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护理与心肺脑复苏护理在心搏骤停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心搏骤停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行气囊面罩通气心肺复苏护理44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心脑肺复苏护理44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GCS评分、生存质量及满意度状况。结果:研究组复苏4日、8日的GCS评分、心理及生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率为95.45%(42/44),对照组的总满意度为70.45%(3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行心脑肺复苏护理的效果优于心肺复苏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12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125例完整心脏骤停病例分为复苏成功(A组)51例与复苏未成功(B组)74例,分析发病地点、CPR开始时间、除颤、药物等因素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CPR病例中,心脑疾病是首要病因,严重心脑疾病影响CPR成功率(P<0.05).两组比较CPR开始时间(P<0.001)、除颤开始时间(P<0.01)、平均年龄(P<0.001)、药物使用(P<0.01)、院内院外抢救成功率(P<0.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CPR持续时间(P>0.0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有效、持续的心脏按压,及早除颤,合理应用胺碘酮、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重视基础疾病和发病年龄对CPR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心搏骤停是常见的院前急危重症,目前院前急救成功率很低。院前心搏骤停的急救应坚持"四早"原则,并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提高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措施有: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建立社区/乡村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制定简单易学的院前心肺复苏指南——成人院外的心脑复苏;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大现场急救立法,消除法制障碍。  相似文献   

4.
2004年9月-2006年8月我科对2例电击伤患者行心脑肺复苏后采用高压氧综合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纳络酮用于心肺脑复苏2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常见急症.据文献报道,心脑肺功能急性衰竭时,患者体内β-内啡呔(β-EP)含量明显升高,加剧心脑肺功能障碍.本文作者观察了β-EP拮抗剂纳络酮在心肺脑复苏(CPC)中的作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博  王学云  于淼  穆炜  尹红 《吉林医学》2009,30(12):1140-1141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最严重的心脏急症之一.无论心源性或是非心源性,其病死率都非常高。如何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成为当今急救医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对心脑复苏成功的患者,需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此过程中临床护理工作亦至关重要。我科自2007年8月~2008年9月间共对16例心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心跳恢复的患者施行了脑复苏并获得了较高的成功率(68.8%),本文对该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对心脏骤停,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以胸外心脏按压为基础的心肺复苏术(CPR)。临床和动物实验均已证实,“标准的”CPR只能产生心脑低灌注,不足以维持生物学生命。此后又采用了一些新的复苏方法,但均未能有效地提高复苏成功率。故而寻找一种更为有效而可行的方法从而提高CPR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体外循环(ECC)技术是普遍应用于心脏直视手术用以暂时替代心肺功能的一种技术,随着ECC灌注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使得迅速在床旁建立紧急ECC成为可能。本实验着重于闭胸式ECC能否提高CPR循环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保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对238例心肺复苏患者采用综合救治与不同剂量肾上腺素作对照,使临床上心肺复苏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救治.方法 参照心肺复苏新进展,实施心肺复苏九步骤.(1)A(airway):气道通畅;(2)B(breathing):人工呼吸;(3)C(circulation):人工循环;(4)D(drug):药物治疗.复苏药物:心脏骤停、心动过缓时可经静脉给予肾上腺素0.01 mg/kg,用20 ml液体稀释后注射,经气管给药时剂量为0.1 mg/kg,每3 min后重复给药1次(Ⅱa类);(5)E(ECG):心电监护.结果 30 min内自主循环恢复率,大剂量组及超大剂量组均高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4 h存活率3组无显著差异(P>0.05).1年内存活率:标准剂量组高于超大剂量组,标准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无差异(P>0.05).结论 加大肾上腺素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只能暂时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并不增加患者存活率.盲目加大肾上腺素剂量会导致后期存活率下降,即使患者存活,肾上腺素用量大也对患者心脑脏器损害大,因此笔者认为心肺复苏超大剂量肾上腺素应慎用.  相似文献   

9.
萨勃心肺复苏机对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附21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燕  邓修建  李端明 《广西医学》2008,30(9):1339-1341
目的 比较萨勃心肺复苏机与标准心肺复苏恢复的心肺复苏效果.方法 将420例心肺复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214例)和标准心肺复苏(206例),药物应用完全相同.其中超长心肺复苏患者86例,使用萨勃机心肺复苏仪46例,标准心肺复苏40例,排除就诊时间影响因素后,比较两种方法在抢救中对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 萨勃机组收缩压和血氧饱和度恢复明显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复苏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萨勃机在心肺复苏中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李东柏 《海南医学》2008,19(11):73-74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疗效.方法 机械组85例,使用蓝仕威克TMHLRR R-301心肺复苏机;徒手组67例,使用传统胸外心脏按压和机械通气,两组患者均使用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 机械心肺复苏组85例,有效率7.1%,徒手心肺复苏组67例,有效率14.9%,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机械心肺复苏无肋骨骨折发生,徒手心肺复苏组有两例肋骨骨折.结论 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与标准徒手心肺复苏相比复苏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可明显减少人力,防止救护人员疲劳,减少肋骨骨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是临床常见的最紧急的情况.由于急救技术的普及与提高,使初期复苏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心肺复苏的关键是能够脑复苏,而脑复苏的成功率国内外文献报道都很低[1].本文在案例报告中重点探讨了影响脑复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患者心脑功能和血乳酸水平及电解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1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跳呼吸暂停后行心肺复苏治疗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接受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患者心肺复苏后各时间点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乳酸水平及血K~+、Na~+、Cl~-及Ca~(2+)含量。结果 2组心肺复苏后6~72 h各时段cTnI、CK及CK-MB含量均是先升高后降低(P均<0.01),心肺复苏后各时点观察组cTnI、CIK及CK-MB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心肺复苏10 d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15.280,P<0.01)。治疗后第3、5、7、10天,观察组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216、5.116、8.885、8.966,P均<0.05),心肺复苏后第1天及第10天2组患者血K~+、Na~+、Cl~-及Ca~(2+)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能有效改善其心脑功能,降低血乳酸水平,对其电解质代谢不产生明显影响,对脑复苏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明俊 《医学新知杂志》2010,20(1):59-59,61
规范、切实的心肺复苏技术,能使心跳骤停的患者经过抢救获得新生.但总的看来,其成功率很低.作者通过对78例心脑肺复苏术的总结分析,探讨心肺复苏措施的效果及机制,以期达到提高复苏成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影响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我科2006年8月~2009年8月抢救的猝死病例,分析猝死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结果 3年中共收治院前及院内猝死患者63例,其中院前40例,院内23例.院内发生猝死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者.心血管疾病复苏成功率较高.结论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病因、发病地点及复苏开始时间有关.普及CPR知识,加强全民意识,加强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西宁地区有效人工通气建立的时机与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西宁地区呼吸心跳骤停行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呼吸心跳骤停至成功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有效人工通气的间隔时间,分两组,即A组《5min;B组》5min.比较两组中各期的复苏成功率.结果:两组间三期复苏成功率均有显著差别(P<0.05或P<0.01).结论:西宁地区及时有效的人工通气是心搏骤停CPCR成功的关键,5min内行有效人工通气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容量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容量复苏是治疗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危重症的基本手段,是急危重病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容量复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具体实施的最佳方案仍存在争论.本文就容量复苏时机,复苏终点的判断及复苏液体的选择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脏骤停患者胸外心脏按压效果及复苏成功率.方法:65例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患者为观察组,70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跳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患者骨折发生率.结果:萨勃心肺复苏机组临床效果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而骨折发生率较人工按压组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效果和成功率要优于传统人工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8.
初级心肺复苏也称基础生命支持(BLS).其内容包括:对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卒中和气道异物梗阻的识别;心肺复苏(CPR);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AED).高级心肺复苏是指进一步生命支持,内容包括继续进行的初级心肺复苏、除颤、给氧、通气和气道支持的辅助装置、循环辅助装置、药物治疗.在心脏骤停治疗中,基本的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最重要的,药物治疗是次级重要的.经过初始心肺复苏和除颤后,可考虑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药物治疗.本章仅介绍心肺复苏的相关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复苏因子蛋白对休眠结核杆菌的复苏作用,探索对休眠结核杆菌的最佳复苏方案.方法 应用含不同浓度复苏因子蛋白的7H9液体培养基培养休眠结核杆菌H37Rv,分别在第6天、第11天、第16天和第30夭检测培养物的OD值、并取10 μL培养液涂于7H1 1平板培养、抗酸染色.结果 低浓度组合有最佳复苏效果.高浓度复苏因子组合抑制休眠结核菌复苏.低浓度复苏因子A和高、低浓度的复苏因子B、C、E均有不同程度的复苏促进作用,复苏因子D和高浓度的复苏因子A均无复苏作用.重复试验结果 相同.结论 结核杆菌复苏因子蛋白对结核杆菌有复苏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我科20例院内心跳骤停后复苏患者的抢救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20例心跳骤停后患者的心肺复苏、复苏后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诊断为心跳骤停的患者在早期积极、规范的心肺复苏后,经过4-16d治疗,有18例存活,2例死亡.结论:心肺复苏的成功取决于早期规范的胸外心脏按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人工呼吸的建立及复苏后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