发组,采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并进行分类,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8例患者早期复发率4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类型为持续性房颤、术前应用地高辛、有脑栓塞病史以及心脏彩超中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及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是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左房内径≥40 mm的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率高,结果可指导我们术前筛选更为适合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并可推测孤立性房颤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合并原发性心脏病的房颤。  相似文献   

10.
姚丽梅 《广西医学》2003,25(3):384-385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的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为 0 4 %~ 2 0 % ,老年人房颤的发生率较高 ,6 0岁以上人群为 2 %~ 4 % ,75岁以上人群 >10 % 〔1〕。老年人房颤的年发病率可达5 4 % 〔2〕,且随着年龄增加 ,房颤的发病率增加〔3〕。年龄每增加 10岁 ,发病率增加 1 4倍 ,75岁以上的房颤患者约占房颤总数的一半〔4〕。栓塞性脑卒中是影响老年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针对老年房颤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老年人房颤的抗凝治疗。1 老年人房颤发生栓塞的可能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既往研究已表明 ,房…  相似文献   

11.
李延健  佘强 《医学综述》2014,(5):790-794
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目前已经报道了大量的相关危险因素,而遗传对房颤的作用已达成共识。随着基因鉴定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了位于染色体多个区域中的多个遗传易患位点。该文将这些与房颤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及相关临床应用作一汇总,并以这些SNPs为线索探讨房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丽  王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2,(22):159-160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脑梗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及67例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用多元相关分析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初发组比较,复发组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TIA史、房颤史的比例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TIA史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元相关分析显示它们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房颤史、TIA史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避免和控制危险因素,提高综合防治水平,是减少脑梗死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之一,也是脑卒中、心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几年来从统计学资料分析,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相关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基础疾病引起的心房纤颤,但高血压仍成为房颤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从目前房颤的治疗原则,仍以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控制血压、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或心衰等,解除导致房颤的诱因。对初发房颤数周或是房颤持续时间不详的患者,伴有心悸、胸闷等血液动力学有改变者,可首选抗凝和控制室率、节律的药物治疗,以达到恢复窦性心律,改善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以下称房颤)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形成血栓及左心功能不全,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故对房颤的治疗研究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治疗房颤的方法是把药物及电复律不能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给予积极控制心室率及预防栓塞形成的治疗上.然而经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房颤的持续存在仍是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房颤的预防和积极转复窦性心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216例心房颤动患者中,房颤合并脑梗塞组60例,房颤无脑梗塞组156例,回顾性分析脑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房颤合并脑梗塞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年龄>75岁、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高血糖、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左房直径>50mm、未正规抗凝治疗是房颤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高龄房颤患者必须进行合理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症患者新发心房纤颤(以下简称房颤)的临床特征、血生物化学指标及诱发新发房颤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深圳市南山区蛇口人民医院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既往是否存在房颤病史分为新发房颤组12例和既往房颤组40例。分析ICU危重症患者一般流行病学特征、新发房颤组与既往房颤组48 h血生物化学指标及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ICU危重症患者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结果新发房颤组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较既往房颤组延长,且房颤发生后24 h胺碘酮、去甲肾上腺素、硝普纳使用累计用量较既往房颤组使用累计量更多(P0.05)。新发房颤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功能评分(Ⅰ级、Ⅲ级、Ⅳ级)较既往房颤组增多(P0.05)。新发房颤组肌钙蛋白、钾、降钙素原较既往房颤组升高(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钾、降钙素原为ICU危重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发房颤可明显延长患者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增加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血管活性药物的总量;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功能评分、年龄、肌钙蛋白、钾、降钙素原与ICU危重症患者新发房颤有关。年龄、钾、降钙素原是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获得上海市中心城区5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社区50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及心电图检查,对其生活习惯、疾病史及房颤发病率进行统计.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计入选50岁以上人群3804人.男性1691人,占总人群的44.4%.平均年龄(70.6±8.84)岁.调查明确诊断房颤患者130例,房颤患病率为3.42%,其中男性3.55%,女性3.3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女,房颤的患病率逐渐升高.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95%CI 1.02-1.07)、既往有冠心病(OR=5.44,95%CI 3.60-8.22)或瓣膜病(OR=5.90,95%CI 2.36-14.77)为房颤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上海中心城区(静安区)5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较高,高龄、冠心病或瓣膜病患者更易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18.
新近的一项研究显示,高龄(>75岁)、高血压、糖尿病、左房血栓、持续性房颤、动脉收缩压增高及未用药物控制心室率是房颤患者出现脑卒中并发症的高危因素。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牵头,对全国13家医院4511名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是第一个国人房颤脑卒中危险的多中心大规模研究。研究显示,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发生卒中的危险高,非瓣膜性房颤比孤立性房颤的危险大,房颤的持续时间长、未用药物控制心室率的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大。未曾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并没有比转复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216例心房颤动患者中,房颤合并脑梗塞组60例,房颤无脑梗塞组156例,回顾性分析脑梗塞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房颤合并脑梗塞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年龄>75岁、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高血糖、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左房直径>50mm、未正规抗凝治疗是房颤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高龄房颤患者必须进行合理的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是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主要措施。作者结合近年来房颤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以及国内外房颤治疗的指南与建议,对房颤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以及出血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综述危险分层和应采取的抗凝策略,以促进房颤患者的合理抗凝治疗,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和抗凝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对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论述,达比加群酯有希望成为替代华法林的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