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63岁。系肺癌放射治疗20d,突发胸闷伴全身冷汗1h,查心肌酶:CK 1777.1u/L、CK—MB 147.5u/L、AST 246.2u/L、LDH 770.1u/L。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与不伴右室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伴与不伴右室梗死(RVMI)的鉴别。方法分析80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单纯AIMI时,胸前导联ST段下移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显著降低;在合并RVMI的48例中STⅢ抬高程度超过STⅡ者有42例,占87.5%,在无RVMI的32例中ST抬高Ⅲ>Ⅱ者12例,占37.5%,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ST抬高Ⅲ>Ⅱ可作为AIMI+RVMI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 ,68岁。高血压病史 10余年。心率约 10 0次 min ,心电图示 :Ⅱ、Ⅲ、aVF的ST段明显抬高 ,并与R波降支融成单向曲线 ,Ⅰ、aVL、aVR、V1 ~V6 的ST段不同程度压低 ,压低的ST段与T波升支融合成正负双相T波。心电图诊断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房颤。加描V7~ 9(图略未见异常改变 )和V3R~ 6R ,V3R ~V6R 的ST段亦有明显抬高。心肌酶谱检查 :AST74u L ,LDH 2 5 9u L ,CK 5 85u L ,CK -MB 46.9u L。心电图最后诊断为房颤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 (见附图图 1 房颤、急性下壁心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RVMI)心电图各诊断指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根据Andersen等心电图诊断指标对照分析46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按心电图标准诊断合并右心室梗死15例(31.6%),其中冠脉造影检出右冠状动脉阻塞者14例(93%),RCA在近端闭塞者13例(86.6%)。下壁+右室梗死心电图诊断主要敏感指标顺序是STV3R-V5R≥1mm(STV4R↑>STV3R↑),STV3↓/ST↑<0.5,I、aVL、V5、V6导联Q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RVMI的心电图改变多为RCA近端阻塞所致,以上3条标准为下壁合并右室梗死的主要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右室心梗倍受关注,其诊断率也越来越高。病理研究证明,右侧冠脉闭塞引起的大范围右室心梗通常发生于下壁心肌梗死时,除心电图(ECG)右胸、右室导联(V_3R~V_7R,CR_(3R)~CR_(7R))呈现特异性演变外,主要反映下壁电活动的Ⅱ、Ⅲ、aVF等导联,在右室心梗时可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 ,49岁 ,反复胸闷 5年 ,突然加剧 6h ,伴头晕、四肢麻木、出汗、恶心、呕吐。血压 92 63mmHg。心肌酶谱示 :谷丙转氨酶 79 1IU L ,谷草转氨酶 3 99 8IU L ,AST :ALT =5 0 5 ,乳酸脱氢酶 5 5 4IU L ,α -羟丁酸脱氢酶 5 0 7IU L、肌酸激酶1182 2IU L、CK -MB 79IU L、肌钙蛋白 ( + )。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于次日行冠脉造影 +支架术 ,冠脉造影显示 :左冠前降支近中段 5 0 %~ 60 %狭窄 ,回旋支中远段 5 0 %~ 60 %长段狭窄 ,右冠开口见血栓 ,狭窄 75 % ,中段多处 5 0 %~ 60 %狭窄。按急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7.
再灌注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再灌注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M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1例急性下壁AI患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该组急性下壁MI患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的发生率为32.4%。(2)急性下壁与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非常显差异(P<0.005)。(3)溶栓与不溶栓患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显差异。结论 急性右室MI多与急性下壁MI同时发生;急性下壁MI合并急性右室MI是明显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可使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患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对改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不伴或伴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既往6年住我院的103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比较下壁心梗不伴右室心梗(65例)和伴右室心梗(3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结果发生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伴右室心梗组高于下壁心梗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律失常是右室心梗住院并发症高的主要因素,右室心梗是独立于左室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早期介入治疗能改善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1.1对象3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为首次诊断。其中右室心肌梗死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48~78(平均60.1士4.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急性心包炎、心肌病、心瓣膜病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照以探讨梗死相关动脉(IRA)与心电图关系。方法 对9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人于发病3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将病人分为两组。结果78例IRA为无左旋支(LCX)狭窄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组。ST_Ⅲ段抬高>ST_Ⅱ在RCA组56例(71.7%)而16例无RCA狭窄的LCK病变组无1例(0%);ST_(aVL)段压低>ST_1压低,RCA组54例(69%)、LCX组2例(12.5%);ST_(V1V2)段压低LCX组14例(88%),RCA组14列(18%);RCA组ST_(V7-V9)段抬高4例(5%),LCX组12例(75%);RCA组ST_(V3R-5R)抬高36例(46%),而LCX无1例(0%)。它们之间P值均少于0.001,有非常显著差异性。结论ST_Ⅲ段抬高>ST_Ⅱ、ST_(aVL)压低>ST_Ⅰ、ST_(V1-V2)压低及V(7-9)和V_(3R-5R)ST段抬高对急性下壁心梗时IRA对临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75岁 ,主因阵发性胸闷、气短 1个月 ,持续性胸痛 5h就诊入院。入院前 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 ,发作持续 2~ 3min ,可自行缓解 ,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治疗 (药物不详 ) ,好转后仍间断发作。于 5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于睡眠中突然出现持续性胸痛大汗 ,阵发性加重 ,伴头晕眼黑 ,急送我院急诊科 ,并在诉说病史过程中 ,突然头部后仰 ,意识不清 ,立即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并急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Ⅱ°Ⅰ型房室阻滞 (AVB) (平均心室率 42bpm) ,室早、房早 ,约 5min后意识转清。既往体健。入院查体 :BP 13 0 90…  相似文献   

12.
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将51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右冠状动脉闭塞组35例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组16例,根据aVL导联QRS形态分为Ⅰ型(S/R≤1/3,ST段压低≤1mm)和Ⅱ型(S/R>1/3,ST段压低>1mm),结果:右冠状动脉闭塞时,aVL导联QRS波多呈Ⅱ型变化,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1%,81.3%,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时,则为I型变化,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3%、77.1%。结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aVL导联QRS波导呈Ⅱ型者是右冠状动脉阻塞敏感,特异的标志,呈I型则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阻塞敏感,特异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22例。急性期STV3R~STV7R可见典型的心肌梗死的ST-T动态变化。20例合并下壁、后壁梗死,18例STⅢ>STⅡ;合并房室传导阻滞8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心房颤动5例。结论:ARVI常合并下后壁梗死和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应动态、全面分析心电图的变化才能作出正确完整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进行研究,确诊合并右室梗塞者44例,对11例患者做了血液动力学监测,探讨和验证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ST↑Ⅲ/Ⅱ>1对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价值,并证实了ST_(v_2)↓/ST_(aVF)↑≤50%,ST_(aVL)↓/ST_(aVF)↑≤50%及ST_(v_2 v_3)↓/ST_(Ⅱ Ⅲ)↑≤50%,可做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的参考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及通心络胶囊结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70例,按照随机设计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静脉输注,通心络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5.6%,对照组为26.5%;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9.4%,对照组为38.2%;治疗组病死率8.3%,对照组为20.6%.两组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和注射用葛根素及通心络胶囊配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995年4月-2003年8月收入我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病人,行冠脉造影者68例,其中男55例,女13例,年龄40岁~75岁,平均年龄55.7岁,均在入院后4周内行冠脉造影.单支病变41例(60.3%),其中右冠脉(RCA)病变26例(63.4%),左旋支(LCX)病变15例(36.6%);多支病变27例(39.7%).合并右心室梗死者8例(11.8%).以右冠脉病变单支病变或合并左旋支病变、左前降支病变77.9%,单独左旋支病变22.1%.  相似文献   

17.
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心梗)对急性下壁心梗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急性单纯性下壁心梗(第一组)和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第二组)两组患的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死率。结果:共176例患符合入选条件,第一组115例,第二组61例。第一组低血压、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领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等)、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显低于第二组(P<0.05)。静脉溶栓、急诊PTCA和未行再灌注治疗的院内病死率在第一组的分别为3.23%,3.33%和29.17%,在第二组分别为9.25%,13.04%和82.35%。结论:当急性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梗时,患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院内病死率增高。积极行溶栓或急诊PTCA治疗,可显降低其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1岁。因乏力、少尿、浮肿、眼胀伴气促1d,于2004年2月26日9点步行入院。患者16岁时曾患“肾小球肾炎”。心脏彩超示:左心扩大、心功能不全、心包少量积液和多瓣膜返流。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P R间期0.16s,PtfV1=0.06mm·s,V1、V3R呈rS型,V4R呈QS型,SV1+RV5=4.2mV,SV2+RV6=5.2mV,STV1~V3、V3R~4R上抬0.1~0.25mV。其中STV3R~4R上抬分别为0.25mV和0.20mV,STV5~6下移0.05mV伴T U波倒置。48h后复查心电图(图1)示:STV3R~6R仍然抬高,呈渐低排序,分别为0.3mV、0.2mV、0.15mV和0.1mV,QRS电压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 (AMI) 5 0例 ,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5 0例AMI中合并ARVI 18例 ,发生率为 3 6%。下壁、正后壁AMI 2 3例中合并ARVI 12例 ,发生率 5 2 2 %。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 ,其后ST 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 导联Q波消失 ,STⅢ /Ⅱ 抬高 >1,STⅡ 抬高≥ 1mm ,V1 ~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 ,STV2 ↓ /STaVF↑≤ 5 0 %等表现。结论 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右胸导联异常Q波 ,动态ST 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价值。方法 7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组(观察组,31例)和未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组(对照组,40例),进行12导联及右胸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STV3R~V6R抬高≥1mm、STⅢ/STⅡ抬高≥1及两项联合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ST段抬高3项指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敏感性分别为90.32%、83.87%和80.65%;特异性分别为95.00%、92.50%和97.50%。两项指标联合可获较高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结论 心电图STV3R~V6R抬高≥1mm及/或STⅢ/STⅡ抬高≥1有助于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