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在L4水平制成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组(A组)及损伤对照组(B组),每组10只大鼠。伤后1w,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d、1w、8w、12w对两组大鼠进行动物行为学(BBB)评分和脊髓诱发电位(SEP和MEP)检测,并于移植后12w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BBB评分4w以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EP和MEP潜伏期和波幅值在8、12w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w,移植组损伤脊髓结构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dMSC对脊髓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人Po-5,flanking介导的21.5ku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iein,MBP)微基因(暂命名为pSVPoMcat)修饰雪旺细胞(SC)在鼠脊髓内存活及其基因表达。方法:120只大鼠分为3组,A组为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移植组;B组为高纯化SC移植组;C组为脊髓损伤(SCI)_对照组,伤后各组分别于2,4,8,12周(每组每次10只),取移植区脊髓切片,进行S-100蛋白,MB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地高辛(DIG)标记的hMBPF2 cDNA探针的原位杂交(ISH)测定。结果:伤后2,4,8,12周,A组S-100,MBP染色细胞和ISH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SH阳性细胞可见髓鞘形成,B组的S-100染色细胞逐步递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未发现MBP染色细胞以及ISH细胞,C组未发现任何阳性细胞,结论: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在鼠损伤脊髓内能长期存活并表达外源基因,且有助于受伤脊髓的髓鞘形成。  相似文献   

3.
多种神经组织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不同神经组织移植修复成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的能力。方法 成鼠脊髓损伤后,分别移植游离正中神经(EPN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游离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P+F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神经解剖及电生理检查。结果 V+F组再生轴突和存活雪旺氏细胞数目、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体感诱发电位(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 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在解剖和电生理上均优于其他组织,对FSC的生长发育和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SVPoMcat微基因修饰雪旺氏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前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脊髓半横切损伤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pSVPoMcat微基因修饰雪旺细胞移植组(A组),单纯雪旺氏细胞移植组(B组),损伤对照组(C组)。对脊髓切片行Nissl染色,酸性磷酸酶(ACP)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并用联合行为记分(CBS)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A、B、C三组前角神经元存活率呈显著性差异(A>B>C,P<0.01);A组ACP变化幅度明显降低(A<B<C);细胞凋亡率为C>B>A。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也出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pSVPoMcat微基因修饰雪旺氏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前角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MP)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28只SD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MP和BDNF治疗组(A组),MP和脑脊液(CSF)对照组(B组),每组14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P和BDNF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的作用,同时采用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观察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伤后1d,A组中髓鞘蛋白前脂蛋白(PLP)mRNA的表达较B组增加了4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10周,A组中快蓝(LFB)和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的神经髓鞘的表达较B组增加了2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结论:MP和BDNF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和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急性脊髓损伤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SVPoMcat微基因修饰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120只大鼠脊髓半横切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移植组(A组),单纯SC移植组(B)组,损伤对照组(C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动态观察SCI后GAP-43的表达,同时采用联合行为记分(CBS)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SCI损伤后1周,A,B,C三组间GAP-4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CI后2,4,8周,三组间表达顺序为A>B>C,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间A组在2周时达到最高峰,此后逐渐下降,12周时A,B,C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最好。结论;pW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移植有促进SCI后GAP-43表达和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转酪氨酸激酶C(tyrosine kinase C,TrkC)基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脊髓半切组(B组)、NSCs移植组(C组)、NSCs移植+神经营养素(NT)-3局部使用(D)组、转TrkC基WNSCs移植组(E组)和转TrkC基因NSCs移植+NT-3局部使用组(F组),每组10只。脊髓损伤后第9天进行细胞移植。各组大鼠在细胞移植后2个月,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以及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结果 细胞移植后2个月SEP和MEP发生潜伏期和峰峰波幅以及右后肢BBB评分的恢复均以下组最佳,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结论在局部给予的NT-3作用下,转TrkC基因NSCs能较好地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人工神经制备修复兔长段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静脉(V)、基底膜(BM)、雪旺细胞(SC)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制备人工神经桥接15mm兔坐骨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用日本大耳白兔70只,分为7组(A、B、C、D、E、F、H),每组10条坐骨神经。各组均修复坐骨神经15mm缺损,以自体神经移植作为对照组(A)。术后观察3d,2,4,8和12周肢体运动,肌电图动作电位波幅,潜伏期和传导速度,记录电生理结果。术后12周取材,肉眼观察标本。比较近侧吻合口段(a),移植体中段(b),远侧吻合口段(c)神经再生情况,随机半数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髓磷脂碱性蛋白(MBP)染色,另半数组织做Cajar吡啶神经银染色,镜下观察神经再生情况,断端连接情况,并对各组再生神经束面积,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和轴突直径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在实验组中以H组(V+BM+NGF+SC组)修复情况最佳,上述各指标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BM+NGF+SC组修复神经缺损,效果最好,符合神经组织学结构,能达到自体神经移植的效果,很有可能成为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胚胎脊髓移植联合应用bFGF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胚胎脊髓(Fetal spinal cord,FSC)移植联合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应用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胸段(T8~T11)脊髓左侧半横切损伤模型。移植供体为同种异体妊娠14天的孕鼠,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A组为损伤——FSC移植组;B组为损伤+FSC移植+bFGF组;C组为单纯损伤组。术后1~8周每周行综合行为评分(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CBS),评定大鼠功能,并取术后8周损伤区脊髓组织0.5cm作嗜银梁色及NF200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分别标记轴突和胶质细胞,进行定量分析,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结果 胚胎脊髓移植和外源性bFGF可以防止成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萎缩,图像分析发现其作用A、B组组优于C组,可以较好地恢复神经元形态。CBS评分提示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同样趋势,治疗组统计学分析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术后8周A、B组神经中丝(neurofilament,NF)着色点较C组密集,且没有明显的胶质增生。结论 脊髓损伤后联合应用胚胎脊髓移植和bFGF可以防止神经元的萎缩,并且对神经纤维再生及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BDNF基因转染的嗅鞘细胞(OECs)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OFCs移植组(6只)、非转染OECs移植组(6只)和转染OECs移植组(8只),利用免疫组化、逆行示踪及顺行示踪技术对脊髓横断损伤区及其上位、下位脊髓不同平面进行观察。结果移植后12周在局部注射区仍可以见到预标记的OECs,免疫组化观察到脊髓损伤区有BDNF的表达。逆行示踪法在损伤平面头侧的脊髓、脑干和皮质中观察到示踪剂。顺行示踪法在脊髓损伤区可以见到再生的神经纤维通过。无嗅鞘细胞移植组及非转染嗅鞘细胞移植组损伤平面头侧的脊髓、脑干和皮质中未观察到示踪剂,脊髓损伤区内亦未见有再生神经纤维长入。结论移植BDNF转染的OECs可促进损伤的中枢神经轴突存活和再生,较单纯应用OECs能更好地促进脊髓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1.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在冻融肌移植体中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在冻融骨骼肌桥接物中加入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方法,修复兔坐骨神经缺损2.0mm。应用电生理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透射电镜等测试方法,发现早期神经轴突长入桥接体的速度及成熟程度明显优于单纯自体冻融骨骼肌桥。为探索非神经组织桥接神经再生,及自体变性骨骼肌桥接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脊髓横断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完全性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规律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5只SD大鼠于T9平面切断脊髓并切除3mm使其完全横断。于伤后1,2,4,6周行后肢运动功能联合评分(CBS)及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评分。并于伤后6周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及再次横断实验。结果:伤后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4周时恢复速度最明显,6周时BBB最高评分可达12分;MEP的结果与刺激电极的位置有关,刺激电极置于损伤平面以上时,不能引出MEP,而置于损伤平面以下时,可引出正常波形的MEP;损伤平面以上再次横断脊髓对已恢复的后肢运动功能无影响,而损伤平面以下再次横断则致再次完全截瘫;损伤处组织学检查为胶质瘢痕,未见轴索通过,有少量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纤维,但零星、散乱。结论:大鼠脊髓完全性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存在明显的自发性恢复,这种恢复与脊髓下行传导束的修复无关,而是损伤远段脊髓的自主功能。远段脊髓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能力。方法:以210只Wistar大白鼠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1)周围神经移植后肌肉源22、35kD神经营养因子(MNTF)的作用;(2)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3)二步吻合法技术的应用;(4)高压氧(HBO)和脉冲电磁场(PEMF)的作用;(5)带血管周围神经(VPN)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观察指标为组织学、组织形态计量和电生理检测。结果:本实验动物存活率为62.38%。带血管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组再生轴突数目、质量及SEP恢复均优于其它组。结论:(1)在Wistar成鼠可成功建立带血管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模型。(2)手术方法如带血供的周围神经和二步吻合技术,物理治疗如HBO和PEMF,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如MNTF的应用等,虽然能提高损伤脊髓的再生能力,但其作用微弱,无功能性恢复。(3)带血管周围神经与胚修复脊髓损伤,对移植神经再生和胚胎脊髓的分化表现出相互促进、相互增强的作用,预示这种联合移植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脑部及脊髓MRI影像学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2006年Wingerchuk诊断标准23例NMO患者的脑部、脊髓MRI表现,分析NMO患者脑部及脊髓病灶的分布及信号特点。结果典型的NMO脑内病灶位于脑室室管膜下、下丘脑及脑干等部位,表现为斑点、斑片及线状异常信号。5例脑部增强检查均未见异常强化病灶。NMO患者脊髓常呈长节段横贯性或次横贯性损伤,且以脊髓中央灰质受累为主,可见线样征。结论 NMO患者脊髓及脑部MRI出现异常信号有较特异的好发部位,病灶的分布有其自身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联合应用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及三磷酸腺苷(ATP)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的作用. 方法 选取SD大白鼠96只,体重(250±15)g,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NS组)、ATP组、NGF组、ATP+NGF组;选取大鼠坐骨神经,暴露后人为切断造成3 mm缺损损伤,通过硅胶管连接两神经断端,建立神经再生室.术后立即对各组分别予以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0.4 ml、ATP0.4 ml(1 mg/ml)、NGF0.4 ml(0.2 μg/ml)、NGF+ATP 0.4 ml(ATP 1 mg/ml、NGF 0.2 μg/ml),之后每3 d通过腹腔注射1次.在第2,4,6,8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门鼠行坐骨神经指数测定、大体观察、坐骨神经肌电图检查,处死大鼠后切取标本观察再生室区段神经再生状况、腓肠肌湿重,HE染色观察腓肠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 结果 术后第2,4,6,8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白鼠测定实验数据,NGF+ATP组坐骨神经指数、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重优于NS组及单纯ATP或NGF组(P<0.05).大体观察可见NGF+ATP组患侧足趾红肿程度较其余三组轻,局部溃烂亦相对少,未见足趾脱落者.术后2周,各组神经再生室内可见纤细神经纤维生长,但未将神经断端连接一起.术后4,6,8周,神经再生室内可见神经纤维通过,NGF+ATP组相对其余三组神经纤维生长生长情况较好,且局部炎性反应及纤维粘连轻.NGF组神经纤维生长情况好于ATP组,但二者均优于NS组.第2,4,6,8周神经电生理及腓肠肌湿重NGF组优于ATP组,第4,6,8周坐骨神经指数、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NGF组优于ATP组(P<0.05),且各时相点NGF组及ATP组的观测指标均明显优于NS组(P<0.05). 结论 (1)联合应用NGF+ATP对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应用NGF及ATP;(2)单纯应用ATP对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劣于NGF及NGF+AT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pSVPoMcat微基因修饰雪旺细胞 (Schwanncell,SC)对大鼠脊髓损伤 (spi nalcordinjury,SCI)后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 4 3 (growthassociatedprotein - 4 3 ,GAP - 4 3 )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 12 0只大鼠脊髓半横切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三组 :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移植组 (A组 )、单纯SC移植组 (B组 )、损伤对照组 (C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SCI后GAP - 4 3的表达 ,同时采用联合行为记分 (CBS)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SCI损伤后 1周 ,A、B、C三组间GAP - 4 3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SCI后 2 ,4 ,8周 ,三组间表达顺序为A >B >C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其间A组在 2周时达到最高峰 ,此后逐渐下降 ,12周时A、B、C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最好。 结论 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移植有促进SCI后GAP - 4 3表达和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骨骼肌退变与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骨骼肌形态学改变及其成肌细胞的增殖动力学变化。方法:5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和慢性压迫组(30只)。慢性压迫组置入平头塑料螺钉对大鼠脊髓进行后路渐进性压迫,于2个月后分别压迫至20%(10只)、40%(10只)、60%(10只)左右。处死大鼠后取腓肠肌,分别做HE染色和制成细胞悬液备用。用图像分析仪测定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用流式细胞仪对成肌细胞的细胞周期进行分析。结果:各压迫组的大鼠腓肠肌细胞萎缩、退变,其直径变细及截面积变小,随压迫程度的加重而越发明显(P<0.05);压迫组较正常组成肌细胞S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减少(P<0.05)。结论:脊髓压迫性损伤可引起靶器官肌肉的退变,其退变的程度与脊髓受压程度呈正相关。虽然同时存在骨骼肌的增殖反应,但完整的细胞分裂过程少见,这可能是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影响功能恢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