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仁权  蔡文威  秦祖杰  廖建明  戴铭 《河南中医》2020,40(11):1779-1782
壮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方法较多,如壮医药线点灸法、火针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等。但在实验研究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大部分实验研究主要围绕壮医药线点灸进行,其他外治法鲜有报道,缺乏普遍性。(2)实验样本量过少,缺乏大数据分析。(3)科研设计不够严谨,优质随机对照实验少,随机对照实验不够充分,样本量估计不到位,结果缺乏科学性。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壮医治疗PHN主要以外治法为主,关于内治法的报道相对较少;(2)大多研究疗效的评价倾向于患者主观临床症状的改善,相关的实验室指标数据较少;(3)治疗时间较短,缺乏巩固治疗及长期随访。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拓展研究其他疗法治疗PHN的机理;扩大样本量,增加数据;科学严谨地制定实验方案;制定规范的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尝试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深入研究壮医药治疗疾病的机理;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壮医药防治肿瘤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就壮医药防治肿瘤在理论、临床、实验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1986年以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认为本疗法对血管性头痛、眩晕症、面瘫、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疱疹、慢性湿疹、疮疡、痛经、乳痈等病症疗效较为理想;所需设备简单,使用方便,灸时无痛苦,灸后无瘢痕,无后遗症,无副作用,安全可靠。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下列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前瞻性临床报道少,缺乏对比分析;二是现有报道均以观察近期疗效为主,对远期疗效亦应加强;三是缺乏穴位特异性研究,不利于作深入的机理探讨;四是基础研究开展少,动物实验要加强。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对近年来壮医药预防与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概况进行总结。壮医药防治中风病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壮药内服外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经筋挑刺法及壮医针刺等多种方法,且疗效确切。壮医药疗法是中风病的有效防治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梳理壮医药治疗产后病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概况。方法:通过查阅整理壮医药防治产后病相关文献资料,综述壮医药防治产后病在理论、临床、实验方面的研究概况。结果:系统阐述了壮医药对产后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的认识以及壮医药外治法对产后病的防治作用,此外还从临床和实验研究归纳壮医药防治产后病的进展。结论:壮医药防治产后病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6.
壮医药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脏腑气血和痧、瘴、蛊、毒、风、湿""调气解毒补虚养神"为核心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是壮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壮医的"毒虚致病"病因病机论,"调气、解毒、补虚、养神"的治疗原则,也是指导皮肤病的基本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在临床上颇具特色和疗效。本文从壮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壮医皮肤病的诊断特色、壮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壮医皮肤病内治方法、壮医皮肤病外治方法等方面论述壮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概况,以期为壮医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性病的历史悠久,但少有文字记载.直至现在还没找到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性病起源及形成体系进行详细论述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我国岭南地区,该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得在此生活劳作的人们风湿病发病率较高,在与风湿病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外治疗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民族医药在肿瘤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大量的文献、药理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了民族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为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防止肿瘤转移复发,对放疗、化疗增效减毒等。整理、归纳我国民族医药的抗癌理论、临床应用、药理研究,旨在为民族医药防治肿瘤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壮医药与古壮字 壮医药的系统整理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迄今已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数十部,这些成果大多数是由广西学者取得的。目前,壮医学界对壮医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②壮医临床运用实践;③壮医药的教育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壮族先民世代居住在我国常年湿热的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使得风湿病发病率很高,在长期与风湿病做斗争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外治疗法,由于其疗效显著,长期以来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就壮医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特色外治疗法做相关介绍,总结近年来人们对于这些疗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壮医药起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宇舟 《陕西中医》2006,27(6):697-698
目的:探讨壮医药的起源。方法:搜集有关壮医药文史资料,研究壮医药的起源。结论:壮医药知识在长期发展中,体现在药物治疗,特别是药食同源方面,建树颇多,针灸术与中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外治法,受到特别重视,这与广西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壮医认为,肾结石是湿毒、热毒、火毒熏灼水道中的水液,沉积成砂或石的结果。本所运用自拟钱草排石汤治疗肾结石,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的原因,壮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也就没有壮医的专著。但在一些中医及传记中,多有提及壮族医药的史实,由此可窥见古代壮医的客观存在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桂与壮医药     
桂是樟科植物Cinnamomumcasslapresl,以它的树皮和校皮以及嫩枝入药,树皮和校皮名为肉桂,嫩枝名为桂枝。今就桂的早期出产和与壮医药的关系作一探讨。1桂最早产于壮族地区桂适宜生长于亚热带,年平均温度19~25℃、降雨量1200~2000mm、空气相对湿度为80%的地区。并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和肥沃的壤土[1]。广西壮族地区正符合这些条件。“作于禹益,迷于周泰”的《山海经》就有“招摇山”盛产挂的记载[2]。秦朝的《吕氏春秋》还称赞“和之美者”莫过于“招摇之桂”[3]。不言而喻,桂产于招摇山是秦朝以前人们所公认的。招摇山位于今桂林市与…  相似文献   

16.
17.
壮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广西壮族地区是国内恶性肿瘤死亡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肝癌、胃癌、肺癌和鼻咽癌作为广西最主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和同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运用本地草药资源治疗肿瘤的经验。但由于历史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壮医药得不到系统发掘整理,尤其是得不到文字上的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壮医药研究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壮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将近年来壮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的研究概况如下。  相似文献   

18.
广西壮医药工作及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广西壮医药工作及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未得到系统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壮医药工作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即建立了一批壮医药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壮医药普查;培养了一批壮医药人才;在科研开发尤其是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填补了壮医药的历史空白;在临床医疗方面,疗效显著,深受病者的欢迎;积极地开展学术交流,扩大了壮医药的影响。本文还对壮医药面临的发展机遇、困难和挑战、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壮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广西壮族地区是国内恶性肿瘤死亡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1],尤其是肝癌、胃癌、肺癌和鼻咽癌成为广西最主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广西是壮族聚居的地区,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和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运用本地草药资源治疗肿瘤的经验。但由于历史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壮医药得不到系统发掘整理,尤其是得不到文字上的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壮医药研究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壮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将近年来…  相似文献   

20.
岭南地区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湿患为最,湿疹是为岭南常见病。壮医作为岭南地区传统民族医学,长期与“湿毒”相斗争,壮医药对湿疹的治疗也展现出较大的优势。随着近年来对湿疹及其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疗法值得探究与推广,本文回顾了近30年来运用壮医特色技法治疗湿疹相关研究,分析表明运用壮医内外治法,包括内服壮医方剂,外用熏洗、药线点灸、针刺以及各技法联合治疗,能显著缓解患者痛苦,减轻局部皮损,减少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展现出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以期为今后开展壮医药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为探索更为优质的湿疹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