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借助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在对孤南洼陷进行油源、沉积、构造精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成藏动力学、层序地层学、流体势分析等理论,对孤南洼陷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该区沉积上其下第三系为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储层分布受相带控制,构造上为孤东、孤南、垦利、垦东6断层形成洼陷的边界断层,各种阶梯状断裂带及断层交汇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平面主要受构造控制,环带状分布,迭合连片,纵向上受沉积体系控制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生排烃史分析以及饱和压力分析的方法进行了临南洼陷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提出了早在东营未期,本地区已有油气藏开始成藏。馆陶期末一明化镇期是该洼陷的主要生烃期,同时也是主要成藏期,同时对临南洼陷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研究了孤北洼陷沙四段的沉积及储层特征,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与油藏类型,总结了油气控制因素与油藏分布规律,指出了孤北鼻状构造带的缓坡扇三角洲砂体与滨浅湖滩坝是主要的勘探方向,对指导孤北洼陷沙四段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临南洼陷油气二次运移输导系统由下第三系的砂层、断层、不整合面、火成岩侵入体四部分构成。它们相互连接成一个由统一流体势控制的复杂的三维空间网络,油气就运移其间,从源岩到圈闭聚集成藏。在洼陷不同地区,油气运移的不同阶段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砂层中的孔隙和裂缝是二次运移的基本通道;断层可以是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不整合面可以是二次运移的重要通道。临南洼陷油气二次运移时期出现在东营末期,但大规模的二次运移是在馆陶和明化镇末期。  相似文献   

5.
陈家庄凸起北坡东营组地层超覆带油源主要来自渤南洼陷的沙四、沙三段烃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及其前缘浊积扇体中,其中以东三段砂岩为主力储层,东二段泥岩为局部性盖层,渗透性储层、不整合面和断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凸起边缘可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缓坡带-洼陷带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或岩性-构造油气藏。其中,古地貌控制地层超覆和小型鼻状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输导体系控制油气的运移,盖层条件是制约油气成藏的关键;陈家庄凸起西段宽缓的低凸起分布区应为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6.
蠡县斜坡位于饶阳凹陷西部,西与高阳低凸起东翼相接。综合研究发现斜坡中南部油水关系复杂,"高水低油"现象随处可见,针对这一复杂的油藏分布特征,本文通过解剖已知油藏,从构造、沉积、储层等方面入手,建立油气运移模式,对蠡县斜坡中南部地区浅层油气成藏成因进行探讨,综合分析认为:1)油气在斜坡中带或内带就已进入浅层,而后主要通过各层连通砂体侧向向坡上运移成藏。2)构建了以斜坡内带断层、储层为油气运移通道,高部位靠断层、岩性控藏的新的成藏模式。3)从斜坡低部位至高部位、沙一下到东营组地层中,只要存在圈闭,就有油气富集的可能,改变了以往沿着断棱寻找油气藏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孤南洼陷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制约勘探的关键是储层展布和油气成藏规律不清楚,以沙三中为目的层,加强层序与油气的关系、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明确储层的空间展布,继续寻找岩性圈闭,扩大含油气范围.根据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及地震响应特征对属性参数进行优选,结合沉积相进行储层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有利储集相带位于东南斜坡和西南斜坡.  相似文献   

8.
输导体系是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桥梁,盆地广泛存在的断裂构成了油气输导的重要通道。本文基于大量油气勘探实践,系统总结了断层输导体系的特征、类型及控藏模式,研究认识对断块油气区勘探目标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笔者依据油气沿断层运移的方向,将断层输导方式归结为沿断层垂向和穿过断层运移;油气穿层、长距离的垂向运移和周期性是断层输导体系的典型特征;根据断层与其他输导体的组合方式差异,断裂输导系统可分为断裂型、断层-连通砂体型、断裂-不整合面型和断层-连通砂体-不整合复合型输导体系;最后总结提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四类典型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临南洼陷目前的油气平面、纵向上分布特点出发,深入的进行了构造运动与油气分布、圈闭形成期与成油期的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指出了该区各类油气藏发育的主要区域及下一步主要的勘探有利目标地区,从而有力地指导了油藏勘探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11.
祁越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24):201-201
肇源地区是大庆长垣以东重要的油气聚集区,经过多年油气勘探,在该地区见到较好的油气发现。本文从烃源岩、储集层、油气运移动力、运移通道以及圈闭等方面展开该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根据已有40余口探井揭示安达地区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研究认为,青一段烃源岩在明水组末期已经达到成熟,平面上油气分布范围明显体现源控作用。油气经超压作用沿开启断裂向下伏泉头组地层运聚,形成典型的上生下储型油藏,垂向上油气分布体现超压控深的特征。在输导体系上,南北向断裂在超压内是油气运移通道,在超压外起遮挡作用,多形成断层-岩性油藏。勘探实践证明,成熟烃源岩范围内的断裂密集带与有利砂体相匹配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13.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课题,多年来油气成藏理论层出不穷,例如对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特别是成藏模式成为热点。成藏主控因素就是在研究某个地区油气成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确定最能影响当地区油气富集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模式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去理解它并应用它,一方面作为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这些研究为油气成藏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的蓬勃发展,油气的作用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对油田油气的开发也不容忽视。在对油藏开发之前也要对油田油气的成藏模式以及地质勘探进行规律研究。要对成藏要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后,再根据地区的发育特征和天然的气藏等一系列的主控因素,从而建立起当地的与之相应的油田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的分析油气的生成,运移以及聚焦和保存,破坏每个环节之后,在每个环节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基础之上,再结合油气源进行分析和对比,归纳出不同的油田油气的成藏模式。对于油田油气的地质勘探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有的地区地下断块较小,断层较多,并且地层的变化也比较大,油气的埋藏深。使得勘探对象极为复杂,勘探工作难以进行。面对这种状况,油田的科技人员应当勇于创新,将层序地层学进行大胆的应用,进行储藏预测,并且分地带,分区域,分类型的对地质状况进行详细的解剖,严格的分析及论证。从而创新工艺,使得勘探工作的方向明确,地质勘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油气藏的形成是静态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圈闭组合形态 ,与动态油气运聚时间、空间上的有利匹配的结果。东濮凹陷户部寨地区具有油气源丰富、断层发育、岩性岩相变化大、储集岩体类型多、盖层和圈闭条件好等特点。本文通过该区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含油气系统、盐岩分布规律与油气关系的分析 ,概述了油气成藏的模式 ,对指导该区滚动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孤北低潜山成藏特征与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北低潜山是胜利油田孤岛地区的主要含油气潜山之一,现虽已取得一定的勘探成果,但基本上都是局限于低潜山之上的第三系地层中,潜山构造本身还没有取得突破。本文主要从构造演化、沉积特征、并综合成藏条件、运移条件以及成藏类型等方面,分析了孤北低潜山的油气成藏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本区储层进行预测。在储层预测中采用了波阻抗反演技术、相干分析以及振幅参数、测井约束反演、相干数据体等技术,对本区油气藏分布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为下一步的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对志丹油田永宁罗田沟区的烃源岩特征、构造特征和沉积相特征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对油藏成藏的主要因素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表明该区域长6油层组直接覆盖在长7优质烃源岩之上,并与烃源岩充分接触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条件之一。低平宽缓的构造背景、平缓的构造格局是准连续型圈闭成藏的有利条件;沉积相带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良好的储集体更是为油气运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章通过对成藏规律的认识,对于本区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临南洼陷带钻遇火成岩的夏38等井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临井资料,开展了临南洼陷沙三段火成岩油气藏特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火成岩的岩石储层特征以及成藏规律等。在深入剖析本地区火成岩油藏类型、储层及盖层特征基础上,根据目的层段火成岩的特征划分二元结构,通过对临南洼陷火成岩储层的综合研究,得到了该火成岩储层油气聚集的规律,对火成岩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博兴洼陷滩坝砂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博兴洼陷位于东营凹陷的西南斜坡带,沙四段滩坝型油气资源丰富。滩坝砂中坝砂物性较好,是油气储集的良好场所,但是分布范围比较局限。本文通过对博兴洼陷已经钻遇的滩坝砂油藏进行储层沉积特征、圈闭成藏条件分析,确定沉积物源、水动力条件、沉积旋回、古地形条件为滩坝砂岩沉积主控因素,沙四上亚段油源、滩坝储层、断裂输导以及地层异常高压等因素控制了工区内滩坝砂岩的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为叠合型盆地,西北缘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地质结构复杂,油气成藏也较为复杂。笔者梳理了多篇文献资料的观点,从烃源岩特征、油气不同来源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主力烃源岩风城组的生排烃史、西北缘成藏期次和成藏演化过程等方面归纳了西北缘的油气成藏特征,对学者判断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来源、研究成藏演化起到了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