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运动员高原状态下的运动应激和心理应激应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3):23-24,49
通过对高原缺氧训练的运动应激、心理应激的多方面分析,揭示高原训练不仅受运动应激的影响而且受心理应激的影响,介绍了急性应激应对模式在高原心理训练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关系,为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等。主要结果和结论:(1)高原地理环境可以促使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世居高原人比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质及可以适应更高的海拔高度;(2)目前国内外大约90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四大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纬度为33.78°±11.4°,平均海拔高度为2125.38m±535.23m。在高原训练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低纬度高海拔地域;(3)在选择和进行高原训练时,应充分考虑运动专项、个体差异和训练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海拔高度。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是选用较高的海拔,多数取用海拔1000~3000m的高地进行训练。在高原上空气密度小、氧含量低,气压低和地球引力小的特殊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机能和运动能力等产生影响。本文介绍对大学生乒乓球运动员在云南高原训练,到平原参加两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进行合理安排训练,取得好成绩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试论高原训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海拔地区进行运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中长跑项目不可缺少的训练手段之一。但是高原训练在我省中长跑项目的训练中过去是个空白。本文以我省女子中长跑队几次高原训练的经验与教训,探讨高原训练的组织与实施,使我省的中长跑教练更好地掌握这种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1前言 自50年代中期,国际上已开始有意识的开展高原训练,并不断地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及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影响等方面对高原训练进行研究。几十年来,高原训练得到迅速发展。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高原训练的训练方法也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6.
对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任秀娟高原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丰 《体育科学》2002,22(1):81-82
研究认为,高原训练有一个降低训练负荷的环境适应期;与海平面地区的训练相比,高原训练中的训练强度略有下降;在野外的训练要多于在田径场的训练;为了确定与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应当力争前往某一固定地点进行经常性的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7.
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原训练对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学效应和训练学效应,是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赛前训练方法。对高原训练的起源及对人体呼吸、心血管、血液、骨骼肌、中枢神经等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科学认识和实施高原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何跃华 《游泳》2009,(5):52-55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正逐步在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机体处于高原低氧环境和运动训练两种因素的双重刺激下,对机体外周血中部分免疫细胞,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对机体免疫功能和高原训练过程及效果产生相应影响。本研究观察了4周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机体外周血中部分免疫细胞数量及比例变化,探讨高原训练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为高原训练作为训练手段在运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任秀娟高原训练模式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任秀娟高原训练模式的分析与研究得出:高原训练有一个降低训练负荷的环境;与平原训练相比,高原训练中的训练强度略有下降,在野外的训练要多于在田径场的训练;为了确定与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相适应,经常性高原训练的地点以相对固定为好。  相似文献   

10.
张强 《四川体育科学》2005,(4):63-65,74
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它己成为游泳、田径、自行车等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所采用的训练手段之一。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游泳高原训练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为游泳高原训练方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旨在为游泳运动的科擘运动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优秀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探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高原训练高原高度的选择、训练的最佳次数、训练的持续时间、下高原的时机、训练过程阶段划分及训练课的安排、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和生化指标的评定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高原训练有一个降低训练负荷的环境适应期;与海平面地区的训练相比,高原训练中的训练强度略有下降;在野外的训练多于在田径场的训练;为了确定与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相适应,应力争前往某一固定地点进行经常性的高原训练;应根据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机能的变化特点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评定方法监控身体机能状况,保障高原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观察高原低压缺氧环境对游泳运动员的感知觉、记忆和注意等作业绩效的影响,旨在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因素对人的认知信息加工和精神性操作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高原训练的第2 d,运动员的视觉选择反应时明显慢于高原训练前的基础值。在高原训练初期,简单反应时、记忆力和注意稳定性没有显著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高原低氧大强度训练与增压辅助方法相结合建立动物模型,探讨高原低氧大强度训练后施加增压辅助方法对大鼠骨骼肌组织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为自然环境下恢复,B组0.2MPa增压1h恢复,C组0.2MPa增压2h恢复,D组0.3MPa增压2h恢复。4组大鼠在西宁(2260m)经过3天适应性训练和6天正式训练。在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24h所有大鼠实施腹腔麻醉取大鼠一侧腓肠肌,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HIF-1α蛋白表达量。结果:施加增压辅助方法干预后各恢复组大鼠骨骼肌HIF-1α蛋白表达较自然恢复组呈上升趋势,其中B组增幅较大。结论:通过1周低氧大强度训练后,施加增压辅助方法的实验发现,各增压恢复组大鼠骨骼肌HIF-1α蛋白表达上调,表明高原训练后施加增压辅助方法可能对增强机体低氧耐受能力产生影响,有利于机体运动疲劳的快速恢复以及有效发挥高原训练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法综述了长期有氧运动和高原环境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以及血液流变性改变对有氧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希望能为在运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等常规指标评价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和指导训练时,提供更科学全面的分析线索。  相似文献   

15.
以第22届冬奥会参赛地的自然环境为切入点,采用调查法,通过对索契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与国内主要训练场自然环境的比较分析,探寻主要差异特征,提出适应性训练思路,为备战第22届冬奥会针对性训练安排提供参考信息。研究结果:索契赛段赛场环境与我国主要训练场地环境差异主要集中于雪上项目,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方面。索契气候特点为温度高、降水多、湿度大、风力强、东南风;除气候因素外,时差对参赛运动员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海拔高度差异不大,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了国内外高原训练期间补铁研究进行探讨和归纳,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高原训练与铁元素主要研究热点:高原训练与铁代谢;高原训练中铁对最大摄氧量影响;高原训练中铁对运动耐力影响;高原训练中铁流失的主要原因;高原训练中补铁方式等.回顾铁元素对高原训练的影响,为健康保护与合理训练,应对从事高原训练的运动员进行血...  相似文献   

17.
孟志军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10,31(4):75-78,93
高原和低氧训练已成为运动员训练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训练目的主要是提高氧运输和摄取能力。目前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训练中变化的报道较多,但在高原训练时间长短以及高原和低氧训练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影响异同等方面还没有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对专家进行访谈,对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促红细胞生成素研完进展加以综述,以便对高原和低氧训练过程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影响规律有更加深刻和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模拟不同海拔高原训练大鼠心脏肌钙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模拟不同海拔高原训练的大鼠心脏肌钙蛋白 T的变化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 )测定血清 c Tn- T含量 ,阐述不同时程高原训练对心肌影响 ,探讨高原训练导致心肌改变的机制。结果提示 :高原缺氧和高原训练都可引起血清 c Tn- T含量升高 ,以海拔 40 0 0 m最为显著 ,而递增缺氧训练可有效减轻 c Tn- T含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是我国长跑、马拉松项目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高原自然环境,进一步发挥高原训练效果,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还需要不断探索。一个完整的高原训练过程包括平原大运动量训练阶段、高原大强度训练阶段和赛前平原大强度训练阶段3个部分,应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负荷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