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B型超声和超声生物显微镜联合诊断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用B型超声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联合检查对诊断视网膜脱离的作用。方法对25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25只眼同时做B型超声和UBM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玻璃体手术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8只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7只眼。B型超声图形可分为4种:“C”型、“V”型、“υ”型和“γ”型,它们在本组病例中分别有6、2、4和11只眼。由C型到γ型代表视网膜脱离由单纯后段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发展到合并前段PVR。UBM图形可分为3种:视网膜浅脱离、环形收缩和前移位,代表了前段PVR由轻到重。结论B型超声和UBM联合检查可准确地诊断视网膜脱离的严重程度,对于前后段PVR的术前诊断、指导手术方案、估计手术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16-20)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的超声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的超声鉴别诊断。方法对77例视网膜脱离和38例脉络膜脱离的B型超声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者在光带起止部位、形态、后运动、回声强度等方面各有其特征性。结论根据B型超声声像图的各种特征,能鉴别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两种疾病。  相似文献   

3.
超声检查对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诊断、病情变化的动态观察等有重要的价值。现分析我院 1999年 1月~2 0 0 1年 2月 ,经临床及超声检查证实的 2 1例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的超声检查特征。1 资料和方法1.1 共 2 1例 (2 1眼 ) ,右眼 12例 ,左眼 9例。年龄 2 1~ 71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B型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DH)对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价值.方法 16例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行常规B超并叠加CDH诊断,结合临床治疗及手术反馈信息,证实超声诊断准确性.结果 经手术验证,B超结合CDFI诊断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符合率96.85%,B超及CDFI影像具有特征性表现.结论 应用B超结合CDFI,显著提高了对脉络膜脱离犁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准确性,并较精细的显示内眼情况.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后脱离的B型超声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花  张国明  陈青山  顾宝文  李志  彭云  何静 《眼科》2009,18(2):118-120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玻璃体后脱离B型超声检查的形态特征及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之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玻璃体后脱离病例超声资料991例(1107眼)。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后脱离病例B型超声资料,根据玻璃体后界膜与后极部球壁的附着关系,分为完全和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主要指标玻璃体后脱离的形态及类型构成比。结果完全玻璃体后脱离710眼(64.1%),其中伴有周边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69眼(17.3%),且玻璃体后皮质与周边部隆起视网膜裂孔盖牵拉16眼(23.0%)。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397眼(35.9%):部分性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159眼(40.0%),其中伴有玻璃体后皮质增殖及劈裂的部分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76眼(47.8%);玻璃体后皮质与黄斑部球壁粘连者121眼(30.5%);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盘处球壁粘连者117眼(29.5%)。结论超声检查可直观动态地观察不同类型玻璃体后脱离的形态特征及其与视网膜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眼科,2009,18:118-12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型超声在急性玻璃体后脱离(PVD)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型超声诊断技术对434例(434只眼)急性PVD患者进行检查、分析,根据PVD的声像图特点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PVD。结果完全性PVD 289只眼(占66.59%),而不完全性PVD 145只眼(占33.41%),其中有28只眼合并少量玻璃体出血,仔细寻找发现裂孔19只眼,给予裂孔周边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 B型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急性PVD,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病程和预后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巨大裂孔47例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视网膜巨大裂孔的超声声像学特征。方法对47例(47眼)视网膜巨大裂孔伴脱离,应用美国Storz公司产品CompuScanA/B超声波扫描仪(探头频率10MHz)进行直接接触法探查,分析声像学特征,并与临床资料和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除5例眼球萎缩外,其余42例视网膜巨大裂孔的B型超声声像图特征如下:玻璃体腔内脱离的视网膜光带断裂,形成分离明显的2个断端,即裂孔的前、后瓣;裂孔的前瓣较短,后瓣较长;裂孔边缘特别是后瓣多翻卷形成钩状或发夹状。结论在大多数视网膜巨大裂孔眼,依照B型超声图像即可以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科B型超声检查在诊断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09/2012-09来我院进行治疗的PVD患者305例506眼,应用B型超声进行检查和分析。结果:选取506眼中共计179眼(35.4%)为不完全PVD,327眼(64.6%)为完全PVD。其中有61眼(12.1%)出现少量玻璃体出血,经检查26眼(5.1%)为视网膜裂孔,裂孔周边激光光凝治疗后痊愈。结论:眼科B型超声检查可以准确诊断PVD,同时具有无创和快捷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对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超声诊断特征。方法对518例(678只眼)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包括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劈裂、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应用眼科专用B超和CDFI诊断仪对同一患者进行检查,分别按照B超和CDFI的诊断标准予以诊断,再经手术证实,最终判断B超及CDFI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CDFI检测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阳性眼数高于B超诊断仪。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后脱离组的B超与CDFI检测结果比较、脉络膜脱离和玻璃体机化膜组的B超与CDFI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应用CDFI的形态观察和血流特征两种分析方法,可显著提高诊断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付中静 《眼科新进展》2008,28(11):837-837
目的测定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患者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方法本研究收集连续的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149例患者进行研究,年龄50~60岁。患者先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网膜检查。显微镜裂隙灯、双眼间接检眼镜检查(法)、B型超声扫描亮度调节检查后记录玻璃体形态。结果玻璃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型超声检查诊断玻璃体后脱离(PVD)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术前B型超声检查结果诊断为PVD者26例和非PVD44例,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曲安耐德(TA)辅助玻璃体后皮质可视化,以术中所见的PVD为诊断标准,分析评估B型超声诊断PVD的价值。结果玻璃体切割术中TA辅助玻璃体后皮质可视化发现的PVD29例,非PVD41例,B型超声诊断PVD的符合率为87.14%,分型符合率为71.42%。结论B型超声检查是玻璃体后脱离的重要诊断方法,病情的多变性和黄斑区特殊结构是其诊断失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硅油填充眼B超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硅油填充眼的B型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对 197眼充填硅油的眼 (其中12 4眼屈光介质混浊 )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采取不同体位 ,包括仰卧位、俯卧位、坐位、侧卧位进行B型超声扫描检查 ,回顾性分析其回声特征。结果  5 4眼充满硅油的眼 ,在各种体位均见经硅油传播而放大的玻璃体腔及球壁回声。14 3眼硅油未充满的 ,在玻璃体腔内除硅油回声外还可见液体回声。仰卧位时 ,在后球壁前方见呈弧线状油液界面光带 ;俯卧位时 ,在玻璃体腔前部见油液界面呈曲线状回声光带 ;2种体位均可见放大的玻璃体和后球壁回声。在坐位或侧卧位 ,当探头垂直于油液界面扫描时 ,可见 2个分别来自玻璃体腔及后球壁的回声带 ;当探头斜向于硅油扫描时 ,可见被放大的玻璃体腔和后球壁回声 ;当超声仅通过液体时 ,回声图与常规检查相同。结论 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硅油填充眼具有典型的B型超声声像图特征 ,这对硅油填充眼、尤其在介质混浊时 ,判定视网膜状态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B型超声和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在玻璃体后脱离(PVD)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50岁以上、无明显内眼疾患和手术史、屈光度在±3D以下的患者102例204只眼纳入研究.受检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及B型超声、SD-OCT检查.其中10例患者10只眼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检查方法的PVD检测结果,并将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10例10只眼手术中观察的PVD情况与手术前的B型超声、SD-O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204只眼中,OCT检查结果显示,不同分期的PVD 56只眼,占27.5%;B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98只眼有PVD,占48.0%;B型超声联合SD-OCT检查发现,145只眼显示不同分期的PVD,占71.1%.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中,7只眼手术前SD-OCT检查没有显示玻璃体后皮质信息,手术中证实有完全PVD;3只眼手术前SD-OCT检查显示PVD,手术中得到证实.5只眼手术前B型超声检查未发现PVD,4只眼手术中发现有PVD,1只眼手术证实无PVD;5只眼B型超声显示PVD,手术中均得到证实有PVD;其中1只眼手术前B型超声、SD-OCT及手术中结果一致显示PVD存在.结论 B型超声检查对PVD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D-OCT检查;SD-OCT检查对早期PVD的显示明显优于B型超声检查.联合B型超声和SD-OCT检查可以显著提高PVD的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静态三维超声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静态三维超声重建的方法显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立体结构形态和视网膜裂孔。方法应用Hpsonos 1500多功能超声诊断仪,以计算机控制的步进马达带动7.0MHz换能器采集二维图像,经Tomtec计算机成像系统重建三维图像。结果在13例14只眼中成功完成了静态三维超声重建,显示了视网膜的立体结构及部分视网膜裂孔。结论静态三维超声重建可提高对视网膜脱离的空间结构关系的认识能力,为屈光间质混浊的病例发现视网膜裂孔提供了新的诊断方法。(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24-2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玻璃体不全后脱离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探讨玻璃体不全后脱离与所引发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1例(86只眼)玻璃体不全后脱离患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B型超声检查和OCT检查,并对所获得的OCT图像进行分析,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异常图像特征。结果27只眼显示特发性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25只眼显示特发性黄斑前膜;25只眼显示后界膜牵拉导致特发性黄斑板层裂孔及全层黄斑裂孔形成;9只眼显示玻璃体后界膜与黄斑部及视盘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多处牵拉粘连。结论OCT能够直观的显示玻璃体不全后脱离与所引发的黄斑部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变化,并可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玻璃体积血的形态结构与玻璃体的后脱离的图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翁乃清  魏文斌等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6):425-427,T001
目的 探讨玻璃体积血的形态结构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74例(79只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玻璃体积血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术前超声检查、术中手术显微镜观察患者的玻璃体形态特点,分析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后脱离,根据图像的形态特征可归纳为完全后脱离和部分后脱离两种。部分后脱离又分为“V”型、“L”型及后部玻璃体劈裂型,劈裂型多见于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增生期。结论 了解和掌握玻璃体后脱离及玻璃体劈裂的形态特点,可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梁慷  卞征 《临床眼科杂志》1999,7(6):367-369
目的 分析B型超声在脉络膜脱离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对10 例脉络膜脱离患者的B型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 B型超声在脉络膜脱离中具有诊断、观察及随访的作用。结论 B型超声应用于脉络膜脱离可做到早期发现,动态观察,及时处理,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超声诊断视网膜裂孔伴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视网膜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方法。方法 选取1999年11月~2000年7月眼科超声检查视网膜脱离伴明确裂孔的连续临床病例48眼,每眼均经过各个方位的超声探测。结果 当连续性脱离视网膜光带中有明显中断,且断端间距大于1mm时,可诊断为视网膜裂孔。马蹄形裂孔中18眼在孔前缘有玻璃体牵引,4眼PVD刚好至后缘,8眼在前后缘均有牵孔;黄斑裂孔中6眼在黄斑处有玻璃体牵引,6眼有完全PVD。巨大裂孔中2眼无明显PVD,大量皮质在裂孔中;1眼后缘有明显牵引。结论 应用超声可以诊断部分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裂孔周围多有玻璃体牵引,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对此部位的处理,超声诊断对于视网膜脱离术前检查有帮助和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睫状体脱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樊莹  刘坤 《临床眼科杂志》1999,7(6):363-366
目的 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睫状体脱离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检测50 例患者(视网膜脱离25 例,视网膜脱离术后20 例,顿挫伤5 例)睫状体脱离的情况。临床检查与UBM 及B超结果进行x2 检验。眼内压与睫状体脱离宽度行回归分析。结果 50 例中UBM 发现睫状体脱离35 例,其中B超阳性发现8 例、临床诊断6 例。统计学检验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001)。UBM 发现睫状体脱离可分为三种:裂隙状、条带状和楔状,相应睫状体脱离程度递增,且B超与临床检出率亦逐渐提高。眼内压与睫状体脱离宽度呈负相关(r= - 0.43, P < 0.05)。一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继发视网膜脱离眼中发现前部玻璃体增殖,牵引睫状体脱离,另一例外伤眼发现下方睫状体截离。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是一种分辨率较高的检测手段,对睫状体脱离的程度、范围及病因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种简易的兔视网膜脱离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较为简易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动物模型。方法  18只成年白兔 ,除 2只 4眼作为对照外 ,余 16只 32眼均分为 8组作为实验组 ,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 ,用 5 0nm玻璃微管在下方 6 :0 0赤道部位视网膜造孔后 ,注射 0 .5mL生理盐水于视网膜下间隙 ,术后观察眼底、B型超声检查和术后 0 .5、1、3、6、2 4h和 3、7、14d摘除眼球作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兔眼术后均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可见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 2眼玻璃体出血 ,1眼晶状体后囊损伤 ;视网膜脱离范围 3:0 0~ 9:0 0达 5 0 %以上。视网膜脱离维持 2~ 14d。组织学切片显示 ,7d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和炎症细胞浸润 ,14d组可见视网膜自行复位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多层化改变。结论 此方法简便易行 ,模型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