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无机填料/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加工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4种不同形状的无机填料CaCO3、滑石粉、硅藻土和硫酸镁晶须(MSW)对PVC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SEM观察PVC复合材料的冲击缺口断面微观形貌和无机填料在PVC基体中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粒状的CaCO3和针状的MSW对PVC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有利,起到增韧作用;而无规的硅藻土对PVC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影响不大;片状的滑石粉反而降低PVC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2.
王红瑛  程攀  何力  张凯舟 《塑料》2013,(5):40-44
通过挤出共混工艺,分别将3种无机填料,滑石粉(Talc)、碳酸钙(CaCO3)、凹凸棒土(Attap)加入到PVC/ABS合金中,制得了3种不同的PVC/ABS合金。研究在无机填料含量较高(60份)的情况下,ABS对PVC/ABS合金耐热性能、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未加无机填料的PVC/ABS合金相比,ABS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再明显,而维卡软化温度提高了很多;3种无机填料中,PVC/ABS/CaCO3合金综合性能最好,PVC/ABS/Talc合金其次,PVC/ABS/Attap合金最差,当PVC含量为100份,ABS含量为60份,CaCO3为60份时,所得PVC/ABS/CaCO3合金维卡软化温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97.4℃、10.79 kJ/m2,与纯PVC相比分别提高了约13℃和6.79 kJ/m2。  相似文献   

3.
填料增强非硫化橡胶/PVC热塑性弹性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国波  童筱莉  邬润德 《浙江化工》2002,33(4):30-31,63
通过不同种类橡胶、填料和不同橡胶量与增塑剂量与PVC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加填料进行表面处理,从而得到力学性能优异填料增强非硫化橡胶/PVC热塑性弹性体。  相似文献   

4.
动态硫化CR/PVC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CR胶乳和PVC乳液共沉物为原料,通过动态硫化法制成CR/PVC热塑性弹性体.研究了混炼温度和橡塑共混比对CR/PVC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镜观察CR/PVC共混物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165±10)℃下制得的CR/PVC共混物的综合性能较好;动态硫化CR/PVC共混物比静态硫化CR/PVC共混物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炼器熔融共混法,将聚乳酸(PLA)分别与碳酸钙(CaCO3)、蒙脱土(MMT)及滑石粉(Talc)共混制备成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研究了PLA/无机填料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断面微观结构及结晶性能。结果表明:CaCO3、MMT和Talc均降低了PLA的断裂伸长率;Talc和CaCO3对PLA的拉伸强度影响不大,MMT明显降低了PLA的拉伸强度;Talc和CaCO3相对MMT在PLA基体中的分散较均匀;CaCO3和MMT改善PLA结晶性能的效果不明显,而Talc大大提高了PLA的结晶性能使,PLA的结晶温度下降约20℃结,晶度提高近3%。  相似文献   

6.
PVC/NBR热塑性弹性体加工流变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反应挤出动态硫化法制备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用锥板流变仪、毛细管流变仪和转矩流变仪研究了动态硫化的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流交性能和塑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动态硫化的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熔体属于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具有良好的返炼性能,综合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7.
无机填料填充SBS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白色无机填料轻质碳酸钙、陶土、滑石粉、活性纳米碳酸钙、白炭黑等对热塑性弹性体SBS填充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炭黑填充改性效果最好,填充量以15份左右为宜;而以价廉的轻质碳酸钙、陶土、滑石粉、活性纳米碳酸钙填充时,填充量可达25份,材料仍能保持一定性能,为SBS材料填充白色填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动态硫化型PVC/PNBR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赞  朱胜杰  陈占勋 《塑料》2005,34(3):60-64
选用硫磺硫化体系,用动态硫化法制备PVC/PNBR热塑性弹性体。考察了硫化体系对性能的影响,比如硫磺的用量、促进剂的用量以及硫磺与促进剂的质量比率;同时考察了增塑剂的用量及填料对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热塑性弹性体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了PVC与环氧化天然橡胶(ENR)共混的工艺条件和配方优选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无填料、填充碳酸钙和填充炭黑的方法,制出了透明型、彩色型和黑色型3种PVC/EN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考察了其物理性能、耐热老化性能、耐油性能、挤出加工性能及多次返炼性能,还通过电子显微镜对相态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PVC/SBR共混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非相容性PVC/SBR(100/20)共混体系,相容剂、增塑剂、填料和硫化剂用量以及返炼次数对共混体物理性能均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BR-26是PVC/SBR共混体的良好相容剂,可以显著改善共混体的力学性能,用量以6份为宜。增塑剂DOP为100份、碳酸钙为80份、硫黄为0.1份时,PVC/SBR共混体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性能。返炼次数对共混体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ABS/PVC/CPE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填充改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三元共聚物、聚氯乙烯(PVC)和CPE三元共混体系力学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ABS/PVC共混体系中加入增容剂氯化聚乙烯(CPE)后,提高了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和机械力学性能;随着共混体系中CPE用量的增加,ABS/PVC/CPE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上升,拉伸强度下降,而弹性模量则出现了极大值。  相似文献   

12.
多种无机填充材料在聚丙烯共混体系中的不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讨论了轻质碳酸钙、重质碳酸钙、滑石粉、硅灰石、钛酸钾、硫酸钡和云母对聚丙烯和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影响。实验表明:对聚丙烯强度提高较大的是云母粉,对含有交联物的聚丙烯共混体系强度提高较大的是滑石粉,对冲击强度影响最小的是钛酸钾TK1,对光泽度影响最小的是硫酸钡,对耐热性提高较大的是轻质碳酸钙。  相似文献   

13.
采用冲击实验、拉伸实验、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PVC/SBS/MBS三元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形态结构以及光学透明性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BS能有效改善PVC/SBS共混体系的界面相容性。当SBS和MBS的总量不变时,随着MBS相对含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逐渐增加,透光率在m(MBS)/m(SBS)=28/80时达到最大值,光学透明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4.
纳米CaCO3增韧PVC/CPE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纳米CaCO3增韧PVC/C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aCO3对PVC/CPE复合材料有明显的增韧作用,出现单峰最大值分布;并与CPE产生协同增韧效应。PVC/C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纳米CaCO3和CPE的用量的增加而稍有下降。随纳米CaCO3的用量增加,PVC熔体的塑化时间延迟了5倍,凝胶速率提高了2倍,平衡粘度增加,操作范围变窄,加工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酸酯橡胶和聚氯乙烯共混体系阻尼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丙烯酸酯橡胶和聚氯乙烯共混比例和工艺条件等对共混胶料的静、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物在-10℃和80℃呈现出两个阻尼峰,并使两峰间的阻尼值有所提高。这一新型共混材料已在某些领域里获得了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刚性有机粒子对PVC/EVA共混体系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刚性有机粒子(PS、PMMA)对PVC/EVA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少量的刚性有机粒子对PVC/EVA共混体系有较明显的增韧与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秀斌  魏朋丽  靳佳 《塑料工业》2007,35(9):29-31,43
研究了原料配比、增容剂品种及用量、混炼方式等对PVC/HIPS/增容剂三元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合金的流变性能及阻燃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HIPS-g—PMMA对PVC/HIPS合金具有增容作用,且增容效果随支链PMMA摩尔质量的增加而增加;PVC/HIPS/HIPS-g-PMMA合金仍为假塑性流体,表观黏度比纯PVC低,加工性能显著改善;PVC/HIPS/HIPS-g—PMMA合金具有较好的阻燃性。  相似文献   

18.
TPU/PVC弹性材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热塑性聚氨酯(TPU)对软质聚氯乙烯材料共混改性的情况,探讨了不同类型,不同含量的TPU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弹性性能、老化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从而获得了性能较好的共混弹性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