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普遍存在蛋白尿,主要是白蛋白,其中一小部分为免疫球蛋白(Ig)。本文对68例小儿肾小球疾病尿Ig进行检测,分析尿ig测定的临床意义及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l材料与方法1.1对象技1985年全国第H届肾脏病学会修订的肾小球疾病临床分型标准。人选68例,急性肾小球肾炎对例,男9例,女12例,年龄人匕岁;肾病综合征27例,男门例,女10例,年龄3~14岁;紫癫肾炎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人门岁。另选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男门倒,女13例,年龄3~14岁。1.2方法观察对象取随意20ml,分别用双抗夹。乙ELISA方法…  相似文献   

2.
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技术定量检测尿中毫微克量的免疫球蛋白,通过对正常人、运动员运动前后尿中微量免疫球蛋白的观察及与各类肾脏病人进行比较,认为该法有助于早期发现肾脏病变。  相似文献   

3.
张敬一  袁湘藏 《河北医药》1989,11(4):230-230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学相关密切。为了进一步观察免疫损伤与高血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现将50例高血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脂(HDL、CH)的水平,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马宝栋  罗惠民 《云南医药》1991,12(6):329-330
溶菌酶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4000),主要来源于骨髓,在血浆中呈非结合状态,易被肾小球过滤,同时被肾小管重吸收,并在肾小管细胞的溶酶体中分解。在正常人尿液中溶菌酶浓度是极低的。因此,尿溶菌酶的测定作为检测肾小管功能的指标是敏感的,对肾脏疾病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上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数是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体液、细胞免疫及此基础上的炎性介质参与下,导致肾小球损伤。因此,合理地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近年来,先后有多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及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介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免疫治疗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毒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的一种有特殊结构的球蛋白。正常人血清Ig的有关特性可参见表1。常用检测Ig的方法有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RID)、火箭电泳法(RIE)、免疫比浊法(ITM),均系利用特异抗血清在固相(琼脂或琼脂糖)或液相中,与被测血清中相应Ig反应,形成沉淀环(RID)、沉淀峰(RIE)或浊度(ITM),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所测Ig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尹从琦 《云南医药》1995,16(1):23-24
采用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分别观察100例各种肾脏病患者在发作前后NAG的变化,从而对诊断肾损伤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以肾小管疾病,NAG变化更为敏感,且在治疗中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而对慢性肾炎及尿毒症患者症状发作前NAG明显增高,经治疗症状控制后,若NAG仍高说明病人已有肾小球及肾小管的损伤,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尿转铁蛋白测定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确诊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分型为Ⅰ型16例、Ⅱ型12例、Ⅲ型13例、Ⅳ型15例的56例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到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均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进行尿转铁蛋白水平测定,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肾功能密切相关指标胱抑素C的水平,比较两组测定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尿转铁蛋白、胱抑素C水平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这2项指标的水平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观察组不同病理分型的患者尿转铁蛋白阳性率均在80.00%以上,与对应类型胱抑素C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转铁蛋白对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价值可能与胱抑素C一样,对于病情的监测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雷公藤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69年以来用去皮雷公藤根(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鉴于肾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均属于第Ⅲ型变态反应,故自1977年10月起试用雷公藤治疗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亦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观察对象及方法 (一)诊断标准:按1977年全国北戴河肾炎座谈会制定的“关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初步方案”,并参考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及血清Ig含量测定,进行诊断及分型。 (二)治疗分组: 1.雷公藤治疗组:共34例,其中男20例,  相似文献   

1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0例2—14岁正常儿童,120例住院患儿(其中急性肾炎52例,单纯性肾病9例,肾炎性肾病14例,紫癜性肾炎15例,单纯性血尿4例,尿路感染4例,系统性红斑性狼疮4例,过敏性紫癜单纯型18例)动态观察血和尿β_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白蛋白值,作统计学处理,与常用的肾功能检查相比较发现:在判断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各项指标中血和尿β_2M、IgG、Alb的放免法测定,以其灵敏度高、需血量少等优点故值得进一步探讨其对儿科肾脏病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肾组织是硷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氨基肽酶类、β-葡萄糖苷酸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及转脒基酶等的一个丰富来源。1962年Wacker等首先报导以尿酶作为肾脏疾病的诊断标准。当肾脏疾病时血液及肾组织中的酶可在尿中出现。故尿酶测定能更直接的反映肾脏的功能状态。由于尿液的稀  相似文献   

13.
血清补体C_3含量的变化,对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理、病因、诊断及预后的判断等方面,都有一定意义。我们于1979年7—11月对178例正常小儿做了血清补体C_3含量正常值的调查,并对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共54例进行了血清补体C_3的测定,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研究尿渗透压的测定对肾小球疾病及急、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意义。方法:使用国产FM3型冰点渗透比计测定尿渗透压、渗比和无溶质水消除率。结果:系脂增殖性肾小球肾炎(MsPGN)、急性肾盂肾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PSGN)、全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GN)及慢性肾盂肾炎均有明显下降(P<0.0)。结论:对尿中渗透压的测定可以推测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及肾盂肾炎是急性还是慢性,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抗尿蛋白作用和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45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并随机分为氯沙坦组 ( 2 5mg/d)、依那普利组 ( 10mg/d)和联合组 (氯沙坦 2 5mg、依那普利 10mg)。观察治疗前、治疗第 1周和 12周后的尿蛋白排泄量、血尿酸、肌酐和肌酐清除率。结果 :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均显著降低了尿蛋白的排泄 ,分别减少 2 4 2 5 %和 44 0 6% ,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联合组尿蛋白排泄减少 64 86% ,和前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3组尿蛋白排泄和血压下降无关。肌酐清除率在依那普利组的第 1周和 12周后明显下降 (P <0 0 5 ) ,其他两组无明显下降。血清肌酐、钠排泄在治疗过程中 3组均无变化。结论 :小剂量氯沙坦和依那普利能减少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的排泄 ;氯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抗尿蛋白的作用最强 ;单独使用氯沙坦对肌酐清除率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小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抗尿蛋白作用和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5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并随机分为氯沙坦组(25 mg/d)、依那普利组(10 mg/d)和联合组(氯沙坦25 mg、依那普利10 mg).观察治疗前、治疗第1周和12周后的尿蛋白排泄量、血尿酸、肌酐和肌酐清除率.结果:氯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均显著降低了尿蛋白的排泄,分别减少24.25%和44.06%,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联合组尿蛋白排泄减少64.86%,和前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3组尿蛋白排泄和血压下降无关.肌酐清除率在依那普利组的第1周和12周后明显下降(P<0.05),其他两组无明显下降.血清肌酐、钠排泄在治疗过程中3组均无变化.结论:小剂量氯沙坦和依那普利能减少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的排泄;氯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抗尿蛋白的作用最强;单独使用氯沙坦对肌酐清除率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原发肾小球疾病在我国已是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在临床上仍多采用小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细胞培养等检查结合病人体征、症状进行诊治和观察病情的转归。我们在上述方法的同时对141例肾脏病患者血清中补体C_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进行了平行测定。现将观察结果分析报导如下。 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院1985年至1993年住院病人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