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德育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德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而青少年生命教育正是这个时代的德育新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德育要获得成功,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青少年的生命发展。生命教育正是为了青少年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一项德育工作,也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善待生命,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桐城派作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心理学思想,挖掘这些德育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观。桐城派德育观主要包括重德观、融德观、俭德观、鉴德观、养德观和恕德观,深入学习这些德育观可以提高公民道德,更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另外,通过深刻理解桐城派德育观还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当今社会的德育方法,完善学校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和谐根源于人的观念、品德、行为的和谐,而和谐的理念与行为要想扎根于人们的心灵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和谐德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观问题,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德育体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和谐德育建设工程,涵括非道德秩序建设工程、“三个文明”发展建设工程、公民全面素质建设工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程等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德育建设工程的实施,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抓住工作的着力点,务实工作的立足点,把握工作的落脚点,努力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整体育人的格局,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德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德育为首。德育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师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急需构建和谐德育观以提高德育实效。为此本文把高师院校德育作为研究客体,并依据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以构建高师院校和谐德育观。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的德育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青果 《文教资料》2006,(14):14-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其中,推动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德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德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根基;德育是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应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高校德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来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妥善处理高校德育在新时期面临的困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论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全球化给中国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在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想,这一构想将是未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要很好地将这样的德育内容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德育中,就必须摒弃原来的功利主义的德育观,运用美育来促进德育,在美育和艺术教育中完成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在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层面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的淡薄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感恩教育已成为德育工作者亟待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感恩教育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等三方面来阐述感思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学校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而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青少年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来自内外部世界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怎样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消解成长中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在人格上日臻完美,这是德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