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联邦制度成功运转需要相应的条件.近代中国等级制政治文化以及宪政文化的缺乏等都不利于联邦制的确立,联邦制在近代中国的失败不可避免.应该理性地看待联邦制,在某些技术手段与一些原则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联邦制,以加强和改进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2.
论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国家结构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联邦制的首倡者,但他对联邦主义并未一以贯之。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之前,他经历了由联邦制到单一制再到联邦制的思想变化。在南京临时政府组建过程中,孙中山改变立场,转而主张建立单一制国家结构。孙中山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复杂的,这反映他对国情认识的深化,也反映出国家结构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东南学术》2005,(Z1):180-186
如何对中央与地方的税权进行合理配置,是税权划分的核心问题.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的税权划分分析比较,结合当前我国税权划分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税权划分应遵循税权与事权的非对称原则,并通过提高共享收入地方分成比例、扩大地方税税基以及规范税收调整制度等方式扩大地方财力,实现最终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4.
詹姆斯·威尔逊与美国早期联邦制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早期联邦制的演进是各种联邦制观点相互竞争和谈判的过程。詹姆斯.威尔逊的联邦制观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从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政治辩论到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威尔逊以他对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认识,阐释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各自的权力和职责,从而在美国早期联邦制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上的联邦制主张及其实践的失败,表明联邦制在当时缺乏可行性;早期中国共产党由主张联邦制到放弃联邦制的转变,也表明中共党人对联邦制及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当代台湾学者所提出的运用联邦制来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主张,仍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杨冬云 《齐鲁学刊》2006,(4):149-152
印度独立后确立的联邦制具有强烈的中央化的特征,被认为是“集权主义的联邦制”。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集权联邦制下的分权化改革,这使得印度联邦制逐渐从合作型联邦制向竞争型联邦制转变。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是联邦主义在中国的一次制度实践.为挽救军阀割据的危难时局,学者引介西方联邦制,各省兴起省宪运动,民众积极参与,最终却为大小军阀所利用而成效不大.联省自治运动对中国民主化进程有一定推进,但其反中央集权的倾向不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县自治是较省自治更优越的地方自治形式.  相似文献   

8.
宪政模式转型与近代英国崛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建国 《北方论丛》2005,25(6):102-106
中世纪英国的宪政模式是司法型的,国王权力在司法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在政治领域却不受限制.而伴随着近代早期英国国王所代表的行政权力强大,司法领域越来越难以约束和规范国王的权力.最终,英国通过将中世纪司法机构的议会改造成近代立法机构的议会,来实施对国王行政权力的政治规范和约束,并完成了代议制型宪政模式建构.司法型宪政模式向代议制型宪政模式的转变,标识了近代英国宪政模式的转型.宪政模式转型完善了英国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也就为近代英国的崛起奠定了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9.
各层级政府间的权力划分深刻影响联邦政治体制的运行方式,宪政分权是联邦制的起点而不是联邦制的归宿。由于权责的对称程度不同,联邦政治体制有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模型。在经济全球化的视阈下,对称性的联邦制国家中央权力逐渐加强,联邦政治体制向单一制方向发展;非对称性的联邦制国家地方权力逐渐加强,联邦政治体制向邦联制方向发展;反映在国际舞台上,两种模型演化出了许多新变体,表现为不同的联邦政治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10.
联邦制中的争端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择要阐述了联邦制政府处理冲突的 4种主要途径 :争端的正式解决、争端的非正式解决、争端的避免和争端的大众解决。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承担正式解决争端的任务 :当下最重要的几个问题是联邦制的司法概念、司法提交、苏格兰移权和欧洲法院。非正式解决争端的例子很少。南非宪法中有一条规定 ,要求卷入争端的各方必须先穷尽其他办法 ,然后才能对簿公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第 2 0章提出的争端解决过程 ,则可能激发起联邦制度中类似模式的实验。避免争端的技巧五花八门 ,各不相同 ,可以是宪法工具草案 ,也可以在宪法框架内外利用政府间论坛。联邦制下还可以通过选举过程决定政府、具体的立法措施和宪法修正提案的命运。每一个联邦制社会都有自己处理冲突的文化 ,这文化对争端解决制度的运作和关系有着微妙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选举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它为国家权力的过渡提供了和平途径,也为公众寻求影响公共政策途径和选择政府创造了条件。选举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在近代中国同样得到了体现。但这种政治文化毕竟不是本土政治文明演进的结果,而是当时国内急遽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成果之一。在移植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军阀强权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近代选举制度的政治效用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2.
国家观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孟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孟的国家观传统主要有:天作民为的国家起源说、家国同构的伦理国家观、事君安邦的国家主义和仁政礼教的治国方略。研究孔孟的国家观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现象和政治文化;同时观察中国的政治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在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用现代修辞学的视角来欣赏古代诗歌,是不同于纯文学的,当然更不等同于纯语言的分析。李贺是个不同一般的诗人,他非常态的心理为他的诗歌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气质,所以,通感、移就等变异语言成了李贺的诗歌语言,同时,也成了我们进入“诗鬼”世界的路标。  相似文献   

14.
黄超 《理论界》2014,(5):76-79
在两百多年里,美国联邦制虽没有突破双重政府结构的基本特点,但在联邦和州之间的权力关系上发生较大变化,其中联邦最高法院发挥了重要作用。联邦最高法院利用违宪审查权一方面坚持维护联邦制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又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联邦与州的关系。在处理联邦与州的权力划分问题上,联邦最高法院从起初的摇摆状态转变成重要的平衡力量,不仅促进了美国联邦制的发展,而且提升了自己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末政治近代化过程中,袁世凯积极投身其中,与张之洞、周馥联衔上奏立宪,支持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参与官制改革,推动资政院设立,在直隶搞地方自治。其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清末政治近代化,在中国近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开启现代性,而是批判地接纳现代性,并且同时避免现代病,避免价值世界的迷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儒学的普适性发掘出来,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从而成为促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认同儒学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可以说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在他们之中,对这一观点阐述最为充分的人,当属贺麟。他突破了重农抑商、存理灭欲等旧观念,主张儒工儒商做现代社会的柱石。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它的社会价值在于社会整合功能。它的政治价值在于培养现代民主政治的主体,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主体条件;清除民主政治的思想障碍,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铺平思想道路;加速现代民主政治的进程,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的法律价值在于秩序、自由、正义。  相似文献   

18.
郭双林 《晋阳学刊》2012,(1):94-104
政治调和是前期"甲寅派"最重要的思想。作为该派精神领袖,章士钊在民国初年率先提出调和立国的主张,到处讲调和,但他从没有专门给调和下过一个完整的定义。作为章士钊的追随者,李大钊、李剑农和高一涵等不仅认同章士钊的调和观念,而且对其进行了发展。前期"甲寅派"政治调和主张的内容,基本可以用"相抵"、"有容"、"相让"六个字来概括。其政治调和主张的来源,主要是近代英美等国思想家的调和理论,而非中国传统的调和思想;同时,从中也可隐约看到梁启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彦约历官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大凡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均有涉猎,为南宋名臣。著述颇丰,文学创作成就主要在诗歌,为南宋著名诗人。然其生平事迹未见有专文论述,今勾稽史乘、方志、宗谱等史料,详细考出曹氏家世、事迹、著述等方面的情况,并予以编年,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曹氏诗文创作成就者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