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英国数学家罗素语)那么数学是什么呢?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数学身份尊贵,地位显赫,无之不可。"科学皇后""宇宙文字""世界组成"都是诗化的语言和比喻的描述,从学术的角度上,并未回答出"数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周峰 《教育导刊》2002,1(7):48-50
被人们称为世纪智者的著名思想家柏特兰·罗素,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罗素的教育思想充满着智者的预言,对于我们变革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创新教育不无启迪.本文论述了罗素及其教育活动,对罗素教育思想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3.
我为何而生     
这是罗素为其自传所写的序言,篇幅虽短,但因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我为何而生?"这是一个难参的人生之题,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罗素的回答是:爱、知识和怜悯。这三者囊括了西方文化的精髓。纵观罗素的一生,可以说痛苦与欢欣并存。不过自始至终,痛苦也是他生活的动力。在心底里,他还是像雪莱的诗里写的那样:"爱波涛暴风和狂澜——几乎任何事物。"深沉的爱和痛苦汇成一股崇高的悲悯的力量,指引他去追求人类更为理想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该文主要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三大难题的解决及其理论自身的局限谈起,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罗素提出的"三大难题"、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以及对三大难题的解决、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1924年,罗素怀着"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的宏愿来到了中国,在几位中国作家的陪同下去农村访问.在四川,罗素看到两个衣衫褴褛靠卖苦力养家糊口的农民,十分同情.  相似文献   

6.
《我为何而生》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罗素晚年为其自传而作的序言,序言虽篇幅较短,但文采横溢、意味深长,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他在序言中说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单纯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罗素一生都在追求高贵与和平,他用仁者的胸怀,智者的思考,勇者的行动,为自己书写了完满的人生。从《我为何而生》我们可以窥见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特别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博爱精神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7.
芬兰罗素高中向来具有崇尚科学的传统,其课程设置以发掘学生的学术潜能为宗旨,体现在"学术无年级""细化"的课程以及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之中,同时对师资的严格筛选和培养也造就了一支学术型教师队伍。罗素高中从理念到课程再到师资,"学术"的思想一以贯之,确保其教育走上一条平坦的"学术之路"。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堂是数学教育的主战场,然而长期以来,数学在教育中却被束缚在纯粹的"科学"的数学圈子里,人们从数学内部看数学,或将数学教育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教育,缺乏数学教育中的文化观念.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的文化力量,同时人类的文化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数学的进步.历史地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名人往往本身就是数学家,如爱因斯坦、希尔伯特、罗素、冯·诺依曼等文化名人同时也是20世纪数学文明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9.
罗素在一系列数学哲学论著中,特别是他的《数学哲学导论》中,通过论述映射问题,试图解决传统数学中存在着的在处理数和数序时"无限"和"有限"的矛盾.本文分析罗素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及在哲学上这种解决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数学原则》于1903年付梓印刷。奎因、艾耶尔等学者认为,罗素在此书中表达了一种极端的实在论观点。但近年来有研究者如格里芬等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罗素不应该被认定为极端实在论者。从文本和历史两个角度上分析,后一种观点更为准确。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罗素在《数学原则》中并没有论及实在论问题,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体论预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并推动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24所顶尖高校结盟而组建了"罗素大学集团".本研究从该集团发展面临的契机及危机着手,对大学联合团体的动向与特点进行了剖析.一方面罗素大学集团教育成果丰硕、声望较高,另一方面罗素大学集团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战略规划,加之与其他团体的积极合作,进而一直处在发展之中.与此同时,罗素大学集团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质疑与挑战.当前,全球高等教育系统逐渐走入"相互融合"的进程,对罗素大学集团的探讨对高等院校联盟的发展进程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也对我国探索出一条院校联盟的新型路线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40年初,纽约市立学院决定聘请著名哲学家罗素来校任教,教授数学和逻辑哲学。但罗素却因宗教和性道德方面的学说而遭到纽约市大批宗教界、政界和普通民众的抵制。反对者以纳税者的身份要求纽约高等教育董事会解除对罗素的聘用,最终纽约法院判决高等教育董事会对罗素的聘用违法,制造了轰动一时的"罗素案件"。以杜威为首的一批知识界人士积极以学术自由的名义为罗素辩护。整个事件集中体现了在"纳税者逻辑"和美国公立高等院校学术自由所面临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4.
前苏格拉底时期是古希腊哲学的起源时期,其中,在米利都学派形成以前,希腊人是"热情"还是"审慎"的论争,也成了众多研究古希腊哲学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罗素认为,从当时希腊社会整体上看,希腊人则一直是"热情"多于"审慎"。罗素甚至用了一句近似尖刻的话说认为希腊人"静穆"是"拾人牙慧"。通过梳理罗素关于西方哲学发展的著名论著《西方哲学史》这一著作中的有关线索,可以从米利都学派之前希腊文明的兴起过程中窥探出希腊文明兴起源头上"狂热"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罗素认为,摹状词与专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并不指称某个对象,因此不应当像对待专名那样来对待摹状词,即不能根据有无指称来判定摹状词的意义。在斯特劳森看来,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脱离语句的具体使用场合来谈论语句的真假或其中的某个语词的指称,把语词的意义与它的指称混为一谈。无论是专名还是摹状词,就它们本身来说并不具有指称某个对象的作用,像罗素那样把"是否指称某个对象"作为划分专名与摹状词的标准是错误的。此外,与罗素运用"自我中心词"的概念将摹状词截然二分不同,斯特劳森认为就所有的摹状词的"所指"都与说话者的语境有关而言,它们都可以看作是"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而"不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则可以作为当"包含自我中心词的摹状词"的指称对语境具有最小程度的依赖性时所发生的极端情况来看待。  相似文献   

16.
一、罗素哲学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石要想真切地感受罗素哲学的魅力,明确罗素在说些什么。首先就要明确罗素是用什么材料建构这个世界的。认真阅读《哲学问题》一书,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基石构成整个罗素哲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人们发现一对雏鸡和两天之间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数字2)时,数学就诞生了。”(英国数学家罗素语) 那么数学是什么呢?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伽利略说:“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  相似文献   

18.
何以恢复教育哲学作为智慧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哲学是探询教育发展的方向,反思教育现实的.要理解教育哲学的概念,离不开对哲学的解读.罗素对哲学的一段精辟论述,对我们有很大启示,他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实验几何     
在爱因斯坦(A Einstein)和罗素(B.Rus-sell)的传记中都说及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来自于数学,对数学的兴趣来自于欧几里德几何,这真是无独有偶.人们对数学的兴趣常常是从学习欧几里德的平面几何开始的,可是在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几何比代数难学,尤其是初学者,感到平面几何入门难。  相似文献   

20.
罗素教育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人们称为世纪智者的著名思想家柏特兰·罗素,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罗素的教育思想充满着智者的预言,对于我们变革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推行创新教育不无启迪。本文论述了罗素及其教育活动,对罗素教育思想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