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meta分析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CRC)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文献,提取与ESD治疗早期CRC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指标的病例数据,通过计算OR值及95%CI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35篇原始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5个指标与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显著相关,分别为高血压合并症(P=0.036,OR=1.43)、肿瘤位置(直肠vs.结肠:P<0.001,OR=3.40)、肿瘤大小(≥4cm vs.<4cm:P=0.035,OR=3.27)、病理分型(P=0.010,OR=1.59)以及纤维化(P<0.001,OR=3.56).结论 合并高血压病史以及体积较大、病理较恶性且伴有严重黏膜纤维化的直肠肿瘤可能是ESD治疗早期CRC及癌前病变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显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86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内镜治疗,术后连续观察3 w,将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未发生组,记录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性别、病程、息肉大小、病灶位置、有无高血压、病理类型,分析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86例结肠息肉患者中,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患者16例;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息肉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与年龄、病程、BMI、性别无关(P>0.05),可能与息肉大小、病灶位置、高血压、病理类型有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1 cm、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有高血压、腺瘤性息肉是导致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治疗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风险较高,息肉>1 cm、病灶位于右半结肠、有高血压、腺瘤性息肉是患者并发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早期食管癌患者99例,将其中以ESD为治疗方案的52例患者纳入ESD组,同期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47例患者纳入EMR组,分析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病灶切除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手术时间和术后禁食时间较长,最大病灶直径较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病灶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12个月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直径较大的早期食管癌具有剥离病灶彻底、复发率较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分析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及出血患者处理方法,为防治术后迟发性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的1 243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息肉大小、部位、术后病理并评估出血患者术后处理方法。结果 1 243例行肠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中14例发生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13%。出血组有1例发生再次迟发性出血;有2例在迟发性出血止血后,因再次血便而行第3次肠镜检查。迟发性出血发生的时间为(4.73±2.49)d。出血组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7/14,50%)。出血组息肉直径为(16.65±4.91)mm,大于未出血组的(8.07±4.2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中幼年性息肉和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多见(P0.05)。出血组患者创面经荷包缝合、止血夹夹闭、电凝止血或注射止血后均达到止血效果。结论患者年龄大、伴高血压或糖尿病,息肉较大、位于直肠,幼年性息肉或管状腺瘤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是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在发生迟发性出血时,在肠镜下根据创面不同选择荷包缝合、止血夹夹闭、电凝、注射止血均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焦虑现状.方法:选择某院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128例早期食管癌E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将总分<7分者设为无焦虑组,7~28分者设为焦虑组,≥29分者设为重度焦虑组.分析不同焦虑水平患者的基本情况、汉密尔顿抑郁...  相似文献   

8.
<正>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是指病灶不超过黏膜下层而无论有无转移的胃癌。早期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大大提高了胃癌患者的预后[1]。随着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使早期胃癌病灶切除范围更加扩大,并且安全可靠,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补充和演进,目前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其它肿瘤的内镜下切除的新技术[2]。为了探讨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最佳护理措施,现将我院128例经ESD治疗的早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索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前后心理焦虑和抑郁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并确诊为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326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63)和对照组(n=163),观察组患者于围手术期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不做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HAMD)和症状评分(SCL-90);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均存在心理焦虑和抑郁,两组患者术后SAS、HAMD及SCL-90评分均有所上升;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的SAS、HAMD及SCL-90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4.36,-11.51,-14.30,-17.01,-3.14~-14.84;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禁食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12.771,-14.883,-7.159;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7%,对照组为21.47%,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3.651,P0.05);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满意度为96.32%,对照组为77.30%,观察组的整体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1.872,P0.05)。结论: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前会导致患者心理焦虑和抑郁,术后患者心理焦虑和抑郁会加重,于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心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患者心理焦虑和抑郁程度,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面肌痉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降低MVD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风险提供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4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迟发性面瘫将其分成术后面瘫组(29例)和术后无面瘫组(10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术前病程、术中Telfon棉用量、责任血管类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面肌痉挛患者行MVD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术前病程、术中Telfon棉用量、责任血管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病程 5年、Telfon棉用量 3片和责任血管为面神经供血动脉是面肌痉挛患者行MVD术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患者术前病程越长、术中Telfon棉用量越多、责任血管为面神经供血动脉(小脑前下动脉),MVD后出现迟发性面瘫的可能性越大。MVD中应尽量轻柔操作,保护面神经及其供血动脉,术后应及时应用改善血管循环药物缓解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2.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处理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分别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35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0岁。对患者行内镜下治疗,观察术中出血、穿孔及术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统计病灶完整大块切除率与组织学完全切除率,通过随访评价复发或转移情况,对内镜治疗短期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完成ESD操作28例,7例(20.0%)改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手术耗时20~125min,平均耗时65 min。颈部气肿1例,术中穿孔2例(5.7%),术中少量出血8例(22.9%),术后延迟性出血1例。组织学治愈26例(74.3%)。除2例手术治疗外,32例完成随访,1例(3.3%)失访。随访4~2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中,3例复发,复发率9.4%(3/32),3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包括1例复发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由日本学者工藤进英(Kudo Sinea)首先提出,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大肠壁深层垂直浸润,主要向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蔓延.内镜下根据其表面形态的不同,分为颗粒型(granular type,LST-G)和非颗粒型(non-granular type,IST-NG).其中颗粒型又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又分为扁平隆起型及假凹陷型.有动态观察表明LST可以在3年内发展为大肠癌[1].随着目前消化内镜的不断发展以及消化内镜医生对该病变的认识的不断普及,使该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对于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y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5例在我院行ESD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结果、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病变直径0.6~7.6 cm,平均3.0 cm。手术时间15~154 min,平均65 min。1例术中出血200 m L,予止血钳成功止血。4例发生术中穿孔,穿孔率16%,均采用金属钛夹成功关闭。1例切除肿瘤过大,取出时致食道黏膜机械性撕裂伤。术后住院时间为4~21 d,平均7.3 d。术后随访13~54个月,平均3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间质瘤远期有效,可作为无远处转移的胃间质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类弹性蛋白多肽(ELP)作为一种黏膜下注射制剂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比较不同质量浓度的ELP在ESD中的应用,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n=20).第1组观察不同注射液分离组织的有效性.依据不同质量浓度的ELP(0.05、0.025、0.012 5、0.005 g/ml)及对照组(甘油果糖)随机分为5个亚组(n=4),切取胃组织,在胃窦或胃体处分别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ELP和甘油果糖2ml,观察并记录药物注射后0、5、10、30 min局部黏膜隆起高度及黏膜表面的改变.第2组测量不同注射液的注射压力.亚组分组同第1组,使用注射器/压力计组件分别测量2ml不同质量浓度ELP和甘油果糖的注射压力.结果 注射药物后30 min内,0.05、0.025 g/ml ELP维持黏膜隆起高度均大于甘油果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 5 g/ml ELP维持黏膜隆起高度与甘油果糖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05 g/ml ELP维持黏膜隆起高度小于甘油果糖,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注射压力与浓度相关,2 ml ELP(0.05、0.025、0.012 5、0.005 yml)和甘油果糖注射后的平均注射压力分别为(332±36)、(223±24)、(174±22)、(142±19)、(269±17)kPa,0.025 g/ml ELP注射压力小于甘油果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黏膜下注射制剂,推荐ESD术中注射ELP的最适质量浓度为0.025 g/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口牙线牵引辅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学习曲线。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26例进行前瞻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牙线牵引组,每组6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ESD治疗,牙线牵引组给予经口牙线牵引辅助ES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每组按时间顺序分为2个阶段,以单位时间内切割面积和手术时间评价学员学习曲线的变化。结果牙线牵引组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曲线结果显示,2组的单位时间内切割面积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而增加,且牙线牵引组增加更明显;2组的手术时间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而减少,且牙线牵引组减少更明显。结论经口牙线辅助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不仅可减少了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而且操作者容易学习、操作更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藁本内酯(LIG)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n=22)、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vehicle,n=28)、藁本内酯5 mg组(SAH+LIG5,n=25)和藁本内酯20 mg组(SAH+LIG20,n=25)。采用改良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大鼠SAH模型。第1次注血后30 min,SAH+LIG5组和SAH+LIG20组分别尾静脉注射藁本内酯5 mg/kg或20 mg/kg,SAH+vehicle组则注射等体积的溶剂(3%Tween 80),1次/d,连续7 d。根据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法每天评定大鼠的神经功能。于第1次注血后7 d灌注取脑。尼氏染色观察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形态改变; HE染色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及管壁厚度评估血管痉挛情况; TUNEL染色观察基底动脉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 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基底动脉p53、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LIG治疗可促进SA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影响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STER治疗的251例胃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STER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情况。依据STER术后有无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STE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251例胃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STER,整块切除率达100%(251/251),未见肿瘤残留,随访1年未发现远处转移、新发肿瘤或死亡病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239例(95.2%) CD117阳性,241例(96.0%) DOG-1阳性,134例(53.4%) CD34阳性,16例(6.4%) S-100蛋白阳性;术后12 h~14 d发生创面出血的患者有27例(10.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变部位、瘤体最大径、术中明显出血、手术者操作熟练程度是与STER术后出血有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为贲门—胃底、瘤体最大径≥4 cm、手术者操作不熟练是STE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TER治疗胃间质瘤效果理想,但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影响STER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变部位、瘤体最大径、手术者操作熟练程度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84例胃癌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EN组)43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41例,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2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每组患者手术前后和术后第7天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观察术后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营养支持费用等情况。结果术后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感染发生率低(P0.01)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P0.01),与PN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方案,不良反应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建立胃肠功能障碍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胃肠功能I-FEED评估结果分为障碍组及非障碍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200例患者中,75例发生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2.50%,年龄大、吸烟史、心血管疾病、术前贫血、术前CA19-9水平高、手术时间长及术前不完全肠梗阻是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营养评分是保护因素(P<0.05)。H-L检验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结论 老年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减少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手术预后。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