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符合标准的92例胃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EN)及肠外营养组(PN)。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及术后7天检测病人外周静脉血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免疫指标:Ig A、Ig G。并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比较术前1天及术后1天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1天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较术前1天显著降低(P0.05)。术后7天时肠内营养组(EN)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较肠外营养组(PN)明显回升(P0.05)。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营养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恢复的不同效果。方法将135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行EN,PN营养支持和常规补液治疗,观察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以判断两种不同营养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EN,PN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均获改善,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但对肝功能的影响及腹腔感染发生率,EN组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更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3.
经腹改良Sugiura断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  刘志苏 《腹部外科》2008,21(6):358-359
目的探讨经腹改良Sugiura断流术后病人早期经鼻饲管实施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我院于2002年1月~2008年3月对2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行经腹改良Sugiura断流术,术后第1d即开始使用肠内营养,8d后检测各营养指标、肝功能及其它生化指标,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病人均顺利耐受肠内营养。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术后第8d与手术前1d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及其它生化指标、营养状况等基本同术前。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靠,可有效地应用于肝硬化病人的术后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外伤术后肠内营养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收治65例肝外伤患者分成两组,30例术后接受肠内营养(EN组),35例术后行肠外营养(PN组),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和肝功能恢复情况差异.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急性肝损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8天EN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正常值,而PN组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ALT、AST和PT检验值偏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肝功能恢复.61例患者得到随访(93.8%),随访时间于术后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3个月肝功能基本恢复,两组间营养状况及肝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外伤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营养支持手段,是改善术后肝损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吻合器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早期经鼻饲管实施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对13例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第1天即开始使用肠内营养,8d后检测各营养指标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白蛋白、血红蛋白第8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患者均顺利耐受肠内营养,肝功能、生化指标、营养状况等基本同术前,肠蠕动恢复较早,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靠,可有效应用于肝硬化患者的术后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Dixon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将64例行Dixon术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32例和肠内外联合营养组(EN+PN组)32例。术后早期即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均未发生吻合口漏,EN+PN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PN组;术后第7天检测各项营养指标,EN+PN组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总数(TLC)高于PN组(P〈0.05)。结果表明,直肠癌Dixon术后早期肠内外联合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不但能更好地改善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还能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并且能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外营养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病人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40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病人按随机表分别进入肠内(EN)或肠外(PN)营养组,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营养,观察两种营养方式对病人基础营养状况、内脏蛋白合成能力、肝功能、门静脉血流速度、胃肠功能、肠道细菌移位、死亡率、并发症率、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经济消耗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肠内营养术后并发症少,在提高门静脉血流速度,刺激肠道蠕动,防止肠道菌群移位,缩短住ICU和住院时间以及减少经济消耗方面优于肠外营养,且差异显著。结论建议临床中对此类病人尽可能选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和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360例老年胃癌患者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180例.EEN组术后20~24 h开始行EEN;PN组术后1d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开始PN.术前、术后1d、7d检测营养指标、免疫和人体成分指标测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免疫指标及人体成分指标值均有降低,但EEN组术后下降程度显著小于PN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EN支持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人体成分的变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水平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270例)与肠内营养(EN)组(270例),营养支持均在术后第1天开始,按等热量[125 kJ/(kg.d)]和等氮量[0.25 g/(kg.d)]进行。观察比较两组的营养情况、细胞免疫情况和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营养指标方面,术后PN组转铁蛋白水平低于术前,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EN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和PN组(均P<0.05);免疫指标方面,PN组NK细胞水平高于术前,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而EN组术后CD3,CD4,CD8,NK细胞和IL-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和PN组(均P<0.05);并发症与预后方面,PN组与EN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3%和28.9%(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EN组并发症持续时间,术后感染应用抗生素的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N组(均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EN支持优于PN支持,EN支持能较好地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免疫能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和单用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消化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EN加PN)组和肠外营养 (PN)组 ,每组 2 0例。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一周 ,并检测术前和术后第 8天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第 8天的体重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两组间无差异 (P  相似文献   

11.
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吻合器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早期经鼻饲管实施肠内营养的方法。方法对13例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第1天即开始使用肠内营养,8 d后检测各营养指标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白蛋白、血红蛋白第8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患者均顺利耐受肠内营养,肝功能、生化指标、营养状况等基本同术前,肠蠕动恢复较早,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靠,可有效应用于肝硬化患者的术后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2.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外营养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EN )与肠外营养 (PN )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 ,笔者对 74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 2 4h内即给予EN ,逐渐增加EN量至全量 (15 0 0ml) ,如EN所提供能量、营养不足则部分通过PN补充。结果示 ,全部患者无死亡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均能耐受术后早期EN。术后第 9天同第 2天相比 ,患者前白蛋白 (PA )、转铁蛋白 (TF )、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 (TLC ) ,CD4 和CD8 明显升高 (P <0 .0 5 )。提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EN安全可行 ;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能改善老年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老年结肠癌患者围术期营养评估与肠外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结肠癌患者围术期营养状况及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将86例老年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液体疗法,观察组根据患者营养状况予肠外营养.手术前后分别采用微型营养评估法(MNA)、营养指标和生化检查进行营养评估.结果 观察组术后营养不良及潜在营养不良总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应用PN可改善营养不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围术期进行营养评估及营养支持对老年结肠癌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 2007-2008年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行肝部分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有肝硬化的病人35例,其中行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6例,肠外营养(PN组)19例.两组均于术后24h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共7d.观察术前、术后1d及术后8d病人一般情况、肝脏功能、临床营养、临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病人在平均住院时间、术前后肝功能、临床营养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N组术后8d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与营养支持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PN组,但较PN组轻.EEN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较快,平均营养费用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肝硬化肝部分切除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EIN)对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肝功能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肝癌肝切除患者随机进入EI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7d的血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补充量、血浆内毒素及术后7d内肠道排气时间及大便球杆比异常率。结果EIN组和PN组患者术后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7天,EIN组患者ALT、TBIL恢复优于PN组,血浆白蛋白补充量少于PN组;肠道恢复时间早于PN组,同时大便球杆比异常率较PN组低(P〈0.05)。结论肝癌肝切除术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联合肠内免疫微生态支持治疗可以补充肠道正常菌群,减少细菌易位,减少内毒素血症及炎症因子的发生,有利于肝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普外科住院,接受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187例,随机分为FTS组97例及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术期诊疗方法,FTS组采用快速康复的新型围术期干预措施;采集不同组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输液总量、白蛋白及血浆输入总量、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等指标,统计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相关指标差异,以评估FTS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FTS组的患者肺部感染、切口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及腹水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较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提前,术后白蛋白及血浆输入总量、术后补液总量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围手术期中应用FTS理念是安全、有效的,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疗效观察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CEP组),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免疫指标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TPN组9%、CEP组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TPN组(69.75±9.49)h、CEP组(48.54±8.46)h;平均住院时间TPN组(15.18±2.21)d、CEP组(12.89±2.23)d,CEP组明显低于TPN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和体质量(BW)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所下降(P<0.05),TPN组淋巴细胞计数(LY)减少(P<0.05),CEP组L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0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40例)和PN组(40例)。于术后48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费用效果比。方法随机将我院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PD75例分为EN组(35例)和PN组(40例);营养支持均从术后24h开始。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费用。结果PD后EN和PN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EN组较PN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少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术后EN较PN安全可靠且费用低廉,EN是PD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肠道术后早期胃肠营养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预防医源性肠饥饿综合征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肠道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胃肠营养组(EN组,25例)和胃肠外营养组(PN组,25例)。PN组术后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EN组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早期胃肠内营养,维持1周。并于术前、术后1 d和7 d观察两组患者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转铁蛋白(TF)等营养状况指标以及肠鸣音、肛门排气/ 排便时间、发热时间等肠道功能指标。结果:EN组和PN组手术前后营养状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营养状况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PN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与PN相比,肠道术后早期EN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疗效相当,但在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医源性肠饥饿综合征方面的效果优于P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