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对72例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尿激酶、三七皂苷及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辨证服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或活血通脉饮加味,外用活血消肿散和循序压力治疗仪治疗,35d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率达43.06%,总有效率为97.22%;彩色超声多普勒动态观察,股静脉再通率达90.5%,月国静脉再通率达100%,小腿静脉丛再通率达61.5%;血液粘度降低.结论以溶栓、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可促使静脉复通,血液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 对72例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尿激酶、三七皂苷及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辨证服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或活血通脉饮加味,外用活血消肿散和循序压力治疗仪治疗,35d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率达43.06%,总有效率为97.22%;彩色超声多普勒动态观察,股静脉再通率达90.5%,用静脉再通率达100%,小腿静脉丛再通率达61.5%;血液粘度降低。结论 以溶栓、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迁延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可促使静脉复通,血液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3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对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临床治愈率达78.94%,总有效率为97.36%。结论抗凝、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活血解毒通脉汤结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的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西医组,同时选取2015年1月—12月采取尿激酶联合活血解毒通脉汤治疗的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中西医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管再通率和出血发生率。结果中西医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和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尿激酶联合活血解毒汤治疗有助于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和血管再通率,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方法:在九江市都昌县中医院2014年7月到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颅脑外伤患者中抽取93例作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观察组47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46例接受单纯西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19.5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临床护理中效果显著,可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双色球分组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89例老年患者分成对照组44例(西医治疗)、观察组45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下肢各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下肢各静脉血流速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4. 92±1. 58) g/L、D-二聚体水平(435. 56±105. 22) ng/ml都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2. 22%)更低(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塞脉片治疗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给予通塞脉片联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24例仅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肢静脉血管再通情况以评估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塞脉片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朱续元  穆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53-154
总结了23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提出采取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和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措施是防止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对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抗凝、溶栓期间,密切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对肿胀的肢体行肿消散外敷;在置管溶栓期间做好溶栓导管的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本组经治疗护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深静脉管腔完全再通或部分再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近3年来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2例,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组58例,给予西药治疗。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为:治疗组有效率95.16%,观察组87.93%,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尿激酶配合中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应用尿激酶和中药制剂静脉滴注 ,配合中药口服及外敷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液流变学、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 :临床治愈率31.2 5 % ,显效率 46 .87% ,总有效率 93.75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多普勒超声变化显著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 .0 1) ;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水平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增加 (P<0 .0 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防止血栓复发。  相似文献   

11.
刘爱军  李振民 《河北中医》2015,(2):212-214,2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变化。方法将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溶栓、抗凝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方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10 d。检测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股静脉内血栓大小及管腔阻塞程度,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优于对照组(84.0%,P0.05)。2组治疗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升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股静脉超声影像显示完全通畅率较对照组高(P0.05),完全阻塞率低(P0.05)。结论溶栓、抗凝联合中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疗效,可有效促进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2.
自拟化瘀消肿剂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由于阻塞造成回流障碍和再通后血液倒流,导致静脉高压瘀血,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和下肢溃疡,此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深静脉血栓的经验。方法:溶栓、抗凝、扩血管,同时辨证服用中药汤剂(忍冬藤、红藤、牛膝、土茯苓、赤芍、黄芪、玄参、桃仁、红花等)。结果:临床治愈率53.5%(23/43),显效率41.9%(18/43),好转率4.6%(2/43),总有效率达100%,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显著。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液黏度,促使下肢肿胀消退,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爱脉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4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是继发性静脉返流性疾病,往往涉及下肢深、浅和交通静脉,常导致深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和浅静脉扩张。我科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法国施维雅药厂生产的爱脉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44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宁世杰  杜嫩  李德敬 《新中医》2020,52(12):173-17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护理干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配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患肢平面周径、血管再通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APT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D-D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PT、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而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肢大腿、小腿平面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肢大腿、小腿平面周径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肢大腿、小腿平面周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护理干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缩小患肢平面周径,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瘀湿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应用溶栓、活血化瘀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加服消栓通脉汤,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100%;但治疗组临床治愈10例,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肢围差、静脉彩超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疗效显著,能缓解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皮温升高、皮色暗红等体征,促进肿胀消除和血栓再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消肿破瘀饮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病程在30d之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1例)与对照组(51例)。治疗组患肢足踝部扎止血带后,经足背静脉推注尿激酶并联合口服自制中药消肿破瘀饮。对照组经手背静脉输注尿激酶。治疗3周后评判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86.9%,血管再通率为73.8%,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52.9%,血管再通率为41.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尿激酶联合消肿破瘀饮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优于单用尿激酶治疗。  相似文献   

18.
黄华民 《陕西中医》2010,31(11):1457-1458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通络类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丹参静点,大黄,芒硝外敷,阿司匹林口服)。结果:治疗2~4周后治愈率为86.6%。结果:通过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结合丹参,生脉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对抗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湿热下注证68例,采用中药清热利湿活血之法治疗,并酌予尿激酶溶栓、肝素钙抗凝及肠溶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气虚血瘀证67例,采用温阳通络之法,予补气活血中药治疗,并酌予蕲蛇酶降纤祛聚及肠溶阿斯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结果:痊愈率55.56%,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迅速控制病情,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爱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1):673-674
目的 :探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6 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给西药治疗 ,另一组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观察疗效。结果 :两组之间疗效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