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目的分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PTV)患者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螺旋CT诊断该病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彩色多普勒、MRI或手术证实的CTPV,所有病例均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肝癌合并CTPV的螺旋CT主要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扩张增粗,门静脉走行区可见迂曲扩张、紊乱的静脉血管影;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异常灌注;显示原发病灶。结论肝癌合并CTPV有特征性螺旋CT表现,螺旋CT可以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正确认识其CT表现对肝癌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在有CTPV形成时,经皮肝动脉栓塞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CT portal venography,CTPV)显示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分别进行CT门脉造影,获得门脉侧支循环血管的清晰图像,测量门静脉主干和胃左静脉直径,将胃镜与CT门静脉造影两种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应用CT门静脉造影能清晰显示和测量门脉侧支循环的血管。CT门静脉造影与胃镜两种方法对食管和胃底曲张静脉的显示能力具有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02和0.478。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很好显示和测量门体间侧支循环血管。联合应用多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与胃镜两种方法,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估计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对47例临床怀疑胰腺体尾部病变的患者的门静脉系统形态改变与126例肝源性门脉高压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形态学对比观察,并测量胃冠状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主干CT值,对比肝脏、脾脏体积.结果 在47例胰腺体尾部病变中发现有脾静脉狭窄、闭塞者38例,其中胰腺肿瘤患者27例(71.1%),急慢性胰腺炎患者11例(28.9%).38例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中,发现食管静脉曲张5例(13.2%),胃底静脉曲张25例(65.8%),胃体静脉曲张22例(57.9%),胃短-胃后静脉显示26例(68.4%),胃冠状静脉显示26例(68.4%),发现胃网膜静脉曲张24例(63.2%),肠系膜静脉曲张1例.脾静脉闭塞14例(36.8%),脾静脉狭窄23例(63.2%).结论 胰源性门脉高压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脾静脉栓塞,脾脏增大,脾门处大量曲张静脉,胃后-胃短静脉及胃网膜静脉增粗迂曲,胃底和胃体静脉曲张,较少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肝脏形态大小亦无异常.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可为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提供血管形态、病因诊断等多方面有价值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55例肠系膜病变血管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方法选取2010—2017年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55例,均行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1)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30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血栓形成。(2)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综合征患者2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部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患者6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3)5例患者CT血管造影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结构异常。(4)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2例,CT血管造影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性充盈缺损。结论 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可作为诊断肠系膜血管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层CT门静脉血管造影(MSCTP)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6例门静脉病变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后,运用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以评价门静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结果 MSCTP能满意显示正常和异常的门静脉,VR、MIP均可显示4级以上的门静脉分支,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位置、轮廓、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MPR能较直观地显示病变整体形态和范围。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PSVS)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Philips IE33或GE 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5.0 MHz)检查14例IPSVS患者,总结其肝脏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诊断为IPSVS。结果 在14例存在肝内门静脉分支与体循环静脉分支直接交通者中,男6例,女8例,年龄43~70岁; 1例为结肠癌并发肝内多发转移,2例为肝功能异常,8例为非肝脏疾病就诊的患者, 3例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本组病变位于右肝12例(85.7%),明显多于左肝2例[14.3%,P<0.01];按Park分型,Ⅱ型5例(35.7%),Ⅲ型9例(64.3%);超声表现为肝内囊状或迂曲管道状无回声,与门静脉、肝静脉相通,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为红蓝两色交替或迂曲的血流信号,血流方向为从门静脉至肝静脉。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敏感地发现异常血流并可测定血流方向、流速、流量,是IPSVS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旨在评估多层螺旋CT(MSCT)门静脉重建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94例肝硬化可疑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周内行MSCT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内镜排除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共80例单纯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入选本实验,对比分析MSCT及内镜资料.结果 食管曲张静脉评分、曲张静脉最大直径以及栅栏状静脉扩张均与内镜下曲张静脉形态、有无红色征及其严重程度明显相关.MSCT门静脉成像在判断红色征方面(≥4 mm)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1.3%、89.1%.结论 MSCT门静脉成像与内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显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预测曲张静脉出血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15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TA)资料.结果 6915例冠状动脉CTA中,共检测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1例,检出率约为0.16%,其中右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6例(54.55%),左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3例(27.27%),两侧冠状动脉分支瘘入肺动脉2例(18.18%).所有图像通过VR、MIP和MPR等重组图像显示异常血管与肺动脉的关系和位置.结论 64层螺旋CT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门静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6例因慢性肝病史临床初诊疑似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患者,增强CT及MRI检查发现门静脉显影时间及形态异常。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4例为肝动脉-门静脉畸形,2例为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造影后分别予以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和肝静脉扩张成形治疗。结果所有介入性治疗操作均获得技术性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肝动脉畸形血管完全消失或大部分已不显影,肝静脉狭窄解除。所有患者介入治疗后近期临床门静脉高压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1例弥漫性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2次栓塞后6个月发现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行溶栓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布-加综合征肝静脉狭窄于3年后复发,在外院植入肝静脉支架。结论应用介入方法对肝血管性疾病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进行确诊和治疗确切有效,是安全而微创性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门静脉癌栓(TTPV)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门静脉癌栓在CT上的表现。结果36例TTPV患者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型",门静脉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36例中,门静脉主干合并右支癌栓12例,门静脉主干合并左支癌栓8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9例,单纯右支癌栓4例,单纯左支癌栓3例。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可以完整地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部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门静脉重建技术多层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projection,MIP)、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的联合应用在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门静脉癌栓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行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扫描.扫描参数:层厚2.5 mm,重建间距:0.625 mm,注射速率为3.5-4 mL/s,对比剂注入:80-100 mL,扫描时间为25-30 s,45-60 s和120 s.影像重建技术包括:VR、MPR和MIP,图像重建由1名诊断医生完成,另由2名诊断医生评价门静脉癌栓的范围、形态以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动脉期癌栓呈不均匀强化35例(67.3%);47例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90.4%),门静脉管壁强化19例(36.5%),侧支循环形成13例(25%),门静脉受压13例(25%),门静脉海绵样变4例(7.7%),动-静脉瘘4例(7.7%).门静脉重建技术对门静脉癌栓的显示:MPR显示52例(100%),MIP显示43例(82.7%),VR显示39例(75%).结论:CT增强结合门静脉重建技术对门静脉癌栓显示更加全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ogenic segment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16排螺旋CT对42例PSPH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脾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 孤立性脾静脉阻塞30例,其侧支血管食管静脉(9.5%)、胃冠状静脉(76.19%)、胃短静脉(85.71%)、胃网膜静脉(95.24%)、胃结肠干(23.81%)曲张;非孤立性脾静脉栓塞12例,其中伴肠系膜上静脉阻塞8例,其属支胃结肠干(19.05%)、结肠右上静脉(16.67%)、结肠中静脉(14.29%)、胰十二指肠前上静脉(19.05%)有不同程度曲张.伴门静脉海绵样变5例.结论 MSCT对PSPH的脾静脉阻塞及其胃周迂曲扩张的侧枝静脉显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汤日杰  郭成伟  张水兴  梁长虹 《肝脏》2010,15(2):97-10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患者27例,行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检查,容积数据经采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容积再现法(VR)及多平面重组法(MPR)三维重建,观察其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准确显示侧支循环血管分布范围并能初步评估病变程度;对21例患者施行手术,术中探查所见与术前影像学诊断完全相符。结论 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情况,对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超声表现特征,并分析了超声漏诊的原因。方法 2017年6月~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诊治的101例CTPV患者,经CT和MRI增强扫描诊断,接受腹部超声检查。总结CTPV及其相关并发症超声图像表现特征,并分析超声漏诊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结果 在本组101例CTPV患者中,超声诊断82例(82.2%),漏诊19例(17.8%);在超声诊断病例中,82例(100.0%)患者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周围出现广泛或局部蜂窝状粗细不等的血管结构,70例(85.4%)出现门静脉管壁增厚,76例(92.7%)在迂曲扩张的蜂窝状血管结构内部呈红蓝相间的丰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测得门静脉样低速血流频谱,10例(12.2%)门脉周围迂曲扩张蜂窝状血管压迫胆管,导致胆管扩张,8例(9.6%)出现胆囊增大,6例(7.4%)出现胆囊结石,5例(6.1%)出现胆管结石,5例(6.1%)出现门体分流。结论 超声是诊断CTPV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超声漏诊的原因主要为海绵样变血管腔细、病变范围小,腹部胀气,假性胆管肿瘤征,肋间隙或胸骨下角窄。利用腹腔积液和胆囊等声窗扫查肝脏,采用超声造影技术或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检查可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象评估透析患者血管通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象(muh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通路狭窄情况,为手术修复和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提供指导。方法:采用TOSHIBA16层螺旋CT,对19例临床拟为血管通路功能不良的MHD患者进行检查,采用对侧肢体外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注射速度3ml/s,造影剂总量50~100ml。注射后延时25~30s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采象,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象和曲面重建技术对图象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结果:MSCTA配合三维重建技术可获得空间分辨率很高的透析血管通路全景图,包括动脉流人道、吻合口和静脉流出道,血管走行情况和狭窄部位均获得清晰显示。检查发现内瘘吻合口狭窄4例;静脉流出道狭窄10例16个部位,其中4例形成明显静脉侧支循环;前臂内瘘局部扩张6例;锁骨下静脉狭窄3例;头静脉汇人锁骨下静脉处狭窄1例;上腔静脉狭窄1例。根据MSCTA的结果,对8例患者进行了动静脉内瘘手术修复,4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导PTA,手术直视和DSA证实了MSCTA诊断的准确性,手术和PTA干预的短期效果令人满意。结论:MSCTA是一项评估透析血管通路的先进手段,具有无创伤、成象迅速、高清晰度等优点,能全面、准确地评估MHD患者内瘘情况,并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胡慧  单秀红  周月圆 《肝脏》2014,(11):836-838
目的:探讨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5例,给予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并与同期行肝动脉DSA的5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动脉期 MSCTA可以良好的显示出腹腔干及其主要分支、肝动脉解剖变异,VR对血管的立体显示效果优于 MIP ,但在肝内动脉显示方面存在差异。MIP和VR法检查在供血动脉显示方面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血管显示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显示肝动脉3级以下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和肿瘤血管方面,MIP 与DSA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显示4级以上分支方面, DSA优于 MIP,且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显示方面,MIP 和VR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56排CT三期扫描及三维血管成像重建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心脏静脉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6~86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采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冠状窦(CS)、心大静脉(GCV)、心中静脉(MCV)、左室后静脉(LPV)、侧静脉(LV)近端直径,心中静脉、后静脉及侧静脉从冠状窦口至心大静脉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管腔中心线的长度,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0~3分)。结果: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及左室后静脉及侧静脉近端的直径分别为(8.4±1.1)mm、(5.8±2.2)mm、(2.9±1.1)mm、(4.6±1.2)mm。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为(14.4±3.5)mm,前后径为(8.7±2.2)mm。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及心中静脉,大多数患者可见2~3支左室后静脉,心小静脉显示率为13.3%(4/30)。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评价心脏静脉系统,可以作为无创显示冠状静脉系统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