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肝癌组织内转录因子Sp1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讨转录因子Sp1作为肝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性。  方法  对98例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细胞肝癌肿瘤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Sp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1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应正常肝脏组织,在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中升高尤其明显。进一步分析显示Sp1表达与肝癌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而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呈正相关。  结论  转录因子Sp1在肝癌中明显高表达,可作为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无瘤生存率及累积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收集53例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TACE治疗患者和64例单纯行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其治疗的1、2、3、5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TACE治疗对无瘤生存率及累积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术后+TACE组1、2、3、5年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9%、60.4%、39.6%、18.9%和98.1%、86.8%、69.8%、47.2%,单纯手术组1、2、3、5年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0.3%、43.8%、21.9%、12.5%和87.5%、71.9%、50.0%、31.3%,两组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结果显示术后+TACE治疗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TACE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术后辅助TACE治疗是影响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EHD2、E-cadherin蛋白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两者相关性。  方法  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细胞肝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EHD2与E-cadherin表达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EHD2、E-cadherin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且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的组织分化程度、静脉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参数无相关性。EHD2、E-cadherin低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  结论  EHD2、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两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恶性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Wnt途径拮抗剂Dickkopf-3(DKK3)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探讨其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析肝癌细胞系及43例肝细胞癌与相应癌旁组织中DKK3的蛋白表达, 并对其中31例中DKK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  结果  DKK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67.4%(29/43), 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41.8%(18/43)(P=0.017), 且细胞核内呈明显高表达; 肝细胞癌组织中DKK3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为90.3%(28/31), 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64.5%(20/31)(P=0.015), DKK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844);DKK3低表达的肝细胞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者(P=0.049, P=0.001)。  结论  肝细胞癌中DKK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能与肝细胞癌中DKK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DKK3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对肝细胞癌具有促进而非抑制性作用, 可以作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ERK-1与Cyclin D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ERK-1与Cyclin D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肝细胞肝癌组织、17例癌旁硬化肝组织及14例正常肝组织ERK-1与Cyclin D1的表达。 结果 1.ERK-1与Cyclin D1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硬化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2.ERK-1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年龄、肿瘤大小、癌栓等明显相关;3.Cyclin D1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4.ERK-1与Cyclin D1表达-~+者平均生存时间较短,生存率较低,预后较差;ERK-1与Cyclin D1表达++~+++者平均生存时间较长,生存率较高,预后较好;5.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ERK-1与Cyclin D1的表达呈正相关。 结论 ERK-1、Cyclin D1的表达水平的升高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协同、促进的作用,监测它们的表达能为肝癌早期诊断及评价肝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联合检测膜联蛋白A2(ANXA2)和活化的蛋白激酶C的受体1(RACK1)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100例患者的石蜡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NXA2和RACK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生存和复发时间的相关性,探讨两者联合表达在肝细胞癌中的预后价值。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ANXA2与RACK1的联合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TNM分期和脉管癌栓有关(均P<0.05)。在100例组织中,ANXA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42%)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11%,P<0.001),RACK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38%)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18%,P=0.002)。ANXA2 表达强度与 AFP(P=0.027)、肿瘤大小(P=0.018)、脉管癌栓(P=0.035)、肿瘤分化(P<0.001)和 TNM 分期(P<0.001)有相关性,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HBV 感染、Child 分级和肝硬化等因素无相关(均P>0.05)。RACK1 表达与肿瘤分化(P<0.001)、脉管癌栓(P=0.009)和 TNM 分期(P<0.001)有关,与其他临床特征无关(均P>0.05);双变量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ANXA2和RACK1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Z=0.419,P<0.01)。ANXA2或RACK1的高表达提示有早期复发的倾向,在 12 例早期复发患者(复发时间<12 个月)中, 11 例患者高表达ANXA2(11/12,91.7%)和RACK1(11/12,91.7%)。Kaplan-Meier分析结果提示,ANXA2-/RACK1-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ANXA2+/RACK1-、ANXA2-/RACK1+和ANXA2+/RACK1+患者;ANXA2+/RACK1+患者较ANXA2+/RACK1-、ANXA2-/RACK1+和ANAX2-/RACK1-患者更易早期复发。  结论  ANXA2和RACK1是预测肝癌患者生存和复发的独立因素,两者联合检测更加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李妍  郝权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4):222-226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cociated macrophages,TAMs)与宫颈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MGB1、CD68(TAMs特异性标记物)及D2-40(LVD特异性标记物)在93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中的表达,应用t检验、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HMGB1、CD68和D2-40在宫颈癌组织中均高表达,HMGB1及TAMs表达增高,LVD增高;HMGB1及TAMs表达降低,LVD降低。HMGB1的表达与TAMs计数和LVD之间均正相关。HMGB1、TAMs高表达者中,LVD高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LVD低表达组,Cox生存分析表明HMGB1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而TAMs及LVD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HMGB1、TAMs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高表达,HMGB1表达增高、TAMs计数升高患者,LVD表达增强、淋巴结转移增多,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Rac1、VEGF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ac1、VEGF在43例肝细胞癌组织、43例癌旁肝组织及21例正常肝组织的表达, 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Rac1蛋白、VEGF蛋白的平均光密度, 根据CD34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MVD。  结果  Rac1蛋白在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有表达, 位于胞浆, 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P < 0.01)、正常肝组织(P < 0.01);VEGF蛋白在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有表达, 位于胞浆, 癌组织高于癌旁肝组织(P < 0.01)、正常肝组织(P < 0.01);Rac1、VEGF与MVD之间均呈正相关(r=0.490, P=0.001;r=0.355, P=0.019), Rac1与VEGF之间呈正相关(r=0.583, P < 0.001)。  结论  Rac1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参与HCC的侵袭、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及其与侵袭转移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法检测43例肝细胞肝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CD34标记微血管密度,并分析其与肝细胞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肝细胞肝癌中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阳性率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与有癌栓、包膜不完整、侵袭转移高呈负相关;微血管密度与肿瘤大、有癌栓、侵袭转移高呈正相关。凝血酶敏感蛋白-1阳性组的微血管密度值显著低于阴性组,无瘤生存期高于阴性组。结论肝细胞肝癌的生长侵袭转移与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与凝血酶敏感蛋白-1呈负相关;凝血酶敏感蛋白表达高者的无瘤生存期长;抑制肝癌的血管生成可能是凝血酶敏感蛋白-1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8例HBV-HCC根治性术后患者,分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141例和空白对照组337例,比较两组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复发时再治疗措施选择和死亡原因。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平衡组间协变量,再次分析以上指标。  结果  经平均28个月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1%、54.7%、44.5%和70.8%、58.2%、52.0%(P=0.778);总生存率分别为92.1%、84.4%、79.1%和86.9%、66.1%、54.5%(P=0.002);PSM后观察到相似结果;匹配后亚组分析显示抗病毒治疗明显提高巴塞罗那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al Liver Cancer staging system,BCLC)A/B期患者总生存率(P=0.035),但未能显著提高BCLC-C期患者总生存率(P=0.775);治疗组复发时获得再次根治性、姑息性治疗的例数分别为28例和24例,对照组19例和38例(P=0.031);治疗组死于肿瘤复发进展、肝功能衰竭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11例,对照组23例和36例(P=0.041)。  结论  HBV-HCC根治性术后抗病毒治疗虽未能有效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但使患者在复发时获得更多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并减少肝衰竭发生,明显延长了术后生存时间,尤其对于早、中期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Thymosin alpha 1,Tα1)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根治性手术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558例HCC根治性手术后患者,分为Tα1治疗组146例和空白对照组412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组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结果   两组患者共106对匹配成功,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术后TBIL、ALB、ALT、PT等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P <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9.7%、70.8%、67.3%和69.9%、61.5%、51.6%(P=0.019);总生存率分别为87.2%、82.0%、68.4%和78.2%、64.2%、49.7%(P=0.011)。   结论   HCC根治术后应用Tα1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肝功能,显著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杨博  纪元  谭云山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4):2085-2090
  目的  探讨DUSP6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与MAPK信号通路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  方法  查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HCC临床病理资料数据库,筛选出305例HCC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检测DUSP6、p-ERK、p-JNK、p-P38α、CyclinD1和Ki-67表达,将以上结果同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  HCC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DUSP6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01);p-ERK、p-JNK和Ki-67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HCC肿瘤组织中DUSP6和p-ERK,CyclinD1及Ki-67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179,P < 0.01;r=0.213,P < 0.01;r=0.137,P < 0.05)。相对癌旁,各组肿瘤组织DUSP6表达、有乙肝和肝硬化病史者不同分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DUSP6在HCC中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过表达,DUSP6对p-ERK过表达可能起负反馈调节作用。DUSP6过表达可能与HCC细胞周期调节及促进肿瘤增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局限性前列腺癌经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血清HMGB1和PSA表达在预测治疗后复发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测定8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Pca组) 冷冻治疗前、后和3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BPH组)、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MGB1和PSA表达。Pca组术后PSA、MRI随访, 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 局部复发9例, 远处转移3例。比较Pca组术后血清HMGB1表达, 及预测前列腺癌复发的价值。  结果   Pca组术前血清HMGB1 (94.0±77.4 ng/mL) 相比BPH组(33.2±7.4 ng/mL) 和健康对照组(24.7±7.3 ng/mL) 显著升高(P < 0.001)。Pca组术后血清HMGB1 (55.0±11.0 ng/mL) 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5);Pca组冷冻治疗后, 复发者术后HMGB1平均值为(70.8±2.7) ng/mL, 无复发者术后HMGB1平均值为(55.0±10.8) 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例远处转移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9例局部复发者显著升高(94.2±17.9 vs.73.1±7.9ng/mL)。术后血清HMGB1相比PSA预测复发性Pca的敏感性高(83.3%Vs.66.7%), 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特异性较单一PSA高(95.6%vs.82.4%)。Pca组术后HMGB1表达与临床分期、复发和转移(P < 0.001) 相关, 与Gleason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 > 0.05)。  结论   血清HMGB1在Pca中高表达, 提示血清HMGB1可作为一项预测和预后指标。此外, Pca患者冷冻治疗后联合检测HMGB1和PSA对于复发患者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有效的指导病理穿刺活检及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应用跨种属策略研究MCM7蛋白在人、大鼠、树鼩3个不同种属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CM7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CM7蛋白在人、大鼠、树鼩的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M7蛋白在人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均 < 0.05),在树鼩肝癌组织中MCM7蛋白的表达水平亦高于其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CM7蛋白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其在人、大鼠、树鼩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均 < 0.05);MCM7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肝癌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相关(P均 < 0.05)。而3种属的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相比,两种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MCM7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关键分子的作用,并与人肝癌的临床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比较Ⅲ、Ⅳ型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0例Ⅲ、Ⅳ型H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50例HC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其中围肝门局限肝切除组13例,中位无复发时间为6个月,1、2年无复发率分别为30.8%、23.1%;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76.9%、38.5%;扩大肝切除组37例,中位无复发时间为14个月,1、2年无复发率分别为59.5%、32.4%;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83.8%、51.4%。扩大肝切除组无复发时间及生存时间均长于围肝门局限肝切除组(P<0.05),1、2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也更高(P<0.05),但是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扩大肝切除术是延缓Ⅲ、Ⅳ型HC患者早期复发、改善生存预后的安全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