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年在西非暴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大量儿童被埃博拉病毒感染且病死率极高。儿童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表现出与成人不同的临床特征,早期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RT-PCR检测是儿童EVD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预防和控制感染,防治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人体感染后可导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al disease,EVD)。当前EBOV广泛流行于非洲大陆,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曾造成多次大暴发,严重威胁着疫区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然而目前EBOV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仅就EHF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迄今发现的最凶猛的烈性传染病之一,EVD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埃博拉病毒感染后能够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免疫反应,对宿主出现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反应的缺陷是EVD 致死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埃博拉病毒对人体天然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应对策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以往称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HF),是迄今发现的凶猛烈性传染病之一。自1976年发现于非洲的扎伊尔和苏丹后,至今已有8次较大规模的人群流行,均发生在非洲,平均病死率高达67.98%。EVD的病原体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体,虽然其自然储存宿主尚不完全清楚,但EBOV能造成非人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猴等)感染,并具有致死性。EBOV在分类上属于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的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属内有5个种。各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以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EBOV)致病性最强,也是引起2014年西非大规模流行的元凶。EBOV呈丝状,形态多样,以长丝分枝状为常见;病毒体由核心、核衣壳和包膜3部分构成,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可编码7种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感染和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EBOV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目前对其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EBOV为生物危害度最高的4级病原体,与活病毒相关的检验和实验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BSL-4)实验室中进行,其感染的临床诊断以检测血清中抗体、抗原和核酸为主,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阳性可作出诊断。EVD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疫苗尚在研制之中,临床上以辅助性支持疗法为主。  相似文献   

5.
埃博拉病毒的实时反转录PCR检测结果是目前确诊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的金标准。EVD患者的血液、多种体液和分泌物具有高度传染性,因此,EVD待检者(包括:EVD疑似病例、EVD可能病例和EVD确诊病例)临床样本的采集、转运、检测和结果解读等每一个环节的安全防控均十分重要。本研究就作者在中国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的工作实践与经验,探讨了EVD病原体实验室检测相关的诊断标准、操作流程、安全防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制定EVD实验室检测的标准或指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5例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确诊患者的诊治情况,为更好地防治EV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1月17日在利比里亚中国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收治5例EVD确诊患者,对其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确诊的5例患者,其中3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有3例患者首次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第2次复检为阳性;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呕吐、腹泻等为主,少有出血相关症状及体征;通过尽早采取退热、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3例患者康复出院,2例死亡。结论对有明确密切接触史但首次埃博拉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必须于72 h后复检;治疗上目前仍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治疗的重点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在非洲流行已近40年,2014年3月开始的在西非三国大暴发流行是最严重的1次,截至2015年1月14日西非三国确诊病例为13 427例,其中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病死率为41.03%(4 226/10 300)。同时大量病例的积累也丰富了我们对EVD的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在利比里亚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工作2个月,对EVD有了感性认识,发现目前治疗存在诸多困难,提出了病情轻重程度的分型标准及以疾病进展速度为依据分为"快速进展型"和"平稳型"的观点。后者有利于预后判断和及时施治。结合文献资料对未来防治EVD提出几点建议:在高流行国家建立具备临床检验实验室的长久性ETC,加强病理研究,提高床旁快速检验能力,加强生命支持,研制特殊专用设备,改进个人防护装备及研发无害、高效消毒剂等。  相似文献   

8.
2014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疫情最严重的西非3国向国际社会发出紧急医疗援助请求.受中国政府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向受灾国派遣医疗队并运送医疗援助物资及装备;6批次共500余人的解放军医疗队先后奔赴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展开临床病例诊治、感染防控及医疗卫生培训工作.解放军医疗队在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分别建造和独立运营了2所各有78张床位和100张床位的EVD留观与治疗中心,截止2015年3月20日共收治EVD疑似患者883例(确诊患者295例),实现所有队员“零感染”.作者重点介绍了解放军医疗队执行援非抗埃任务过程中,在行动筹备、EVD临床管理、感染防控等方面的探索及收获,为今后执行类似任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际     
《中国医院院长》2014,(16):30-30
全球 埃博拉疫情升格“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截至8月12日,WHO公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疫情爆发,西非埃博拉(Ebola)病毒病已累计造成1848人染病,死亡人数攀升至1013人;其中约170名有防护措施的医务人员感染,至少18人因病离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病毒病杂志》2014,(4):298-298
埃博拉病毒病(EVD;以往称为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是严重的、往往致命的人类疾病。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病死率高达90%。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据认为,大蝙蝠科果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相似文献   

11.
埃博拉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病原,其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与人们食用野生哺乳动物或与其密切接触相关。在自然界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和翼手目(蝙蝠)动物,而自然或实验感染埃博拉病毒能引起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死亡,因此蝙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可以在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方式,医源性传播也是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途径之一,其是否能经气溶胶传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埃博拉病毒病全年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至今埃博拉病毒的疫源地还仅局限于非洲,其他大陆出现的病例为输入性病例。埃博拉病毒病自1976年首次发现至今(截至2014年12月17日)已在非洲发生25次人类疫情,共报告21 031例患者,死亡8537例。2013年12月前发生的23次疫情主要发生于赤道10°线内的5个非洲国家,包括苏丹(南部地区)、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和乌干达;2013年12月始于西非的疫情是发现该病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疫情,截至2014年12月17日,疫区已涉及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8个之前从未报道人类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国家,累计发病18 603例,死亡6915例。此外,2014年在刚果(金)也出现了一次埃博拉病毒病的暴发疫情,发病69例,死亡49例。除非洲之外,其他地区也有实验室感染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疫情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尚无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报道,但存在输入埃博拉病毒病的潜在风险。埃博拉病毒病暴发流行是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生物和生态因素导致了病毒在丛林中的出现,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则决定了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生是一到两个孤立的病例还是一场大范围的持续暴发。  相似文献   

12.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EBOV)引起的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死亡率为50%~90%。 EBHF于1976年首次出现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很快以其高度传染性的暴发流行和高度致死性引起各国学者的高度关注[1-2]。迄今为止,尚无任何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人类商用特效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据世界卫生组织12月3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埃博拉疫情已导致20206人疑似或确诊感染,其中7905人死亡。本文将主要从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对EBHF的诊治新进展做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3.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人类严重出血热疾病。因EBV首次是1976年在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附近一个名叫杨博科的小村庄发现,故命名为EBV和EBHF。因EBHF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一旦感染病死率高达70—90%,据WHO公布的数字,自1976年首次报道EBHF以来,已有1600多人感染,其中死亡1000多例。EBV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实验操作要在P4级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WHO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现将有关EBHF的流行概况、病原学、临床资料及防控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埃博拉病毒病( 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一种由生物安全四级的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必须完全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 PPE)穿脱流程和注意事项,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自身安全,完成诊疗工作。我们第三批援利医疗队在学习前两批流程规范基础上,重点参照WHO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指南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prevention ,CDC)个人防护装备穿脱指南,结合我们第三批援利医疗队的自身特点以及经验体会,对个人防护装备的穿脱流程进行了优化,并对其中一些主要步骤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对我国今后应对类似烈性传染病,提供个人防护方面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5例确诊埃博拉病毒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确诊患者临床特征及其转归,探讨该病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 归纳5 例EVD确诊患者流行病学、症状、体征、及治疗、转归情况,总结临床特点和规律。结果 5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46岁,男:女为2:3,重症患者3例,轻症患者2例;起病前21天内均有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2例来自同一传播链;1例为医护人员。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或虚弱、厌食、腹泻、结膜充血等为主,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5例患者均首次RT-PCR EBOV RNA 检测即为阳性。经尽快、早期采取严密隔离、退热、补液、预防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等措施,3 例患者治愈出院,2 例死亡,治愈率 60%。结论 尽早隔离传染源、管理接触者可有效阻断传播链;RT-PCR核酸检测是诊断EVD的快速、方便、有效方法;尽早采取对症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6.
国际     
《中国医院院长》2014,(22):24-24
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称已开发出能快速检测埃博拉病毒的小型仪器——Ebola eZYSCREEN,并通过权威机构证明对西非埃博拉病毒有效。据悉,10月底,其已完成产品试制,将其尽快进行临床检验。相关专家介绍,仪器在使用时只需将受检者血液或尿液滴于检验槽内,15分钟后观察窗内即可明显检测结果,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尤以适于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初次检测。  相似文献   

17.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世界最热门的词汇莫过于“埃博拉( Ebola)”!从2014年2月埃博拉出血热这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在西非重现;到年中疫情“走出非洲”,在欧美、印度等地零星现身;直至岁末,尽管经过疫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疫情仍在持续。与“有史以来最严重”埃博拉疫情的搏斗,几乎贯穿了整个2014年度。甚至西方国家也呈现出“如临大敌”般的恐慌,世界卫生组织拉响了“埃博拉”全球警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12月3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已导致20206人疑似或确诊感染,其中7905人死亡;从埃博拉疫情爆发至今,一共有142名医疗工作者被感染,其中109人死亡,后者包括2014年12月18日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的塞拉利昂“埃博拉”首席感染科医生。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不仅向非洲疫情暴发国家提供了物质援助,还派出了多批主要由感染科医生和卫生防疫人员组成的专业医疗队支持和指导当地救治埃博拉病人并控制疫情。同时,国内也全面启动了重大疫情防控体系,以防止疫情扩散到我国。在这场抗击埃博拉的“战役”中,感染科医师再一次显示了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相似文献   

18.
埃博拉病毒病(EVD)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2014年初至9月,EVD已在非洲6个国家流行,且在美国本土已确诊首例EVD病例。爆炸性的疾病过程、高病死率、无特异治疗方法和特效疫苗使EVD已成为非洲地区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在其分子生物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对EVD的流行特征作一综述,以期为EVD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埃博拉相关恐惧、耻辱和歧视是在埃博拉病毒病(EVD)流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及行为表现。它的产生不仅与EVD的高致死性、易传播性、不易鉴别等特点有关,而且与西非滞后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极不完善的医疗体系、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当地政治等多种因素有关。笔者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批援利医疗队成员,在利比里亚工作期间也感受到了针对EVD患者、密切接触者甚至相关医务工作者的恐惧、歧视甚至伤害,也体会到这些行为对EVD防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积极救治EVD患者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当地社区开展相关宣传教育、培训当地医务人员防护技能、雇佣EVD治愈者参与防控工作以及援助大量防护装备等方式提高当地EVD防控水平,消除埃博拉相关恐惧、耻辱及歧视。通过加紧研制针对EVD的药物和疫苗,坚持全方位的援助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方式将有助于消除埃博拉疫情及其相关恐惧、耻辱和歧视。  相似文献   

20.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被其体液污染的环境、物品表面而传播,参与埃博拉患者救治的医务人员存在较大的医院内交叉感染风险.因此,采取适当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对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十分重要.现结合作者在利比里亚中国政府援建的埃博拉治疗中心(Ebola treatment center,ETC)从事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实践,介绍了中国援利ETC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涉及ETC的建筑布局、隔离防护、清洁消毒和医疗废物处置等方面,并在中国援利ETC成功执行6个月,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同时,总结了在强化隔离防护、手卫生管理、监控呼叫系统应用、感染防控督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ETC的建筑结构、消毒剂及其浓度选择等医院感染防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改进观点,为制定和完善ETC的医院感染防控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