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CT增强扫描诊断早期细菌性肝脓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点,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治疗、CT随访或穿刺病理证实为细菌性肝脓肿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结果:早期细菌性肝脓肿CT平扫时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肝内低密度块影;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明显增强,且持续时间可达3~7min,其中,肿块缩小征12例,双环征5例,“簇状征”4例,“花瓣征”4例和一过性增强征3例。结论:CT增强扫描对早期细菌性肝脓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脓肿的CT分析(附78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着重讨论其与肝癌(HCC)的鉴别诊断.方法将78例已证实的肝脓肿CT图像与手术病理所见及同期证实的一组肝癌CT图像对照分析.结果25例无病灶周边"双靶征”或"牛眼征”及病灶内均匀液化坏死和积气等典型肝脓肿CT表现.53例有中央均匀液化坏死、病灶周边"双靶征”及病灶内积气等特征性CT表现.不典型肝脓肿多为早期肝脓肿,CT平扫表现无特征性,增强扫描可见周边多囊征,边缘锐利征,蜘蛛征,持续强化征.结论肝脓肿特征性和非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分析我院确诊为细菌性肝脓肿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中,肝内单发病灶32例,占80%,多发8例,占20%,单发位于肝右叶26例,占65%,位于肝左叶6例,占15%,肝左右叶同时受累者8例,占20%,最大径约为11.5cm,最小径约为3.5cm。典型肝脓肿病灶中心液化坏死,可见积气,增强扫描可见环征。不典型的肝脓肿平扫不易鉴别,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病灶周围肝段一过性强化,病灶内可见分隔强化,静脉期病灶可见蜘蛛征、蜂窝征、簇征等,延迟期病灶边缘及分隔持续强化,病灶变小。结论 MSCT检查可明确诊断,较大成脓期病灶行介入治疗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肝脓肿MRI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对肝脓肿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肝脓肿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发脓肿17例,多发12例,共58个病灶中,出现簇形征15例,肝段性或片状异常信号22例,花边样边缘及嵴状分隔17例,靶征或双环征8例,脓腔内出现气体3例,脓腔内组织碎屑沉积3例.10例增强扫描中,7例可见边缘强化征,5例见蜂窝网格状强化.结论 MRI能更好地显示肝脓肿的特征,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在脓肿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多排螺旋CT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其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不典型肝脓肿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不典型肝脓肿多见于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肝脓肿病变发展具有个体化差异,平扫呈片状低密度病灶,或多房性低密度肿块,边界多不清晰,增强后可见相对典型征象。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后可显示特征性表现,大大提高了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细菌性肝脓肿螺旋CT的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菌性肝脓肿螺旋CT的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资料完整并经手术或治疗后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的螺旋CT表现,包括临床、平扫、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临床特点:发热或1个月内发热病史,血常规-白细胞增高;病灶单发24例,2个病灶以上15例,病灶总数57个。平扫表现:肝内低密度灶,边缘模糊或清晰,病灶内密度不均,可见环形带及分房样改变;可伴气体、结石以及胸腔少量积液。增强表现:a)动脉期表现:低密度病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伴肝段一过性强化12例。b)门静脉期表现:(a)病灶呈不规则强化4例;(b)环征(单、二、三环)30例;(c)多房状征或花瓣征5例。c)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脓肿壁或分隔呈“持续强化征”。结论 临床发热及白细胞增高和螺旋CT扫描病灶表现为病灶积气、动脉期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呈“环征”强化、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征”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与不典型肝脓肿(AHA)的CT和MRI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ICC患者及35例AH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和MRI检查,以手术病理临床治愈为金标准,评价CT和MRI影像特征。结果两组CT征象对比,除异常灌注无差异外,病灶形态、边缘强化环形态、病灶积气、肝包膜凹陷征、分隔状强化、靶征、肝内胆管扩张、向心性延迟强化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RI征象对比,向中央填充强化、平衡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强化表现、动脉期环状强化特征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均对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不典型肝脓肿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两种检查方法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肝脓肿的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7例急性肝脓肿,全部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7例另行弥散加权成像.结果:27例中5例为多发病灶,22例为单发病灶,共34个病灶.急性肝脓肿MRI直接征象包括病灶呈簇状征或蜂窝征(20/34,58.8%)、环状征(11/34,32.4%)和不规则形(3/34,8.8%);间接征象包括晕征(13/34,38.2%)和病灶周围区域节段性高灌注(20/34,58.8%).本组行弥散加权成像的病例全部显示脓腔内异常高信号.结论:MRI检查对急性肝脓肿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9例HIMT患者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点,其中19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9例HIMT,18例单发,1例多发,共20个病灶,18个位于肝右叶,2个位于左叶,病灶直径12.8~38.6 mm,平扫CT呈等密度结节或肿块,3例MR共3个病灶,T2WI均呈略高信号显示,T1WI有1例病灶呈略高信号,2个病灶呈等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8个病灶呈整瘤不规则强化,4个病灶呈花环、葫芦边缘延时强化,3个病灶呈分隔样强化,3个病灶三期无强化,1个病灶动脉期边缘模糊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呈等密度显示.1个病灶内可见“血管漂浮征”.全部病灶病理镜下均可见正常肝脏组织结构破坏,不同程度凝固坏死,纤维组织增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HIMT的CT及MRI表现充分反映其病理学特点,影像学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HIMT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2例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区,形态呈类圆形,边缘模糊或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呈小环状、蜂窝状、花瓣状、网格状、簇状表现,夹杂不明显强化的低密度区,延时期病灶仍有强化表现。其多样的CT征象与肝脓肿所处时期密切相关。结论:螺旋CT动态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对判断脓肿的病理过程和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过性肝段性强化在肝脓肿动态增强CT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动态增强U表现,特别是肝段性强化,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产生的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例24个肝脓肿的动态增强CT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实质期的肝脏3期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24个肝脓肿中,20个位于肝右叶,4个位于左叶。典型肝脓肿4个,表现为双靶征、中心均匀低密度,内含气体;不典型肝脓肿20个,其中16个表现为蜂窝状,并有持续强化征、边缘锐利征等,其余4个非蜂窝状表现,但有段性强化。24个肝脓肿有18个出现段性强化,发生率为75%。结论段性强化是肝脓肿的又一重要的动态增强CT表现,在肝脓肿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病理基础是炎症导致门静脉血流量减少.而引起肝动脉的流量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胆管细胞癌并发肝脓肿患者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例肝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患者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CT平扫图像上发现31处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包括15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16处肝脓肿。病灶位于肝右叶者12处,位于肝左叶者19处,其中10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同一肝段或肝叶,5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不同肝段或肝叶。15处肝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5处,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环形强化结节,常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块,伴有周围胆管扩张;肿块并管周浸润型6例,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节,常伴周围胆管扩张。16处肝脓肿病灶动态强化CT图像上,表现为中央完全强化者3处;中央不完全强化者6处,其中表现为伴中央小范围不强化者2处,表现为花簇状、多间隔强化者4处;表现为中央不强化者7例,称为肝脓肿的典型表现,即周围环形强化而中央不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有着不同的强化特征,因此动态增强CT对同时患有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的患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状态下并发脑脓肿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免疫抑制并发脑脓肿的MRI表现,常规行T1WI、T2WI和增强扫描.结果:7例患者共发现50个小脓肿灶,其中位于额叶10个,项叶17个、枕叶9个、颞叶8个、丘脑1个,小脑5个.主要MRI表现为脑内多发类圆形病灶,位置较深,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较大病灶周边有轻度水肿,Gd-DTPA增强扫描示病灶呈小环状强化,壁薄、光滑.结论:免疫抑制状态下并发脑脓肿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MRI在浆细胞性乳腺炎分期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 mastitis,PCM)发展不同时期的MRI表现,分析MRI征象及其在PCM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同时期PCM的MRI信号特征、动态增强曲线类型、病灶位置及累及范围、扩张导管征显示、增粗引流静脉显示以及是否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结果 PCM炎症期主要表现为非肿块样病灶,节段性或区域性分布,累及范围相对较小;脓肿期表现为大小不等的薄壁脓腔形成,伴有丰富的扩张引流静脉,累及范围广泛;瘘管期是脓肿破溃形成与皮肤表面相同的瘘管,表现为强化后中央低信号,而两侧窦道壁强化的"轨道征",多伴有脓肿及炎症改变.在各期均可出现"扩张导管征",显示率为71.9% (23/32),主要表现为T,WI呈高信号、抑脂T2WI呈低信号,可以认为是PCM的特征性表现.PCM的动态增强曲线表现多样,主要以上升型和平台型为主,但也存在少数病例表现为流出型.结论 MRI上乳腺"扩张导管征"的显示有助于正确诊断PCM,同时MRI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时期的PCM,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分期信息.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MRI findings of focal eosinophilic infiltration and eosinophilic abscess of the liver. CONCLUSION: MRI shows characteristic findings of focal eosinophilic liver disease that can be helpful in differentiating lesions of focal eosinophilic liver disease from other focal liver lesions. In addition, eosinophilic abscess and focal eosinophilic infiltration showed different MRI findings from each othe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并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随访证实为DVAs并出血病例的CT及MRI表现。结果:发生在左、右额叶白质内各1例,右侧基底节2例,右侧小脑中脚1例,左、右侧小脑半球各1例。CT平扫2例呈结节状高密度灶,1例呈卵圆形低密度灶。MRI平扫时DVAs呈长T1,长、短T2信号,3例呈"水母头征",出血灶呈片絮状短、长T1,长、短T2信号,条状短、长T1,短T2信号。MRI增强扫描1例未见强化,其他均明显强化,呈"水母头征",显示清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示5例呈低信号,呈典型"水母头征",显示清晰,出血灶呈结节状低信号,边界清晰。结论:MRI对DVAs并出血的诊断有明显优势,以SWI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龚才桂  王小宜  刘慧   《放射学实践》2010,25(7):737-739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血吸虫病患者的MRI表现。结果:30例中脑内单发病灶18例(18/30)、多发12例(12/30),不对称病灶共44个,位于顶叶14个,枕叶11个,颞叶9个,额叶5个,小脑半球5个。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病灶周围脑实质可见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30例,病灶均有强化,主要呈结节样强化(26例),4例呈泥沙样、斑片样和环形强化。结论:脑血吸虫病的脑部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至关重要,MRI是诊断脑血吸虫病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MRI对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临床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楠  李坤成  秦文 《放射学实践》2005,20(9):761-764
目的: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S)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评价MRI对MS临床分期价值。方法:脊髓型MS患者43例,按临床特点分为急性期、静止期和缓解复发期。对所有患者行头部和脊柱磁共振检查,分析各期的MRI表现。结果:脊髓型MS的主要MRI表现为髓内长或等T1、长T2信号改变。脊髓型MS各期的MRI特点:①急性期11例,均表现为脊髓轻度~中度肿胀,增强扫描时10例(90.9%)髓内病灶有明显强化,其中9例呈斑片状或边缘环状强化,1例呈结节状强化,范围明显小于T2WI上所见;1例无强化。4例伴脊髓中央管扩张。有8例经治疗后病灶缩小,脊髓肿胀消失。②静止期17例,14例(82.4%)脊髓形态、大小未见异常,髓内病灶均无强化。③缓解复发期15例中,11例(73.3%)伴有脊髓萎缩,增强扫描时5例出现轻度点状或条状强化,病变范围与T2WI所见相似。各期脊髓型MS的病变范围及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I能反映脊髓型MS各期的病理变化,对脊髓型MS的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在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之平  林海勇 《放射学实践》2003,18(10):726-728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8例肝脓肿的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其中5例经薄层重建后在工作站行表面遮盖重建(SSD),并经切割处理,显示其冠、矢状位图像。结果:28例中,平扫表现为类圆形边缘不清楚的低密度灶17例,多房或簇状9例,不规则形1例,脓腔内积气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28例均表现为病灶边缘极轻或轻度环状强化,其中有15例(53.5%)出现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脉期显示簇状征9例,边缘强化10例,环靶征8例;另1例平扫为不规则形,增强扫描动脉期灶周出现明显楔形一过性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呈不规则强化,为较特殊表现。5例三维图像直观地显示了脓肿的立体形态和位置。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脓肿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动脉期的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是肝脓肿又一重要CT表现,对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