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一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和淋巴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高血压(EH)组39例,正常对照(NC)组41例,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AngⅡ、ET,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NO。结果EH患者血浆和淋巴细胞中ET均高于NC组(P分别<0.05和<0.01),NO低于NC组(P分别<0.05和<0.01)。除血浆ET和NO外,各指标改变EHⅡ期较Ⅰ期明显(P分别<0.05和<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EH组平均动脉压(MAP)与血浆及淋巴细胞中AngⅡ、ET呈正相关,与NO负相关(r分别=0.67,0.81,P均<0.01);EH组血浆和淋巴细胞中NO与AngⅡ、ET均呈负相关(r分别=-0.651,-0.725,P均<0.01)。结论淋巴细胞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比血浆更为敏感,与MAP相关性更好,AngⅡ、ET和NO三者分泌失平衡,是EH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特点与高血压病发病的关系,本研究以复合胶元酶法分离培养EH患者和血压正常者(NT)离体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检测细胞培养液的NO含量和VSMC的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观察EH患者动脉VSMC分泌NO的特点。结果显示:①EH组VSMC的NO含量和NOS活性均显著低于NT组(P<0.01);②EH患者和NTVSMC的NO含量和NOS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均显著地增加(P<0.01);③EH患者和NT的NO含量随NOS活性增强而增加,并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表明EH患者VSMC的NOS-NO系统可能存在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并参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倾斜试验中血浆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来了解自主神经及血管内皮功能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5例患者,倾斜试验阳性15例,阴性10例,于倾斜试验前和倾斜不同时间测定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1)倾斜试验阳性组出现阳性反应时血浆ET水平明显增高,高于倾斜前水平和倾斜试验阴性组(P<0.05和P<0.01)。(2)倾斜试验阳性组血浆NO水平在倾斜前、倾斜后10分钟和出现阳性反应各阶段均明显低于倾斜试验阴性组(P<0.05和P<0.01);两组血浆NO水平分别在试验阳性时和试验终止时均高于倾斜前水平(P<0.05和P<0.01)。(3)倾斜试验阳性者出现阳性反应时,心率变异指标LF有明显下降(P<0.05),HF也有下降。结论血管内皮功能的调节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能共同参与了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机制,两者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2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和频域指标分析,并与正常人对照;根据射血分数降低程度,将26例患者分成两个亚组,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对照。结果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组HRV时域指标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相邻的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频域指标低频(LF)和高频(HF)值均明显降低(P<0.01),低频/高频(LF/HF)明显升高(P<0.01)。两个亚组比较,射血分数(EF)显著减低组HRV时域指标SDNN、rMSSD和pNN50均显著低于EF轻度减低组(P<0.001、P<0.01、P<0.05)。频域指标HF成份明显减低(P<0.01);HF减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LF/HF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显著降低,同时伴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但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更为明显。提示植物神经系统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有一定作用;扩张型心肌病随心衰的加重,HRV指标进一步减低。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探讨一氧化氮(NO)与高血压的发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重氮法检测5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和36例正常对照组血浆NO浓度的变化。结果(1)高血压患者NO浓度(14.91±2.18μmol/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地降低(P<0.01);降压治疗后高血压患者血浆NO浓度有明显地增高(P<0.01),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高血压患者血浆NO浓度Ⅰ期最高,Ⅱ期居中,Ⅲ期最低,各期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67.58,P<0.01)。(3)重度患者血浆NO浓度明显地低于轻度、中度患者(P<0.01);中度明显低于轻度(P<0.01)。(4)并发心力衰竭组血浆NO浓度明显低于无心力衰竭组(P<0.01)。结论NO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并与病情有关。检测血浆NO浓度可作为判断高血压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充血性心衰(CHF)时心钠素(ANF),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培哚普利的于预作用,我们选择40例临床确诊为CHF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放免法测定血浆ANF,ET含量,比色法测定血浆NO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观察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CHF患者的血浆ANF,E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N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培哚普利平均治疗8周后ANF,ET显著下降(P<0.001)而NO显著上升(P<0.05),提示ANF,ET和NO参与了CHF的病理生理过程。培哚普利可以降低CHF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 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采用ELISA法对68例糖尿病患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48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20例]血清TNFα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NIDDM组、IDDM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合并血管并发症组升高更明显(P<0.01)。血清TNFα水平与血糖不相关;与病程、血清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TNFα呈下降趋势。提示:血清TNFα增加是长期高血糖的结果。TNFα参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动态检测血清TNFα水平可作为临床观察糖尿病病情变化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多次小睡潜伏时间试验在诊断嗜睡症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多次小睡潜伏时间试验(MSLT)客观评价嗜睡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2例正常人、17例发作性睡病及12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进行MSLT检查。结果正常对照平均MSLT为20.1±6.7分;快速眼动睡眠(REM)0.1±0.3次。发作性睡病组平均MSLT3.1±1.9分(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OSAS组比较,P<0.05);REM睡眠次数3.4±1.4次(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OSAS组比较,P<0.05)。OSAS组平均MSLT5.7±3.2分,REM睡眠次数1.7±1.4。结论MSLT试验的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及REM发生的次数对发作性睡病及OSAS患者的嗜睡严重程度及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甘草对老年大鼠SOD,LPO,MAO—B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对大鼠红细胞SOD活性、脑组织MAO-B活性、红细胞LPO含量进行测定,观察上述指标的随龄变化,甘草对老年大鼠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的SOD活性在其成长阶段随龄升高(P<0.01);红细胞LPO含量随龄增加(P<0.01);脑组织MAO-B活性随龄增加,甘草水煎剂能提高老年大鼠SOD活性,降低LPO含量,降低MAO-B活性(P<0.01)。不同的用药时间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甘草可以抗衰老。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垂体瘤和小脑幕下肿瘤及脑外伤术后病人尿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变化,以及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Ⅰ和Ⅱ的变化。结果脑疾患术后尿EGF排出量与正常对照比较明显降低(P<0.01)。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Ⅰ和Ⅱ的变化与正常对照比较明显升高(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功能改变在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心肌梗塞面积的关系及卡托普利的保护作用。方法用24只麻醉兔随机分为三组,(1)MIR组,(2)MIR+卡托普利治疗组,(3)假手术对照组,观察心肌缺血半小时,再灌注0.5、1.5、6小时血循环内皮细胞(CEC),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含量变化及其与心肌梗塞面积的关系,静注卡托普利观察其对梗塞面积及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半小时,血NO下降,ET升高,其变化于再灌注6小时最明显(P<0.05),CEC则以再灌注1.5小时明显增高(P<0.05);(2)再灌注6小时心肌梗塞范围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且同一时相点血NO与心肌梗塞面积呈负相关(r=-0.961,P<0.01),血ET与心肌梗塞面积呈正相关(r=0.923,P<0.05);(3)用卡托普利干预后,血NO有所回升,ET明显下降,心肌梗塞面积明显缩小。结论MIR可诱发内皮功能紊乱,而内皮功能紊乱是再灌注心肌损伤加重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在大鼠高血压心肌肥大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夏冰  苏加林 《高血压杂志》1997,5(3):188-190
目的研究内皮素(ET)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诱导的高血压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及ETA受体阻断剂JKC-301的保护效应。方法复制大鼠L-NAME高血压模型,动物分对照组、高血压组和JKC-301治疗组,测定心重、血浆及心肌ET水平和心肌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结果高血压动物的心重、ET水平和心肌MAPK活性较对照组都显著升高(P<0.01或0.05),加用JKC-301治疗则较高血压组ET水平不变,但血压、心重和MAPK活性均降低(P<0.01或0.05),心肌MAPK活性与左心室肥大程度呈正相关(r=0.82,P<0.01)。结论一氧化氮缺乏的心肌肥大可能是由ET所介导的,ETA受体阻断剂对此种肥大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素E1对肺心病心衰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前列腺素E1静脉滴注对肺心病心衰的疗效。方法对30例肺心病心衰患者,应用前列腺素E1(PGE1)200μg/d静脉滴注,疗程5天。于治疗前后同步检测内源性洋地黄因子(EDF)、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观察症状体征变化,并与对照组(不用PGE1)的30例肺心病心衰患者及2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肺心病心衰患者的EDF、LPO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SOD含量则显著降低(P<0.001)。治疗组病例治疗后EDF、LPO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SOD含量则显著升高(P<0.001),症状体征及血气参数显著改善(P<0.01~0.001)。对照组(不用PGE1)病例的EDF、LPO、SOD、血气参数及症状体征,于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PGE1对肺心病心衰患者确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心病时血循环内皮细胞、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运用右心导管检查技术和血循环内皮细胞(CEC)分离技术,用硫巴比妥法及羟胺法测定血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结果肺心病组肺动脉平均压[(mPAP)376±075kPa、血CEC数量每09微升为1670±265与COPD组(848±22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CEC数量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比较呈显著负相关(r=0.9423,P<0.001),血CEC数量与肺动脉压比较呈显著正相关(r=0.8270,P<0.001),肺心病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COP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缺氧可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5.
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27例心绞痛(AP)患者循环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素(ET)含量,并与正常人对比,以探讨TNF、ET在冠心病发病中的意义。结果表明:AMI组及AP组血TNF、E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TNF、ET水平亦显著高于AP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TNF、E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2,P<001)。提示TNF、ET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及演变过程,且两者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雾化吸入爱喘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观察雾化吸入爱喘乐(溴化异丙托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尤其是气道阻力的影响,对4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雾化吸入溴化异丙托品组和吸入生理盐水组,雾化吸入前,二组临床资料和各项肺功能指标均大致相同(P>005)。结果:雾化吸入溴化异丙托品(0.025%2ml)者60分钟后各项肺功能指标(FVC、FEV1、FEF25%~75%、PEFR)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001),尤其是气道阻力(Raw、Gaw、sRaw、sGaw)明显降低(P<001)。吸入生理盐水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无改变(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病毒性肝炎(AVH)患者胆囊(GB)排空功能及其与病情程度和转归的关系.方法用实时超声研究了32例AVH患者及26例健康对照者GB排空功能.结果空腹GB容量(FGV)AVH患者(1022±231)明显小于对照组(1979±151)(P<0001),随病程延长,FGV渐增多.FGV减少与病情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餐后GB排出量(GEF)AVH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其减少与病情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血清胆红质、AL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001).60min最大GEF及GB排空速度明显减少、减慢(P<0001).恢复期FGV及餐后GEF均恢复正常.结论AVH患者存在FGV和餐后GEF异常.其机制与肝细胞损害,泌胆功能障碍及神经—激素调控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心肌氧自由基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为指标,观察了增龄对心肌自由基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肌OFR浓度随增龄上升,至13、17月龄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2)心肌SOD活性随增龄下降,至13、17月龄时达到显著水平(P<0.05);(3)心肌MDA含量随增龄而增加,至13、17月龄时增加显著(P<0.05,O<0.01);(4)老年小鼠(17月龄)心肌SOD活性与OF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脑肠肽(BGP)在肝性脑病(HE)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10例HE患者和10例无肝性脑病对照者脑脊液(CSF)生长抑素(Ss)、甲硫氨酸脑啡肽(ME)的含量。结果表明,HE患者CSFME含量明显减低(P<0.05),SS含量明显增加(P<0.05)。ME含量与HE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SF糖和蛋白含量关系不密切(P>0.05)。随HE患者存活时间延长,ME含量渐增加(p<0.01)。提示BGP可能参与HE的发生发展并能在CSF中反应出来,HE患者的一些神经精神症状亦可能与中枢神经元释放BGP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应用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6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左室重构(LVR)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心肌梗塞后LVR早期(3~6周)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收缩期最大室壁应力(Edb)、左室收缩末期室壁应力(Esb)、平均室壁应力(meanb)、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PVA)、左房张力(LAT)、左房射血力(LAF)及峰值充盈速度(PFR)显著增大(P<0.01-0.001),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左室收缩期圆周指数(LVSCI)、平均周边纤维缩短速率(MVC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PVE)及PVA/PVE显著降低(P<0.01-0.001)。LVR晚期(6-12个月),EDV、ESV增加,EF、CO及LVSCI降低(P<0.001);与LVR早期比较,PVE、PVA及LAF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AMI后LVR的主要病因是梗塞区膨展、左室扩张、容量负荷及室壁应力增加,从而导致心肌梗塞并发症;ESV、EDV及EF可作为了解远期AMI患者预后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