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BMSCs在颅内的分布及向肿瘤的趋化能力.方法 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检测其表面抗原,并构建稳定表达海肾荧光素酶(RL)的BMSCs(BMSCsRL);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在Fischer大鼠脑实质接种PKH26标记的9L胶质瘤细胞:接种胶质瘤细胞后7d应用立体定向仪于胶质瘤对侧脑实质接种BMSCsRL.通过Xenogen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监测BMSCsRL在颅内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Transwell板观察体外BMSCs向肿瘤迁移的情况.结果从大鼠骨髓分离的BMSCs的CD90和CD44阳性率为99%;BMSCs有向肿瘤组织趋化的能力,体外实验发现迁移的细胞数量随9L细胞的增多而增多,在体实验中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观察到在接种后0,7,14 d BMSCs向肿瘤组织迁移,且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最为明显.结论 BMSCs对胶质瘤有明显趋化性,能从远处向胶质瘤组织迁移并定位于其中,提示BMSCs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细胞载体用于神经胶质瘤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BMSCs在颅内的分布及向肿瘤的趋化能力.方法 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检测其表面抗原,并构建稳定表达海肾荧光素酶(RL)的BMSCs(BMSCsRL);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在Fischer大鼠脑实质接种PKH26标记的9L胶质瘤细胞:接种胶质瘤细胞后7d应用立体定向仪于胶质瘤对侧脑实质接种BMSCsRL.通过Xenogen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监测BMSCsRL在颅内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Transwell板观察体外BMSCs向肿瘤迁移的情况.结果从大鼠骨髓分离的BMSCs的CD90和CD44阳性率为99%;BMSCs有向肿瘤组织趋化的能力,体外实验发现迁移的细胞数量随9L细胞的增多而增多,在体实验中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观察到在接种后0,7,14 d BMSCs向肿瘤组织迁移,且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最为明显.结论 BMSCs对胶质瘤有明显趋化性,能从远处向胶质瘤组织迁移并定位于其中,提示BMSCs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细胞载体用于神经胶质瘤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大鼠BMSCs在颅内的分布及向肿瘤的趋化能力.方法 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检测其表面抗原,并构建稳定表达海肾荧光素酶(RL)的BMSCs(BMSCsRL);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在Fischer大鼠脑实质接种PKH26标记的9L胶质瘤细胞:接种胶质瘤细胞后7d应用立体定向仪于胶质瘤对侧脑实质接种BMSCsRL.通过Xenogen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监测BMSCsRL在颅内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Transwell板观察体外BMSCs向肿瘤迁移的情况.结果从大鼠骨髓分离的BMSCs的CD90和CD44阳性率为99%;BMSCs有向肿瘤组织趋化的能力,体外实验发现迁移的细胞数量随9L细胞的增多而增多,在体实验中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观察到在接种后0,7,14 d BMSCs向肿瘤组织迁移,且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最为明显.结论 BMSCs对胶质瘤有明显趋化性,能从远处向胶质瘤组织迁移并定位于其中,提示BMSCs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细胞载体用于神经胶质瘤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C6胶质瘤迁移中的作用。方法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体外迁移模型检测大鼠重组VEGF164诱导BMSCs迁移的效果。利用磷酸肌醇3-激酶(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分析PI3K在VEGF164诱导BMSCs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检测C6细胞诱导BMSCs迁移的效果,分析VEGF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通过直接贴壁法获得了纯化的BMSCs。20 ng/ml VEGF164能诱导BMSCs发生定向迁移,这一迁移过程能被LY294002所抑制。在加入VEGF中和抗体后,向C6细胞发生迁移的BMSCs数量减少。结论 VEGF164可以诱导BMSCs发生定向迁移,PI3K参与了这一过程的信号转导。VEGF是诱导BMSCs向C6胶质瘤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最近的研究显示VEGF能够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样细胞,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脑胶质瘤选择性迁移,但骨髓间质干细胞并无VEGF受体的表达,目前关于VEGF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和促迁移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目的:探讨PDGF受体在VEGF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和促迁移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6/2009-03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再生与修复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取自骨科病人;U87胶质瘤细胞购自上海生命科学院;Transwell小室购自美国Coring公司;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美国Gibco公司;生长因子购自美国Peprotech公司。 方法:利用50ng/ml VEGF对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实验组骨髓间质干细胞在接受诱导分化培养前用受体中和抗体封闭相关受体的生物学活性,以不进行预处理作为对照组,以研究相关受体信号通路在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细胞迁移实验采用Transwell迁移模型进行,骨髓间质干细胞加在Transwell小室的上室,生长因子或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加在下室,实验组利用受体抗体进行预处理骨髓间质干细胞,对照组不予预处理,以研究相关受体信号通路在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迁移过程中的作用;VEGF预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比较预培养组和对照组向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的迁移能力。 主要结果:封闭骨髓间质干细胞表面PDGF受体的生物学作用后,VEGF不能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表达细胞表面标志物的CD-31、vWF;用VEGF受体封闭剂进行封闭时,VEGF任能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表达CD-31、vWF;封闭PDGF受体后,VEGF吸引骨髓间质干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聚碳酸脂膜发生迁移的细胞数减少,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脑胶质瘤迁移的细胞数也减少,用VEGF受体封闭剂进行封闭时,穿过的细胞数没有改变;用VEGF预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增加向胶质瘤迁移的细胞数。 结论:VEGF通过与骨髓间质干细胞表面PDGF受体结合,吸引骨髓间质干细胞定向迁移,诱导其分化;VEGF/PDGF受体通路参与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脑胶质瘤的定向迁移;用生长因子VEGF预处理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增加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胶质瘤的迁移效率。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骨髓间质干细胞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的表达,对VEGF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和促迁移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很少,通过Pubmed搜索仅一篇发表于2007年的文献的研究相对深入,认为VEGF的促迁移作用可能与PDGF受体有关,本研究对此做了更深入的研究,结果见前文。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脑胶质瘤趋向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非造血类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在大鼠脑外伤模型中的迁移能力已得到证实,而其对于脑胶质瘤的趋向性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本实验通过将标记的MSCs移植到大鼠脑胶质瘤模型体内,观察它的迁移情况.方法采用全骨髓细胞培养法,利用MSCs的贴壁生长及可在体外长期培养的特性,获取纯化的MSCs.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在处于对数生长期的MSCs培养皿中加入BrdUrd(终浓度10μg/mL),培养24~48 h后进行移植.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模型,3 d后移植标记好的MSCs在大脑半球组,BrdUrd标记的MSCs被注入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对侧大脑;在颈内动脉组,BrdUrd标记的MSCs被注入大鼠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同侧的颈内动脉.分别以BrdUrd标记的3T3细胞作为对照组.2周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抗BrdUrd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SCs的迁移情况.结果全骨髓培养法获得了纯化的MSCs.移植到脑组织及颈内动脉的BrdUrd标记的MSCs表现出了明显的向脑胶质瘤迁移的特性.在大脑半球组,MSCs主要集中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交界部位,在瘤内只有少量分布.在颈内动脉组,MSCs主要分布于肿瘤内部,在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交界位置有少量分布.结论MSCs具有明显的向脑胶质瘤迁移的特性,同时亦可通过血脑屏障,有可能成为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7.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成人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即使经过手术切除和标准同步放化疗及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也仅为14.60个月。近年研究显示,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AT-MSCs)具有向脑胶质瘤趋化迁移的特性,经修饰后携带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酵母胞嘧啶脱氨酶尿嘧啶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和兔羧酸酯酶等基因的hAT-MSCs分别联合更昔洛韦、5氟胞嘧啶和伊立替康等抗肿瘤前药可发挥有效的抗胶质瘤作用,携带溶瘤病毒和表达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hAT-MSCs亦可发挥良好的抗肿瘤功效。本文对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基于hAT-MSCs的胶质瘤靶向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以往认为,肿瘤是由体细胞突变而成,每个肿瘤细胞都可以无限制地生长。但这无法解释肿瘤细胞似乎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以及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能无限制生长的现象。肿瘤细胞生长、转移和复发的特点与干细胞的基本特性十分相似,因此,有学者提出肿瘤干细胞的理论,这一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肿瘤的起源和本质,以及临床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觉角度。其中的脑胶质瘤起源于脑胶质瘤干细胞(brain gliomastem cells.BGSCs)的学说对正确认识和理解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行为如侵袭性、转移、肿瘤的耐药性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向大鼠脑胶质瘤的趋向性.方法 在体外分离培养Fisher344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Transwell法分别将BMSCs、NIH3T3细胞与9L细胞进行共培养.24 h后计算细胞迁移率:立体定向法建立Fisher344大鼠/9L细胞脑胶质瘤模型,2周后经神经行为学、MRI、HE染色证实模型成功后.将5-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标记的BMSCs、N1H3T3细胞由颈内动脉进行移植,2周后,Fisher344大鼠灌注固定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的趋向迁移规律.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3~6代BMSCs表面标志CD34、CD45阴性而CD29、CD44阳性;BMSCs在体外能够向9L细胞迁移;立体定向法建立Fisher344大鼠/9L细胞脑胶质瘤模型符合胶质瘤的特征:颈内动脉移植的BMSCs也能够向9L细胞胶质瘤趋向迁移,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边界.结论 BMSCs在体内、外均能够向脑胶质瘤迁移,颈内动脉移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所有的肿瘤组织并不是由均一的肿瘤细胞所组成的,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增殖、浸润和转移能力,亦即肿瘤的异质性。其中存在少数担当着干细胞角色的肿瘤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基本特性,包括自我更新能力、无限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为肿瘤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机制,获得较少突变即有可能恶性转化,而且干细胞存活时间较长,这意味着干细胞比成熟细胞发生细胞复制的错误几率更大,因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发生突变的机会更多,最终形成脑胶质瘤干细胞,同时调节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自我更新的基因在脑胶质瘤的脑胶质瘤干细胞中也表达,这也是支持神经干细胞是脑胶质瘤干细胞来源的;也有推测认为它可能起源于已分化的细胞,由这些细胞突变发生去分化得来,并通过基因突变而获得了干细胞自我更新的特性,从而形成脑胶质瘤干细胞。通过探讨神经干细胞与脑胶质瘤干细胞,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分化后的神经细胞在体外对C6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方法首先采用梯度离心分离BMSCs,在条件培养基中添加合适诱导因子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分化后的细胞进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分析后与C6胶质瘤细胞采用Transwell培养板共培养,最后对迁移的细胞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BMSC成功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Nestin(24.3±5.2)%、NSE(33.6±3.8)%和NeuN(41.9±4.7)%,共培养实验显示实验组迁移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迁移细胞(p<0.05)。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后的神经细胞在体外对C6胶质瘤细胞具有明显趋向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体外可多次传代培养,在特定的情况下,多种因子参与调控其到达损伤的组织器官进行修复重建。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01/2008-12 SC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oming,clinical,therap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66篇。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具有“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这类细胞可归巢到特定的组织并分化为相应组织细胞,发挥修复重建作用,此外,它还具有易提取、扩增能力强、不存在伦理问题和排斥反应等优点,由于这些优点,其将成为当今社会医学领域中很多难治之症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3.
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C6胶质瘤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体内环境下对C6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的BMSCs表面标记;SD大鼠生存周期绘成Kaplan-Meier图,行Log-rank Test,HE染色和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MSCs对胶质瘤的趋向性和治疗情况。结果流式实验显示所培养细胞为BMSCs;HE染色结果示呈瘤率为100%,实验组较对照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BrdU免疫组化染色示BMSCs存在于肿瘤组织及其周边。结论侧脑室移植BMSCs后,BMSCs可向肿瘤组织迁移,并可改善荷瘤大鼠的生存质量,明显延长其晚期生存周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PE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探讨PEX修饰hMSC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贴壁细胞分离法培养hMSC,流式细胞技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物;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E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染hMSC,验证真核表达载体在hMSC中的表达。结果成功培养hMSC并成功构建PE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X在转染的hMSC中高表达。结论构建的PE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用于转染hMSC,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机体不同类型组织后是否可以分化为相应组织靶细胞呢?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分离培养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表达,用含体积分数2%胎牛血清以及5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通过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v-WF染色鉴定。 结果与结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v-WF染色结果阳性。提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EX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C6胶质瘤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E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MSC,G418筛选获取稳定表达PEX基因的MSC(MSC-PEX),将不同数量的MSC-PEX细胞与C6胶质瘤细胞进行共培养试验,用水溶性四氮唑法(WST-1)观察MSC-PEX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荧光观察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并用Annexin-Ⅴ-FITC/PI双标记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胶质瘤细胞凋亡率。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表达PEX基因的MSC-PEX,MSC-PEX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生长作用较明显,Annexin-Ⅴ-FITC/PI双染荧光发现C6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形态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MSC-PEX转染组和DMEM对照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6.7%和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X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为胶质瘤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分离、培养、鉴定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上,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纹状体注射制作24只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生理盐水组;C组为细胞移植组,将已标记CM-Di I的PMSCs移植PD模型大鼠,在移植后4 w取脑组织行冰冻切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ELISA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的含量,并从行为学变化对PD大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胎盘组织经酶消化后获得贴壁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可见PMSCs形态为梭形,成漩涡样生长,将CM-Di I标记的PMSCs移植到PD大鼠纹状体治疗4 w后,可见细胞散在分布于注射侧脑组织,细胞移植组dopamine含量(7.812±0.46)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898±0.32)ng/ml(P<0.05),PD大鼠的旋转行为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使其旋转行为得到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增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提高纹状体dopamine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BMSCs-NSCs)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联合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疗效及其相关机理。方法 60只Wistar雄性大鼠,置西宁地区正常饲养,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模型制备完毕后立体定向下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将大鼠分为3组,即A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组(BMSCs-NSCs组,n=20); B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联合BDNF组(BMSCs-NSCs+BDNF组,n=20),注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细胞的同时,联合注射100 ng BNDF; C组:对照组(仅注射DMEM/F12培养基,n=20); 术后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于术后24 d取脑组织,行Nestin、GFAP、Map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细胞移植后第3 d,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细胞移植后第14 d BMSCs-NSCs+BDNF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BMSCs-NSCs组,BMSCs-NSCs组优于对照组;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MSCs-NSCS+BDNF组Nestin、GFAP、Map2的IOD值均显著高于BMSCs-NSCs组; 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组各检测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Nestin、GFAP、Map2的表达主要集聚于脑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结论 在西宁地区联合移植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及BDNF可显著促进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