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生态学原理与中医学平衡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医学天、地、人相联系的整体观等医理及某些规律与微生态学原理具有相似性。基于二者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认识所具有的同一性,把微生态学与中医药学研究结合起来,可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多学科研究的结合与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阐述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各家思想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养生观、疾病观及医德医风的影响,分析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该文就中和观、恒动观、圆运动三种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进行探讨。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认识人体,其治疗目的也重在恢复整体平衡、协调和稳定状态,显示出中和观的影响;而中医学主张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体变化、疾病发展,“随证治之”是恒动观的体现;圆运动学说对中医学的启示体现在以脾胃为枢纽的人体升降气机理论。  相似文献   

4.
论文首次提出“经典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的概念,并加以论述。认为,当代中医正处在由“经典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转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好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坚持经典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又必须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不断吸取现代科学(含现代医学)的手段和方法,坚持在临床上“以中医药为主体,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由经典中医学向比较成熟的现代中医学转化。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整体观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优势,也存在对机体微观局部缺乏深刻了解和实证分析等缺陷和不足。中医药免疫学不仅具有并且发展了中医学整体观的优势,又可弥补其缺陷和不足。它是中医学宏观整体的哲理思想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又是独具我国特色的极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应当加强对中医药免疫学的研究,而且很有必要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免疫学》课程。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它以综合的方法,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关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它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现仅就中医学整体观念略谈粗浅心得。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相似现象初探柴雁戴宁(安徽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中医学;相似现象中图法分类号:R203相似论是通过广泛地研究相似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体系,属于思维科学的范畴〔1〕。其主要代表人物张光鉴...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相关教学改革研究屡见不鲜,如何在保留中医学特色的前提下,建立中医学教学内容与现代医学知识的联系通道,逐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提高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能够客观看待中医学,并能学以致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进行了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对中医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1中医学教学现状目前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整体课程结构中,《中医学》始终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适应型”人才的需求,1990年本专业在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体系,加强专业基础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医系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发表于《中医高教研究》,经2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 修订教学计划重点放在拓宽专业口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一个专业口径的宽窄不是由课程的多少所决定的,而是由专业课程的内容辐射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与"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 ,却呈现出活力降低、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 ,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国外也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亚健康”所涉及的范畴很广 ,各种仪器和生化检查很难确诊 ,并可能发展成为多种疾病。其症状主要为眩晕、失眠、心悸、胸闷、健忘、恶心、疲乏无力、烦躁不安等。中医学在长期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的理论和经验。“亚健康”状态所表现的各种症状均反应于中医学的某些疾病之中 ,且应用中医学辨证施治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从发病的角度而言,可将中医病因划分为直接病因与间接病因两大类,间接病因又可分为实体病因与模拟病因;针对直接病因、实体病因与模拟病因,分别阐述了中医临床病因分析的不同方法;并从人类对疾病病因认识的发展历程角度,指出中医病因理论亟待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医内科学>是当代中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桥梁课程,又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占比重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门 学科.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实践中,于基本掌握教材中各系疾病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推求本意、读书有疑、注重联系、重点前移、博约相参、温故知新、学用结合七种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学》是当代中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桥梁课程,又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占比重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门学科。在长期的临床教学实践中,于基本掌握教材中各系疾病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推求本意、读书有疑、注重联系、重点前移、博约相参、温故知新、学用结合七种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中医的核心内容——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医在辨证用药运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同时大道至简地可用"和"这一字概况,认为以"和"的理念灵活运用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中,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学术见地。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中药学高等教育50年来历程和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与西医学和西药学相比,用构成一门独立学科必备三要素(研究对象、知识系统、知识的生产方式)衡量,中药学发展又是缓慢的、虚弱的,因此从调整中药学发展重点、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完善知识体系和提高中药队伍学术与业务水平等方面阐述中药学自强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学发展的现实情况,根本在管理,本质在教育。侧重从中药学角度,阐述对中医药学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中医药学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者。其应当具备基本素质为应具备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的理念;能分清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要有责任感,将实现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作为历史使命;理解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医药学特色。众多如此人才的出现和努力工作,中医药学将会不断发展,中医药事业将生机勃勃、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中医妇科学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中医妇科学,首先要重视整体观专业理论的提高。鉴于中医妇科学的理论尚有附于内科学之处,要提高妇科学专业理论特别是有关生殖调节的机理研究,须得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同时又必须结合研究微观与宏观论。其次是提高辨治水平,不仅要求掌握病变发展的纵向规律,进行传统辨治,同时要求微观辨证,宏观推导,未病论治。再次是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改革教研方法,普及中培养尖子人材,期望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出几名高明的中医妇科理论家和临床家,为推动妇科学术较快前进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学的成长是一个文化过程,中医学的演进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间具有“同步演进”规律。中医文化研究有效地克服了中医学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宏阔的时空距离,有效地克服了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中的“失真”现象,值得深入开展和有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药的蜜炙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统蜜炙工艺(先拌蜜后炒、先炒药后加蜜、先加蜜后加药炒)和现代新型蜜炙工艺(烘箱烤制蜜炙法、控温鼓风干燥箱法、微波法、机器蜜炙法、远红外烤箱法、蜜酒炙法)各自优缺点的阐述、对比,给广大中药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科患者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内科收治的符合FUO诊断标准的4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老年患者和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468例FUO患者通过各种检验最后明确诊断者441例(确诊率为94.2%).其病因按比例由高至低为感染性疾病201例,占45.6%(其中结核病占43.2%);结缔组织病153例,占34.7%(其中斯蒂尔病占48.7%);恶性肿瘤55例,占12.5%;其他疾病32例,占7.3%;其余27例患者最终未明确病因.老年患者发热原因多为感染性疾病与恶性肿瘤,比例(60.3%)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37.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老年患者中结缔组织病的发病率(48.8%)则明显高于老年患者(23.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大多数FUO患者经过细致的病史询问、详细的各项检验和综合分析是可以明确诊断的,感染性疾病是其重要病因,尤以结核病为主,且常见于老年患者,而恶性肿瘤和结缔组织病也是FUO患者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