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低山丘陵区由于其特定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区,本文以山东省低山丘陵区为例进行了地质灾害发育与地形地貌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研究,重点分析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地质体所处的微地貌形态、坡形坡度相关度,以期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晋城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条件调查报告》,探究该市重点灾害类型,分析产生原因及其孕灾条件。结果发现:共有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以归纳为地面塌陷、滑坡、崩滑、潜在崩塌和泥石流五种典型灾害类型。其中地面塌陷占总灾害数量的64%,滑坡地质灾害占26%,崩滑和潜在崩塌各占4%和5%,泥石流占1%。探究地质灾害隐患和积极采取防治对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地质的角度,分析了济南城市环境地质条件和发展中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黄河悬河稳定性,认为悬河稳定性不会影响城市发展,黄河以北地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保泉供水和生态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了破坏,将导致多种地质灾害发生。本文着重分析了山东人为地质灾害的种类、危害性,指出这些人为地质灾害大部分是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的。指出今后应加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区划研究,以切实保护好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人类活动四大类九种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赋予权重、隶属度值,采用模糊数学评判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将评估区划分为295个有效单元,其中无危险的单元格155个,低危险的单元格60个,中危险的单元格28个,高危险的单元格52个,评估结果能够反映临潼区地质灾害分布和危险程度,对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基于遥感调查的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区位于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四川省龙门山地区,此次地震是建国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分析和掌握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活动特征,可为灾区工程整治方案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灾后重建选址提供参考,为其它地区灾害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项目综合利用不同时相、不同传感器的光学影像和雷达影像以及其它地质地理资料,在相关遥感和地理信息软件的支持下,进行遥感图像专题信息解译和分析,获取了地震中四川省的10个极重灾县市的次生地质灾害解译数据,以此为基础探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发育特点与相关地质地理因素关系。结果表明,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特定的地层岩性、构造破碎带、坡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拉萨至尼木段位于西藏境内"一江两河"流域,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植被稀疏,地质灾害发育。"一江两河"地区是自治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近期重点开发区,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城镇建设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总结了拉萨至尼木段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地质灾害成因,结合调查分析,提出了拉萨至尼木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地质灾害遥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遥感技术能快速全面、高性价比地获取地表信息,可以从宏观上对区域性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形成对区域性地质灾害分布、规模的定量认识,因此遥感技术已经在国外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金沙江德钦段河谷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遥感技术在该地区的环境地质调查的应用研究,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利用3种星载光学遥感影像对这一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目视解译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自然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地质灾害解译产生的影响,其次就本地区的环境地质遥感数据的选择与处理进行了说明,然后配合图片详细分析了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堆积、泥石流沟和倾倒变形)的解译特征。最后实地考察验证了解译的可行性,并分析总结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提高地质灾害解译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CO_2排放特征分析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和重要支撑。本文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37个节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国际上较为成熟和应用广泛的城市CO_2排放核算方法,编制了节点城市在2005、2012、2015三年的CO_2排放清单,包含工业能源排放、工业过程排放、农业排放、服务业排放、城镇生活排放、农村生活排放、交通排放7个部门的直接排放和外调电力引起的间接排放。本研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从CO_2排放总量及结构、排放强度、空间聚类三个方面,对37个节点城市的CO_2排放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CO_2排放在数量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排放前5的城市几乎比排放后5的城市的CO_2排放量高出两个数量级。2005—2015年间,"一带一路"节点城市CO_2直接排放总量以年均4. 71%的增长率快速增加,以西北地区节点城市增长最快,以服务业增幅最大。而在空间上始终保持沿海、内陆、东北、西北、西南节点城市的CO_2直接排放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不变,其中沿海地区节点城市占到45. 31%。工业能源消耗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CO_2直接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在71%~78%之间。我国"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人均CO_2排放及单位GDP的CO_2排放,均低于节点城市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西南和内陆地区节点城市单位GDP的CO_2排放水平逐渐提升,2015年呈现出内陆-西南-沿海-东北-西北节点城市的单位GDP的CO_2排放水平逐渐递增趋势。在人均CO_2排放和人均GDP二维空间上的城市聚类结果表明,近1/2节点城市处于"低排放、低经济"组,以西南地区节点城市为典型; 1/3节点城市处于"低排放、高经济"组,以沿海地区节点城市为典型,是比较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仅3个西北地区节点城市位于"高排放、低经济"组;"高排放、高经济"组仅有舟山、宁波、呼和浩特3个节点城市。本研究结果为"一带一路"各节点城市找出各自的低碳发展路径和模式,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关的低碳政策建议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10.
山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等地的山区,这些森林资源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建国以后,我国山区的森林资源却遭到了很大破坏,山区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本文即是从上述现实出发,分析了造成山区森林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怎样才能保护森林,保护好人类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1.
青莱高速公路沂水段长47.8km,横穿沂水县中北部,途径诸葛、马站、杨庄和富官庄四个乡镇,是到达沂水旅游及驶经沂水到达青岛旅游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沿线废弃采石场众多,对山体破坏较为严重,不仅造成视觉污染并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隐患,开展采石场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对保护区内地质地貌景观及旅游资源,提升沂水县旅游城市形象,促进沂水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1-2012年,山东省开展了山丘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范围包括鲁中及鲁东低山丘陵区,占全省总面积的1/2。成果查明了全省山丘区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确定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及防治内容,建立了山东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增大,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环境资源破坏和矿山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多出现在岩溶地区,以水污染为主;环境资源的破坏以露采区最为严重,对土地资源、植被、地貌景观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对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深刻影响;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地貌背景是诱发的潜在因素,不合理的开采方法是诱发的主导因素,降雨和水文条件是激发灾难发生的直接原因。云南矿产资源开发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比较突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在使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不同采矿方法的矿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不尽相同。采用实例来阐述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对云南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地质灾害影响评价是实现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历史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条件、遗产地易损性和遗产地减灾能力4个评价要素和18个评价因子:地质灾害点密度、地质灾害规模、地质灾害频度、断裂分布密度、地貌类型复杂度、岩土体稳定性、年均降水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建筑群或人造工程面积、建筑结构体系、文物数量、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稳定性、防灾工程、救灾能力、重建能力等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评价过程进行了探讨。作者以九寨沟为例对该指标体系与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并认为其能够直观的反映地质灾害对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
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因洪涝诱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十分频繁 ,特别是在每年汛期持续的高水位影响下 ,形成堤基管涌、边岸崩塌、软土变形、散浸等 ,造成溃口成灾或渍水成涝 ,形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这一地区的水患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受地质环境影响和控制。通过收集有关资料 ,对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区环境地质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提出水患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作用 ,泥沙淤积与地貌演化作用 ,人类活动及岸带变化和堤基变形作用。为有效地进行防洪治水规划 ,应开展与洪涝灾害发生与发展有关的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特别是对江湖关系、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运动与洪涝灾害的关系需要进行重点调查研究 ,为防洪治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选取南昌市湾里区作为研究区,借助ARCGIS软件对研究区的坡度、植被覆盖度、降水量、人类活动四个指标进行分析,利用AHP决策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得出人类活动的权重值最大,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并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四个区域,其中不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即罗亭镇北部一带;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即招贤镇的东南部;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即罗亭镇的南部、太平镇的北部、梅岭镇的大部分区域以及招贤镇的东北部;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太平镇的南部、梅岭镇的西南小部分区域,洗药湖以及招贤镇的西部区域。  相似文献   

17.
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生态环境分析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湘西岩溶区是我国西南岩溶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岩溶石山地区,其岩溶生态环境对湘西国民经济建设进程有重大影响,岩溶生态环境治理是湘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大龙洞岩溶台地是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土地贫瘠,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位埋深大、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在研究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自然地理与地质构造、岩溶水资源、土地与植被环境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大龙洞岩溶流域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根据大龙洞岩溶流域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为大龙洞岩溶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治理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长江安徽段及巢湖水患区防洪治水的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我环境地质问题突出,因洪涝诱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十分频繁,特别是在每年汛期持续的高水位影响下,形成堤基管涌、边岸崩塌、软土变形、散浸等,造成溃口成灾或渍水成涝,形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这一地区的水患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受地质环境影响的控制。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对长江安徽江段及巢湖水患我环境地质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水患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作用,泥沙淤积与地貌演化作用,人类活动及岸带变化和堤基变形作用。为有效地进行防洪治水规划,应开展与洪涝灾害发生与发展有关的环境地质调查研究,特别是对江湖关系、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运动与洪涝灾害的关系需要进行重点调查研究,为防洪治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空间格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1988、2001、2012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影响力指数及交通路网数据,运用Kernel密度分析法、分形理论、修正引力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结构演变、城市等级结构演变及城市体系演变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变化明显,由单一低水平俱乐部向中、高水平的多个俱乐部发展,出现城市规模多峰主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低、中、高的等级序列分布模式趋于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在空间上逐步形成典型的多核心-边缘结构;长江经济带城市规模体系总体呈初级首位型特征,但合理化发展趋势明显;城市引力强度差异持续缩小、地域差异性显著,低层级引力城市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区域内逐步形成长三角、中三角及大西南3大城市体系,而中三角城市体系组织相对松散。基于城市体系格局分析,研究从因素层、机制层、特征层及目标层等4个层次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20.
泥石流暴发频率与其形成区块石粒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重大的泥石流灾害往往是由低频率泥石流造成的。通过对四川省西部地区17条泥石流沟的野外实地考察,测量了泥石流沟道内不同位置的块石粒径,研究了泥石流形成区、堆积区粗大块石粒径与泥石流暴发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调查研究,得出坚硬岩石地区的块石粒径较大,泥石流暴发频率较低的结论,并初步给出由块石岩性、粒径来判定泥石流暴发频率的方法。用块石岩性和块石的平均粒径推测该泥石流沟的暴发频率,在低频泥石流的判断上简单可行,较为实用:可以通过查询地质图、判断主要岩性、对块石粒径赋值、选取影响因素进行修正、判定泥石流暴发频率。为深入研究低频率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有效地预测和防治低频率泥石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