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VEGF-C和MMP-2蛋白表达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NSCLC组织中VEGF—C和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肿瘤淋巴管密度、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临床复发、淋巴结转移情况和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42例NSCLC组织中.有23例VEGF—C蛋白表达呈阳性,阳性表达率为54.8%;有26例MMP-2蛋白表达呈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1.9%。VEGF-C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MMP-2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正相关(P〈0.05),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VEGF—C和MMP-2蛋白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469,P〈0.05)。结论VEGF—C和MMP-2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生物学行为具有相关性,它们的高表达提示NSCLC患者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PTC、20例甲状腺瘤(TA)、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G)和15例癌旁甲状腺组织(AN)中COX-2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在PTC中COX-2和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7%(48/66)和59.1%(39/66),均显著高于TA(10.0%和15.0%)、NG(15.0%和20.0%)和AN(0.0%和13.3%)(P〈0.05)。COX-2和VEGF表达与PTC的侵袭、转移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检测COX-2和VEGF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PT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53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or,VEGF)和VEGF—C在鼻咽癌中的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64例鼻咽癌标本中P53蛋白、VEGF及VEGF—C进行了检测。结果:鼻咽癌中P53蛋白、VEGF及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3%、68.75%和54.69%。P53蛋白表达和VEGF存在相关性(P〈0.05)与VEGF-C无相关性(P〉0.05),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中P53、VEGF及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0.05)。结论:VEGF表达可能由P53蛋白调节,P53蛋白与VEGF~C调节可能无关,VEGF及VEGF—C与鼻咽癌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53蛋白可能参与调节,共同参与颈淋巴结转移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性病变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以及VEGF和VEGF—C的表达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64例甲状腺癌、34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21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的VEGF和VEGF.C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在T3-T4组、复发组及转移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亚型中以乳头状癌为最高。淋巴结转移者的VEGF-C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亚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VEGF和VEGF.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数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两者表达同步增高(r=0.502,P〈0.05)。结论VEGF的高表达预示甲状腺癌具有高复发率及高转移率,VEGF可作为诊断和协助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检测VEGF和VEGF-C的表达有助于甲状腺癌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survivin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7例NSCLC组织中VEGF—C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肿瘤淋巴管密度(LVD)、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复发情况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77例NSCLC组织中,有45例VEGF-C蛋白表达呈阳性(58.4%1;有41例survivin蛋白表达呈阳性(53.2%)。VEGF-C蛋白的阳性表达组肿瘤大小和LVD均高于阴性组(P〈0.05),VEGF-C蛋白的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组的LVD高于阴性组(P〈0.05).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NSCLC淋巴结转移(r=0.324,P〈0.05)和临床复发呈正相关(r=0.233,P〈0.05),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VEGF-C和survivin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性f,=0.266.P〈0.05)。【结论】VEGF—C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相关性.它们的高表达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黄春蓓  胡国华  董蒲江  龚宇 《重庆医学》2014,(26):3418-3421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40例喉癌患者的正常喉黏膜组织、癌周围组织及肿瘤组织样本中MTA1、MMP-9、VEGF-C蛋白表达,并统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性。结果与喉癌无颈淋巴结转移组、癌周围及正常组织相比,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组中MTA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MTA1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并与VEGF-C、MMP-9表达正相关(P<0.05)。结论 MTA1可能参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且可能与MMP-9、VEGF-C蛋白之间存在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和HER-2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二者的相关性,为针对性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C和HER-2的表达。在光镜下进行阳性细胞的计数和染色强度分级。结果42例乳腺癌组织VEGF—C阳性率为71.4%(30/42),HER-2阳性率为38.1%(16/42),VEGF—C阳性率转移组(90.9%)高于未转移组(50.0%),P〈0.01;HER-2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也密切相关(P〈0.05)。VEGF—C比HER-2的阳性率高,16例HER-2表达阳性的病例中有15例VEGF—C的表达阳性(P〈0.05)。结论VEGF—C和HER-2的表达均与肿瘤细胞经淋巴管的转移密切相关,VEGF—C的表达有相对独立性,HER-2可以加强VEGF—C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KAI—1和MMP-9在鼻咽癌组织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KAI-1和MMP-9在23例慢性鼻咽炎、62例鼻咽癌组织(其中38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KAI-1和MMP-9在鼻咽癌组织阳性率分别为56.5%、75.8%,两者在慢性鼻咽炎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转移组KAI-1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非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39.5%、83.3%(P〈0.05)。鼻咽癌转移组MMP-9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89.4%、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组中KAI-1和MMP-9表达无相关(P〉O.05)。结论KAI-1和MMP-9在鼻咽癌组织中异常表达,联合检测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CD15s和p16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CSA技术检测46例PTC组织CD15s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在PTC中,CD15s和p16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6%和58.7%,CD15s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转移呈正相关(P〈0.05);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与PTC的侵袭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CD15s和p16蛋白表达与PT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15s和p16可作为判断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淋巴瘤(1ymphoma)患者病理组织中Ets-1和MMP-9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与临床及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60例淋巴瘤和15例良性增生性淋巴结炎中Ets—l、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①Ets-1、MMP-9在淋巴瘤中的表达高于良性增生性淋巴结炎(P〈0.05);Ⅲ、Ⅳ期淋巴瘤患者的Ets—1、MMP-9蛋白阳性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淋巴结内组Ets-1表达阳性率高于淋巴结外病变组(P〈0.001)。②淋巴瘤病理组织中Ets-1表达率与MMP-9表达率间存在相关性。结论Ets-1、MMP-9蛋白在淋巴瘤病理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是预测淋巴瘤侵袭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颈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30例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 HIF-1α、MMP-1和VEGF-C 的表达情况,并对喉癌组织按年龄、T 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进行分组,探讨三者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颈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HIF-1α、MMP-1、VEGF-C 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癌组织中,三者表达均与病理分级、TNM 分期有关( P 〈0.05),与年龄无关( P >0.05),三者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HIF-1α和 VEGF-C、HIF-1α和 MMP-1、MMP-1和VEGF-C 均呈正相关。结论喉鳞癌中 HIF-1α、MMP-1、VEGF-C 的高表达与颈淋巴转移密切相关,三者可能成为预测喉鳞癌转移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alectin-3和CyclinD1在良、恶性甲状腺肿块中的表达及鉴别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A组)、65例甲状腺乳头癌(B组)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c组)石蜡标本中Galectin-3蛋白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B组中Galectin.3的阳性率为83.03%(54/65),显著高于A组的19.35%(6/31)和C组(0%),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360,P〈0.05);B组中CyclinD1的阳性率为72.30%(47/65),显著高于A组12.90%(4/31)和C组(0%),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740,P〈0.05);联合检测Galectin-3和CyclinD1在良、恶性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发现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Galectin-3和CyclinD1在B组中的表达也存在正相关(R=0.509,P〈0.05)。CyclinD1蛋白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18/20)和64.44%(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lectin-3和CyclinD1在甲状腺乳头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存在正相关性,较结节性甲状腺肿和正常组织有强阳性表达,联合检测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及Galcetin-3的表达有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1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28例癌旁正常上皮组织中MMP-1及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MM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11%、81.25%及17.86%(P<0.01),其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均有一定关系,而与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VEGF-C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33%、75.00%及25.00%(P<0.01),其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均有一定关系(P<0.01和P<0.05),而与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均无明显关系(P>0.05)。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MMP-1、VEGF-C两者协同促进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梁青春  张新民 《疑难病杂志》2009,8(10):599-601,F000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浸润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PTC中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受体3(VEGFR-3,标记淋巴管)、CD68(标记TAMs)的表达;在显微镜下计数淋巴管密度(LVD)、TAMs;采用免疫组化双染LAB-SA法观察TAMs中VEGF-C的表达。结果VEGF-C阳性指数(PI)值腺外型(21.4±2.8)高于微癌(10.1±0.8)与腺内型(11.9±1.2)(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23.2±3.8)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14.5±2.9)(P<0.01);TAMs计数腺外型(43.2±5.6)高于微癌(18.8±1.9)与腺内型(23.0±2.0)(P均<0.01),有淋巴结转移(41.3±8.4)显著高于无淋巴转移(30.4±4.8)(P<0.01);LVD腺内型(9.9±1.8)高于微癌(6.0±0.8)、腺外型(19.2±3.0)高于腺内型(P均<0.05),有淋巴结转移(19.6±2.5)高于无淋巴转移(12.5±2.8)(P<0.05)。VEGF-C与LVD计数呈正相关(r=0.91,P<0.01),TAMs与LVD呈正相关(r=0.83,P<0.01)。VEGF-C阳性表达的巨噬细胞占总巨噬细胞的21.3%。结论VEGF-C、TAMs及淋巴管生成与PTC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TAMs参与了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15.
董军  李俊生 《湖南医学》2014,(2):298-30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骨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同时抽取相应的骨髓血标本,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细胞角蛋白19(CK19) mRNA 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 VEGF-C 阳性表达率62.71%(37/59)及表达程度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P <0.05)。VEGF-C表达水平与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级、雌激素受体(ER )水平、孕激素受体(PR )水平无关,但其表达水平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水平显著相关( P <0.05)。CK19 mRNA在乳腺纤维腺瘤患者骨髓标本中未见表达,在乳腺癌患者骨髓血中有34例57.6%(25/59)阳性表达,乳腺癌骨髓微转移阳性组VEGF-C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高于骨髓阴性表达组( P <0.05)。骨髓CK19 mRNA表达水平与VEGF-C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P <0.05)。【结论】乳腺癌患者VEGF-C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及骨髓微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 EG F-C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播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BP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甲状腺癌组织(研究组)和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对照组)中的BP1表达。结果原位杂交方法检测BP1mRNA阳性率在研究组中为78.3%(47/60),对照组中为20%(4/20),BP1基因在2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P〈0.05);甲状腺癌各病理类型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乳头状癌81.7%(40/49)、滤泡状癌85.7%(6/7)、髓样癌25.0%(1/4);髓样癌分别与乳头状癌、滤泡状癌之间BP1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P〈0.05);免疫组化检测研究组中BP1蛋白阳性率为93.3%(56/60),对照组中BP1蛋白阳性率为10.0%(2/20),2组间BP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5,P〈0.05)。国际抗癌联盟(UICC)Ⅰ~Ⅱ期BP1mRNA阳性率90.9%(40/44),Ⅲ~Ⅳ期43.8%(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P〈0.05)。但BP1mRNA表达与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BP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BP1基因的表达与其UICC分期、病理学类型有关,而与年龄、性别及淋巴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7.
uPA和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乳腺癌及肿瘤周围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0例乳腺癌及20例癌旁组织中uPA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织中uPA的阳性表达率为60%(30/50),MMP-9的阳性表达率为66%(33/5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在乳腺癌组织中uPA、MMP-9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30,P〈0.01)。uPA、MMP-9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uPA、MMP-9的高表达;uPA蛋白可通过诱导MMP-9蛋白的袁达上调,促进乳腺癌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MP-9和Kiss-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标本各6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9、Kiss-1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两基因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的阳性表达率为58.3%,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iss-1在乳腺癌组织的阳性率为20.0%,低于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肿块的大小和组织学分级等因素无关(P>0.05)。Kiss-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Kiss-1表达与MMP-9表达呈负相关(r=-0.690,P<0.05)。结论:MMP-9高表达及Kiss-1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有关,Kiss-1可能对MMP-9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表达及其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plus法检测68例PTC组织和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CD133和ERK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和PTC组织中,CD133和ERK1的阳性率分别为10.0%与50.0%和12.5%与63.2%,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33的表达水平在PTC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TC组织的分化越差,淋巴结发生转移及临床分期越高,ERK1的阳性率亦越高(P〈0.01)。CD133与ERK1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D133和ERK1的异常表达参与了PTC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早期联合检查CD133和ERK1对PTC的进展及预后判断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