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间质瘤在临床中并不罕见,约占所有胃肠道间质瘤的60%~70%,其定义为消化道含梭形细胞、非普通型上皮样细胞或含有二种细胞,并显示免疫组化检测以c-kit基因产物CD117和CD34表达[1-2]的间叶细胞肿瘤。本研究探讨口服胃充盈和经静脉超声造影双重检查法在诊断胃间质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Krukenberg瘤是一种特殊的卵巢转移性癌,镜下可见印戒状黏液细胞,间质伴有肉瘤样浸润的卵巢转移,原发部位在胃肠道[1]。1902年Schlagenhauber认为,胃肠道转移至卵巢的肿瘤具有上皮性癌特点者为卵巢Krukenberg瘤[2]。现确认Krukenberg瘤是含有黏蛋白、小周边核的黏液细胞-印戒细胞的肿瘤[3]。Krukenberg瘤临床罕见,其黏液腺  相似文献   

3.
正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为(11.0~14.5)/100万,占消化道肿瘤的1%~3%~([1])。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胃间质瘤占60%~70%[1]。我院近年来收治1例巨大胃底间质瘤合并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罕见,现将其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肿瘤,所占比例不足1%,发病率约为2/10万,而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道间质瘤的第2位口]。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过去对GIST的组织发生、生物学行为和肿瘤的恶性程度都不十分明确,给诊治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2年10月到2005年12月收治的31例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者为11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者18例.[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准确率.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应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21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是一种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过去这些肿瘤多诊断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和神经纤维瘤等.Mazur[1]等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的应用,此类肿瘤的命名已经统一.本院自1999年以来收治胃肠道间质瘤33例,其中胃间质瘤21例.现就诊断、治疗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2例,分析患者的病灶分布情况、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实施病理诊断及治疗,探究诊疗效果。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病灶发生在胃部最多,其次为结直肠、小肠部位,其他部位较少。临床特征多表现为腹部胀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经过病理诊断,良性52例(42.62%),恶性30例(24.59%),潜在恶性40例(32.79%)。所有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实施根治性切除术50例,实施病灶部位切除术7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罕见,容易被误诊为平滑肌肉瘤及平滑肌瘤,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治疗手段,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正>间质瘤原发于消化道,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小肠是其好发部位,约占20%~30%[2]。外科手术治疗是胃肠间质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3]。胃排空障碍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胃肠运动的改变和吻合口水肿是其主要原因[4]。胃排空障碍发生后,由于需要长期禁食及胃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神经鞘瘤是一种发生于十二指肠的胃肠道型神经鞘瘤,为间叶来源良性肿瘤的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恶变概率较低。在术前影像学诊断过程中,胃肠道型神经鞘瘤较为罕见,且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极为相似,误诊率较高。因此,提高影像科医师及临床医师对胃肠道型神经鞘瘤,尤其对十二指肠神经鞘瘤的认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约占胃肠道间叶性肿瘤80%。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像计数以及肿瘤发生的部位将胃肠道间质瘤分为极低、低、中等和高度危险性。体积2 cm的间质瘤,称为小间质瘤。不同危险度的间质瘤其临床表现、生物学行为、遗传学表现和预后明显不同,小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明显好于大间质瘤。C-Kit基因突变是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发展的驱动基因,因大小间质瘤C-Kit基因突变相似,导致对C-Kit基因突变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作用引起争议。本文综述小间质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表现、分子遗传学、治疗与预后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胃碰撞瘤的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胃腺癌与淋巴瘤伴胃肠道间质瘤碰撞瘤的临床表现,且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在全胃切除标本中,同一肿瘤内可见中分化管状腺癌和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呈浸润性生长,两种成分界限清楚、彼此靠近、互相融合,胃肠道间质瘤孤立胃壁病灶,三者形成碰撞瘤。腺癌表达上皮性标记物,而淋巴瘤表达B细胞抗体,胃肠道间质瘤CD34、CD117、DOG-1(+)。结论胃碰撞瘤十分罕见。胃腺癌与淋巴瘤伴胃肠道间质瘤的碰撞瘤,代表了3种独立成分彼此碰撞。临床需要提高认识,识别这类罕见肿瘤,并根据不同成分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肿瘤,临床症状出现晚且无特异性,CT对其定位定性有效高价值,但对腔外型胃间质瘤,CT检查有时亦较为匿难。现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1月至2007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腔外型胃间质瘤,重点是多层螺旋CT表现,以期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与方式的转变,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发生率上升[1]。与此同时,临床开始加强对该肿瘤诊断与治疗的重视。就胃肠道间质肿瘤而言,诊断方法较多,不同诊断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临床指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肿瘤诊断中的效果较好[2,3]。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是新颖的诊断方法,敏感性较高。为了明确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本研究展开探析。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GIST)是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的一个病理学新概念,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种良恶性肿瘤。本院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了6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本就其诊治情况作一些临床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病理学概念,它包括了以往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等[1].胃肠道间质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发病率为2/10万,在中国,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其高发年龄为50岁~70岁[1].现将我院2010年6月21日收治的1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间叶组织来源的非上皮性肿瘤,为不成熟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过度增殖所形成,其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al细胞[1].GIST临床较为少见,发病率约为1/10万~2/10万,占胃肠道肿瘤的2%~3%,发病部位从食管到肛门皆可出现,而胃和小肠最为多见,60%~70%发生于胃部,以胃体、胃窦和贲门部多见[2],20%~30%发生于小肠,结直肠占5%,食管<5%[3],近年来在肠系膜、网膜、肝脏及女性阴道等处也发现了间质瘤[4,5].发病年龄多见于>40岁,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肌壁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可发生于胃肠道及胃肠道外,如大网膜及肠系膜等,约60%-70%发生于胃,胃间质瘤占胃肿瘤的1%-3%。胃肠道间质瘤内含梭形细胞,过去多诊断为平滑肌类肿瘤,随着病理学不断发展,电镜和免疫组化发现,肿瘤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而不含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8.
<正>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是罕见的肾肿瘤,曾称为成人中胚层细胞肾瘤[1]或肾盂囊性错构瘤等。1998年Michal等[2]首次以肾良性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命名。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3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入院。查体:左肾区隆起,压痛和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行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胃部恶性肿瘤的发病持续居高不下,占据各种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1]。胃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胃癌,其次为胃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等[2]。胃部恶性肿瘤是一个有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结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壁及网膜、肠系膜上,以瘤细胞过度表达CD117和CD34为特点的间叶源性肿瘤[1-3].临床相对少见,加之其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本文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着重观察其螺旋CT征象,从而探讨GIST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