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胖及相关代谢综合征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形成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脂代谢紊乱、肠道通透性及氧化应激等改变。益生菌(主要包括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是一类能对宿主生理功能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能在肠道中存活并定殖,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进一步缓解肥胖的形成。本文主要围绕益生菌对肥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为肥胖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高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使其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系统性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益生菌可通过调节宿主肠道菌群、降低氧化应激及平衡免疫功能,从而对糖尿病产生干预作用。本文主要围绕糖尿病人肠道菌群特点以及益生菌对糖尿病的干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肥胖和高血脂症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食药用菌多糖可以通过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改善肠道菌群,发挥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但目前,其调节脂质代谢的具体机理还未能确定和统一。本文主要围绕食药用菌多糖、肠道菌群、脂质代谢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作用,以及食药用菌多糖经肠道菌群调节脂质代谢可能的机理,主要包括短链脂肪酸合成途径和减少炎症反应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食药用菌多糖经肠道菌群调节脂质代谢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食药用菌活性成分的利用及营养功能性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酚通过肠道菌群调节能量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酚是一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人类膳食中,一般可分为3大类:酚酸类、聚合单宁类和黄酮类。多酚以及其被肠道菌群代谢的产物,能选择性调节肠道中易感微生物的生长,选择性的促进有益菌群(如乳酸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也即引发肠道微生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宿主产生重要影响,对宿主能量代谢的影响可能通过如下实现:1)肠道内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改变微生物代谢及产酶的种类和数量;2)多酚代谢产物还可与细菌细胞表面作用,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减少脂肪沉积;3)多酚通过干预人体肠道菌群调整能量代谢,为预防和治疗肥胖及相关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多酚调整肠道菌群从而影响肥胖发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黑木耳及其多糖的降血脂作用和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5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为试验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对照组、黑木耳干预组和黑木耳多糖干预组,干预饲养6周。期间测量大鼠体重、摄食量、血清生化指标,并于解剖后收集肝脏、盲肠内容物及粪便进行病理学和肠道菌群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及其多糖的干预均能够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促进肝脏脂质代谢,减轻脂肪在高脂饮食大鼠肝脏内堆积,其中黑木耳的干预更为显著。黑木耳及其多糖的干预均显著增加了盲肠内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推测可能通过上调副拟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群丰度来产生对机体有益的短链脂肪酸以促进血脂代谢。二者还显著提高了大鼠粪便菌群中紫红球菌科或非消化糖杆菌属丰度,显著下调了促炎菌普雷沃菌属丰度,缓解高脂饮食摄入造成的肝炎及其它炎症和疾病。黑木耳调节了与肥胖有关的瘤胃球菌科的丰度,可能是其对高脂血症预防效果更为显著的原因。本研究从调节肠道菌群方面阐明了黑木耳及黑木耳多糖降血脂作用的机理,为通过饮食干预调节肠道菌群,从而改善血脂代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血脂异常/高血脂是多种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基础血管疾病,具有复杂的机制,治疗起来较为繁琐和困难。科学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血脂有关,其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的机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促进肠道菌群代谢物的产生、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脂质代谢的改变和氧化应激的发生,肠道菌群相关的代谢产物及其产生菌分别能促进/抑制高血脂以及其他心血管相关疾病。目前通过肠道菌群治疗高血脂最直接的方法是药物或饮食干预。在越来越注重健  相似文献   

7.
肥胖是由于新陈代谢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体内脂肪过量堆积,可能会导致机体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等各种代谢综合征的出现。肥胖是威胁现代社会健康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与治疗肥胖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目前,已经有一些肠道菌群抑制肥胖症的机制被报道。然而,由于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复杂性,哪一种微生物群落与肥胖直接相关仍然是有待研究的。本综述中,以肥胖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改变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与肥胖发生机制的密切联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得出益生菌可直接影响肥胖患者肠道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代谢产物,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达到重塑肥胖宿主代谢的目的。因此,采用益生菌与益生元治疗将成为预防与治疗肥胖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膳食纤维作为饮食的一部分,通过在肠道的作用改变肠道菌群比例及丰度、改善炎症反应、调节肠道激素及脂质代谢来改善肥胖,但膳食纤维在防治肥胖方面的推荐摄入量、种类及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膳食纤维对肥胖相关的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超重和肥胖已成为许多国家突出的健康问题,其导致的一系列代谢类疾病死亡率远高于其他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密切相关。燕麦β-葡聚糖不仅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和减肥功效,还可以作为益生元调节机体肠道菌群结构。本文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相关研究、燕麦β-葡聚糖降脂减肥和益生元作用等方面综述了燕麦β-葡聚糖调节肠道菌群及其减肥降脂作用之间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稳态对人体多种生理功能有促进作用。外界刺激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失调会引发肥胖、糖尿病、炎性肠病等一系列疾病。饮食干预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尤其是果蔬,其富含多种植物化学物质,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通过直接调节和/或产生代谢产物间接刺激,对肠道菌群产生正向调节,从而促进人体健康。本文从果蔬对肠道菌群的调节,肠道菌群对果蔬的分解出发,综述果蔬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健康功效研究进展,为果蔬干预调节肠道菌群及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营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高脂食物摄入量陡然增加。过量的脂肪摄入会破坏机体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平衡、引发系统炎症,诱导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慢性代谢疾病的发生。基于此,美国农业部和中国营养学会分别修订了各自的膳食指南,以期通过平衡膳食改善过量脂肪摄入诱发的系统炎症和代谢紊乱。药食同源作为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干预缓解肥胖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效果及机制备受关注。本文从药食同源生物活性物质概念出发,聚焦其降脂减重的作用效果,从降低食欲、调节脂质吸收和代谢、干预脂肪细胞的功能、影响能量消耗和脂质储存、调节肠道屏障功能和改善肠道菌群等方面综述药食同源生物活性物质降脂减重的分子机制,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功能性食品及药品领域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近来,茶多酚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肥胖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疾病,因此抗肥胖物质的研究与开发也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茶多酚的抗肥胖作用也是其中的重要领域。本综述总结了茶多酚、肠道菌群以及肥胖三者的作用关系,并对近5年相关的非临床以及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总结发现茶多酚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而肠道菌群也可以影响茶多酚的吸收与代谢。茶多酚可以通过增加益生菌的丰度以及调节能量消耗、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脂质分解代谢和抑制脂肪细胞合成等方式发挥抗肥胖作用。目前对于茶多酚调节肠道菌群和抗肥胖作用的研究以动物模型为主,且大多实验结果证实了茶多酚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及抗肥胖作用,但是作用剂量尚不明确,且茶多酚剂量毒性研究不足。另外该领域临床研究不足,需要在未来进行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研究,以实现茶渣等副产物的高价值利用并减少肥胖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3.
食品生产的全球化导致人群膳食模式从传统的低脂肪、复杂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饮食转变为能量密集型、低膳食纤维的饮食,而长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加。脂肪细胞是产生促炎细胞因子的重要场所,脂肪分泌炎症因子是代谢性炎症反应发生的基础。膳食纤维通过影响机体炎症细胞的分化、炎症因子的表达、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的功能,从而预防炎症的发生。因此研究膳食纤维对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状态以及炎症因子表达的调控机制,则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治疗肥胖以及所导致的相关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植物多酚是植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茶和谷物中,大量研究表明植物多酚能够与肠道菌群发生相互作用,通过直接调节或产生代谢产物间接刺激对肠道微生物的菌群结构进行正向调节,在稳定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肠道功能以及调节糖脂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主要综述植物多酚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其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及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深度开发植物多酚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肠道健康和防治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还会增加患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性疾病的风险,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随着高通量测序等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新技术在肥胖人群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症之间的关系及调节机制也逐渐被认知。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肥胖人群的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善脂肪存储过程和肠道黏膜的通透性,进而缓解机体的肥胖症状。近几年研究发现,对肥胖症具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微生物,除了传统概念的乳酸菌、双歧杆菌外,拟杆菌、阿克曼菌等下一代益生菌可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概述近几年国内外学者有关肥胖、肠道菌群、下一代益生菌及其对肥胖的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加快下一代益生菌干预和改善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远微  刘雄 《食品科学》2021,42(11):313-323
肥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严重威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预防和治疗肥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的调控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肠-脑轴是肠道菌群参与的肠道和大脑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是大脑和肠道功能相互整合、相互调节的途径。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肠-脑轴在肥胖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很多物质通过该途径发挥降脂减肥功能。本文综述了肥胖的严峻现状、微生物-肠-脑轴的组成以及调控肥胖的机制,以期为治疗肥胖等代谢疾病提供思路,也为一些降脂物质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平阳黄汤’对高脂饮食大鼠的肥胖调控作用及其与肠道屏障和菌群的关系,将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以及平阳黄汤低、中、高剂量组(75、150、300 mg/kg mb),建立预防肥胖模型。通过分析大鼠体质量变化、摄食量、脂肪指数、血清指标、肝脏指标和肝脏、结肠组织切片评估‘平阳黄汤’对高脂饮食大鼠的肥胖调控作用;通过分析肠道的病理形态、杯状细胞数量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评估肠道屏障作用;通过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结构评估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高剂量‘平阳黄汤’能极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体质量增长量、附睾和肾周脂肪质量(P<0.01),降低血清血脂、脂肪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P<0.01),降低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P<0.01),有效调节肝脏的脂质堆积和炎症损伤。同时,高剂量平阳黄汤还显著改善了高脂饮食大鼠结肠的形态,减少绒毛脱落和炎症浸润现象,显著恢复肠道杯状细胞数量,提高闭锁小带蛋白和闭锁蛋白的表达(P<0.01),有效降低了血清中脂多糖、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P<0.01),有效预防代谢性内毒素和全身慢性炎症,提高了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促进了与肥胖发生相关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结论:‘平阳黄汤’能通过维护肠道屏障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有效调控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  相似文献   

18.
正运动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生活在我们体内的各种非人类的生命形式,也就是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这些平衡的紊乱会导致一系列紊乱和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也可以改变我们肠道内的细菌类型。一项研究发现,锻炼能促进细菌的生长,而细菌能产生脂肪酸丁酸盐。丁酸盐可以促进肠道内壁的修复,减少炎症,从而潜在地预防炎症性肠病和胰岛素抵抗等导致糖尿病的疾病。运动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也可以预防肥胖,改善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9.
郭雪琦  吴涛  刘锐  张民 《食品科学》2016,37(23):267-272
长期摄入高脂膳食极易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出现炎症,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疾病的患病风险。来源于植物的天然水溶性色素花色苷具有抗氧化、抗肥胖、抗炎等多种生理活性,成为防治慢性代谢疾病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花色苷干预高脂膳食诱导肥胖的作用效果与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花色苷在膳食防治慢性代谢疾病中的应用与天然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肥胖之间相关作用机理主要为慢性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及瘦素表达等。本文对肠道微生物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