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峡水库区滑坡发育与多种因素相关。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外部因子和内部因子。其中斜坡相对高差是滑坡发育的必要内部条件之一,对斜坡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借助于GIS技术,采用贡献率法重点研究斜坡高差对研究区滑坡发育的贡献。通过对研究区内已有的205个滑坡样本点进行细致剖析,结果表明相对高差在500~1000m的斜坡对滑坡贡献率最高,是滑坡发育的主要高差区间;400m、1100~1300m斜坡贡献率中等,是滑坡发育的次要高差区间;100~300m、1400~1700m斜坡的贡献率较低,是滑坡发育相对较弱的高差区间。文章运用贡献率法定量地分析了三峡水库区滑坡发育与斜坡相对高差之间的关系。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为库区以后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构造高差分析是构造解析及平衡剖面制作与恢复的基础.长期以来,构造高差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也缺乏原理性描述;构造高差分析也主要局限在构造地貌和地形高差的分析.本文在分析前人有关构造解析、地貌高差和构造高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造高程概念,将构造高差定义为构造高程之差,拓展了构造高差的内涵;并将构造高程定义为地质点所在构造...  相似文献   

3.
导流隧洞开挖施工的爆破振动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导流隧洞地质条件,结合隧洞的布置特点和现场的施工情况,采用固定测点的方案,对隧洞开挖施工进行了现场监测。分析测试数据发现,质点振动速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效应,质点朝临空面的振动速度明显大于其他方向。测点和爆点不在同一高程时,当两点的高差与爆心距的比值较大时,“高差效应”引起的质点在不同方向的峰值振动速度差别十分明显,当两点的高差与爆心距的比值较小时,“高差效应”明显减弱。对于高差与爆破振动传播和衰减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修正公式,但这些公式均把高差作为一个独立的变量进行考虑,物理意义不甚明确。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考虑高差影响的实际意义并结合无量纲分析,取高差与爆心距的比值作为“高差效应”影响因子,对传统爆破振动波衰减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经过对比分析,修正后的爆破振动波衰减规律公式具有更高的精度。同时,对实际监测中出现的振动速度超过安全控制速度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及时调整爆破参数,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爆破振动破坏效应。其研究成果对指导隧道工程开挖爆破施工和保证坝体及大坝帷幕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保证了该工程爆破施工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针对用拟合局部似大地水准面实现GPS高程转换的方法在山区大比例尺重力勘查领域难以推广应用的情况,提出GPS高程转换的一种改进算法,即利用基于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推导的高程异常差公式将GPS测定的大地高差转换为正常高差,进而实现GPS高程的有效转换.通过算例分析表明,这种方法完全适用于大比例尺重力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5.
该文提出了用高差图和工作面平面图对采掘工作面内各种构造及其要素预测的方法。并应用了详实资料对本方法的预测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为综合利用测绘资料和实现矿井构造的定量预测探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
袁敬一  邬光辉  万效国  邓卫  刘瑞东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16-67050016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位移关系对断层发育机制研究与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露头研究一般认为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呈幂律关系,但往往难以获得地下走滑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数据。在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基础上,结合断层破碎带的井—震响应分析,通过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10条走滑断裂带三维地震资料测量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与高差的分布及其相关关系,探讨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发育,破碎带宽度达3000 m,一般在100~700 m,不同地区与不同岩性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具有相似的宽度分布范围;② 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断层破碎带宽度/高差比值高达70,一般在3~16,回归分析同一条断层的破碎带宽度是高差的4~12倍;③ 大多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以幂律关系继承性发育,但其中部分快速生长,而另一部分减速生长,并造成数据的分散性。结果揭示:①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可以用来预测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② 即便在相同的构造背景与岩性条件下,同一条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也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或幂律关系,而是呈现多趋势或多阶段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的数据处理中,当排除了球气差的影响后,全站仪本身自带程序自动算出的点与点间高差与根据全站仪读出的其它数据运用公式计算出的高差之间始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河床高差对Y型汇流口螺旋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河床高差(定义为干支流河床高程差与尾水位之比)对Y型汇流口螺旋流结构的影响。通常情况下,Y型汇流口水流为表面汇聚的双螺旋流。河床高差的存在将减小干流侧水流的螺旋流强度,增强支流侧水流螺旋度,而当支流侧螺旋流很强烈时,干流侧螺旋流将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9.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位移关系对断层发育机制研究与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露头研究一般认为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呈幂律关系,但往往难以获得地下走滑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数据。在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基础上,结合断层破碎带的井—震响应分析,通过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10条走滑断裂带三维地震资料测量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与高差的分布及其相关关系,探讨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发育,破碎带宽度达3000 m,一般在100~700 m,不同地区与不同岩性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具有相似的宽度分布范围;② 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断层破碎带宽度/高差比值高达70,一般在3~16,回归分析同一条断层的破碎带宽度是高差的4~12倍;③ 大多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以幂律关系继承性发育,但其中部分快速生长,而另一部分减速生长,并造成数据的分散性。结果揭示:①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可以用来预测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② 即便在相同的构造背景与岩性条件下,同一条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也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或幂律关系,而是呈现多趋势或多阶段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几何透视”法对回采工作面内的断层构造进行量化预测。在高差图解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该预测方法的原理、方法,使之更科学合理、精确性更高、适用性更广,并介绍了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1.
全站仪导线测量是平面控制测量的一种主要测量方法。针对全站仪导线能够即时直接得到待定点的近似坐标的特点,结合导线测量实例,提出了便于实际应用的近似坐标间接平差方法,并给出了实际操作的公式。与经纬仪导线测量相比,避免了方位角的推算和改正,以及坐标增量的计算和改正,工作效率高,而且不易出错,同时可以看出传统附和导线测量需要两条已知边,作为方位角的检核条件,而全站仪导线间接平差,只需要一条已知边和一个已知点即可.使导线的布网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12.
使用软件1,将岩层序号、导线的方位和倾角、岩层的倾向、倾角和两层面切割导线处的读数分别输入A、F、G、H、I、J、K列,先后分别沿M、N列从第2行单元格开始拖动鼠标,岩层真厚度数据和累积厚度即刻计算出来,进一步可计岩组或岩性段的真厚度;将导线的序号、方位、倾角、长度分别输入W、X、Y、Z列,先后分别沿AB、AC、AD、AE、AF、AG、AH列,从第2行单元格开始拖动鼠标,导线的水平投影长度、纵座标增量及其累积值、横座标增量及其累积值、高程增量及其累积值即刻计算出来。使用软件2,在输入原始数据的同时,结果便计算出来。  相似文献   

13.
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软件应用具有文本编辑器、基本控制网经典平差方法、各种导线简易计算、极坐标点计算、各种交会点计算、线形锁计算、高程导线计算、测线支点高程计算、各种内业测线数据处理计算等功能。应用该软件可进行勘探工程测量各种内业数据处理,并对能对数据处理精度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4.
DWJ-1微处理机激电仪是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智能”式激电仪。1983年地矿部通过鉴定,目前由北京地质仪器厂进行批量生产。仪器主要特点:操作简单,不用极化补偿及测控选择,只需按动启动开关;观测精度高,能对一次电位进行叠加平均,并可对极化率自动舍弃超差后来平均,自电跟踪合理。有完善的自校程序和调试程序,便于仪器维修。该仪器体积小,重量轻,是一种用于普查的激电仪。适用于短导线测量及近场源同点法测量方式。  相似文献   

15.
A simple method of two-dimensional strain determination from th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f deformed lines is presented. It is based on the change of probability of intersecting lines on a given traverse as a function of traverse orientation. The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real lines such as grain boundary outlines or to virtual lines such as the tie-lines between centre points of neighbouring grains. In this manner estimates for the strain of surfaces (i.e. of the particles enclosed by the surfaces) and of bulk strain can b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闭合导线存在的不可靠因素;从理论上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使用中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During a reward program for Atlantic sturgeon (Acipenser oxyrinchus), 40 federally endangered shortnose sturgeon (Acipenser brevirostrum) were captured and reported by commercial fishers between January 1996 and January 2000 from the Chesapeake Bay. Since this is more than double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records of shortnose sturgeon in the Chesapeake Bay between 1876 and 1995, little information has been available on distributions and movement. We used fishery dependent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reward program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hortnose sturgeon in the Chesapeake Bay. Sonically-tagged shortnose sturgeon in the Chesapeake Bay and Delaware River were tracked to determine if individuals swim through the Chesapeake and Delaware Canal. Shortnose sturgeon we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upper Chesapeake Bay. The movements of one individual, tagged within the Chesapeake Bay and later relocated in the canal and Delaware River, indicated that individuals traverse the Chesapeake and Delaware Canal.  相似文献   

18.
小应变条件下隧道开挖引起的横向沉降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森  施建勇  颜伟 《岩土力学》2011,32(2):411-416
利用配备有局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STDTTS+UNSAT型号的高级应力路径三轴测试系统,对小应变条件下的土体进行了试验。采用三维数值分析方法和应用小应变模型及摩尔-库仑模型,分别对隧道施工引起横向沉降槽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应变条件下土体表现出高模量以及模量随应变增加而衰减的特性,且当剪切应变应用对数坐标(lg)表示时,剪切模量随剪切应变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可以表示为带有2个拐点的反S型曲线,同时,利用式(1)对其进行很好地模拟;两类模型计算结果的规律性是相似的,采用小应变模型所得到的最大下沉位移符合工程实际,且横向沉降槽的宽度也能符合现场实测,即能够适当地解决采用一般模型所得到的最大下沉位移合理,而横向沉降槽的宽度过宽,或者横向沉降槽宽度合理,而最大下沉位移过小,两者间存在对立的问题。通过计算结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考虑小应变条件下土体特性的必要性以及二次开发所得到的模型的合理性与可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A detailed, integrated gravity and magnetic study across the Main Central Thrust (MCT) along the Pala-Maneri traverse in Uttaranchal, NW Himalaya was carried out. The gravity data was acquired using a CG-3 gravity meter with an accuracy of 0.005 mGal, while magnetic data was acquired using a proton precession magnetometer with a station interval of 20 m. Data was collected along a 11.7 km, NE-SW traverse from Pala to Maneri along the proposed route of a hydroelectric headrace tunnel. The measured variation in the gravity field was approximately 70 mGal, with two prominent highs recorded at distances of 0.5 km, 7.5 km and lows at 3.0 km, 10.5 km from Maneri. The gravity highs can be attributed to presence of high-density rocks along the thrust planes. The sharp gravity low recorded at 10.5 km distance possibly indicates a sympathetic fault of the MCT that is highly saturated with fluids (water). The broad gravity low between 2.5 km and 4.0 km distance is likely to represent the gravity signature of the MCT itself. The measured variation in the magnetic field was approximately 285 nT. The associated gravity and magnetic signatures located several faults along the traverse including presence of the MCT at Kumaltigad.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某测区GPS静态测量和GPS—RTK代替一级导线的对比,对提高GPS—RTK定位的精度、可靠性进行分析,认为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GPS—RTK技术代替一级导线测量时能够满足点位精度和可靠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