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燕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对小儿外感发热有其独到认识。根据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认为小儿感邪后往往表邪未解已传变入里,就诊时常处在半表半里之间,或太阳少阳、少阳阳明、甚或三阳病症同时并见,主张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阳清解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三阳清解散和小儿清热宁颗粒口服。结果治疗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其退热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三阳清解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病因为感受"戾气",发热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发热是外感热病阳证的特有表现,根据张仲景的六经辨证,阳证可分为三阳证,即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太阳证为表证,阳明证为里证,少阳证为半表半里之证。新冠肺炎发病急骤,进展迅速,患者就诊时,可能处于太阳证期,表现为恶寒发热;也可能病邪直中阳明,表现为高热神昏;也可能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表现为三阳证同时出现。临床治疗时,需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三阳合病虽然为三阳同时发病,但治疗需各有侧重。当戾气偏重于某经时,虽然合并有他经症状,治疗时仍以受邪较重之经为主,兼顾他经。也可先解一经之邪,若他经邪气未解,再根据病势依次治疗。若患者病情较重,三阳并病,亦可三经兼顾,三阳合治。  相似文献   

4.
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症状皆具.有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综合症状。治疗时不能用汗法,亦不能用下法。邪热内陷的深浅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一故临床辨证论治中,应综合分析,审察病机,一辨其虚实,针对主要矛盾治疗,才能得心应手,疗效确切。老年三阳合病刊。氏,女性,68岁,因发热神昏3日.住院治疗1个月术见好转而来诊。患者发热,精神疲惫,头痛,全身痛重不能转侧,欲睡不寐,往来寒热,小使黄赤,舌苔黄厚,脉浮大。三阳症皆见,故用和解清热法治之。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柴胡ZOg、党参IOg、清半夏10g、黄羊12g、当归159、…  相似文献   

5.
张思超教授为全国知名温病专家,临床善治发热,尤对外感发热的治疗颇有心得。其认为发热的病机为“郁而不通”,多在问病程、断病位、辨病性、依病势后取“三阳同治”之法加减选方用药,从而使郁热宣散、气机畅达,发热得解。本文从太阳六淫辨、少阳温湿辨及阳明经腑辨3方面分别论述“三阳”病位处方用药之法,并附医案1则,详述“三阳同治”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治三阳证析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铁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44-245
1 三阳证并见治从少阳的机理“三阳证见治从少阳”是张仲景在处理复杂病情时的一个治疗原则。病见三阳证 ,说明邪气较为弥缦 ,既充斥于太阳之表 ,又进入阳明之里 ,中涉及表里之间的少阳枢机。病情也较单纯一经病变表现相对复杂。如《伤寒论》99条所说 :“伤寒四五日 ,身热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邪在太阳之表 ,侵袭卫阳就可见恶风 (寒 ) ,卫气抗邪则发热 ,邪阻太阳经脉 ,经气不利 ,则有颈项强硬不舒。胁下为少阳经脉之分野 ,胆府居处 ,邪在少阳 ,枢机不利 ,胁下必胀满 ,此证亦为柴胡主证之一。阳明主胃 ,居…  相似文献   

7.
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直肠滴注给药途径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观察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对照1组50例,对照2组50例,分别采用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注与三阳清解煎剂口服和静脉滴注头孢噻肟、病毒唑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对照1组总有效率96%。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2组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三阳清解煎剂直肠滴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疗效确切,临床给药方便,易被患儿接受,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8.
任佳丽  张理云 《河南中医》2019,39(5):653-656
《伤寒论》三阳热证发热各有其特点,太阳证翕翕发热、发热恶寒并见;阳明证但热不寒、日晡潮热;少阳证往来寒热。病因病机不同,热型各异,治疗也不尽相同。太阳热证中,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阳明热证中,知母配甘草滋阴泻火;少阳热证中,黄芩配甘草和胃除烦。甘草配伍在方剂中多作为使药应用,在三阳热证中与不同臣药配伍,既发挥协同作用,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乳痈治疗临床多从肝胃等脏腑辨证,笔者临床观察到,风寒外邪是乳痈的重要病因,该病从起病到酿脓、成腐的进展过程与《伤寒论》揭示的风寒外感证太阳、少阳、阳明的传变规律相似,其各阶段出现的症状也与三阳经证候类同,应用《伤寒论》三阳经辨证治疗,不但先后有序,缓...  相似文献   

10.
“三阳证见 ,治从少阳”是张仲景在处理复杂病情时的一个治疗原则。病见三阳证 ,说明邪气较为弥漫 ,既充斥于太阳之表 ,又进入阳明之里 ,中涉表里之间的少阳枢机。病情也较单纯 ,一经病变表现相对复杂。如《伤寒论》九十九条所说 :“伤寒四五日 ,身热 ,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邪在太阳之表 ,侵袭卫阳就可见恶风(寒 ) ,卫气抗邪则发热 ,邪阻太阳经脉 ,经气不利 ,则有颈项强硬不舒。胁下为少阳经脉之分野 ,胆府之处 ,邪在少阳 ,枢机不利 ,胁下必满 ,其为柴胡主证之一。阳明主胃 ,居中属土 ,溉润四旁 ,有热则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