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大出血的治疗附属湘雅医院心胸外科李国虎,陈胜喜,袁明道关键词体外循环,外科手术,心血管,出血,治疗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大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本文就42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大出血病人的原因及治疗加...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灌注的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灌注的配合秦瑜(广西区第二人民医院桂林市541002)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病;护理配合体外循环手术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心脏各瓣膜病变,主动脉瘤等疾病的外科治疗手段,我院自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进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体外循环下及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8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I临床资料。应用体外循环47例(体外组),非体外循环35例(非体外组),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医院内死亡2例,其中体外组1例,术后第14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非体外组1例,术后第3天死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余80例顺利出院,1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治疗有效,疗效满意。结论 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1年1月-2005年3月共发生8例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体外循环后早期。8例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动力学高排低阻的现象。2例由于认识的局限,治疗不佳,最终死亡;6例经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的治疗,平顺出院。结论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体外循环后少见的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诊断;使用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引起过敏反应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05年2月,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12例术中出现过敏反应,在循环、呼吸系统和皮肤等表现出症状和体征。结果经用肾上腺素、激素、抗组胺药、钙剂或升压药治疗后过敏反应治愈。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比常规手术要多,临床上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OB)技术主要用于心内直视手术,这一技术使心脏外科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对体外循环技术的认识和理论的提高,人们将体外循环技术应用在肺癌根治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难治性中央型肺癌提供了手术切除机会,成为中央型肺癌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治疗经验。方法:10例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PDA,其中合并心血管畸形3例,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4例,其余在低温或常温下结扎PDA。结果:非体外循环下结扎PDA,3例出现术中大出血,均抢救成功。结论: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PDA是较为安全的选择,特别适合有合并心血管畸形及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而非体外循环下结扎PDA,只要病例选择和处理措施得当也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人工肺氧合故障的处理3例报告湘雅医院体外循环灌注组申建初,许蓼枚,张素华关键词体外循环,氧合器,心脏缺损,先天性,治疗应用,病例报告体外循环中,人工肺发生氧合故障者较少见,如处理不当可造成不良后果。我院自1982年至1991年4月共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  相似文献   

9.
陈干  余翠莲  黄文雄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0):126-126,129
肺动脉栓塞的治疗以往以内科溶栓治疗为主,体外循环技术的日益成熟,为肺动脉栓塞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新途径。2009年1月11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地完成了江西省首例体外循环下肺动脉拎塞血栓摘除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1730例各种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20例二次开胸止血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出血的原因、治疗方法及二次开胸止血的指征。本组二次开胸止血占1.2%,死亡率25%。认为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出血是较常见并发症,与术中止血是否彻底及体外循环后肝素中和是否完全,体外循环时间长短,以及患者凝血机制是否健全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出血应采取积极态度,及时二次开胸止血,不要因为有一定的并发症、死亡率而丧失抢救病人生命的机会,但要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11.
密闭式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密闭式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63例不同病种的患者以不同的转流途径进行密闭式体外循环所取得的经验。其中各种肝脏病变行肝移植术156例,全身肿瘤病变行体外循环全身热灌注治疗(EWBH)98例,心脏手术后左心转流2例,外科手术辅助循环3例,体外膜肺氧合疗法(ECMO)4例。分别采用股静脉、门静脉-腋静脉切开置管转流,左(或右)心房-主动脉插管或左心室(或降主动脉)-股动脉插管转流,股静脉-颈内静脉(或双侧股静脉)经皮穿刺置管转流的方法。结果 全组除ECMO中3例患者经治疗后心脏功能仍不能恢复,停机后死亡外,其余260例患者转流过程平稳,未出现机器故障及体外循环意外,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达到预期的目的。结论 密闭式体外循环目前更多地应用在非心脏手术,它改变了传统的体外循环管理模式,离心泵在密闭式体外循环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密闭式体外循环结构简单,安装快捷,操作方便,容易控制。密闭式装置预充量少,血液稀释少,肝素用量少,可作长时间转流。采用经皮穿刺的静脉插管可减少损伤,术后处理方便。密闭式体外循环可在广泛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4年以来应用国产封堵器经胸非体外循环封堵ASD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进行的心脏直视手术方法治疗的资料相比较,认为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封堵ASD痛苦小,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且无需体外循环及输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体外循环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了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应用体外循环技术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减少并发症,扩大手术治疗范围,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提高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疗效,总结27例常温体外循环下闭合成人动脉导管的临床经验。方法全组均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心包内游离阻断动脉导管,再切开肺动脉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动脉导管内口。结果全组无死亡、无气栓、大出血、动脉导管再通,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经治疗均痊愈。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成人动脉导管闭合手术安全,疗效确切,适合各种类型成人动脉导管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治疗需要建立体外循环,为防止体外循环透析管路及透析器发生凝血,要适量使用肝素抗凝。但对活动性出血患者,使用肝素无疑是危险的。本篇介绍了我科采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技术在9名尿毒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护理经验。方法:对采用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12例患者围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12例行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均获得成功,具有术后无并发症,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术中、术后无需输血的优点。患者出院后3~6个月后随访,无闭合伞脱落或残余分流。结论: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闭合伞封堵术围术期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廖广园  徐仲  胡妙珊  李静  徐文婷  周燕 《广东医学》2016,(15):2278-2279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CVVH)体外循环堵塞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VVH治疗的172例次患者,其中CVVH治疗期间堵管55例次(堵管组),未堵管117例次(无堵管组),均记录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血细胞计数,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在CVVH治疗前后的差别。结果堵管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高于无堵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血小板计数高者CVVH治疗期间体外循环更容易堵塞;体外循环堵塞将明显降低血红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8.
黄显莉  张凌 《西部医学》2021,32(9):1400-封三
【摘要】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近年来已成为各种危重病救治中最重要的支持治疗措施之一,CRRT持续有效的实施是疗效的保障,因此维持体外循环通畅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中常会遇到抗凝剂使用禁忌的情况,因此无抗凝剂的方式是首选,但无抗凝CRRT时体外循环极易凝血,从而导致治疗中断。如何延长外周循环寿命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包括外周循环的预冲、生理盐水冲洗、CRRT治疗模式及剂量、血管通路的选择、血流速率、置换液的补入方式、滤器膜等对外周循环的影响。及时发现和处理影响外周循环寿命的因素,对于无抗凝CRRT的疗效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减少治疗费用。本文针对无抗凝CRRT治疗时,影响体外循环寿命多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供临床实践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总结20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教训。方法2000年9月-2007年11月对205例心脏疾病施行了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术后行加强监护治疗。结果死亡4例,死亡率1.95%;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室缺术后残余分流3例。结论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的术前准备,精准的术中操作及术者、转机、麻醉人员的协调配合,术后严密的监护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技术是临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虽然此种技术的应用使得心脏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机体围体外循环期很容易发生复杂且较为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其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为此,该研究就针对体外循环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的机制及保护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