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性自我管理对老年糖尿病的影响。方法8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自我管理组(57例)和对照组(30例)。仅对自我管理组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综合性自我管理教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体质量指数(BMI)。采用《密两根糖尿病管理评定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血糖监测行为、饮食行为、运动行为、用药行为和自我管理水平总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自我管理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量指数,以及血糖监测行为、饮食行为、运动行为、用药行为和自我管理水平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综合性自我管理在治疗老年糖尿病中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制度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该社区2012年1月—12月期间的200名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实施家庭医生制)与参考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各为100例,对实施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出现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脉压、昼夜血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纯高血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均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C-反应蛋白(CRP),计算胰岛抵抗指数(IRI),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各组的CRP、糖代谢指标、动态血压参数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FPG、2hPG、FINS、IRI、HbAlC及CRP各指标与单纯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高血压组FINS、IRI及CRP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组患者脉压(PP)增大,非杓型比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餐后高血糖患者治疗后PP、非杓型比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与糖尿病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与CRP水平、P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相关,餐后血糖的控制可能有助于夜间杓型血压的恢复,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将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观察组采用运动疗法和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经过12周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考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胆固醇和体重指数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以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血糖水平和糖耐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特点。方法11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56例,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对照组57例为非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控制血压、扩血管、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同时治疗组通过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两组患者均测定血压(BP)、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对比并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的脑神经损伤程度高于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血压、血糖水平、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P〈0.05)。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组的治疗效果低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组,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致残率高,糖尿病为急性脑血管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控制血压和纠正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反应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光学法血小板聚集,分别应用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作为诱导剂检测19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空腹、餐后2h血糖、血脂、肾功能;高压液相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运用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循环血中单核细胞环氧化酶一2(cyclooxygenase-2,COX-2)mRNA、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人单核细胞(THP-1)在不同时间(12h、24h)和不同葡萄糖浓度(5.6mmol/L、11.1mmol/L、22.2mmol/L)情况下COX-2mRNA的表达量。结果非阿司匹林敏感(notaspirinsensitive,NAS)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敏感组;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组NAS发生率高于达标组;糖尿病病程长的组NAS发生率更高。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NAS的相关危险因素。NAS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OX-2mRNA表达量、蛋白表达率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spirinsensitive,ASo葡萄糖刺激人单核细胞(THP-1)COX-2mRNA表达增加,且所用葡萄糖浓度越高、时间越长COX-2mRNA表达量越高。结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不敏感独立的危险因素。高糖刺激COX-2表达增加,这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不敏感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糖监测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S),评估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口服药联合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IG)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睡前皮下注射,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及餐后2hC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和HbA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IG组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2组HbAlc无明显差异(P〉0.05),IG组治疗后餐后2hC肽水平提高(P〈0.05)。CGMS显示IG组24h血糖曲线平缓,血糖达标时间延长,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P〈0.01).血糖波动幅度小。结论IG作为老年T2DM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胰岛素剂量控制更方便、安全,优于NPH。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制度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该社区2012年1月—12月期间的200名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实施家庭医生制)与参考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各为100例,对实施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出现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实施家庭医生制度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沙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初诊2型糖尿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分别给予沙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空腹血糖( FPG)、治疗后空腹胰岛素( FINS)、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三餐后2 h血糖,计算胰岛细胞功能指数( HOMA-β)。结果治疗后两组FPG、HbA1c、三餐后2 h血糖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OMA-β明显升高(P均<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三餐后2 h血糖下降更明显(P均<0.05)。结论沙格列汀能有效控制血糖,同时改善胰岛功能,减轻餐后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漳州市第五医院收治的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甘精胰岛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胰岛素指标、胰岛素用量、血糖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 FINS)、餐后2 h胰岛素(2-Hour Post Meal Insulin, 2hIN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FINS、2 hIN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血糖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效果,可改善胰岛素功能,减少胰岛素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新诊断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后影响血糖长期控制的因素.方法 选取新诊断T2DM患者32例,胰岛素泵治疗2周,测定治疗前后OGTT 0.5、1、2 hPG及Ins,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I30/△G30).观察3年后血糖控制情况,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FPG、0.5 hPG、2hPG、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HOMA-β和△I30/△G30升高(P<0.01).3年后血糖控制率为28.1% (9/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化治疗后有氧运动是血糖长期控制的重要因素(OR=24,P<0.05). 结论 新诊断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长期控制血糖,有氧运动是血糖长期控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磷酸西格列汀对合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40例合并CHD的老年T2DM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m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ast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左房(left atrium,LA)、左室(left ventriculus,LV)大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24 h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并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4m后,患者的FPG、PBG、HbA1c值均下降(P<0.01、P<0.05和P<0.01).治疗后TC无明显变化(P>0.05),TG下降(P<0.05).LA、LV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P>0.05),EF有所改善(P<0.05).治疗期间患者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合并CHD的老年T2DM患者中应用磷酸西格列汀治疗后,有明确的降糖效果,对心功能无不良反应,还能对患者的TG、EF、BP有轻度的改善作用,可能对患者的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13.
康复运动与老年2型糖尿病胃排空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康复运动对老年2型糖尿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将华东医院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4组,(康复运动+口服促动力药组;康复运动组;口服促动力药组及对照组。在人选时及完成2年随访后均给予^99mITc标记的试餐,各测定一次固相胃排空时间。每6个月对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进行一次评价。结果(1)第1、2、3组经随访两年后固相GET1/2胃排空时间与随访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经随访两年后固相GET1/2胃排空时间与试验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患者空腹血糖均比治疗前有下降,第2组治疗2年时空腹血糖值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经治疗18个月及2年时空腹血糖值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患者餐后2h血糖均比治疗前有下降,第2、3组治疗2年后餐后2h血糖值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治疗18个月及2年时餐后2h血糖值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排空与血糖控制互相影响,初步明确合适的康复运动联合促动力药能改善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胃排空,有利于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纳入标准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患侧下肢踝跖屈肌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最大步行速度(MWS)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CSI评分、FMA、MWS分别为(10.58±2.50)分、(19.01±4.67)分、(35.93±6.78) m/min,试验组CSI、FMA、MWS分别为(8.41±2.29)分、(23.41±5.45)分、(41.52±8.16) m/min.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踝跖屈肌痉挛明显缓解(t=3.506、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最大步行速度明显提高(t=3.358、t=2.886、P〈0.05).结论 经皮电神经刺激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跖屈肌痉挛,提高下肢运功功能,改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102例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降糖治疗1个月后,停用胰岛素给予口服降糖药单用或联合治疗,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最终的治疗方案,分为口服降糖药(OHA)组和胰岛素治疗(INS)组。结果(1)经过1年的随访,77.5%的患者通过口服药物可将血糖得到较满意的控制,22.5%的患者因严重高血糖或酮症需要再次接受胰岛素治疗。(2)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具有普通2型糖尿病许多类似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特征。(3)与INS组相比,OHA组起病时的血糖、HbA1c、胰岛素强化治疗达标时间、男性构成比较低,而BMI、甘油三酯、糖尿病家族史构成比较高(P〈0.05)。(4)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后,OHA组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和MBCI的变化值均大于INS组(P〈0.05)。(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血糖控制后的MBCI、:BMI为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口服药治疗或胰岛素治疗)的主要参考因素。结论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在短期胰岛素治疗后,大多数可以改用口服降糖药,高血糖控制后的MBCI、:BMI将有助于不同降糖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长期缓解的影响。方法84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仅予饮食及运动治疗(SDE组),另一组在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MET组),追踪观察至少1年时间,了解两种治疗方案在诱导糖尿病病情缓解作用方面的可能差异。结果(1)随访1年时,SDE组的缓解率为38.1%(16/42),显著低于MET组(缓解率为66.7%,P〈0.01。(2)在1年随访结束时,SDE缓解组中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曲线下血糖面积(AUC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MET缓解组,曲线下胰岛素面积(AUCi)、▲I30/▲G30以及HOMA—IR、▲I30/▲G30、AUCg、AUCi、BMI的各自变化值(1年随访结束时值-强化治疗结束时值)均低于MET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相当多的病例获长期缓解,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应用二甲双胍治疗可能会增加长期缓解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Vasp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老年T2DM合并NAFLD患者44例(T2DM+NAFLD组),老年T2DM不合并NAFLD患者40例(T2DM组),老年糖耐量正常的NAFLD患者40例(NAFLD组)与老年正常对照41名(NC组)的Vaspin水平。结果T2DM+NAFLD组、T2DM组、NAFLD组血清Vaspin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1.46±0.43、1.03±0.27、0.76±0.28vs0.36±0.1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Fins、内脏脂肪厚度(VFT)、HbA1c是Vaspin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Vaspin、VFT和TG是老年T2DM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Vaspin水平的变化可能在老年T2DM合并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新发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间<9个月)2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21)和干预组(n=121)。对照组接受常规降糖治疗和血糖监测,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运动干预、饮食干预和心理干预。9个月后比较两组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血压、血脂等变化。结果干预组血糖控制达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84.3%vs.71.9%,P=0.017)。对照组干预后FBG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他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干预后BMI[(22.18±6.30)kg/m2 vs.(24.34±5.76)kg/m2]、FBG[(6.14±1.40)mmol/L vs.(6.75±1.80)mmol/L]、收缩压[(141.25±19.73)mmHg vs.(147.05±21.55)mmHg]及总胆固醇[(1.71±0.69)mmol/L vs.(1.82±0.78)mmol/L]、甘油三酯[(1.69±0.72)mmol/L vs.(1.78±0.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82±0.75)mmol/L vs.(2.91±0.92)mmol/L)]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可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有效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值得在社区慢病管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3d血糖监测,读取CGMS监测期间平均血糖值(MBG)及其标准差(SD),以3SD〈MBG为血糖波动小组,3sD≥MBG为血糖波动大组,比较两组问生化指标及CRP水平的差异。结果血糖波动大组与血糖波动小组CGMS监测期间的MBG相比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7.9±1.8)mmol/LVS(7.3±1.4)mmol/L,P=0.070】,但血糖波动大组CRP水平较高,与血糖波动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0.39-4.90)坩0.76(0.46~1.14),P=0.035】。相关分析表明CRP与SD呈正相关(r=0.42,P=0.032)。结论血糖波动与CRP水平有关,血糖波动大的患者的CRP水平较高,血糖波动大可能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