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波  彭丹  徐婉玉  陈雪梅 《种子》2016,(2):73-75
以4种苜蓿的下胚轴、叶片、子叶和茎为外植体,分析同一品种间和不同品种间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成果.结果表明:同一外植体不同基因型的培养效果无显著差异,而同一基因型不同外植体的培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外植体都可以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其中相同品种的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褐化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效果最佳的是下胚轴所诱导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平均达99.4%,褐化率最低;叶片的诱导率最低,平均为84.3%,褐化率最高.苜蓿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的高低为:下胚轴>子叶>茎>叶片.茎和子叶之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珍惜濒危植物太行菊的高效再生方法,为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以MS为基本培养基,用不同激素组合对太行菊无菌苗的叶片和茎段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炼苗移栽等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行菊的叶片分化不定芽比茎段难,茎段最适合作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筛选出了最佳培养基MS+6-BA 1.0 mg/L+NAA 0.1 mg/L,在此培养基中,茎段外植体可一步成苗,不需转换培养基即可完成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不定芽增殖过程;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2 mg/L;再生苗在花园土中移栽成活率可达80%。研究简化了培养流程,建立了太行菊一步式高效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3.
野生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及褐变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野生软枣猕猴桃嫩芽、幼嫩叶片以及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野生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整个过程,以建立快速高效的野生软枣猕猴桃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最适宜的诱导叶片、茎段愈伤组织的培养基分别为MS+0.5 mg/L 6-BA+1.0 mg/L NAA和MS+0.5 mg/L 6-BA+0.1 mg/L NAA;诱导出愈伤组织在MS+0.6 mg/L 6-BA+0.05 mg/L NAA培养基上能很好地分化不定芽苗;诱导幼芽产生丛生芽的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NAA;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愈伤组织继代中发现细胞生长素NAA可以防止愈伤褐化。在愈伤组织分化中,发现将分化出的芽苗再次愈伤化,可以提高分化率。  相似文献   

4.
唐菖蒲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以唐菖蒲无菌试管苗叶片、茎段、幼芽为外植体,探讨其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情况。结果表明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极低。茎段愈伤多为黄色致密的非胚性愈伤,幼芽愈伤多为乳白色胚性愈伤。幼芽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以及分化速度也均高于茎段外植体。初步表明幼芽是建立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良好外植体。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 2,4-D4.0 6BA0.5。  相似文献   

5.
黑杨派(Aigeiros)的杂交后代欧美杨(Populus nigra × P. deltoides)在杨树叶锈病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叶柄、叶片和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构建欧美杨再生体系。分别优化了初代培养、继代培养、抽茎培养和生根培养的培养条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初代培养培养基配方:MS 0.5 mg/L 6-BA 0.05 mg/L NAA。最优继代培养培养基配方:MS 0.5 mg/L 6-BA 0.1 mg/L NAA。最优抽茎培养培养基配方:MS 0.1 mg/L 6-BA 0.05 mg/L NAA。最优生根培养培养基配方:1/2MS 0.25 mg/L NAA 20 g/L蔗糖。以上培养基培养分别得到叶柄分化率为86.7%,不定芽诱导率为96.7%,抽茎率为91.7%,生根率为85%。再生苗移栽成活率为91.5%。所获得的欧美杨再生苗扩繁简便,可用于杨树抗叶锈病相关基因转化等研究。欧美杨再生体系为揭示欧美杨的感病机理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 R.Br.)茎段高频率再生体系,以优良无性系(SR17)组培苗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培养基中添加TDZ及TDZ与IAA组合使用、不同浓度Ag NO3以及茎段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DZ质量浓度为0.05 mg/L时,愈伤诱导率、不定芽分化率和不定芽数最高,IAA 0.05 mg/L配合TDZ使用可使不定芽分化率高达89.4%。同时发现不同质量浓度Ag NO3对不定芽分化率影响不显著,当Ag NO32.5 mg/L时,诱导的愈伤和不定芽容易产生玻璃化。另外发现组培苗中部茎段最有利于不定芽分化。因此选择组培苗中部茎段为外植体,在WPM+TDZ 0.05 mg/L+IAA 0.05 mg/L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0 d,转入MS+6BA 0.5 mg/L+IBA 0.5 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培养30 d获得最高的不定芽诱导率,且平均每个外植体形成14.3个不定芽。将经过伸长生长的不定芽转入生根培养基1/2 MS+IAA 2.0 mg/L+IBA 0.5 mg/L时,生根率高达95.8%。生根培养10 d,炼苗培养20 d后获得可供移植的组培苗。本研究为黑木相思遗传转化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擎天树种子和茎段为试验材料,探讨外植体脱毒及防褐化的方法,为建立擎天树微繁无菌体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直接利用种胚作为外植体培养脱毒效果较保留种皮好,且消毒过程添加600万单位青霉素处理,能有效降低种子培养污染率;(2)茎段外植体脱毒较困难,青霉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低污染率,但消毒效果并不理想,且培养中出现严重褐化现象;(3)添加VC、PVP和活性炭可有效控制外植体褐化现象,在1/2 MS培养基中添加0.2 mg/L VC、2 g/L PVP和0.5 g/L AC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曹剑  黄志伟 《种子》2020,(1):146-151
为进一步开展毛叶木姜子组培再生研究,获得毛叶木姜子的无菌苗从外植体取材时间、不同消毒剂浓度与时间以及外植体抗褐变等多方面对无菌苗获得的前期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于5月上旬采集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剪取茎段,0.2%HgCl 2处理12 min为毛叶木姜子无菌体系建立时的最佳消毒方式,污染率为15.56%,但外植体的褐变率较高;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 9(34)进行抗褐变试验,采用多指标综合平衡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植体类型、冷藏时间、PVP为外植体抗褐变及腋芽萌动的主导因素,而AC对毛叶木姜子外植体抗褐变效果不明显,予以剔除,得出毛叶木姜子外植体抗褐变的最优水平组合为选用半木质化枝条作为外植体,接种前5℃低温冷藏5 h,培养基为MS+PVP 1.00 g·L^-1。  相似文献   

9.
褐变是制约木本果树离体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探讨苹果离体再生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外植体褐化问题,对苹果高效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柱状苹果‘润太一号’为试材,研究了遮光时间(0, 7 d, 14 d)、消毒时间(6 min, 7 min, 8 min, 9 min)、茎段长度和防褐化剂对外植体褐化率的影响,并用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定芽进行诱导。结果表明,外植体的褐化率随遮光时间增加而有所降低,但外植体的生长势变弱,以遮光7 d的材料为宜,褐化率为25%。不同腋芽个数对褐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褐化率随着消毒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佳的消毒时间为8 min,褐化率为23.33%。不同防褐化剂处理的结果发现以培养基中加入100 mg/L Cef褐化率最低。不定芽诱导的结果发现,不定芽诱导率随诱导天数增加而增加,以诱导50 d效果较好,最适宜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4.0 mg/L 6-BA+0.5 mg/L NAA。本研究结果可为柱状苹果高效再生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药组织培养褐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从山药不同外植体(叶、茎段、零余子)、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和不同培养基质3个方面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山药不同外植体的褐化程度也不一样,茎段褐化程度最轻;MS培养基中添加150mg/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能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在山药组培苗的快繁阶段采用液体基质培养方式能显著降低褐化程度,提高山药组培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外源亚精胺(spermidine,Spd)对盐胁迫下甜高粱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以‘辽甜1号’甜高粱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5 mmol/L,1.0 mmol/L,1.5 mmol/L)的Spd喷施处理165 mmol/L NaCl胁迫下的甜高粱幼苗,测定处理7 d和15 d后甜高粱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和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处理15 d后甜高粱幼苗的株高、鲜重、干重及幼苗相对含水量。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了甜高粱幼苗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喷施不同浓度Spd可提高盐胁迫下甜高粱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Pn、Gs、Tr,降低Ci,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Pro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SOD、POD、CAT和APX活性。说明在盐胁迫下外源喷施Spd能够增强甜高粱幼苗的光合作用,促进幼苗生长,同时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提高抗氧化物酶活性以稳定细胞内环境,从而增强甜高粱幼苗的耐盐性,其中1.0 mmol/L的Spd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利用外源Spd缓解植物盐胁迫伤害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甜高粱幼苗的耐盐性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牛粪沼液和堆肥对饲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生长量等指标影响程度,确定种植甜高粱的适宜肥料,通过大区对比试验,观测分析施用牛粪沼液和堆肥的甜高粱株高、茎粗和叶宽的生长率。结果表明,施用牛粪堆肥和沼液的甜高粱株高生长率约为不施肥处理的1.12倍和1.02倍,施牛粪堆肥的甜高粱株高的平均生长率是施用沼液的1.09倍,施沼液的甜高粱株高高度有2个时期大于施用牛粪堆肥的,但是施用牛粪堆肥的甜高粱总株高较大。施用沼液的甜高粱茎粗生长率是对照的2.8倍,是牛粪堆肥的1.87倍。施牛粪堆肥的平均叶宽生长率是沼液的1.09倍,且生长持续时间较长。牛粪堆肥的腐殖酸和全氮量较大,增加了甜高粱株高及叶生长率,适宜做基肥;沼液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的量较大,增加了甜高粱茎粗生长率,能短期促进生长,既可做基肥也可做追肥施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甜高粱幼苗的耐盐能力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甜高粱是一种能源作物,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的特点。本研究以BJ-17、BJ-18和M-0011三个甜高粱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甜高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高盐胁迫下甜高粱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比较分析了三个品种(系)的耐盐性,为高耐盐性甜高粱选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胁迫条件下,甜高粱种子的萌发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并有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萌发抑制的程度随之增大的趋势;在盐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系)甜高粱幼苗的六项生理生化指标呈现出以下规律:甜高粱幼苗的鲜重和株高均有所下降,甜高粱幼苗叶片电解质相对外渗率、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有所上升,甜高粱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其中叶绿素b含量下降最为明显;三个甜高粱品种(系)六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BJ-18具有较强的耐盐性,BJ-17弱之,M1-00110的耐盐性最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秋水仙素水溶液对甜高粱‘FH59’种子的诱变效应,创制优质甜高粱种质资源。本实验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水溶液(0.05%、0.1%、0.15%、0.2%)浸泡甜高粱种子24、31、48 h,统计苗期变异率,并对成活植株进行大田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秋水仙素诱变效果受到处理时间、药剂浓度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在24 h,0.15%诱变条件下诱变效果最佳,幼苗变异效果显著。M2代田间鉴定发现株高、生育期、穗长、籽粒颜色、锤度等主要农艺性状的突变体,变异类型丰富,尤其是发现的大量的矮化、早熟突变体对甜高粱亲本的改良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以玉米幼苗为外植体的高效再生体系, 克服幼胚取材的限制, 本研究选取萌发3 d的玉米幼苗作为供体材料, 研究其不同部位的再生能力。分别研究了种子萌发时的光照条件, N6培养基中Ca2+浓度, 及6个不同基因型对芽尖和根尖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黑暗条件下萌发的幼苗, 其芽尖和根尖更适合作为外植体, 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终浓度为5 mmol L-1的CaCl2 时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 不同基因型的玉米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分化率存在差异, 但影响趋势相同, 且同一基因型的不同外植体形成的愈伤组织形态相似, 分化率也相似。最后结论是黑暗条件下萌发3 d的齐319和鲁原92的幼苗, 可以代替玉米幼胚作为外植体用于组织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渝苏303”甘薯离体形态发生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一富  高峰  杨贤松 《作物学报》2005,31(6):749-754
甘薯茎段、叶片和叶柄在附加有1.0 mg/L NAA的MS培养基中培养5天可产生大量的不定根,培养20 d茎段和叶片分化出不定芽。本文以甘薯品种“渝苏303”为材料,研究了甘薯外植体在不定根和不定芽分化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酶(SOD)活性的变化,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和SOD同工酶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7.
铁皮石斛不同外植体组培快繁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运用铁皮石斛不同的外植体进行组培繁殖研究,选择出适宜当前中草药发展合理的繁殖途经。本研究以铁皮石斛种子及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二者在诱导初始条件、增殖方式、增殖系数、继代周期、根的诱导分化及苗木移栽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比较试验认为,铁皮石斛快繁体系建立以茎段外植体为宜,建立的繁育体系具有经济高效稳定等优点,为规模化育苗提供物质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期喷施多效唑对甜高粱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中期喷施多效唑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在伸长期初期对甜高粱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甜高粱叶片的可溶性糖、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等的含量,显著的增强了甜高粱叶片的蔗糖合成酶活性,对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增强效应,有效的降低了甜高粱的株高和茎长,而对茎杆的增粗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甜高粱的抗倒伏能力,最终使茎杆产量提高。多效唑比较适宜的使用浓度为0.75g/L。  相似文献   

19.
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77个粒用高粱和21个甜高粱作为研究材料,对甜高粱的含糖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高粱茎秆的含糖量是粒用高粱的2~5倍,而且茎秆秆芯蜡质,汁液含量高。甜高粱茎秆不同茎节的含糖量有差异,其含糖量随节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有4种类型,并以低-高-低的变化占多数,因此利用中间节段第4,7,9节的含糖量平均值可表示植株含糖量。收获后,随着茎秆水分的丧失,其含糖量逐渐上升,但是25 d后开始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20.
喷施多效唑对甜高粱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研究多效唑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与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在苗期和抽穗期对甜高粱进行叶面喷施处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甜高粱叶片的可溶性糖、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等的含量,显著增强了甜高粱叶片的蔗糖合成酶活性、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有效降低了甜高粱的株高和茎长,而对茎秆的增粗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甜高粱的抗倒伏能力,最终使茎秆产量提高。多效唑比较适宜的使用浓度为0.75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