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减少稻田用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4水稻的自然补偿力在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系统中,在分析农民行为、杂交稻的病虫发展趋势、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变化格局的同时,分析和研究水稻本身被有害生物伤害后的补偿效应子系统,是发掘和应用自然控制因素的重要方面。生长补偿作用是植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中长期进化形成的一种生态对策。研究水稻植株对害虫取食后通过植株本身的生长代谢等生理过程进行调节,从而补偿所受的损伤,这是研究害虫为害的经济阈值,制定防治指标的基本依据之一。我们选择了易受干部和农民注目的食叶性害虫——稻纵卷叶螟为例,研究取食稻叶后稻株的补偿…  相似文献   

2.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4):239-242
5防治指标与经济闭值目前,测定三化螟的为害主要以卵块数IZ‘,”]、为害团、丛叫作指标。研究二化螟的大多数学者以估鞘率l’‘-’SJ和枯鞘从率[从”1作指标,也有人提出第一代二化螟以枯鞘内幼虫数量I3’战格鞘株数[”]作指标比用秸鞘率作指标准确性高。秦厚国等[”]认为用防治适期枯鞘株数作指标较好,因为①以卵块作指标查找困难;③以防治适期枯鞘丛率和桔鞘团作指标,省工省力,但年度间差异较大;③以粘鞘内幼虫作指标,工作量太大,专业测报站也难以做到,生产上行不通;④以枯鞘率作指标,由于高产田和低产田稻株数及有…  相似文献   

3.
报道海南省琼山县稻田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已鉴定的稻田蜘蛛种类有49种,分属11分科。食早 瘤蛛Ummeliata insecticeps Boes.et Str.、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um(Sundevall)、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Boes.et Str.)、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  相似文献   

4.
我国稻螟研究新进展(一)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刘光杰  秦厚国 《昆虫知识》1997,34(3):171-174
水稻螟虫(主要指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和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国特别是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长江流域稻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因耕作制度的变更、水稻品种的更换等诸多因素,二化螟的为害仍然严重,王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为了有效、及时地控制稻螟的发生与发展,许多植保工作者在二化螟与三化螟的种群消长规律、回升原因、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技术、水稻受害补偿能力、为害损失、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方面,广泛深入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苹果害虫(螨)的研究与防治: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谌有光 《昆虫知识》2000,37(2):107-110
20世纪后5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果业生产发展迅猛,成就举世瞩目。截止1998年全国果园面积863.55万hmz,果品总产量达54529亿kg,居世界之首。在落叶果树中苹果发展最快,1998年为283.8万hm’,产量达194.8亿kg,面积和产量在苹果生产国中均居首位,我国年人均占有苹果已达15kg,超出世界人均水平4kg左右。但若以单位面积产量衡量,我国与水果生产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1998年我国苹果每667mz产量为405.Ikg,仅及发达国家的1/3-l/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水果生产管理水平的差距,其中病虫为害是重要因素之一。本…  相似文献   

6.
稻田害虫和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南宁市郊稻田害虫和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由46科159种组成,其中害虫21科65种;捕食性昆虫12科39种;蜘蛛13科55种。早、晚稻构成群落的物种基本相似,但各物种的数量结构及优势种差异明显。文中分析了晚稻害虫、捕食性昆虫和蜘蛛亚群落的垂直分层、时空格局及其数量变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8.
不同耕种稻田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黄德  曾玲  梁广文  陈忠南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122-2125
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比较了有机耕种稻田和常规耕种稻田害虫和天敌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在有机稻田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较对照缓和,次要害虫发生种类有所差异,而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蜂等稻田主要天敌数量上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停用化学合成物质后天敌的控害作用得到了恢复和明显的加强.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 ( Nilaparvatlugens)是一类水稻主要害虫。由于稻飞虱对抗虫水稻品种的适应 ,以及化学农药的毒副作用 ,其间歇性大发生的局面仍没有改变 ,因此 ,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褐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 [1~ 4 ] ,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不是由某一种或几种完成的 ,而是褐飞虱天敌群落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而有必要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褐飞虱天敌 ,了解天敌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从而使天敌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更好地发挥。本文对综防区和非综防区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1 材料与方法1 .1…  相似文献   

10.
刘雨芳  杨荷  阳菲  谢美琦 《昆虫学报》2019,62(7):857-867
【目的】探索生境高异质度对稻田捕食性天敌及水稻害虫的生态调节有效性,了解这种策略是否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成为水稻重要害虫的风险。【方法】2017-2018年连续2年种植单季稻,在稻田边缘种植花生与大豆,构建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high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HHR),调查HHR稻田与简单低异质性边缘生境稻田(rice paddy with low heterogeneous marginal habitats, LHR)中捕食性天敌与水稻害虫功能团的发生规律与相关性,计算益害比。【结果】2017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40种,1 667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0种,991头。2018年在H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3种,1 384头;在LHR稻田中采集到捕食性天敌34种,1 031头。HHR与LHR两类稻田中获得的捕食性天敌群落重要值Pi≥0.01的物种相似度很高,优势种相似。2017年HHR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LHR稻田,这种差异主要由群落重要值Pi<0.01的种类引起。2018年两类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物种丰富度没有差异。单位样方面积内的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HHR中明显高于LHR,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分蘖期与成熟期达显著水平(P<0.05),在2018年的开花期极显著(P<0.01)。2017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22种,637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9种,743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88。2018年在H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1 011头;在LHR中采集到水稻害虫16种,2 014头;物种相似性系数0.75;主要害虫物种组成结构相同。水稻害虫数量发生的时间动态分析表明,在分蘖期,虽然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高于LHR(P<0.05),但此期害虫的数量不多,发生较轻。在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HHR稻田中的水稻害虫数量明显低于LHR稻田,这种差异在2017年的成熟期与2018年的孕穗期极显著(P<0.01),在2018年的成熟期差异显著(P<0.05)。2017年HHR和LHR中个体数量益害比Npi值分别为2.62和1.33;2018年分别为1.37和0.51。【结论】具有高异质性边缘生境的稻田,能提高系统对捕食性天敌物种的涵养潜力,显著提高稻田捕食性天敌个体数量,提高益害比,具有更好的控制害虫的物质基础,促进捕食性天敌对水稻害虫的生态控制效能,不会引起其他植食性昆虫演变为水稻重要害虫风险,可为保护稻田生态系统天敌发挥生态效能提供可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稻田土壤氯积累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邹长明  高菊生 《生态学报》2004,24(11):2557-2563
随着含氯化肥 (氯化钾和氯化铵 )在中国的广泛施用 ,其对稻田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 ,1975年在湖南祁阳红壤站建立了含氯化肥长期定位试验 ,3个处理 (CK、低氯和高氯 )的施 Cl量分别为 0、35 2、10 32 kg/ (hm2· a) ,其历年土壤样品和 1997年水稻植株样品被用于研究长期连续施用氯化钾和氯化铵后 Cl-在土壤 -水稻系统中的累积及其对土壤养分平衡和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Cl- 极易随水淋失 ,在土壤中的总残留率极低 (占总施氯量的 0 .16 %~ 0 .2 1% ) ,但长期的积累还是使施氯处理土壤 Cl- 含量显著增加 ,连续施用高氯化肥 2 4 a后 (1998) ,表土 (0~ 2 0 cm)中的 Cl- 含量比试验前(1975 )增长了 5 2 .2 % ,0~ 10 0 cm土壤剖面中和稻草中的 Cl-含量也显著增加 ;长期施用高氯化肥使表土中有效 K、Cu、B、Mn及全 Ca含量显著降低 ,而剖面 (6 0~ 80 cm)中的有效 B显著增加 ,对土壤有机质、全 N、全 P、有效 Mo、Zn及总 Mg没有明显影响 ;长期施用高氯化肥还显著抑制早稻对 P、Ca、Mn、Cu的吸收和晚稻对 Ca、Mn、Cu、Si的吸收 ,促进水稻对 Cl和 Zn的奢侈吸收 ,妨碍早稻植株中的 P、Cu和晚稻植株中的 Cu、Zn、Si向籽粒运输 ,使这些元素在稻谷中的分配率显著降低。长期施用低氯  相似文献   

12.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于2011年研究了在以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氮磷钾养分等量条件下,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水稻生育期间杂草种类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30a后,早稻和晚稻施肥处理中:PK+M处理下杂草种类最多,NPK+M处理下杂草种类和优势杂草种类较少,且种类数量稳定,早稻和晚稻杂草种类数量前者比后者分别高出19.7%和9.8%;施肥处理中:两季杂草总生物量NPK+M处理最高,NP+M处理最低,且NPK+M、NK+M、PK+M和CK处理比NP+M处理分别高出31.3%、26.5%、8.3%和5.6%,早稻NPK+M处理杂草总生物量和浮生杂草总生物量最多,NK+M处理湿生杂草总生物量最多,晚稻NK+M处理杂草总生物量和湿生杂草总生物量最多,NPK+M处理浮生杂草总生物量最多;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与杂草总生物量、湿生杂草总生物量、浮生杂草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508*和0.578**、0.552*和0.453*、0.410*和0.802**),p H值与三者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516*、-0.531*和-0.698*)。土壤p H受土壤有效磷和碱解氮及其他因子的共同作用对杂草总生物量产生影响。通过施肥措施调节土壤适宜p H及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能有效调控农田中湿生和浮生杂草生长,使杂草种类和生物量在农业生产中达到有益平衡。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含硫和含氯化肥对稻田杂草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en P  Gao JS  Xu MG  Li DC  Niu DK  Qin DZ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4):992-998
利用湖南祁阳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长期施用含Cl-、SO2-4和Cl-+SO2-4化肥水稻生育期间杂草种类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34年后,施用含Cl-化肥处理水稻生育期间杂草的种类最多、总生物量(浮生杂草和湿生杂草的生物量之和)最大,早稻期间杂草平均总干物质量分别比含SO2-4和Cl-+SO2-4化肥处理增加了51.4%和17.6%,晚稻期间分别增加了144%和242%.含SO2-4和Cl-+SO2-4化肥处理稻田中浮生杂草生物量较大,而含Cl-化肥处理田间几乎没有浮生杂草生长.杂草总干物质量和湿生杂草干物质量均与土壤Cl-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4**和0.948**),与土壤SO2-4-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9**和0.641*).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受土壤SO2-4-S、Cl-及pH的共同作用对杂草总干物质量产生影响.通过各种施肥措施维持土壤适宜pH及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提高土壤SO2-4-S含量、降低Cl-含量,能有效抑制南方红壤稻田中湿生杂草的生长,降低杂草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水稻土中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展  贺纪正  张丽梅 《生态学报》2009,29(8):4455-4463
硫是水稻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硫酸盐还原是硫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关键步骤,在稻田土壤表层和水稻根际都十分活跃.介导硫酸盐还原过程的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SRB)是稻田土壤中重要的功能菌群.它们不仅是硫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力量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综述了稻田土壤中微生物参与的硫酸盐还原过程、SRB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目前研究稻田土壤SRB主要采用的分子生态学方法,如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样性(T-RFLP)、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并对水稻土壤中SRB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江苏金坛(31°39′41.8″ N, 119°28′23.5″ E)稻麦轮作体系下稻季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CK(不施肥)、F(100%化肥)、PF(猪粪堆肥配施50%化肥)、SF(秸秆全量还田配施100%化肥)、PSF(猪粪堆肥和秸秆全量还田配施50%化肥)和PMF(猪粪商品有机无机复合肥)6个处理,在秋季水稻收获后进行采样.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线虫种群在不同处理和年份间存在变化.配施有机肥能够增加线虫总数,降低食细菌线虫的丰度,显著提高杂食/捕食性线虫的丰度;各处理食真菌线虫的丰度无显著差异;单施化肥和猪粪商品有机无机复合肥对植食性线虫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第二年配施有机肥的食细菌线虫丰度较第一年相对提高,植食性线虫(潜根属Hirschmanniella)丰度相对降低.从土壤线虫生态学指数来看,配施有机肥处理第二年的土壤线虫多样性均显著提高,丰富度指数有上升的趋势,而线虫通路比值几乎没有变化.第二年瓦斯乐斯卡指数较第一年相对提高,而植食性线虫成熟指数相对降低.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食微线虫的丰度,使土壤环境趋于健康.  相似文献   

16.
采用脉冲抽样法调查,将两年的田间飞虱每日被捕食量与捕食性天敌密度的资料分为有水和无水两组,分析了两种条件下飞虱被捕食量、被捕食百分率与蜘蛛密度、飞虱平均拥挤度的关系,并在室内模拟有水和无水分别进行了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和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飞虱被捕食百分率随飞虱平均拥挤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在同一飞虱平均拥挤度时,有水时飞虱被捕食量大于无水;有水时飞虱被捕食量与水狼蛛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型关系,水狼蛛密度在每穴1.4头时,飞虱被捕食量最大;无水时飞虱被捕食量与水狼蛛密度呈线型关系;两种条件下飞虱被捕食量与微蛛密度的关系不明显。室内功能反应同样证实了水狼蛛在有水时的捕食量大于无水,前者比后者高1.5倍,而食虫瘤胸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沿黄流域土壤中铁还原菌(ferric reducing bacteria, Fe RB)、不产氧光合细菌(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a, An PB)的分布机制。【方法】以沿黄流域(原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黄河滩地和稻田土样,利用16S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技术,结合统计学分析,揭示Fe RB、An PB菌群结构、丰度和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二者中的优势Fe RB在科(属)水平为Hydrogenophilaceae(Thiobacillus)、 Bacillaceae(Bacillus)、 Clostridiaceae、Rhodobactereace(Rhodobacter)、 Geobacteraceae(Geobacter),优势An PB为Rhodobactereace(Rhodobacter)、 Chloroflexaceae(Chloronema)、 Acetobacteraceae(Roseomonas)。An PB中Rhodobacteraceae与Fe RB中Bacillaceae、 Clostri...  相似文献   

18.
凤阳县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保宏  雷鸣 《昆虫知识》2002,39(4):268-272
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历年水稻白背飞虱的测报资料 ,探讨了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在江淮流域的发生规律。通过分析影响该地区白背飞虱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确定其综合防治策略及方法 ,为该地区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物质炭化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水稻种植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水稻秸秆与生活垃圾炭化后还田对稻田温室气体CH4、CO2和N2O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接还田相比,秸秆炭化后还田可显著降低稻田CH4和N2O的累积排放量,降幅分别为64.2%~78.5%和16.3%~18.4%.与不添加生物炭相比,无论种植水稻与否,添加秸秆炭和垃圾炭均显著降低了稻田N2O的累积排放量;不种植水稻情况下,添加垃圾炭显著降低了稻田CO2的累积排放量,降幅为25.3%.秸秆炭对提高稻田土壤pH和速效钾含量的作用优于垃圾炭.两种生物炭均能显著提高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对土壤容重、全氮、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及水稻籽粒产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秸秆炭化后还田对水稻增产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害虫综合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针对我国害虫防治所存在的技术需求,科技部等部门先后通过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农业行业专项等对重要害虫防治研究立项支持。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我国建成了一支由国家和省级科研单位和大学组成的专业科研队伍和研究平台,对害虫监测预警技术、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生态调控技术、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抗虫转基因作物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研究建立了棉花、水稻、玉米、小麦和蔬菜等作物重要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基因工程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的到来,推动了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发展,为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害虫种群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和水平,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等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对害虫种群的区域性调控效率。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害虫新问题,进一步发展IPM新理论与新技术将成为我国农业昆虫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