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安医家运用“固本培元”法防治疾病的相关证治规律.方法 选取12位新安医家的12本医籍,运用“固本培元”法共678条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SAS 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案中出现的症状主要为:脾气虚(腹胀、腹痛、便溏),肾气虚(腰膝酸软、眩晕、小便清长),肾阳虚(畏寒、下肢肿、腰痛);常用药物为人参、黄芪、白芍、茯苓、甘草、当归、陈皮、附子等.由数据挖掘出的基本方(KDD)为: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白芍、当归、陈皮、半夏、柴胡、附子、肉桂、鹿角、紫河车、黄芩、知母.结论 “固本培元”法的治疗重点在于脾、肾并治,以补脾气、温补脾阳,补肾气、温补肾阳和督脉等为其基本治法.经过数理分析和数据挖掘,得到了一些有效药物,常见症状,常用药物和症状的组合及基本方.为今后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提供了依据和研究线索,为新安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
探析新安医家程从周血证诊疗思路。程从周所著《程茂先医案》集中体现了其诊疗思想和学术经验,其擅用人参、黄芪温补培元,属新安医学中的"固本培元派";运用温补的诊疗思想亦体现在其诊治血证多运用补中益气法,遣方用药以参芪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家程从周所著《程茂先医案》中记载医案共90余则,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血证医案以妇科血证居多,亦有鼻衄、血虚等,程从周善用人参、黄芪温补培元,属新安医学中的固本培元派,其擅用温补药物治疗血证,多运用补中益气法,遣方用药以参芪益气养血,体现了其诊疗思想和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4.
试述新安“温补培元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图法分类号R289.1温补培元方是在研究新安温补培元医家医案中总结出来的代表方剂,该方由人参、黄芪、附子、黄柏、山茱萸等13味中药组成。现就其设计原理、方法等试述如下。1温补培元治法的提出新安自明·汪机始,出现了一批善用“温补培元”方药的医家群体,...  相似文献   

5.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方法 对新安医家运用"固本培元"法防治疾病的相关医案进行分析,找出其病症特点与用药规律,进一步挖掘出相关的证治规律,为新安医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温补培元方对脾虚大鼠细胞因子IL-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补培元方由人参、黄芪、附子、黄柏、山萸肉等13味中药组成,是从新安温补培元医家汪机、孙一奎、郑重光、吴楚等1 400余例运用温补培元法的医案中,用Microsoft Visual FoxPro编译程序进行统计,并根据这些医家的配伍规律,总结而成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方温补培元作用机制,采用大黄复制大鼠脾虚模型,用该方进行治疗,观察脾虚大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变化,来阐明该方对改善脾虚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分析《崇陵病案》中用药规律.方法 对《崇陵病案》中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采用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的方法对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分析.结果 聚类结果:C1(白芍、当归、黄芪、川芎);C2(甘草、生姜、桂枝);C3(附子、人参、柴胡、大黄);C4(茯苓、橘络、薏苡仁、川贝母、天花粉、半夏、麦芽、陈皮、厚朴、甜杏仁).药对聚类结果:P1(当归-白芍);P2(甘草-生姜);P3(附子-人参);P4(柴胡-大黄);P5(茯苓-橘络);P6(川贝母-天花粉);P7(陈皮-厚朴);P8(半夏-麦芽).关联规则:置信度大于0.6的2味中药组合,分别是“白芍、当归”,“黄芪、当归”,“白芍、黄芪”,“川芎、白芍”,“川芎、当归”,“生姜、白芍”,“生姜、当归”;置信度大于0.6的3味中药组合,分别是“黄芪、白芍、当归”、“川芎、白芍、当归”、“川芎、生姜、白芍”、“川芎、生姜、当归”、“生姜、白芍、当归”、“黄芪、生姜、当归”、“黄芪、生姜、白芍”、“川芎、生姜、黄芪”.结论 力钧在诊治中重视气血及脾胃功能的状态,擅长柴胡-大黄,人参-附子等经典药对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程茂先医案》治疗内科杂病的临床组方原则及用药特色。方法从《程茂先医案》中选取医案101例,提取方药信息,用office 2010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应用SPSS 22.0予以药物频数、性味归经、用药类别、聚类等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1)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四味药物分别是:甘草,人参,白术,黄芪。性味以甘温、辛温之药为主,并佐以少许苦寒之品。归经以入肺(大肠)、肝(胆)、脾(胃)经为主。药类频数前三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2)聚类结果为:C1:生姜,大枣;C2:柴胡,升麻;C3:大黄,枳实;C4:黄芪,半夏;C5:附子,干姜;C6:香附,青皮,川芎;C7:人参,黄芪,白术;C8:麦冬,五味子;C9:陈皮,茯苓;C10: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共10组药物组合。结论程氏论治疾病,主要有以下几个用药特点:(1)重用参芪,善用温补;(2)益气健脾,养阴清热;(3)养血补血,固本培元。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中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小柴胡汤类方古代医案中症与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有关小柴胡汤类方古代医案,应用关联规则寻找"症状与药对、症状与药组之间的关系。结果:来源于221种古籍的509首小柴胡汤类方古代医案,符合支持度>0.08且置信度>0.4的"症-药"关联规则为与"发热"及"不欲饮食"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黄芩、半夏、人参;与"呕"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半夏、黄芩、生姜;与"胸满"关联的药物是柴胡、黄芩、陈皮、半夏;与"烦"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栀子;与"咽干"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白芍;与"胁痛"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白芍、陈皮;与"小便不利"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茯苓;与"发黄"关联的药物是柴胡、黄芩、栀子、大黄;与"经水适断"关联的药物是柴胡、当归、川芎;与"腹痛"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甘草、枳壳、白芍。结论:数据挖掘方法能够为小柴胡汤类方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程朱理学对新安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代表人物汪机、孙一奎援引理学原理阐释医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营卫一气说"和"命门动气说",同时临床治疗承袭理学传统,推崇《周易》天尊阳贵之理,善用温补药物(如人参、黄芪等)扶助阳气,达到固本培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新安固本培元派是新安医学的一支分支学派,强调以培固脾肾元气为治法,善用人参、白术、黄芪,或配合干姜、附子以"行参芪之功",主张扶阳益阴、气血并补;而扶阳派重在扶阳补火,主张阳主阴从,从肾论治,擅用附子及肉桂、干姜等扶阳抑阴、用阳化阴。两派在核心理论、作用对象、用药特色上有明显不同。新安固本培元派在扶阳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颇多发明,对扶阳派产生一定的影响。两派各有其适应范围和创新之处,相对而言固本培元适应范围更广。临床上应不拘于一派之见,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的方药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主要用药类型为补虚药和理气药;常用药物为茯苓、半夏;常用药对包括茯苓配半夏、茯苓配陈皮、川楝子配延胡索、半夏配陈皮等。结论 针对“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的发病规律,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为主要治则,善用茯苓、半夏、陈皮等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新安固本培元思想与江浙温补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以汪机、薛己、徐春甫、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家及相关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纵向梳理与横向分析。[结果] 以汪机、徐春甫、孙一奎等医家为主体的新安固本培元思想,与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家为主体的江浙温补派,形成背景相同,思想主张相近,均强调元气的作用,重视脾肾二脏,阐发命门理论,且均偏重温补,反对滥用寒凉。但两者的思想核心并不相同,新安固本培元思想偏重于“阴阳一太极”,强调元气为生化之源与生命根本动力的作用,主张以后天补养先天,激发先天生生之机,继而反养后天,临证善用人参、黄芪等气血并调、脾肾同补,以培固元气;而江浙温补派偏重于“太极分阴阳”,更加重视太极划分以后阴阳二气对后天阴阳的充养,即强调命门水火的阴阳互根、互用之性,主张直补先天,进而以先天养后天,临证善用六味丸、八味丸等加减合方,以滋真阴真阳。[结论] 两派学术主张同中有异,医家之间相互影响,属于交叉互融的关系,可同属于易水学派的支脉,即广义的温补派范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历代52位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类病证的164则医案进行分析,初步得出古代医家治疗该类病证的证治规律:明代治疗胸痹心痛以补益、行气、化痰止咳药最为常用,清-民国时期则以化痰止咳、行气、补益药最为常用;半夏、瓜蒌、茯苓、薤白、陈皮、甘草、白芍、当归、郁金、桂枝、旋覆花、白术、干姜、香附、杏仁、生姜、橘红、枳壳、吴茱萸、厚朴、木香、延胡索、人参、川楝子、栀子、桃仁、白豆蔻是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药物和有效药物;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用药以温热性质为多,辛、苦二味居多,多入脾、肺、胃经。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两宋时期所载有确切药物组成的 1 66首防治眩晕证方剂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探求两宋时期眩晕证防治方药的基本规律。认为风、火、痰、虚、瘀及外邪乘虚致眩是两宋医家辨治眩晕证的基本出发点 ,防治方药以补益药、解表药、化痰药、活血祛瘀药为主 ,补益阴精、解表除邪、化痰祛瘀是此期医家防治眩晕证的基本大法。析出的高频药物组方为甘草、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防风、当归、人参、黄芪、白芍、菊花、熟地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古代心悸医案信息用数理分析方法挖掘其证治规律。方法:以古代心悸医案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284个心悸医案证型分布以心血虚证和痰湿内停证多见;共涉及药物411种,主要为安神类、健脾类、理气类、养血类等;挖掘出治疗心悸的基础方:半夏、陈皮、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白芍、远志、茯神、酸枣仁、龙骨。结论:用数理分析医案,挖掘出常用药物组合,基本符合现行的中医理论,也从数理分析的角度证实了中医理论,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孙文垣医案》中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对孙一奎治疗痹证的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频数分析结果表明,甘草的使用频数居首位,其次为薏苡仁、黄柏、当归、苍术、威灵仙、五加皮、红花、人参、茯苓等。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甘草、人参、薏苡仁、茯苓聚为一类,当归、红花、防风聚为一类,苍耳子、半夏、陈皮、苍术、五加皮聚为一类,牛膝、白芍、秦艽聚为一类,黄柏、黄芩聚为一类,威灵仙聚为一类。结论孙一奎力主从痰湿治疗痹证,以甘温药物健脾化湿,以苦寒药物辅佐,清化痰湿郁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豫东已故名医魏文彬家藏手抄秘本《产宝奇》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方法将《产宝奇》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方剂300首,涉及223味中药,用药总次数达1928次;核心高频次药以甘草、当归、川芎、茯苓、陈皮、白芍、生姜、白术、党参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为主;频次居于前25位的药物主要以补气药甘草、白术、党参、大枣、人参、黄芪;补血药当归、白芍、熟地;补阴药麦门冬及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等为主。结论《产宝奇》临证选用高频核心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陈皮、白芍、生姜、白术、党参加减处方用药;频次居于前25位的药物主要组成四君子汤和四物汤两个经典方,突显以活血养血药和补益气血药相参加减变化,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当代中医名家对于辨治斑秃和脂溢性脱发的用药规律,为中医皮科诊疗的学术继承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0位当代中医名家治疗斑秃的处方226首和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处方171首,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和Gephi两个分析软件,运用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处方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及核心处方等数据。结果:治疗斑秃的高频中药有当归、何首乌、茯苓等,多属平、甘、归肝经药物;常用药对为"川芎-当归""白芍-当归"等;核心中药处方为八珍汤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脂溢性脱发的高频中药有当归、茯苓、甘草等,多属平、甘、归肝经药物;常用药对为"女贞子-墨旱莲""当归-何首乌"等;核心中药处方为八珍汤合二至丸及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当代中医名家认为脱发多以气血失调为发病之根本,肝脾肾三脏为病位核心,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主要病机,在诊疗中注重"发为血之余"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运用,以固本培元,治病求本。同时,治疗斑秃和脂溢性脱发各有侧重,治疗斑秃重调畅情志,治疗脂溢性脱发重祛湿消脂。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报》2019,(8):1651-165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当代中医名家对于辨治斑秃和脂溢性脱发的用药规律,为中医皮科诊疗的学术继承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0位当代中医名家治疗斑秃的处方226首和治疗脂溢性脱发的处方171首,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和Gephi两个分析软件,运用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处方的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及核心处方等数据。结果:治疗斑秃的高频中药有当归、何首乌、茯苓等,多属平、甘、归肝经药物;常用药对为"川芎-当归""白芍-当归"等;核心中药处方为八珍汤合二至丸加减。治疗脂溢性脱发的高频中药有当归、茯苓、甘草等,多属平、甘、归肝经药物;常用药对为"女贞子-墨旱莲""当归-何首乌"等;核心中药处方为八珍汤合二至丸及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当代中医名家认为脱发多以气血失调为发病之根本,肝脾肾三脏为病位核心,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主要病机,在诊疗中注重"发为血之余"基础理论的研究与运用,以固本培元,治病求本。同时,治疗斑秃和脂溢性脱发各有侧重,治疗斑秃重调畅情志,治疗脂溢性脱发重祛湿消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